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知道定西,大概都與貧困連在一起。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開始大規模區域性扶貧。甘肅定西、河西與寧夏西海固合稱「三西」貧困地區,被確定為最貧困的地方。有一個形象的說法是,他們「靠土豆過日子」。
如今,土豆與甘肅定西依然緊緊聯結在一起。土豆又叫馬鈴薯,定西今天有「世界薯都」之稱。土豆這個外觀顏色與定西黃土高原極其相似的作物,伴隨著定西人民走過艱難的貧窮,一路隨脫貧的步履走來,成為這個地區群眾參與程度最深的脫貧產業。小小土豆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救命薯」「致富薯」,今天又叫「小康薯」。馬鈴薯在定西這片土地上記錄著歷史,也寄託著希望。
定西市安定區是定西馬鈴薯生產的重要基地之一。這裡的土豆可以數出好幾個「最」: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最大、微型薯繁育能力最強、依靠馬鈴薯增收最多、佔生產總值比例最高的縣區之一。記者到安定區走訪了5個鄉鎮,先後到7個村莊、3個企業和7個農村專業合作社,尋訪定西土豆如何長大的軌跡,探尋產業扶貧的啟示。
定西土豆「長大」了
定西土豆有過不同的直觀形象。在人們生活最困難的時候,土豆就是清水裡煮的食物,是火邊烤的吃食;在土豆產業發展的時候,土豆是黃土地裡刨出來裝進口袋拉出去賣錢的商品。今天,定西土豆已經成為加工企業的原料,被加工成各種速食品,裝在精美的包裝袋,運出定西。曾經以麻袋和車皮為單位銷售的土豆,在今天的定西以「粒」為單位銷售。一粒原原種土豆的價格已經超過了麻袋裝的好幾斤。
今天,在定西,土豆確實是一個「大」產業。土豆產業有多大?我們從安定區走訪下來,感到至少可以從三個緯度來衡量:土豆是安定區重要的脫貧攻堅支柱產業;是定西農民增收的大頭;是定西走出國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大品牌。
今年,安定區種植土豆80多萬畝。這是安定區土豆種植的一個穩定畝數。2018年安定區種植土豆就有102萬畝,總產量135萬噸。農民人均從馬鈴薯產業中獲得可支配收入佔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今年的收穫還沒有全部結束。安定區有關部門測算,馬鈴薯平均畝產達到1800公斤,較上年增產21.6%,預計馬鈴薯總產量將達到144萬噸,馬鈴薯產業總產值將達到30億元,農民人均從馬鈴薯產業中獲得收入2300元。
定西馬鈴薯研究所員工正在收穫馬鈴薯脫毒原原種 曹應森/攝
土豆是安定區乃至整個定西的「著名品牌」。「定西馬鈴薯」幾年前就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和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定西土豆已經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定西馬鈴薯研究所生產的原原種出口土耳其、埃及等「一帶一路」沿線的中東國家和阿拉伯國家,泰國農業部也將這個基地確定為微型薯出口供應基地。今年,安定區已籤訂出口訂單6000萬粒。
定西土豆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一個維持人們貧困度日的普通作物,在不同歷史條件下成為一個致富產業,而且路子越走越寬廣。定西土豆背後蘊藏的智慧,也許對於剛剛脫貧的地區,對於正在奮力脫貧的地區,都不無啟示。
土豆哪裡都能長,定西只能長土豆
據說,全世界百分之八九十的土地都可以種植土豆。安定區領導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土豆哪裡都能長,定西只能長土豆。
這句話說明了土豆之於定西的重要意義,也表達出定西人民對土豆產業的堅定認識。
「定西只能長土豆」,這句話有許多科學解釋,比如土壤成分、降水量、溫度、溼度等。定西農科院一位科研工作者通俗地解釋了其中道理。定西氣候春天乾旱,許多作物遇到乾旱就不出苗,而土豆在乾旱中能出苗,只要有一點雨水就發芽。每年七八九月,是定西的雨季,暴雨如注,秸稈類莊稼時常倒伏,影響收成,可是這種天氣不耽誤土豆在地下生長。到了秋天,土豆總會有收成。而且,個兒大的給人吃,個兒小的餵豬、餵雞,「利用率」極高,人們把土豆叫做「糧菜飼兼用作物」。
《定西市志》專門有關於馬鈴薯的章節。按照市志的區分,1995年之前,這裡的馬鈴薯屬於「自給自足」階段,馬鈴薯雖然有加工,但加工率不到1%;1996年到2002年是產業培育階段,政府提出了「洋芋工程」,傳統種植開始向商品農業轉變;2003年之後,定西土豆進入產業形成階段。2005年之後,定西開始發展種薯,使土豆產業發生了結構性變化,而且效益有了更大提高。
這幾年,定西市提出「馬鈴薯戰略」,要「打造中國薯都」,安定區則以「打造中國薯都核心區」為目標,發展馬鈴薯產業。從「工程」到「產業」再到「戰略」,記敘了定西馬鈴薯發展軌跡,也表明了定西對土豆這個產業堅持一貫的認識。在一塊開滿了土豆花的田地邊,當地幹部講起當年「抱牛頭守地塊」的艱辛。
剛剛開始實行「洋芋工程」時,農民捨不得把種麥子的地用來栽土豆。要想產業上規模,就得保證栽種規模。遇到不理解的農民,鄉村幹部只好站在田間地頭「抱住牛頭」,勸說農民栽種土豆。土豆產業發展壯大凝結著幹部群眾的艱辛付出。
今天,我們在安定區看到的是一個產業帶動程度高、農民參與程度深的土豆產業。馬鈴薯發展已經不僅僅是產和銷兩個方面,而是一套思路。安定區的概括是:抓種薯繁育促外銷,抓機械耕作促效益,抓品牌建設促銷售,抓市場建設強服務,抓精深加工促轉化。他們的目標是,實現馬鈴薯種植品種向專用化轉型、加工產品向主食化轉型、消費理念向大眾化轉型,努力將安定區創建成全國馬鈴薯主食化戰略助推脫貧先行試驗示範(縣)區。
安定區香泉馬鈴薯萬畝良種生產基地,種薯企業組織人員採挖馬鈴薯 曹應森/攝
土豆哪裡都有,定西只能長土豆。這種「人人都有」、毫無地域優勢的產品,要完成產業化,實現「人有我優」,通常路徑是增加科技含量,拉長產業鏈條。在定西,在安定區,實踐也證明,堅守是一條重要經驗。
一個地方適合長什麼,是人們在歷史發展中探索出來的。要把地理條件下生產的作物產業化,不是簡單地提一個口號、搞一個戰略就可以完成的。它離不開群眾性的社會實踐。定西幾十年抓住土豆不放,就是給這種實踐留足了條件。產業發展需要方向,更需要韌勁,尤其是與農業直接相連的產業,沒有堅持就難有發展。
「定西只能長土豆」,是對這片土地曾經的貧瘠發出的感慨,更體現出產業發展該有的定力。安定區的同志說,產業不走彎路,脫貧才能走捷徑。
當地薯農正在國家級定西馬鈴薯批發市場交售馬鈴薯 曹應森/攝
「摸得著」「送得到」才算市場
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定西土豆是市場催生起來的。
上世紀90年代,土豆之所以從百姓充飢的食物開始向商品轉化,就是因為看到了土豆「賣得好」。正是「賣得好」,定西開始大規模提高產量。但是,沒有多久,他們也遇到過「市場之惑」:種少了,滿足不了市場;種多了,找不到市場。
找市場是一個艱難過程。上世紀90年代末,一些精明的農民走出黃土地,當起土豆「小販」,為灰頭土臉的馬鈴薯找市場。安定區馬鈴薯協會會長講述了他們的感受。這位會長自1999年開始販土豆。他說,當時主要是從馬路上收購,賣給河南、陝西等地客商,自己賺一點代辦費。價格由客商主導,自己沒有發言權。最多的時候,他一個人一年賣出2萬噸土豆,裝400多個火車皮。「那時最大的苦惱是,我們有產品卻很被動。」
這種「被動」背後是農民付出的血汗。團結鎮一個合作社的負責人從2004年開始學習賣土豆。第一次販賣200噸,賠了1萬多元。2008年南方冰凍,他運了一火車皮到廣東,掙了一筆錢。嘗到甜頭之後,他2009年又運了兩個車皮去廣東,結果賠了7萬多元。許多土豆商販就是在這樣的盈虧循環中,戰戰兢兢地推銷土豆。
政府一方面動員農民種土豆,一方面還得為農民找市場。巉口鎮黨委的領導同志回顧這些年土豆產業的發展,由衷地感到龍頭企業才是老百姓「摸得著」的市場。有了龍頭企業,才真正解決了土豆銷售的市場問題。企業是土豆銷售「終端市場」,而龍頭企業加工能力就是土豆的「市場容量」。
土豆上了規模,加工增加收入,這是一個通俗的道理。定西土豆產業走的也是這樣一條路。最初,安定區開始發展澱粉加工,各種小作坊甚至在一個時期非常盛行。它帶來的是環境容量的挑戰,尤其是水。定西缺水,加工澱粉需要大量用水。在這樣的壓力下,澱粉加工企業經過一個時期的「野蠻生長」,不斷整合,漸漸形成龍頭帶動的新格局。
安定區現有11家馬鈴薯製品加工企業(集團公司)。這些企業建成精澱粉生產線10條40萬噸、變性澱粉生產線9條7.6萬噸、全粉生產線1條2萬噸,主食化產品生產能力9.2萬噸,形成了上下遊配套、產業鏈完整的加工產業集群。
有了這些企業,有了這些生產線,土豆不再是裝在麻袋裡、堆進火車皮離開定西。它們變成澱粉、餅乾等各種食品,裝進精美的包裝袋,告別這片黃土地,走出隴原。
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直接的作用是給農民的土豆找到了銷路,農民知道土豆收穫之後「送到哪裡去」。安定區最大的土豆加工企業是藍天馬鈴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這是一家在巉口鎮發展起來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公司在土豆種植、儲存、加工、服務等方面,不僅帶動了安定區和定西市,而且輻射到蘭州、白銀、張掖、武威、平涼等地農戶。
這家公司不僅接受農民種植土豆,還幫助農民種土豆。融資難是許多農戶和種植合作組織面臨的困難。藍天公司這幾年通過「藍天貸」進行了有效探索。他們以藍天公司的信譽為基礎,與幾家銀行合作,創立由藍天公司提供擔保、銀行提供信用無抵押的貸款模式,通過種植合作聯合社這個「中介」,把信貸效應放大到各個合作社和貧困戶,擔保貸款額度50萬元至500萬元不等。這讓企業、合作社、農戶和貧困戶都能享受到金融服務。藍天公司負責人介紹,2019年,幾家銀行給藍天供應鏈金融各鏈條總授信額度6億元,計劃給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發放貸款3.2億元以上。這個辦法極大地提高了土豆種植業的抗風險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藍天公司最近幾年把馬鈴薯儲藏庫建到產地。他們先後投資6000多萬元,在不同集中地建設了30座儲藏庫,增加貯藏能力30萬噸以上,輻射帶動5萬多農戶。儲藏庫「前移」到村,方便了農民交售土豆,讓土豆真正成了農民「家門口」的扶貧產業。
定西馬鈴薯研究所的霧培無土栽培馬鈴薯。魏永剛/攝
「拉動」與「倒逼」都是發展的力量
定西土豆從一種簡單食物到致富產業,走過了幾十年的歷程。推動這個產業發展的力量,來自不同方向。
政策是拉動土豆產業的主導力量,龍頭企業則是「倒逼」土豆種植的另一股力量。在安定區幾個鄉鎮走訪,我們看到,龍頭企業改變的不僅是市場,更深刻的變化在於,龍頭企業從加工土豆入手,「倒逼」土豆從育種到種植、銷售,整個鏈條都發生了改變。
土豆種植的「細分」,就是龍頭企業對這個產業的一個明顯改變。當地人喜歡調侃說,「定西有三寶,土豆洋芋馬鈴薯」。多少年來,人們生活離不開土豆,但不分「高下」。今天,土豆種植分為商品薯、種薯和澱粉薯不同類型。安定區有愛蘭薯業、凱凱農科、農夫薯園、定西馬鈴薯研究所等種薯企業15家,形成了5億粒的優質脫毒種薯繁育能力,分別佔全市的62%、全省的50%和全國的29%。安定區的澱粉加工企業有10多家,年加工能力在50萬噸左右。還有一些土豆賣到蔬菜市場,就是商品薯。這種「細分」提高了土豆種植業整體效益。
更深刻的變化在於土豆生產方式。家家戶戶種土豆,是定西農民的傳統。最近這些年,土豆更多的是以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形式來種植的。這不僅實現了土豆產量的規模化,而且優化了農村種植結構。安定區現在有280多個專門種植土豆的農村專業合作社。每個鄉鎮有一個大型聯合社,每一個村至少有一個合作社。農業合作組織像一張大網,把土豆種植和銷售網了起來。
這個網絡是怎麼鋪起來的?銷售終端是最重要的「線頭」。合作社把土豆賣給聯合社,聯合社賣給藍天公司,簡單地說,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線條。這個線條的背後,蘊含的是企業為農村合作組織提供的生產服務。「藍天貸」幫助合作組織解決資金困難,訂單收購解決了合作組織的銷售,藍天公司還改善結算方式,方便農民領錢。這幾年,藍天公司把倉庫建設到村裡,讓土豆交售更方便。龍頭企業改變了合作組織的發展環境,因此,促進了安定區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倒逼」著土豆種植形式的變化。正是有了這些龍頭企業,灰頭土臉的土豆在安定區乃至定西才更加精緻起來。
定西人說「洋芋花開賽牡丹」。這是安定區土豆花連片盛開的農地,成為人們郊遊的好去處。魏永剛/攝
農機讓「合作」上規模
農業合作社是安定區土豆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安定區的種植合作社已經不是簡單地把農戶「加」起來,而是「融」在一起。280多個農村合作組織改變了土豆產業,也改變了農業技術服務,更改變著安定區乃至定西的農村。
合作社靠什麼合作?最能發揮作用的是農業機械。記者在團結鎮唐家堡村訪問了定西鑫源馬鈴薯良種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領著我們參觀了他們的農業機械庫房,拖拉機、旋耕機、深松機、馬鈴薯播種機、打藥機、殘膜回收機等,各式各樣的農業機械停滿了庫房。他說,合作社的農業機械有26臺(套)。土豆從翻地到種植、收穫、分揀各個環節,幾乎都實現了機械化作業。僅此一項,合作社年收益在200多萬元。
定西土豆的改變大概也可以說正是從農業機械大面積推廣開始的。這與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變化緊密相連。過去一個時期,定西農民曾經遠赴新疆打工。這些年,由於本地企業發展,就業容量增加,到外地打工的人比過去少了。但是,「回流」到種植業尤其是土豆種植業上的人並不多。農業機械的推廣不僅彌補了這個空白,而且極大地提高了土豆種植業的整體效益。
農機補貼政策是撬動農機推廣的重要動力。在國家農機補貼30%的基礎上,安定區實現再補貼30%的政策。安定區一位領導說,他下鄉去如果看到哪裡還有人駕著牲口種田,就知道這裡的農機補貼政策落實得不好,要「追責」。
農業機械大面積推廣,改變了勞作方式,也改變了農民對土地的認識。團結鎮寒樹村一位姓田的農民,現在種著680多畝土地,靠的就是這些年置辦的20多臺農業機械。除了挖土豆時季節性用工之外,平常他和老伴就可以經營這數百畝土地。他說,人工挖土豆,3個人一天最多挖一畝;用上機器,一天一臺機器可以挖15畝。今年,在昆明打工的兒子也回來和他一起種田。靠著種土豆,這幾年他翻修了房子,給兒子娶了媳婦,還買了小汽車。他的下一個願望是購買大拖拉機和收割機,也要嘗試著領辦一個合作社。
土豆「鏈條」靠大家「拉長」
加工鏈條越長,產業附加值越高,這是一個普遍規律。定西土豆產業也如此。我們在安定區參觀了土豆加工生產線、澱粉生產線等企業,看著土豆從清洗到澱粉生產、再到變成食品的過程。那些現代化的生產線,讓人很難想到這是在定西這樣一個多年貧困的地區。土豆精加工、主食化需要更多這樣的生產線。但是,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卻是一家不大的叫做伊口香的食品加工廠。
這是香泉鎮的一個不大的食品廠。一排廠房,一棟辦公樓,乾淨的院落裡飄著烤饃特有的香味。食品公司創辦者剛剛40歲,他最熟悉的事情是烤饃。
1996年初中畢業之後,他先後在甘肅蘭州、天水和內蒙古的幾個地方打工,無論走到哪裡,他都是靠著土鏊子烤饃討生活。2010年,漂泊了許多年之後,他帶著土鏊子回到了安定區,在城區開設了一家烤饃店,一幹就是5年。
「用土豆泥烤饃是從2015年開始的」,這位年輕人告訴記者,定西最出名的是土豆,他就想著在饃裡加入土豆的味道。最開始用民間最簡單的辦法:把土豆煮熟、搗爛,摻進麵粉做烤饃。這樣烤出來的饃果然味道不一樣,口感獨特,很受歡迎。2016年開始,他到當地薯香園公司購買土豆全粉作原料,一年消耗了七八十噸土豆全粉。生意越來越大,在安定區就開了4家實體店賣烤饃。
「開小店供不應求」,他就決心要辦工廠。2018年,他投資800多萬元,辦起了伊口香公司,依然是用土豆來烤饃。現在,公司的產品除了烤饃,還有月餅、麵包等。他自豪地說,現在每天能生產一噸貨。這兩年,他到蘭州參加過推介會,還在申請烤饃的食品標準專利,正在註冊商標,朝著更規範的方向發展。
烤饃是西北人民熟悉的食品。僅僅是香泉鎮就有200多家大大小小的烤饃店。這幾年,不少人都開始自覺地把土豆粉加入到烤饃中。據估計,至少有70家是用土豆粉烤饃的。
土豆產業鏈的延伸是安定區乃至整個定西發展的大題目。把土豆粉與西北傳統的烤饃結合起來,而且在一個鎮就有70多家小店「自發」經營,這是土豆產業延伸的「獨特風景」。用土豆粉蒸饃,也正在悄然進入定西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土豆食用方式的改變,使這種普通食品和人們的關係發生著值得期待的新變化。它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土豆作為食品的延伸正在成為群眾性自覺行動。
今天,定西土豆已經遠遠超出食品概念,甚至不僅是一個產業。定西人民正賦予它更豐富的含義。土豆在魔術般地變幻出各種模樣。我們在安定區的多個企業看到了土豆粉衝劑、土豆粉餅乾、幹薯片等土豆速食品,林林總總,據說有40多種。
土豆也正在提升到文化層面,成為安定區乃至定西的旅遊文化資源。夏末秋初,連片的土豆花盛開,成為人們郊遊的好去處。定西還創造出了「土豆宴」,把土豆納入到人們的習俗和節會中,衍生出新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歷史底蘊。
在封閉的實驗室裡,科技工作者穿著白大褂、套著鞋套、戴著口罩,精心分離一株株幼苗,脫毒放進營養缽,他們呵護幼苗比照顧嬰兒還用心;在現代化生產車間,土豆走過長長的生產線變成各式各樣香脆可口的食品,被裝進精美的包裝袋;中間是安定區廣袤大地盛開的土豆花,祖祖輩輩靠土豆充飢的農民,駕駛大小機械穿梭田間⋯⋯這些動人的畫面,留在記憶深處,讓我們久久回味。
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定西土豆! 許多人知道定西,大概都與貧困連在一起。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開始大規模區域性扶貧。甘肅定西、河西與寧夏西海固合稱「三西」貧困地區,被確定為最貧困的地方。有一個形象的說法是,他們「靠土豆過日子」。
如今,土豆與甘肅定西依然緊緊聯結在一起。土豆又叫馬鈴薯,定西今天有「世界薯都」之稱。土豆這個外觀顏色與定西黃土高原極其相似的作物,伴隨著定西人民走過艱難的貧窮,一路隨脫貧的步履走來,成為這個地區群眾參與程度最深的脫貧產業。小小土豆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救命薯」「致富薯」,今天又叫「小康薯」。馬鈴薯在定西這片土地上記錄著歷史,也寄託著希望。
定西市安定區是定西馬鈴薯生產的重要基地之一。這裡的土豆可以數出好幾個「最」: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最大、微型薯繁育能力最強、依靠馬鈴薯增收最多、佔生產總值比例最高的縣區之一。記者到安定區走訪了5個鄉鎮,先後到7個村莊、3個企業和7個農村專業合作社,尋訪定西土豆如何長大的軌跡,探尋產業扶貧的啟示。
定西土豆「長大」了
定西土豆有過不同的直觀形象。在人們生活最困難的時候,土豆就是清水裡煮的食物,是火邊烤的吃食;在土豆產業發展的時候,土豆是黃土地裡刨出來裝進口袋拉出去賣錢的商品。今天,定西土豆已經成為加工企業的原料,被加工成各種速食品,裝在精美的包裝袋,運出定西。曾經以麻袋和車皮為單位銷售的土豆,在今天的定西以「粒」為單位銷售。一粒原原種土豆的價格已經超過了麻袋裝的好幾斤。
今天,在定西,土豆確實是一個「大」產業。土豆產業有多大?我們從安定區走訪下來,感到至少可以從三個緯度來衡量:土豆是安定區重要的脫貧攻堅支柱產業;是定西農民增收的大頭;是定西走出國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大品牌。
今年,安定區種植土豆80多萬畝。這是安定區土豆種植的一個穩定畝數。2018年安定區種植土豆就有102萬畝,總產量135萬噸。農民人均從馬鈴薯產業中獲得可支配收入佔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今年的收穫還沒有全部結束。安定區有關部門測算,馬鈴薯平均畝產達到1800公斤,較上年增產21.6%,預計馬鈴薯總產量將達到144萬噸,馬鈴薯產業總產值將達到30億元,農民人均從馬鈴薯產業中獲得收入2300元。
定西馬鈴薯研究所員工正在收穫馬鈴薯脫毒原原種 曹應森/攝
土豆是安定區乃至整個定西的「著名品牌」。「定西馬鈴薯」幾年前就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和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定西土豆已經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定西馬鈴薯研究所生產的原原種出口土耳其、埃及等「一帶一路」沿線的中東國家和阿拉伯國家,泰國農業部也將這個基地確定為微型薯出口供應基地。今年,安定區已籤訂出口訂單6000萬粒。
定西土豆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一個維持人們貧困度日的普通作物,在不同歷史條件下成為一個致富產業,而且路子越走越寬廣。定西土豆背後蘊藏的智慧,也許對於剛剛脫貧的地區,對於正在奮力脫貧的地區,都不無啟示。
土豆哪裡都能長,定西只能長土豆
據說,全世界百分之八九十的土地都可以種植土豆。安定區領導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土豆哪裡都能長,定西只能長土豆。
這句話說明了土豆之於定西的重要意義,也表達出定西人民對土豆產業的堅定認識。
「定西只能長土豆」,這句話有許多科學解釋,比如土壤成分、降水量、溫度、溼度等。定西農科院一位科研工作者通俗地解釋了其中道理。定西氣候春天乾旱,許多作物遇到乾旱就不出苗,而土豆在乾旱中能出苗,只要有一點雨水就發芽。每年七八九月,是定西的雨季,暴雨如注,秸稈類莊稼時常倒伏,影響收成,可是這種天氣不耽誤土豆在地下生長。到了秋天,土豆總會有收成。而且,個兒大的給人吃,個兒小的餵豬、餵雞,「利用率」極高,人們把土豆叫做「糧菜飼兼用作物」。
《定西市志》專門有關於馬鈴薯的章節。按照市志的區分,1995年之前,這裡的馬鈴薯屬於「自給自足」階段,馬鈴薯雖然有加工,但加工率不到1%;1996年到2002年是產業培育階段,政府提出了「洋芋工程」,傳統種植開始向商品農業轉變;2003年之後,定西土豆進入產業形成階段。2005年之後,定西開始發展種薯,使土豆產業發生了結構性變化,而且效益有了更大提高。
這幾年,定西市提出「馬鈴薯戰略」,要「打造中國薯都」,安定區則以「打造中國薯都核心區」為目標,發展馬鈴薯產業。從「工程」到「產業」再到「戰略」,記敘了定西馬鈴薯發展軌跡,也表明了定西對土豆這個產業堅持一貫的認識。在一塊開滿了土豆花的田地邊,當地幹部講起當年「抱牛頭守地塊」的艱辛。
剛剛開始實行「洋芋工程」時,農民捨不得把種麥子的地用來栽土豆。要想產業上規模,就得保證栽種規模。遇到不理解的農民,鄉村幹部只好站在田間地頭「抱住牛頭」,勸說農民栽種土豆。土豆產業發展壯大凝結著幹部群眾的艱辛付出。
今天,我們在安定區看到的是一個產業帶動程度高、農民參與程度深的土豆產業。馬鈴薯發展已經不僅僅是產和銷兩個方面,而是一套思路。安定區的概括是:抓種薯繁育促外銷,抓機械耕作促效益,抓品牌建設促銷售,抓市場建設強服務,抓精深加工促轉化。他們的目標是,實現馬鈴薯種植品種向專用化轉型、加工產品向主食化轉型、消費理念向大眾化轉型,努力將安定區創建成全國馬鈴薯主食化戰略助推脫貧先行試驗示範(縣)區。
安定區香泉馬鈴薯萬畝良種生產基地,種薯企業組織人員採挖馬鈴薯 曹應森/攝
土豆哪裡都有,定西只能長土豆。這種「人人都有」、毫無地域優勢的產品,要完成產業化,實現「人有我優」,通常路徑是增加科技含量,拉長產業鏈條。在定西,在安定區,實踐也證明,堅守是一條重要經驗。
一個地方適合長什麼,是人們在歷史發展中探索出來的。要把地理條件下生產的作物產業化,不是簡單地提一個口號、搞一個戰略就可以完成的。它離不開群眾性的社會實踐。定西幾十年抓住土豆不放,就是給這種實踐留足了條件。產業發展需要方向,更需要韌勁,尤其是與農業直接相連的產業,沒有堅持就難有發展。
「定西只能長土豆」,是對這片土地曾經的貧瘠發出的感慨,更體現出產業發展該有的定力。安定區的同志說,產業不走彎路,脫貧才能走捷徑。
當地薯農正在國家級定西馬鈴薯批發市場交售馬鈴薯 曹應森/攝
「摸得著」「送得到」才算市場
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定西土豆是市場催生起來的。
上世紀90年代,土豆之所以從百姓充飢的食物開始向商品轉化,就是因為看到了土豆「賣得好」。正是「賣得好」,定西開始大規模提高產量。但是,沒有多久,他們也遇到過「市場之惑」:種少了,滿足不了市場;種多了,找不到市場。
找市場是一個艱難過程。上世紀90年代末,一些精明的農民走出黃土地,當起土豆「小販」,為灰頭土臉的馬鈴薯找市場。安定區馬鈴薯協會會長講述了他們的感受。這位會長自1999年開始販土豆。他說,當時主要是從馬路上收購,賣給河南、陝西等地客商,自己賺一點代辦費。價格由客商主導,自己沒有發言權。最多的時候,他一個人一年賣出2萬噸土豆,裝400多個火車皮。「那時最大的苦惱是,我們有產品卻很被動。」
這種「被動」背後是農民付出的血汗。團結鎮一個合作社的負責人從2004年開始學習賣土豆。第一次販賣200噸,賠了1萬多元。2008年南方冰凍,他運了一火車皮到廣東,掙了一筆錢。嘗到甜頭之後,他2009年又運了兩個車皮去廣東,結果賠了7萬多元。許多土豆商販就是在這樣的盈虧循環中,戰戰兢兢地推銷土豆。
政府一方面動員農民種土豆,一方面還得為農民找市場。巉口鎮黨委的領導同志回顧這些年土豆產業的發展,由衷地感到龍頭企業才是老百姓「摸得著」的市場。有了龍頭企業,才真正解決了土豆銷售的市場問題。企業是土豆銷售「終端市場」,而龍頭企業加工能力就是土豆的「市場容量」。
土豆上了規模,加工增加收入,這是一個通俗的道理。定西土豆產業走的也是這樣一條路。最初,安定區開始發展澱粉加工,各種小作坊甚至在一個時期非常盛行。它帶來的是環境容量的挑戰,尤其是水。定西缺水,加工澱粉需要大量用水。在這樣的壓力下,澱粉加工企業經過一個時期的「野蠻生長」,不斷整合,漸漸形成龍頭帶動的新格局。
安定區現有11家馬鈴薯製品加工企業(集團公司)。這些企業建成精澱粉生產線10條40萬噸、變性澱粉生產線9條7.6萬噸、全粉生產線1條2萬噸,主食化產品生產能力9.2萬噸,形成了上下遊配套、產業鏈完整的加工產業集群。
有了這些企業,有了這些生產線,土豆不再是裝在麻袋裡、堆進火車皮離開定西。它們變成澱粉、餅乾等各種食品,裝進精美的包裝袋,告別這片黃土地,走出隴原。
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直接的作用是給農民的土豆找到了銷路,農民知道土豆收穫之後「送到哪裡去」。安定區最大的土豆加工企業是藍天馬鈴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這是一家在巉口鎮發展起來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公司在土豆種植、儲存、加工、服務等方面,不僅帶動了安定區和定西市,而且輻射到蘭州、白銀、張掖、武威、平涼等地農戶。
這家公司不僅接受農民種植土豆,還幫助農民種土豆。融資難是許多農戶和種植合作組織面臨的困難。藍天公司這幾年通過「藍天貸」進行了有效探索。他們以藍天公司的信譽為基礎,與幾家銀行合作,創立由藍天公司提供擔保、銀行提供信用無抵押的貸款模式,通過種植合作聯合社這個「中介」,把信貸效應放大到各個合作社和貧困戶,擔保貸款額度50萬元至500萬元不等。這讓企業、合作社、農戶和貧困戶都能享受到金融服務。藍天公司負責人介紹,2019年,幾家銀行給藍天供應鏈金融各鏈條總授信額度6億元,計劃給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發放貸款3.2億元以上。這個辦法極大地提高了土豆種植業的抗風險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藍天公司最近幾年把馬鈴薯儲藏庫建到產地。他們先後投資6000多萬元,在不同集中地建設了30座儲藏庫,增加貯藏能力30萬噸以上,輻射帶動5萬多農戶。儲藏庫「前移」到村,方便了農民交售土豆,讓土豆真正成了農民「家門口」的扶貧產業。
定西馬鈴薯研究所的霧培無土栽培馬鈴薯。魏永剛/攝
「拉動」與「倒逼」都是發展的力量
定西土豆從一種簡單食物到致富產業,走過了幾十年的歷程。推動這個產業發展的力量,來自不同方向。
政策是拉動土豆產業的主導力量,龍頭企業則是「倒逼」土豆種植的另一股力量。在安定區幾個鄉鎮走訪,我們看到,龍頭企業改變的不僅是市場,更深刻的變化在於,龍頭企業從加工土豆入手,「倒逼」土豆從育種到種植、銷售,整個鏈條都發生了改變。
土豆種植的「細分」,就是龍頭企業對這個產業的一個明顯改變。當地人喜歡調侃說,「定西有三寶,土豆洋芋馬鈴薯」。多少年來,人們生活離不開土豆,但不分「高下」。今天,土豆種植分為商品薯、種薯和澱粉薯不同類型。安定區有愛蘭薯業、凱凱農科、農夫薯園、定西馬鈴薯研究所等種薯企業15家,形成了5億粒的優質脫毒種薯繁育能力,分別佔全市的62%、全省的50%和全國的29%。安定區的澱粉加工企業有10多家,年加工能力在50萬噸左右。還有一些土豆賣到蔬菜市場,就是商品薯。這種「細分」提高了土豆種植業整體效益。
更深刻的變化在於土豆生產方式。家家戶戶種土豆,是定西農民的傳統。最近這些年,土豆更多的是以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形式來種植的。這不僅實現了土豆產量的規模化,而且優化了農村種植結構。安定區現在有280多個專門種植土豆的農村專業合作社。每個鄉鎮有一個大型聯合社,每一個村至少有一個合作社。農業合作組織像一張大網,把土豆種植和銷售網了起來。
這個網絡是怎麼鋪起來的?銷售終端是最重要的「線頭」。合作社把土豆賣給聯合社,聯合社賣給藍天公司,簡單地說,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線條。這個線條的背後,蘊含的是企業為農村合作組織提供的生產服務。「藍天貸」幫助合作組織解決資金困難,訂單收購解決了合作組織的銷售,藍天公司還改善結算方式,方便農民領錢。這幾年,藍天公司把倉庫建設到村裡,讓土豆交售更方便。龍頭企業改變了合作組織的發展環境,因此,促進了安定區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倒逼」著土豆種植形式的變化。正是有了這些龍頭企業,灰頭土臉的土豆在安定區乃至定西才更加精緻起來。
定西人說「洋芋花開賽牡丹」。這是安定區土豆花連片盛開的農地,成為人們郊遊的好去處。魏永剛/攝
農機讓「合作」上規模
農業合作社是安定區土豆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安定區的種植合作社已經不是簡單地把農戶「加」起來,而是「融」在一起。280多個農村合作組織改變了土豆產業,也改變了農業技術服務,更改變著安定區乃至定西的農村。
合作社靠什麼合作?最能發揮作用的是農業機械。記者在團結鎮唐家堡村訪問了定西鑫源馬鈴薯良種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領著我們參觀了他們的農業機械庫房,拖拉機、旋耕機、深松機、馬鈴薯播種機、打藥機、殘膜回收機等,各式各樣的農業機械停滿了庫房。他說,合作社的農業機械有26臺(套)。土豆從翻地到種植、收穫、分揀各個環節,幾乎都實現了機械化作業。僅此一項,合作社年收益在200多萬元。
定西土豆的改變大概也可以說正是從農業機械大面積推廣開始的。這與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變化緊密相連。過去一個時期,定西農民曾經遠赴新疆打工。這些年,由於本地企業發展,就業容量增加,到外地打工的人比過去少了。但是,「回流」到種植業尤其是土豆種植業上的人並不多。農業機械的推廣不僅彌補了這個空白,而且極大地提高了土豆種植業的整體效益。
農機補貼政策是撬動農機推廣的重要動力。在國家農機補貼30%的基礎上,安定區實現再補貼30%的政策。安定區一位領導說,他下鄉去如果看到哪裡還有人駕著牲口種田,就知道這裡的農機補貼政策落實得不好,要「追責」。
農業機械大面積推廣,改變了勞作方式,也改變了農民對土地的認識。團結鎮寒樹村一位姓田的農民,現在種著680多畝土地,靠的就是這些年置辦的20多臺農業機械。除了挖土豆時季節性用工之外,平常他和老伴就可以經營這數百畝土地。他說,人工挖土豆,3個人一天最多挖一畝;用上機器,一天一臺機器可以挖15畝。今年,在昆明打工的兒子也回來和他一起種田。靠著種土豆,這幾年他翻修了房子,給兒子娶了媳婦,還買了小汽車。他的下一個願望是購買大拖拉機和收割機,也要嘗試著領辦一個合作社。
土豆「鏈條」靠大家「拉長」
加工鏈條越長,產業附加值越高,這是一個普遍規律。定西土豆產業也如此。我們在安定區參觀了土豆加工生產線、澱粉生產線等企業,看著土豆從清洗到澱粉生產、再到變成食品的過程。那些現代化的生產線,讓人很難想到這是在定西這樣一個多年貧困的地區。土豆精加工、主食化需要更多這樣的生產線。但是,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卻是一家不大的叫做伊口香的食品加工廠。
這是香泉鎮的一個不大的食品廠。一排廠房,一棟辦公樓,乾淨的院落裡飄著烤饃特有的香味。食品公司創辦者剛剛40歲,他最熟悉的事情是烤饃。
1996年初中畢業之後,他先後在甘肅蘭州、天水和內蒙古的幾個地方打工,無論走到哪裡,他都是靠著土鏊子烤饃討生活。2010年,漂泊了許多年之後,他帶著土鏊子回到了安定區,在城區開設了一家烤饃店,一幹就是5年。
「用土豆泥烤饃是從2015年開始的」,這位年輕人告訴記者,定西最出名的是土豆,他就想著在饃裡加入土豆的味道。最開始用民間最簡單的辦法:把土豆煮熟、搗爛,摻進麵粉做烤饃。這樣烤出來的饃果然味道不一樣,口感獨特,很受歡迎。2016年開始,他到當地薯香園公司購買土豆全粉作原料,一年消耗了七八十噸土豆全粉。生意越來越大,在安定區就開了4家實體店賣烤饃。
「開小店供不應求」,他就決心要辦工廠。2018年,他投資800多萬元,辦起了伊口香公司,依然是用土豆來烤饃。現在,公司的產品除了烤饃,還有月餅、麵包等。他自豪地說,現在每天能生產一噸貨。這兩年,他到蘭州參加過推介會,還在申請烤饃的食品標準專利,正在註冊商標,朝著更規範的方向發展。
烤饃是西北人民熟悉的食品。僅僅是香泉鎮就有200多家大大小小的烤饃店。這幾年,不少人都開始自覺地把土豆粉加入到烤饃中。據估計,至少有70家是用土豆粉烤饃的。
土豆產業鏈的延伸是安定區乃至整個定西發展的大題目。把土豆粉與西北傳統的烤饃結合起來,而且在一個鎮就有70多家小店「自發」經營,這是土豆產業延伸的「獨特風景」。用土豆粉蒸饃,也正在悄然進入定西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土豆食用方式的改變,使這種普通食品和人們的關係發生著值得期待的新變化。它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土豆作為食品的延伸正在成為群眾性自覺行動。
今天,定西土豆已經遠遠超出食品概念,甚至不僅是一個產業。定西人民正賦予它更豐富的含義。土豆在魔術般地變幻出各種模樣。我們在安定區的多個企業看到了土豆粉衝劑、土豆粉餅乾、幹薯片等土豆速食品,林林總總,據說有40多種。
土豆也正在提升到文化層面,成為安定區乃至定西的旅遊文化資源。夏末秋初,連片的土豆花盛開,成為人們郊遊的好去處。定西還創造出了「土豆宴」,把土豆納入到人們的習俗和節會中,衍生出新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歷史底蘊。
在封閉的實驗室裡,科技工作者穿著白大褂、套著鞋套、戴著口罩,精心分離一株株幼苗,脫毒放進營養缽,他們呵護幼苗比照顧嬰兒還用心;在現代化生產車間,土豆走過長長的生產線變成各式各樣香脆可口的食品,被裝進精美的包裝袋;中間是安定區廣袤大地盛開的土豆花,祖祖輩輩靠土豆充飢的農民,駕駛大小機械穿梭田間⋯⋯這些動人的畫面,留在記憶深處,讓我們久久回味。
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定西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