葛洪——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道教領袖。
字稚川,號抱樸子,晉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三國方士葛玄(道教靈寶派祖師)之侄孫,世稱小仙翁。葛洪出身江南士族。13歲時喪父,家境漸貧。他以砍柴所得,換回紙筆,在勞作之餘抄書學習,常至深夜。鄉人因而稱其為抱樸之士,他遂以「抱樸子」為號。葛洪自小就性格內向,不善交遊,只閉門讀書,潛修學問。其祖在三國吳時,曾歷任御史中丞、吏部尚書等要職。
他自己也曾受封為關內侯,後隱居羅浮山煉丹。著有《神仙傳》、《抱樸子》、《肘後備急方》、《西京雜記》等。其中丹書《抱樸子·內篇》具體地描寫了煉製金銀丹藥等多方面有關化學的知識,是中國歷史上闡述化學反應理論的第一人,也介紹了許多物質性質和物質變化。
葛洪繼承並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論,在《抱樸子內篇》中,他不僅全面總結了晉以前的神仙理論,並系統地總結了晉以前的神仙方術,包括守一、行氣、導引和房中術等; 同時又將神仙方術與儒家的綱常教誨相結合,強調「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並把這種綱常倫理與道教的戒律融為一體,要求道教信徒嚴格遵守。
葛洪還精曉醫學和藥物學,主張道士兼修醫術。「古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術,以救近禍焉」,認為修道者如不兼習醫術,一旦「病痛及己」,便「無以攻療」,不僅不能長生成仙,甚至連自己的性命也難保住。
在化學方面,葛洪在煉製丹藥的過程中,首先發現了化學反應的可逆性,他指出,對丹砂(硫化汞)加熱,可以煉出水銀,而水銀和硫磺化合,又能變成丹砂。他還指出,用四氧化三鉛可以煉得鉛,鉛也能煉成四氧化三鉛。在葛洪的著作中,還記載了雌黃 (三硫化二砷)和雄黃(五硫化二砷)加熱後升華,直接成為結晶的現象。
此外,葛洪還提出了不少治療疾病的簡單藥物和方劑,其中有些已被現代醫學證實是特效藥。如松節油治療關節炎,銅青(碳酸銅)治療皮膚病,雄黃、艾葉可以消毒,密陀僧可以防腐等等。雄黃中所含的砷,有較強的殺菌作用。艾葉中含有揮發性的芳香油,毒蟲很怕它,所以我國民間在五月節前後燒燃艾葉驅蟲。銅青能抑制細菌的生長繁殖,所以能治皮膚病。密陀僧有消毒殺菌作用,所以用來做防腐劑。科學與宗教之間時常並非嚴格對立,有時還是互為轉化的。作為一個道士,葛洪早在1500多年前就發現了這些藥物的效用,在醫學上確實領先了同時代的很多人。
葛洪對道教最大的貢獻在於,針對當時人們不相信神仙的說法,提出了自己的論據以論證人的認識的局限性,強調一種神仙或「道」的實有。
他指出求仙之道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有誠心,還能得到名師指點。
二、要善於內養形神,守一存真。
三、外服金丹大藥。
四、要能修德行,積善立功。
只要能做到這四點,神仙絕不是遙不可及。葛洪的神仙說,確立了道教的神仙理論體系,為世俗世界的人們架起了一座從世俗通向神聖的橋梁,也為人們皈依道教提供了合理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