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定西土豆如何長大——對甘肅定西市安定區馬鈴薯產業的調查

2020-12-18 手機鳳凰網

許多人知道定西,大概都與貧困連在一起。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開始大規模區域性扶貧。甘肅定西、河西與寧夏西海固合稱「三西」貧困地區,被確定為最貧困的地方。有一個形象的說法是,他們「靠土豆過日子」。

如今,土豆與甘肅定西依然緊緊聯結在一起。土豆又叫馬鈴薯,定西今天有「世界薯都」之稱。土豆這個外觀顏色與定西黃土高原極其相似的作物,伴隨著定西人民走過艱難的貧窮,一路隨脫貧的步履走來,成為這個地區群眾參與程度最深的脫貧產業。小小土豆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救命薯」「致富薯」,今天又叫「小康薯」。馬鈴薯在定西這片土地上記錄著歷史,也寄託著希望。

定西市安定區是定西馬鈴薯生產的重要基地之一。這裡的土豆可以數出好幾個「最」: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最大、微型薯繁育能力最強、依靠馬鈴薯增收最多、佔生產總值比例最高的縣區之一。記者到安定區走訪了5個鄉鎮,先後到7個村莊、3個企業和7個農村專業合作社,尋訪定西土豆如何長大的軌跡,探尋產業扶貧的啟示。

定西土豆「長大」了

定西土豆有過不同的直觀形象。在人們生活最困難的時候,土豆就是清水裡煮的食物,是火邊烤的吃食;在土豆產業發展的時候,土豆是黃土地裡刨出來裝進口袋拉出去賣錢的商品。今天,定西土豆已經成為加工企業的原料,被加工成各種速食品,裝在精美的包裝袋,運出定西。曾經以麻袋和車皮為單位銷售的土豆,在今天的定西以「粒」為單位銷售。一粒原原種土豆的價格已經超過了麻袋裝的好幾斤。

今天,在定西,土豆確實是一個「大」產業。土豆產業有多大?我們從安定區走訪下來,感到至少可以從三個緯度來衡量:土豆是安定區重要的脫貧攻堅支柱產業;是定西農民增收的大頭;是定西走出國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大品牌。

今年,安定區種植土豆80多萬畝。這是安定區土豆種植的一個穩定畝數。2018年安定區種植土豆就有102萬畝,總產量135萬噸。農民人均從馬鈴薯產業中獲得可支配收入佔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今年的收穫還沒有全部結束。安定區有關部門測算,馬鈴薯平均畝產達到1800公斤,較上年增產21.6%,預計馬鈴薯總產量將達到144萬噸,馬鈴薯產業總產值將達到30億元,農民人均從馬鈴薯產業中獲得收入2300元。

定西馬鈴薯研究所員工正在收穫馬鈴薯脫毒原原種 曹應森/攝

土豆是安定區乃至整個定西的「著名品牌」。「定西馬鈴薯」幾年前就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和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定西土豆已經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定西馬鈴薯研究所生產的原原種出口土耳其、埃及等「一帶一路」沿線的中東國家和阿拉伯國家,泰國農業部也將這個基地確定為微型薯出口供應基地。今年,安定區已籤訂出口訂單6000萬粒。

定西土豆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一個維持人們貧困度日的普通作物,在不同歷史條件下成為一個致富產業,而且路子越走越寬廣。定西土豆背後蘊藏的智慧,也許對於剛剛脫貧的地區,對於正在奮力脫貧的地區,都不無啟示。

土豆哪裡都能長,定西只能長土豆

據說,全世界百分之八九十的土地都可以種植土豆。安定區領導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土豆哪裡都能長,定西只能長土豆。

這句話說明了土豆之於定西的重要意義,也表達出定西人民對土豆產業的堅定認識。

「定西只能長土豆」,這句話有許多科學解釋,比如土壤成分、降水量、溫度、溼度等。定西農科院一位科研工作者通俗地解釋了其中道理。定西氣候春天乾旱,許多作物遇到乾旱就不出苗,而土豆在乾旱中能出苗,只要有一點雨水就發芽。每年七八九月,是定西的雨季,暴雨如注,秸稈類莊稼時常倒伏,影響收成,可是這種天氣不耽誤土豆在地下生長。到了秋天,土豆總會有收成。而且,個兒大的給人吃,個兒小的餵豬、餵雞,「利用率」極高,人們把土豆叫做「糧菜飼兼用作物」。

《定西市志》專門有關於馬鈴薯的章節。按照市志的區分,1995年之前,這裡的馬鈴薯屬於「自給自足」階段,馬鈴薯雖然有加工,但加工率不到1%;1996年到2002年是產業培育階段,政府提出了「洋芋工程」,傳統種植開始向商品農業轉變;2003年之後,定西土豆進入產業形成階段。2005年之後,定西開始發展種薯,使土豆產業發生了結構性變化,而且效益有了更大提高。

這幾年,定西市提出「馬鈴薯戰略」,要「打造中國薯都」,安定區則以「打造中國薯都核心區」為目標,發展馬鈴薯產業。從「工程」到「產業」再到「戰略」,記敘了定西馬鈴薯發展軌跡,也表明了定西對土豆這個產業堅持一貫的認識。在一塊開滿了土豆花的田地邊,當地幹部講起當年「抱牛頭守地塊」的艱辛。

剛剛開始實行「洋芋工程」時,農民捨不得把種麥子的地用來栽土豆。要想產業上規模,就得保證栽種規模。遇到不理解的農民,鄉村幹部只好站在田間地頭「抱住牛頭」,勸說農民栽種土豆。土豆產業發展壯大凝結著幹部群眾的艱辛付出。

今天,我們在安定區看到的是一個產業帶動程度高、農民參與程度深的土豆產業。馬鈴薯發展已經不僅僅是產和銷兩個方面,而是一套思路。安定區的概括是:抓種薯繁育促外銷,抓機械耕作促效益,抓品牌建設促銷售,抓市場建設強服務,抓精深加工促轉化。他們的目標是,實現馬鈴薯種植品種向專用化轉型、加工產品向主食化轉型、消費理念向大眾化轉型,努力將安定區創建成全國馬鈴薯主食化戰略助推脫貧先行試驗示範(縣)區。

安定區香泉馬鈴薯萬畝良種生產基地,種薯企業組織人員採挖馬鈴薯 曹應森/攝

土豆哪裡都有,定西只能長土豆。這種「人人都有」、毫無地域優勢的產品,要完成產業化,實現「人有我優」,通常路徑是增加科技含量,拉長產業鏈條。在定西,在安定區,實踐也證明,堅守是一條重要經驗。

一個地方適合長什麼,是人們在歷史發展中探索出來的。要把地理條件下生產的作物產業化,不是簡單地提一個口號、搞一個戰略就可以完成的。它離不開群眾性的社會實踐。定西幾十年抓住土豆不放,就是給這種實踐留足了條件。產業發展需要方向,更需要韌勁,尤其是與農業直接相連的產業,沒有堅持就難有發展。

「定西只能長土豆」,是對這片土地曾經的貧瘠發出的感慨,更體現出產業發展該有的定力。安定區的同志說,產業不走彎路,脫貧才能走捷徑。

當地薯農正在國家級定西馬鈴薯批發市場交售馬鈴薯 曹應森/攝

「摸得著」「送得到」才算市場

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定西土豆是市場催生起來的。

上世紀90年代,土豆之所以從百姓充飢的食物開始向商品轉化,就是因為看到了土豆「賣得好」。正是「賣得好」,定西開始大規模提高產量。但是,沒有多久,他們也遇到過「市場之惑」:種少了,滿足不了市場;種多了,找不到市場。

找市場是一個艱難過程。上世紀90年代末,一些精明的農民走出黃土地,當起土豆「小販」,為灰頭土臉的馬鈴薯找市場。安定區馬鈴薯協會會長講述了他們的感受。這位會長自1999年開始販土豆。他說,當時主要是從馬路上收購,賣給河南、陝西等地客商,自己賺一點代辦費。價格由客商主導,自己沒有發言權。最多的時候,他一個人一年賣出2萬噸土豆,裝400多個火車皮。「那時最大的苦惱是,我們有產品卻很被動。」

這種「被動」背後是農民付出的血汗。團結鎮一個合作社的負責人從2004年開始學習賣土豆。第一次販賣200噸,賠了1萬多元。2008年南方冰凍,他運了一火車皮到廣東,掙了一筆錢。嘗到甜頭之後,他2009年又運了兩個車皮去廣東,結果賠了7萬多元。許多土豆商販就是在這樣的盈虧循環中,戰戰兢兢地推銷土豆。

政府一方面動員農民種土豆,一方面還得為農民找市場。巉口鎮黨委的領導同志回顧這些年土豆產業的發展,由衷地感到龍頭企業才是老百姓「摸得著」的市場。有了龍頭企業,才真正解決了土豆銷售的市場問題。企業是土豆銷售「終端市場」,而龍頭企業加工能力就是土豆的「市場容量」。

土豆上了規模,加工增加收入,這是一個通俗的道理。定西土豆產業走的也是這樣一條路。最初,安定區開始發展澱粉加工,各種小作坊甚至在一個時期非常盛行。它帶來的是環境容量的挑戰,尤其是水。定西缺水,加工澱粉需要大量用水。在這樣的壓力下,澱粉加工企業經過一個時期的「野蠻生長」,不斷整合,漸漸形成龍頭帶動的新格局。

安定區現有11家馬鈴薯製品加工企業(集團公司)。這些企業建成精澱粉生產線10條40萬噸、變性澱粉生產線9條7.6萬噸、全粉生產線1條2萬噸,主食化產品生產能力9.2萬噸,形成了上下遊配套、產業鏈完整的加工產業集群。

有了這些企業,有了這些生產線,土豆不再是裝在麻袋裡、堆進火車皮離開定西。它們變成澱粉、餅乾等各種食品,裝進精美的包裝袋,告別這片黃土地,走出隴原。

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直接的作用是給農民的土豆找到了銷路,農民知道土豆收穫之後「送到哪裡去」。安定區最大的土豆加工企業是藍天馬鈴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這是一家在巉口鎮發展起來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公司在土豆種植、儲存、加工、服務等方面,不僅帶動了安定區和定西市,而且輻射到蘭州、白銀、張掖、武威、平涼等地農戶。

這家公司不僅接受農民種植土豆,還幫助農民種土豆。融資難是許多農戶和種植合作組織面臨的困難。藍天公司這幾年通過「藍天貸」進行了有效探索。他們以藍天公司的信譽為基礎,與幾家銀行合作,創立由藍天公司提供擔保、銀行提供信用無抵押的貸款模式,通過種植合作聯合社這個「中介」,把信貸效應放大到各個合作社和貧困戶,擔保貸款額度50萬元至500萬元不等。這讓企業、合作社、農戶和貧困戶都能享受到金融服務。藍天公司負責人介紹,2019年,幾家銀行給藍天供應鏈金融各鏈條總授信額度6億元,計劃給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發放貸款3.2億元以上。這個辦法極大地提高了土豆種植業的抗風險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藍天公司最近幾年把馬鈴薯儲藏庫建到產地。他們先後投資6000多萬元,在不同集中地建設了30座儲藏庫,增加貯藏能力30萬噸以上,輻射帶動5萬多農戶。儲藏庫「前移」到村,方便了農民交售土豆,讓土豆真正成了農民「家門口」的扶貧產業。

定西馬鈴薯研究所的霧培無土栽培馬鈴薯。魏永剛/攝

「拉動」與「倒逼」都是發展的力量

定西土豆從一種簡單食物到致富產業,走過了幾十年的歷程。推動這個產業發展的力量,來自不同方向。

政策是拉動土豆產業的主導力量,龍頭企業則是「倒逼」土豆種植的另一股力量。在安定區幾個鄉鎮走訪,我們看到,龍頭企業改變的不僅是市場,更深刻的變化在於,龍頭企業從加工土豆入手,「倒逼」土豆從育種到種植、銷售,整個鏈條都發生了改變。

土豆種植的「細分」,就是龍頭企業對這個產業的一個明顯改變。當地人喜歡調侃說,「定西有三寶,土豆洋芋馬鈴薯」。多少年來,人們生活離不開土豆,但不分「高下」。今天,土豆種植分為商品薯、種薯和澱粉薯不同類型。安定區有愛蘭薯業、凱凱農科、農夫薯園、定西馬鈴薯研究所等種薯企業15家,形成了5億粒的優質脫毒種薯繁育能力,分別佔全市的62%、全省的50%和全國的29%。安定區的澱粉加工企業有10多家,年加工能力在50萬噸左右。還有一些土豆賣到蔬菜市場,就是商品薯。這種「細分」提高了土豆種植業整體效益。

更深刻的變化在於土豆生產方式。家家戶戶種土豆,是定西農民的傳統。最近這些年,土豆更多的是以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形式來種植的。這不僅實現了土豆產量的規模化,而且優化了農村種植結構。安定區現在有280多個專門種植土豆的農村專業合作社。每個鄉鎮有一個大型聯合社,每一個村至少有一個合作社。農業合作組織像一張大網,把土豆種植和銷售網了起來。

這個網絡是怎麼鋪起來的?銷售終端是最重要的「線頭」。合作社把土豆賣給聯合社,聯合社賣給藍天公司,簡單地說,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線條。這個線條的背後,蘊含的是企業為農村合作組織提供的生產服務。「藍天貸」幫助合作組織解決資金困難,訂單收購解決了合作組織的銷售,藍天公司還改善結算方式,方便農民領錢。這幾年,藍天公司把倉庫建設到村裡,讓土豆交售更方便。龍頭企業改變了合作組織的發展環境,因此,促進了安定區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倒逼」著土豆種植形式的變化。正是有了這些龍頭企業,灰頭土臉的土豆在安定區乃至定西才更加精緻起來。

定西人說「洋芋花開賽牡丹」。這是安定區土豆花連片盛開的農地,成為人們郊遊的好去處。魏永剛/攝

農機讓「合作」上規模

農業合作社是安定區土豆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安定區的種植合作社已經不是簡單地把農戶「加」起來,而是「融」在一起。280多個農村合作組織改變了土豆產業,也改變了農業技術服務,更改變著安定區乃至定西的農村。

合作社靠什麼合作?最能發揮作用的是農業機械。記者在團結鎮唐家堡村訪問了定西鑫源馬鈴薯良種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領著我們參觀了他們的農業機械庫房,拖拉機、旋耕機、深松機、馬鈴薯播種機、打藥機、殘膜回收機等,各式各樣的農業機械停滿了庫房。他說,合作社的農業機械有26臺(套)。土豆從翻地到種植、收穫、分揀各個環節,幾乎都實現了機械化作業。僅此一項,合作社年收益在200多萬元。

定西土豆的改變大概也可以說正是從農業機械大面積推廣開始的。這與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變化緊密相連。過去一個時期,定西農民曾經遠赴新疆打工。這些年,由於本地企業發展,就業容量增加,到外地打工的人比過去少了。但是,「回流」到種植業尤其是土豆種植業上的人並不多。農業機械的推廣不僅彌補了這個空白,而且極大地提高了土豆種植業的整體效益。

農機補貼政策是撬動農機推廣的重要動力。在國家農機補貼30%的基礎上,安定區實現再補貼30%的政策。安定區一位領導說,他下鄉去如果看到哪裡還有人駕著牲口種田,就知道這裡的農機補貼政策落實得不好,要「追責」。

農業機械大面積推廣,改變了勞作方式,也改變了農民對土地的認識。團結鎮寒樹村一位姓田的農民,現在種著680多畝土地,靠的就是這些年置辦的20多臺農業機械。除了挖土豆時季節性用工之外,平常他和老伴就可以經營這數百畝土地。他說,人工挖土豆,3個人一天最多挖一畝;用上機器,一天一臺機器可以挖15畝。今年,在昆明打工的兒子也回來和他一起種田。靠著種土豆,這幾年他翻修了房子,給兒子娶了媳婦,還買了小汽車。他的下一個願望是購買大拖拉機和收割機,也要嘗試著領辦一個合作社。

土豆「鏈條」靠大家「拉長」

加工鏈條越長,產業附加值越高,這是一個普遍規律。定西土豆產業也如此。我們在安定區參觀了土豆加工生產線、澱粉生產線等企業,看著土豆從清洗到澱粉生產、再到變成食品的過程。那些現代化的生產線,讓人很難想到這是在定西這樣一個多年貧困的地區。土豆精加工、主食化需要更多這樣的生產線。但是,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卻是一家不大的叫做伊口香的食品加工廠。

這是香泉鎮的一個不大的食品廠。一排廠房,一棟辦公樓,乾淨的院落裡飄著烤饃特有的香味。食品公司創辦者剛剛40歲,他最熟悉的事情是烤饃。

1996年初中畢業之後,他先後在甘肅蘭州、天水和內蒙古的幾個地方打工,無論走到哪裡,他都是靠著土鏊子烤饃討生活。2010年,漂泊了許多年之後,他帶著土鏊子回到了安定區,在城區開設了一家烤饃店,一幹就是5年。

「用土豆泥烤饃是從2015年開始的」,這位年輕人告訴記者,定西最出名的是土豆,他就想著在饃裡加入土豆的味道。最開始用民間最簡單的辦法:把土豆煮熟、搗爛,摻進麵粉做烤饃。這樣烤出來的饃果然味道不一樣,口感獨特,很受歡迎。2016年開始,他到當地薯香園公司購買土豆全粉作原料,一年消耗了七八十噸土豆全粉。生意越來越大,在安定區就開了4家實體店賣烤饃。

「開小店供不應求」,他就決心要辦工廠。2018年,他投資800多萬元,辦起了伊口香公司,依然是用土豆來烤饃。現在,公司的產品除了烤饃,還有月餅、麵包等。他自豪地說,現在每天能生產一噸貨。這兩年,他到蘭州參加過推介會,還在申請烤饃的食品標準專利,正在註冊商標,朝著更規範的方向發展。

烤饃是西北人民熟悉的食品。僅僅是香泉鎮就有200多家大大小小的烤饃店。這幾年,不少人都開始自覺地把土豆粉加入到烤饃中。據估計,至少有70家是用土豆粉烤饃的。

土豆產業鏈的延伸是安定區乃至整個定西發展的大題目。把土豆粉與西北傳統的烤饃結合起來,而且在一個鎮就有70多家小店「自發」經營,這是土豆產業延伸的「獨特風景」。用土豆粉蒸饃,也正在悄然進入定西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土豆食用方式的改變,使這種普通食品和人們的關係發生著值得期待的新變化。它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土豆作為食品的延伸正在成為群眾性自覺行動。

今天,定西土豆已經遠遠超出食品概念,甚至不僅是一個產業。定西人民正賦予它更豐富的含義。土豆在魔術般地變幻出各種模樣。我們在安定區的多個企業看到了土豆粉衝劑、土豆粉餅乾、幹薯片等土豆速食品,林林總總,據說有40多種。

土豆也正在提升到文化層面,成為安定區乃至定西的旅遊文化資源。夏末秋初,連片的土豆花盛開,成為人們郊遊的好去處。定西還創造出了「土豆宴」,把土豆納入到人們的習俗和節會中,衍生出新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歷史底蘊。

在封閉的實驗室裡,科技工作者穿著白大褂、套著鞋套、戴著口罩,精心分離一株株幼苗,脫毒放進營養缽,他們呵護幼苗比照顧嬰兒還用心;在現代化生產車間,土豆走過長長的生產線變成各式各樣香脆可口的食品,被裝進精美的包裝袋;中間是安定區廣袤大地盛開的土豆花,祖祖輩輩靠土豆充飢的農民,駕駛大小機械穿梭田間⋯⋯這些動人的畫面,留在記憶深處,讓我們久久回味。

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定西土豆!  許多人知道定西,大概都與貧困連在一起。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開始大規模區域性扶貧。甘肅定西、河西與寧夏西海固合稱「三西」貧困地區,被確定為最貧困的地方。有一個形象的說法是,他們「靠土豆過日子」。

如今,土豆與甘肅定西依然緊緊聯結在一起。土豆又叫馬鈴薯,定西今天有「世界薯都」之稱。土豆這個外觀顏色與定西黃土高原極其相似的作物,伴隨著定西人民走過艱難的貧窮,一路隨脫貧的步履走來,成為這個地區群眾參與程度最深的脫貧產業。小小土豆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救命薯」「致富薯」,今天又叫「小康薯」。馬鈴薯在定西這片土地上記錄著歷史,也寄託著希望。

定西市安定區是定西馬鈴薯生產的重要基地之一。這裡的土豆可以數出好幾個「最」: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最大、微型薯繁育能力最強、依靠馬鈴薯增收最多、佔生產總值比例最高的縣區之一。記者到安定區走訪了5個鄉鎮,先後到7個村莊、3個企業和7個農村專業合作社,尋訪定西土豆如何長大的軌跡,探尋產業扶貧的啟示。

定西土豆「長大」了

定西土豆有過不同的直觀形象。在人們生活最困難的時候,土豆就是清水裡煮的食物,是火邊烤的吃食;在土豆產業發展的時候,土豆是黃土地裡刨出來裝進口袋拉出去賣錢的商品。今天,定西土豆已經成為加工企業的原料,被加工成各種速食品,裝在精美的包裝袋,運出定西。曾經以麻袋和車皮為單位銷售的土豆,在今天的定西以「粒」為單位銷售。一粒原原種土豆的價格已經超過了麻袋裝的好幾斤。

今天,在定西,土豆確實是一個「大」產業。土豆產業有多大?我們從安定區走訪下來,感到至少可以從三個緯度來衡量:土豆是安定區重要的脫貧攻堅支柱產業;是定西農民增收的大頭;是定西走出國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大品牌。

今年,安定區種植土豆80多萬畝。這是安定區土豆種植的一個穩定畝數。2018年安定區種植土豆就有102萬畝,總產量135萬噸。農民人均從馬鈴薯產業中獲得可支配收入佔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今年的收穫還沒有全部結束。安定區有關部門測算,馬鈴薯平均畝產達到1800公斤,較上年增產21.6%,預計馬鈴薯總產量將達到144萬噸,馬鈴薯產業總產值將達到30億元,農民人均從馬鈴薯產業中獲得收入2300元。

定西馬鈴薯研究所員工正在收穫馬鈴薯脫毒原原種 曹應森/攝

土豆是安定區乃至整個定西的「著名品牌」。「定西馬鈴薯」幾年前就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和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定西土豆已經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定西馬鈴薯研究所生產的原原種出口土耳其、埃及等「一帶一路」沿線的中東國家和阿拉伯國家,泰國農業部也將這個基地確定為微型薯出口供應基地。今年,安定區已籤訂出口訂單6000萬粒。

定西土豆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一個維持人們貧困度日的普通作物,在不同歷史條件下成為一個致富產業,而且路子越走越寬廣。定西土豆背後蘊藏的智慧,也許對於剛剛脫貧的地區,對於正在奮力脫貧的地區,都不無啟示。

土豆哪裡都能長,定西只能長土豆

據說,全世界百分之八九十的土地都可以種植土豆。安定區領導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土豆哪裡都能長,定西只能長土豆。

這句話說明了土豆之於定西的重要意義,也表達出定西人民對土豆產業的堅定認識。

「定西只能長土豆」,這句話有許多科學解釋,比如土壤成分、降水量、溫度、溼度等。定西農科院一位科研工作者通俗地解釋了其中道理。定西氣候春天乾旱,許多作物遇到乾旱就不出苗,而土豆在乾旱中能出苗,只要有一點雨水就發芽。每年七八九月,是定西的雨季,暴雨如注,秸稈類莊稼時常倒伏,影響收成,可是這種天氣不耽誤土豆在地下生長。到了秋天,土豆總會有收成。而且,個兒大的給人吃,個兒小的餵豬、餵雞,「利用率」極高,人們把土豆叫做「糧菜飼兼用作物」。

《定西市志》專門有關於馬鈴薯的章節。按照市志的區分,1995年之前,這裡的馬鈴薯屬於「自給自足」階段,馬鈴薯雖然有加工,但加工率不到1%;1996年到2002年是產業培育階段,政府提出了「洋芋工程」,傳統種植開始向商品農業轉變;2003年之後,定西土豆進入產業形成階段。2005年之後,定西開始發展種薯,使土豆產業發生了結構性變化,而且效益有了更大提高。

這幾年,定西市提出「馬鈴薯戰略」,要「打造中國薯都」,安定區則以「打造中國薯都核心區」為目標,發展馬鈴薯產業。從「工程」到「產業」再到「戰略」,記敘了定西馬鈴薯發展軌跡,也表明了定西對土豆這個產業堅持一貫的認識。在一塊開滿了土豆花的田地邊,當地幹部講起當年「抱牛頭守地塊」的艱辛。

剛剛開始實行「洋芋工程」時,農民捨不得把種麥子的地用來栽土豆。要想產業上規模,就得保證栽種規模。遇到不理解的農民,鄉村幹部只好站在田間地頭「抱住牛頭」,勸說農民栽種土豆。土豆產業發展壯大凝結著幹部群眾的艱辛付出。

今天,我們在安定區看到的是一個產業帶動程度高、農民參與程度深的土豆產業。馬鈴薯發展已經不僅僅是產和銷兩個方面,而是一套思路。安定區的概括是:抓種薯繁育促外銷,抓機械耕作促效益,抓品牌建設促銷售,抓市場建設強服務,抓精深加工促轉化。他們的目標是,實現馬鈴薯種植品種向專用化轉型、加工產品向主食化轉型、消費理念向大眾化轉型,努力將安定區創建成全國馬鈴薯主食化戰略助推脫貧先行試驗示範(縣)區。

安定區香泉馬鈴薯萬畝良種生產基地,種薯企業組織人員採挖馬鈴薯 曹應森/攝

土豆哪裡都有,定西只能長土豆。這種「人人都有」、毫無地域優勢的產品,要完成產業化,實現「人有我優」,通常路徑是增加科技含量,拉長產業鏈條。在定西,在安定區,實踐也證明,堅守是一條重要經驗。

一個地方適合長什麼,是人們在歷史發展中探索出來的。要把地理條件下生產的作物產業化,不是簡單地提一個口號、搞一個戰略就可以完成的。它離不開群眾性的社會實踐。定西幾十年抓住土豆不放,就是給這種實踐留足了條件。產業發展需要方向,更需要韌勁,尤其是與農業直接相連的產業,沒有堅持就難有發展。

「定西只能長土豆」,是對這片土地曾經的貧瘠發出的感慨,更體現出產業發展該有的定力。安定區的同志說,產業不走彎路,脫貧才能走捷徑。

當地薯農正在國家級定西馬鈴薯批發市場交售馬鈴薯 曹應森/攝

「摸得著」「送得到」才算市場

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定西土豆是市場催生起來的。

上世紀90年代,土豆之所以從百姓充飢的食物開始向商品轉化,就是因為看到了土豆「賣得好」。正是「賣得好」,定西開始大規模提高產量。但是,沒有多久,他們也遇到過「市場之惑」:種少了,滿足不了市場;種多了,找不到市場。

找市場是一個艱難過程。上世紀90年代末,一些精明的農民走出黃土地,當起土豆「小販」,為灰頭土臉的馬鈴薯找市場。安定區馬鈴薯協會會長講述了他們的感受。這位會長自1999年開始販土豆。他說,當時主要是從馬路上收購,賣給河南、陝西等地客商,自己賺一點代辦費。價格由客商主導,自己沒有發言權。最多的時候,他一個人一年賣出2萬噸土豆,裝400多個火車皮。「那時最大的苦惱是,我們有產品卻很被動。」

這種「被動」背後是農民付出的血汗。團結鎮一個合作社的負責人從2004年開始學習賣土豆。第一次販賣200噸,賠了1萬多元。2008年南方冰凍,他運了一火車皮到廣東,掙了一筆錢。嘗到甜頭之後,他2009年又運了兩個車皮去廣東,結果賠了7萬多元。許多土豆商販就是在這樣的盈虧循環中,戰戰兢兢地推銷土豆。

政府一方面動員農民種土豆,一方面還得為農民找市場。巉口鎮黨委的領導同志回顧這些年土豆產業的發展,由衷地感到龍頭企業才是老百姓「摸得著」的市場。有了龍頭企業,才真正解決了土豆銷售的市場問題。企業是土豆銷售「終端市場」,而龍頭企業加工能力就是土豆的「市場容量」。

土豆上了規模,加工增加收入,這是一個通俗的道理。定西土豆產業走的也是這樣一條路。最初,安定區開始發展澱粉加工,各種小作坊甚至在一個時期非常盛行。它帶來的是環境容量的挑戰,尤其是水。定西缺水,加工澱粉需要大量用水。在這樣的壓力下,澱粉加工企業經過一個時期的「野蠻生長」,不斷整合,漸漸形成龍頭帶動的新格局。

安定區現有11家馬鈴薯製品加工企業(集團公司)。這些企業建成精澱粉生產線10條40萬噸、變性澱粉生產線9條7.6萬噸、全粉生產線1條2萬噸,主食化產品生產能力9.2萬噸,形成了上下遊配套、產業鏈完整的加工產業集群。

有了這些企業,有了這些生產線,土豆不再是裝在麻袋裡、堆進火車皮離開定西。它們變成澱粉、餅乾等各種食品,裝進精美的包裝袋,告別這片黃土地,走出隴原。

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直接的作用是給農民的土豆找到了銷路,農民知道土豆收穫之後「送到哪裡去」。安定區最大的土豆加工企業是藍天馬鈴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這是一家在巉口鎮發展起來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公司在土豆種植、儲存、加工、服務等方面,不僅帶動了安定區和定西市,而且輻射到蘭州、白銀、張掖、武威、平涼等地農戶。

這家公司不僅接受農民種植土豆,還幫助農民種土豆。融資難是許多農戶和種植合作組織面臨的困難。藍天公司這幾年通過「藍天貸」進行了有效探索。他們以藍天公司的信譽為基礎,與幾家銀行合作,創立由藍天公司提供擔保、銀行提供信用無抵押的貸款模式,通過種植合作聯合社這個「中介」,把信貸效應放大到各個合作社和貧困戶,擔保貸款額度50萬元至500萬元不等。這讓企業、合作社、農戶和貧困戶都能享受到金融服務。藍天公司負責人介紹,2019年,幾家銀行給藍天供應鏈金融各鏈條總授信額度6億元,計劃給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發放貸款3.2億元以上。這個辦法極大地提高了土豆種植業的抗風險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藍天公司最近幾年把馬鈴薯儲藏庫建到產地。他們先後投資6000多萬元,在不同集中地建設了30座儲藏庫,增加貯藏能力30萬噸以上,輻射帶動5萬多農戶。儲藏庫「前移」到村,方便了農民交售土豆,讓土豆真正成了農民「家門口」的扶貧產業。

定西馬鈴薯研究所的霧培無土栽培馬鈴薯。魏永剛/攝

「拉動」與「倒逼」都是發展的力量

定西土豆從一種簡單食物到致富產業,走過了幾十年的歷程。推動這個產業發展的力量,來自不同方向。

政策是拉動土豆產業的主導力量,龍頭企業則是「倒逼」土豆種植的另一股力量。在安定區幾個鄉鎮走訪,我們看到,龍頭企業改變的不僅是市場,更深刻的變化在於,龍頭企業從加工土豆入手,「倒逼」土豆從育種到種植、銷售,整個鏈條都發生了改變。

土豆種植的「細分」,就是龍頭企業對這個產業的一個明顯改變。當地人喜歡調侃說,「定西有三寶,土豆洋芋馬鈴薯」。多少年來,人們生活離不開土豆,但不分「高下」。今天,土豆種植分為商品薯、種薯和澱粉薯不同類型。安定區有愛蘭薯業、凱凱農科、農夫薯園、定西馬鈴薯研究所等種薯企業15家,形成了5億粒的優質脫毒種薯繁育能力,分別佔全市的62%、全省的50%和全國的29%。安定區的澱粉加工企業有10多家,年加工能力在50萬噸左右。還有一些土豆賣到蔬菜市場,就是商品薯。這種「細分」提高了土豆種植業整體效益。

更深刻的變化在於土豆生產方式。家家戶戶種土豆,是定西農民的傳統。最近這些年,土豆更多的是以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形式來種植的。這不僅實現了土豆產量的規模化,而且優化了農村種植結構。安定區現在有280多個專門種植土豆的農村專業合作社。每個鄉鎮有一個大型聯合社,每一個村至少有一個合作社。農業合作組織像一張大網,把土豆種植和銷售網了起來。

這個網絡是怎麼鋪起來的?銷售終端是最重要的「線頭」。合作社把土豆賣給聯合社,聯合社賣給藍天公司,簡單地說,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線條。這個線條的背後,蘊含的是企業為農村合作組織提供的生產服務。「藍天貸」幫助合作組織解決資金困難,訂單收購解決了合作組織的銷售,藍天公司還改善結算方式,方便農民領錢。這幾年,藍天公司把倉庫建設到村裡,讓土豆交售更方便。龍頭企業改變了合作組織的發展環境,因此,促進了安定區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倒逼」著土豆種植形式的變化。正是有了這些龍頭企業,灰頭土臉的土豆在安定區乃至定西才更加精緻起來。

定西人說「洋芋花開賽牡丹」。這是安定區土豆花連片盛開的農地,成為人們郊遊的好去處。魏永剛/攝

農機讓「合作」上規模

農業合作社是安定區土豆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安定區的種植合作社已經不是簡單地把農戶「加」起來,而是「融」在一起。280多個農村合作組織改變了土豆產業,也改變了農業技術服務,更改變著安定區乃至定西的農村。

合作社靠什麼合作?最能發揮作用的是農業機械。記者在團結鎮唐家堡村訪問了定西鑫源馬鈴薯良種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領著我們參觀了他們的農業機械庫房,拖拉機、旋耕機、深松機、馬鈴薯播種機、打藥機、殘膜回收機等,各式各樣的農業機械停滿了庫房。他說,合作社的農業機械有26臺(套)。土豆從翻地到種植、收穫、分揀各個環節,幾乎都實現了機械化作業。僅此一項,合作社年收益在200多萬元。

定西土豆的改變大概也可以說正是從農業機械大面積推廣開始的。這與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變化緊密相連。過去一個時期,定西農民曾經遠赴新疆打工。這些年,由於本地企業發展,就業容量增加,到外地打工的人比過去少了。但是,「回流」到種植業尤其是土豆種植業上的人並不多。農業機械的推廣不僅彌補了這個空白,而且極大地提高了土豆種植業的整體效益。

農機補貼政策是撬動農機推廣的重要動力。在國家農機補貼30%的基礎上,安定區實現再補貼30%的政策。安定區一位領導說,他下鄉去如果看到哪裡還有人駕著牲口種田,就知道這裡的農機補貼政策落實得不好,要「追責」。

農業機械大面積推廣,改變了勞作方式,也改變了農民對土地的認識。團結鎮寒樹村一位姓田的農民,現在種著680多畝土地,靠的就是這些年置辦的20多臺農業機械。除了挖土豆時季節性用工之外,平常他和老伴就可以經營這數百畝土地。他說,人工挖土豆,3個人一天最多挖一畝;用上機器,一天一臺機器可以挖15畝。今年,在昆明打工的兒子也回來和他一起種田。靠著種土豆,這幾年他翻修了房子,給兒子娶了媳婦,還買了小汽車。他的下一個願望是購買大拖拉機和收割機,也要嘗試著領辦一個合作社。

土豆「鏈條」靠大家「拉長」

加工鏈條越長,產業附加值越高,這是一個普遍規律。定西土豆產業也如此。我們在安定區參觀了土豆加工生產線、澱粉生產線等企業,看著土豆從清洗到澱粉生產、再到變成食品的過程。那些現代化的生產線,讓人很難想到這是在定西這樣一個多年貧困的地區。土豆精加工、主食化需要更多這樣的生產線。但是,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卻是一家不大的叫做伊口香的食品加工廠。

這是香泉鎮的一個不大的食品廠。一排廠房,一棟辦公樓,乾淨的院落裡飄著烤饃特有的香味。食品公司創辦者剛剛40歲,他最熟悉的事情是烤饃。

1996年初中畢業之後,他先後在甘肅蘭州、天水和內蒙古的幾個地方打工,無論走到哪裡,他都是靠著土鏊子烤饃討生活。2010年,漂泊了許多年之後,他帶著土鏊子回到了安定區,在城區開設了一家烤饃店,一幹就是5年。

「用土豆泥烤饃是從2015年開始的」,這位年輕人告訴記者,定西最出名的是土豆,他就想著在饃裡加入土豆的味道。最開始用民間最簡單的辦法:把土豆煮熟、搗爛,摻進麵粉做烤饃。這樣烤出來的饃果然味道不一樣,口感獨特,很受歡迎。2016年開始,他到當地薯香園公司購買土豆全粉作原料,一年消耗了七八十噸土豆全粉。生意越來越大,在安定區就開了4家實體店賣烤饃。

「開小店供不應求」,他就決心要辦工廠。2018年,他投資800多萬元,辦起了伊口香公司,依然是用土豆來烤饃。現在,公司的產品除了烤饃,還有月餅、麵包等。他自豪地說,現在每天能生產一噸貨。這兩年,他到蘭州參加過推介會,還在申請烤饃的食品標準專利,正在註冊商標,朝著更規範的方向發展。

烤饃是西北人民熟悉的食品。僅僅是香泉鎮就有200多家大大小小的烤饃店。這幾年,不少人都開始自覺地把土豆粉加入到烤饃中。據估計,至少有70家是用土豆粉烤饃的。

土豆產業鏈的延伸是安定區乃至整個定西發展的大題目。把土豆粉與西北傳統的烤饃結合起來,而且在一個鎮就有70多家小店「自發」經營,這是土豆產業延伸的「獨特風景」。用土豆粉蒸饃,也正在悄然進入定西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土豆食用方式的改變,使這種普通食品和人們的關係發生著值得期待的新變化。它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土豆作為食品的延伸正在成為群眾性自覺行動。

今天,定西土豆已經遠遠超出食品概念,甚至不僅是一個產業。定西人民正賦予它更豐富的含義。土豆在魔術般地變幻出各種模樣。我們在安定區的多個企業看到了土豆粉衝劑、土豆粉餅乾、幹薯片等土豆速食品,林林總總,據說有40多種。

土豆也正在提升到文化層面,成為安定區乃至定西的旅遊文化資源。夏末秋初,連片的土豆花盛開,成為人們郊遊的好去處。定西還創造出了「土豆宴」,把土豆納入到人們的習俗和節會中,衍生出新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歷史底蘊。

在封閉的實驗室裡,科技工作者穿著白大褂、套著鞋套、戴著口罩,精心分離一株株幼苗,脫毒放進營養缽,他們呵護幼苗比照顧嬰兒還用心;在現代化生產車間,土豆走過長長的生產線變成各式各樣香脆可口的食品,被裝進精美的包裝袋;中間是安定區廣袤大地盛開的土豆花,祖祖輩輩靠土豆充飢的農民,駕駛大小機械穿梭田間⋯⋯這些動人的畫面,留在記憶深處,讓我們久久回味。

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定西土豆!

相關焦點

  • 定西市安定區做強做大產業 馬鈴薯助農脫貧致富(圖)
    然真正讓老百姓從根子上脫貧,少不了產業的支撐和發展,在全國上下聚力脫貧致富的道路上,湧現出了一大批成功的產業。近日,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甘肅,聆聽甘肅的產業故事。  本網記者 狄東陽 文/圖  在定西地區,流傳著這樣一個口頭禪:定西有三寶「土豆、洋芋、馬鈴薯」,沒有聽過的人,還真以為定西的確有三大寶貝,但對於熟悉情況的人,一聽就能聽出究竟,說的是定西的土特產——馬鈴薯。  2018年1月9日,連續幾天雪天的隴原大地剛剛放晴,記者來到了定西市安定區,了解了土特產是如何致富百姓,做強產業等多方面的問題。
  • 【媒體聚焦】馬鈴薯成為「致富薯」 ——安定區馬鈴薯產業發展掠影
    站在高高山上放眼著看, 洋芋開花呀賽牡丹。 …… 無論是種植馬鈴薯、收穫馬鈴薯,還是銷售馬鈴薯,安定區廣大薯農都情不自禁地放聲歌唱,誇家鄉的洋芋是「寶貝蛋」。
  • 小康路上見「薯」光——產業扶貧看甘肅系列報導之五
    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何成軍洋芋、土豆、馬鈴薯,這是定西人口中的「三寶」。它沉澱了定西人「苦瘠」的過往,亦彰顯了定西人傲驕的現在,更承載著定西人希冀的未來。不僅僅是定西的寶貝,馬鈴薯如今是整個甘肅的「驕傲」。
  • 「央視網」「薯」你行 看小土豆如何發展成大產業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小英)如果說,一種農作物能撬動一座城的發展,定西馬鈴薯必在其中。從「救命薯」「溫飽薯」到「致富薯」「小康薯」,馬鈴薯在甘肅定西的地位從未被超越。9月24日至28日,2020年中國馬鈴薯大會在甘肅定西召開,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馬鈴薯主產縣代表和國內馬鈴薯種植研發加工銷售的企業代表齊聚定西,以「薯」為媒,探討馬鈴薯產業發展大計,推動馬鈴薯產業轉型升級。
  • 甘肅土豆洋蔥運抵武漢
    甘肅土豆洋蔥運抵武漢】1月26日凌晨,裝載60噸土豆、90噸洋蔥等重點物資的12708次、搶2次列車分別從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定西、金昌貨場陸續開出,緊急奔赴武漢地區。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蘭州局集團公司迅速與定西市鑫焱馬鈴薯農民專業合作社、甘肅洋蔥產業協會聯繫,從定西安定區青嵐鄉、武威市民勤縣採購60噸土豆、90噸洋蔥,集團公司各部門協同作戰,從100多公裡的庫房將物資運送到貨場,全力支援武漢地區重點物資運輸工作。(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宋喜群)
  • 定西市安定區人民法院關於徵集涉黑惡刑事裁判案件可供執行財產...
    (綽號邢三寶),男,漢族,1956年3月29日出生,居民身份證號碼622421195603290013,甘肅定西人,定西市工商聯古玩業商會會長,住定西市安定區鏈鑫小區6號樓1單元504室。執行標的:罰金200000元2.被執行人:邢強,男,漢族,1981年8月1日出生,居民身份證號碼622421198108016811,甘肅定西人,定西市安定區綜合執法局工人,住定西市安定區民主街38號。
  • 「中央媒體看甘肅」甘肅定西多部門「共辦一桌席」 村民享「菜單式...
    圖為甘肅定西市鄉村夏季圖。(資料圖)艾慶龍 攝中新網甘肅定西12月22日電 (艾慶龍)「在脫貧攻堅中,定西堅持『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調動各方面最優資源向深度貧困聚集,累計籌措到位各類扶貧資金279.26億元。」甘肅省定西市委書記唐曉明22日說,該市有75%以上的農戶依靠發展產業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有61.98萬貧困人口通過發展種養產業實現穩定脫貧。
  • 2020年中國馬鈴薯大會9月24日將在定西市召開
    2020年中國馬鈴薯大會9月24日將在定西市召開每日甘肅網9月18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 全國馬鈴薯產業現場推進會和2020年中國馬鈴薯大會將於9月24至28日在定西市安定區舉辦。9月17日記者從甘肅省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獲悉,當前馬鈴薯產業已成為我省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2018年、2019年兩年通過馬鈴薯產業和馬鈴薯+勞務產業脫貧的貧困戶達到23850戶、97494人。
  • ——訪定西市氣象局農試站站長李巧珍
    定西晝夜溫差大,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雨熱同季的氣候特點與馬鈴薯需水高峰期基本吻合,從而為馬鈴薯塊莖膨大和品質提升創造了有利條件。根據本地氣候特點,定西市人民順應天時,遵循自然規律,及時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被中國特產之鄉組委會審定命名為「中國馬鈴薯之鄉」。
  • 定西文旅做客甘肅都市調頻《專家帶你去旅行》
    為進一步提升定西文旅知名度和美譽度,經市文體旅遊局積極爭取,由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甘肅旅遊智庫秘書處和甘肅都市調頻廣播共同推出的《專家帶你去旅行》節目,對定西文化旅遊資源進行了專題宣傳,七縣區文體旅遊部門負責人以嘉賓身份做客直播間,就定西市鄉村旅遊、精品線路等話題與廣大聽眾進行交流,並邀請大家相約定西,感受定西獨具魅力的文旅資源,體驗定西極具民俗的鄉村特色,品嘗定西風味獨特的特色美食,來定西過一個只有
  • 甘肅定西多部門「共辦一桌席」 村民享「菜單式」培訓謀致富
    圖為甘肅定西市鄉村夏季圖。(資料圖) 艾慶龍 攝中新網甘肅定西12月22日電 (艾慶龍)「在脫貧攻堅中,定西堅持『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調動各方面最優資源向深度貧困聚集,累計籌措到位各類扶貧資金279.26億元。」
  • 酒鬼酒甘肅定西樣板市場隆重啟動
    深度觀察 | 深耕定西 謀求新突破 酒鬼酒甘肅定西樣板市場隆重啟動甘肅定西市場已經成為馥鬱香型酒鬼酒的紅海市場 本網訊 8月22日,以「謀突破、創新高、贏未來」為主題的中糧酒鬼酒西北大區定西市安定區樣板市場啟動暨客戶答謝會在定西市安定區隆重召開
  • 甘肅推動實施「六大特色農業產業」精準脫貧追蹤報導之薯產業 小...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甘肅推動實施「六大特色農業產業」精準脫貧追蹤報導之薯產業小土豆華麗轉身百味馬鈴薯。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子恆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長期以來,甘肅將馬鈴薯產業作為農民解決溫飽和脫貧致富的產業大力推動。
  • 【疫情防控 甘肅在行動】蘭鐵集團緊急運送60噸土豆、90噸洋蔥馳援...
    【專題】眾志成城 戰勝疫情——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原標題:【疫情防控 甘肅在行動】蘭鐵集團緊急運送60噸土豆、90噸洋蔥馳援武漢
  • 到定西過一個只有20℃的夏天 甘肅定西西安推介
    ​​2020年7月2日,「到定西過一個只有20℃的夏天」甘肅省定西市文化旅遊招商推介會暨第三屆渭水文化旅遊節新聞發布會在西安市隆重舉行。定西市政府副市長馬文玫出席推介會並介紹定西文化旅遊資源,西安市文旅局副局長餘亞軍致辭。
  • 炎炎夏日,定西給你一個20℃的夏天!甘肅定西在西安旅遊推介
    2020年7月2日,「到定西過一個只有20℃的夏天」甘肅省定西市文化旅遊招商推介會暨第三屆渭水文化旅遊節新聞發布會在西安市隆重舉行。定西市政府副市長馬文玫出席推介會並介紹定西文化旅遊資源,西安市文旅局副局長餘亞軍致辭。
  • 金秋,去故鄉定西探尋你夢中的秋味……
    定西是有名的馬鈴薯之鄉,平凡的土豆食材甚至可以做出108種花樣菜式。隴西臘肉因質優味美聞名遐邇,故而隴西被譽為"中國臘肉之鄉"。臘羊肉、醃驢肉、蕎粉、燒雞粉被列為甘肅省「名特小吃」。岷縣牛羊肉糊糊、暖鍋子、點心,通渭蕎圈圈、臨洮熱涼麵等都是定西地方特色小吃。
  • 「特色產業扶貧深度系列報導之五」薯產業:小土豆華麗轉身——甘肅...
    2019年,全省馬鈴薯產業產值達到230億元,甘肅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基地,年生產原原種12億粒,建成了定西安定區、會寧縣兩個馬鈴薯百萬畝產業大縣,帶動周邊種植30萬畝以上的產業大縣8個……昔日的「土蛋蛋」,變身貨真價實的「致富薯」「小康薯」,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依靠馬鈴薯實現脫貧致富。
  • 定西市安定區教育局中華路中學多功能報告廳設備政府採購項目(第二...
    一、項目編號   DXADZC2020-012-1   二、項目名稱   定西市安定區教育局中華路中學多功能報告廳設備政府採購項目(第二包)   三、中標(成交)信息 供應商名稱 供應商聯繫地址 中標金額(萬元) 定西欣盛源廣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