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2018年甘肅省新春走基層全媒體特別報導
編者按:脫貧致富,政府的大事,老百姓最關心的事。然真正讓老百姓從根子上脫貧,少不了產業的支撐和發展,在全國上下聚力脫貧致富的道路上,湧現出了一大批成功的產業。近日,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甘肅,聆聽甘肅的產業故事。
本網記者 狄東陽 文/圖
在定西地區,流傳著這樣一個口頭禪:定西有三寶「土豆、洋芋、馬鈴薯」,沒有聽過的人,還真以為定西的確有三大寶貝,但對於熟悉情況的人,一聽就能聽出究竟,說的是定西的土特產——馬鈴薯。
2018年1月9日,連續幾天雪天的隴原大地剛剛放晴,記者來到了定西市安定區,了解了土特產是如何致富百姓,做強產業等多方面的問題。
定西市安定區屬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區和六盤山連片特困片區。該區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蒸發量達1536毫米,屬典型的乾旱半乾旱地區。面臨如此艱苦的自然條件,用產業脫貧可以說是難上加難,然而在安定區人民的不懈努力下,該區壯大本地產業,硬是在貧瘠的土地上踏出了一條特色產業發展之路。
李仲接受記者採訪
訂單服務為產業保駕護航 土特產賣上好價錢
多年來,發展產業,銷路和經濟收入是老百姓最關心最關注的問題。
甘肅藍天馬鈴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仲告訴記者,為了保證老百姓的產品能夠順利走向市場,並且讓老百姓獲得更多的收益,公司與老百姓籤訂了「訂單協議」。公司為農民統一提供種子,該種子的價格是1.4元,安定區政府補助0.7元,公司補助0.35元,農民自己掏0.35元,等到收購的時候,公司將高於市場價格0.1元收購。而由公司提供的種子,農民的畝產量遠遠高於之前自己種子的產量,不但讓產品的銷路有了保證,也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公司通過發展「訂單」農業,年穩定帶動6萬多戶農戶種植馬鈴薯,農民直接經濟收入2.4億元,戶均經濟收入4000多元。
記者參觀甘肅藍天馬鈴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文化
記者了解到,甘肅藍天馬鈴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始終把農民受益作為公司持續發展壯大的出發點,加快推動「農民變社員、社員變會員、會員變股東」三變改革。
一方面從2013年開始,企業先後投資5000萬元,在貧困山區建立馬鈴薯儲藏庫15座,儲備能力達15多萬噸,就地就近收購當地群眾馬鈴薯,既方便了農戶交售土豆,又避免了販子壓級壓價打白條現象,把馬鈴薯販子的拉運運費和利潤全部讓利給了農戶;另一方面鼓勵貧困群眾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目前公司旗下30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已吸收農戶6000多戶,流轉貧困群眾撂荒地6萬多畝,將每畝土地折價600-800元不等入股,年底按照合作社利潤的60%參與分紅,最大限度把利益讓給貧困群眾。
李仲告訴記者,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現在大部分青年外出打工,在農村出現了大量的閒置土地,為了很好地將這部分閒置的資源利用起來,公司對當地的土地進行了流轉,進行集中經營管理,激活土地的價值,同時當地人也可以到公司務工。
科技為產業發展加油助力 高產穩產高收入
甘肅凱凱農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馬鈴薯脫毒苗、原原種、原種、一級種育繁推一體化和產學研相結合的省級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公司通過積極探索、創新試驗「一草三膜糧蔬兩茬」高產增收技術,實現馬鈴薯早種早收早上市、高產穩產高收入。」甘肅凱凱農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行政副總經理李永興說,該技術通過在塑料大棚(或日光溫室)中,早春第一茬採用「秸杆+地膜+滴灌」和「一平露三壟膜四側播」種植技術,種植馬鈴薯種薯,6月初收穫上市,畝產達到4000公斤,每畝可獲得純收入7000元左右;馬鈴薯收穫後,第二茬種植蒜苗等蔬菜作物,以蒜苗為例,畝產達到5000公斤,每畝可獲得純收入10000元左右,使乾旱地區實現了兩茬作物種植,農戶收入較普通種植提高了3倍多。2016年種植的24畝試驗田,被媒體譽為「2016年甘肅馬鈴薯第一種」。2017年,在全市6個縣區推廣種植5000多畝,其中引導500多戶貧困戶種植1000多畝。
甘肅凱凱農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工人正在工作
此外,針對貧困戶缺少標準化種植技術,公司與烏克蘭蘇梅國立農業大學、甘肅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甘肅省農科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長期、穩定的產學研合作關係,共建「實踐教學和實訓基地」,為貧困家庭勞動力提供科學施肥、切種拌種、種植採挖、貯藏運輸等技術培訓,每年培訓貧困戶1000人次以上,切實提高貧困戶家庭的科技應用水平,推動馬鈴薯集約化、標準化生產。
定西市安定區香泉鎮現代農業扶貧產業園
記者了解到,2017年,定西市安定區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關鍵舉措,按照「打綠色生態牌、走合作帶動路」的思路,依託扶貧項目、金融信貸等各類扶貧資金,創新實施「四跟進」產業扶貧模式,即「項目資金跟著貧困村戶走」「貧困戶跟著合作社走」「合作社跟著龍頭企業走」「龍頭企業跟著市場走」。著力構建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產業發展、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多重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