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安定區做強做大產業 馬鈴薯助農脫貧致富(圖)

2020-12-21 中國甘肅網

【專題】2018年甘肅省新春走基層全媒體特別報導

  編者按:脫貧致富,政府的大事,老百姓最關心的事。然真正讓老百姓從根子上脫貧,少不了產業的支撐和發展,在全國上下聚力脫貧致富的道路上,湧現出了一大批成功的產業。近日,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甘肅,聆聽甘肅的產業故事。

  本網記者 狄東陽 文/圖

  在定西地區,流傳著這樣一個口頭禪:定西有三寶「土豆、洋芋、馬鈴薯」,沒有聽過的人,還真以為定西的確有三大寶貝,但對於熟悉情況的人,一聽就能聽出究竟,說的是定西的土特產——馬鈴薯。

  2018年1月9日,連續幾天雪天的隴原大地剛剛放晴,記者來到了定西市安定區,了解了土特產是如何致富百姓,做強產業等多方面的問題。

  定西市安定區屬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區和六盤山連片特困片區。該區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蒸發量達1536毫米,屬典型的乾旱半乾旱地區。面臨如此艱苦的自然條件,用產業脫貧可以說是難上加難,然而在安定區人民的不懈努力下,該區壯大本地產業,硬是在貧瘠的土地上踏出了一條特色產業發展之路。

李仲接受記者採訪

  訂單服務為產業保駕護航 土特產賣上好價錢

  多年來,發展產業,銷路和經濟收入是老百姓最關心最關注的問題。

  甘肅藍天馬鈴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仲告訴記者,為了保證老百姓的產品能夠順利走向市場,並且讓老百姓獲得更多的收益,公司與老百姓籤訂了「訂單協議」。公司為農民統一提供種子,該種子的價格是1.4元,安定區政府補助0.7元,公司補助0.35元,農民自己掏0.35元,等到收購的時候,公司將高於市場價格0.1元收購。而由公司提供的種子,農民的畝產量遠遠高於之前自己種子的產量,不但讓產品的銷路有了保證,也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公司通過發展「訂單」農業,年穩定帶動6萬多戶農戶種植馬鈴薯,農民直接經濟收入2.4億元,戶均經濟收入4000多元。

記者參觀甘肅藍天馬鈴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文化

  記者了解到,甘肅藍天馬鈴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始終把農民受益作為公司持續發展壯大的出發點,加快推動「農民變社員、社員變會員、會員變股東」三變改革。

  一方面從2013年開始,企業先後投資5000萬元,在貧困山區建立馬鈴薯儲藏庫15座,儲備能力達15多萬噸,就地就近收購當地群眾馬鈴薯,既方便了農戶交售土豆,又避免了販子壓級壓價打白條現象,把馬鈴薯販子的拉運運費和利潤全部讓利給了農戶;另一方面鼓勵貧困群眾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目前公司旗下30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已吸收農戶6000多戶,流轉貧困群眾撂荒地6萬多畝,將每畝土地折價600-800元不等入股,年底按照合作社利潤的60%參與分紅,最大限度把利益讓給貧困群眾。

  李仲告訴記者,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現在大部分青年外出打工,在農村出現了大量的閒置土地,為了很好地將這部分閒置的資源利用起來,公司對當地的土地進行了流轉,進行集中經營管理,激活土地的價值,同時當地人也可以到公司務工。

  科技為產業發展加油助力 高產穩產高收入

  甘肅凱凱農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馬鈴薯脫毒苗、原原種、原種、一級種育繁推一體化和產學研相結合的省級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公司通過積極探索、創新試驗「一草三膜糧蔬兩茬」高產增收技術,實現馬鈴薯早種早收早上市、高產穩產高收入。」甘肅凱凱農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行政副總經理李永興說,該技術通過在塑料大棚(或日光溫室)中,早春第一茬採用「秸杆+地膜+滴灌」和「一平露三壟膜四側播」種植技術,種植馬鈴薯種薯,6月初收穫上市,畝產達到4000公斤,每畝可獲得純收入7000元左右;馬鈴薯收穫後,第二茬種植蒜苗等蔬菜作物,以蒜苗為例,畝產達到5000公斤,每畝可獲得純收入10000元左右,使乾旱地區實現了兩茬作物種植,農戶收入較普通種植提高了3倍多。2016年種植的24畝試驗田,被媒體譽為「2016年甘肅馬鈴薯第一種」。2017年,在全市6個縣區推廣種植5000多畝,其中引導500多戶貧困戶種植1000多畝。

甘肅凱凱農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工人正在工作

  此外,針對貧困戶缺少標準化種植技術,公司與烏克蘭蘇梅國立農業大學、甘肅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甘肅省農科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長期、穩定的產學研合作關係,共建「實踐教學和實訓基地」,為貧困家庭勞動力提供科學施肥、切種拌種、種植採挖、貯藏運輸等技術培訓,每年培訓貧困戶1000人次以上,切實提高貧困戶家庭的科技應用水平,推動馬鈴薯集約化、標準化生產。

定西市安定區香泉鎮現代農業扶貧產業園

  記者了解到,2017年,定西市安定區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關鍵舉措,按照「打綠色生態牌、走合作帶動路」的思路,依託扶貧項目、金融信貸等各類扶貧資金,創新實施「四跟進」產業扶貧模式,即「項目資金跟著貧困村戶走」「貧困戶跟著合作社走」「合作社跟著龍頭企業走」「龍頭企業跟著市場走」。著力構建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產業發展、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多重效應。

相關焦點

  • 看定西土豆如何長大——對甘肅定西市安定區馬鈴薯產業的調查
    而且,個兒大的給人吃,個兒小的餵豬、餵雞,「利用率」極高,人們把土豆叫做「糧菜飼兼用作物」。《定西市志》專門有關於馬鈴薯的章節。按照市志的區分,1995年之前,這裡的馬鈴薯屬於「自給自足」階段,馬鈴薯雖然有加工,但加工率不到1%;1996年到2002年是產業培育階段,政府提出了「洋芋工程」,傳統種植開始向商品農業轉變;2003年之後,定西土豆進入產業形成階段。
  • 【媒體聚焦】馬鈴薯成為「致富薯」 ——安定區馬鈴薯產業發展掠影
    …… 無論是種植馬鈴薯、收穫馬鈴薯,還是銷售馬鈴薯,安定區廣大薯農都情不自禁地放聲歌唱,誇家鄉的洋芋是「寶貝蛋」。 從自給自足到產業培育,從實施「洋芋工程」到發展馬鈴薯產業,從建設「馬鈴薯之鄉」到打造「中國薯都」核心區,安定區把小土豆做成了大產業,打造了馬鈴薯產業新「高地」,實現了從「救命薯」「溫飽薯」到「脫貧薯」「致富薯」再到「小康薯」的「三級跳」。
  • 甘肅推動實施「六大特色農業產業」精準脫貧追蹤報導之薯產業 小...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子恆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長期以來,甘肅將馬鈴薯產業作為農民解決溫飽和脫貧致富的產業大力推動。2019年,全省馬鈴薯產業產值達到230億元,甘肅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基地,年生產原原種12億粒,建成了安定區、會寧縣兩個馬鈴薯百萬畝產業大縣,帶動周邊種植30萬畝以上的產業大縣8個……昔日的「土蛋蛋」,變身貨真價實的「致富薯」「小康薯」,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依靠馬鈴薯實現脫貧致富。
  • ——訪定西市氣象局農試站站長李巧珍
    氣候變化背景下災害頻發,馬鈴薯種植業的繁榮發展與當地氣象部門的精細化、貼心式服務密不可分,本期氣象為農服務訪談我們邀請定西市農業氣象試驗站站長李巧珍講一講她們的故事。  定西晝夜溫差大,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雨熱同季的氣候特點與馬鈴薯需水高峰期基本吻合,從而為馬鈴薯塊莖膨大和品質提升創造了有利條件。根據本地氣候特點,定西市人民順應天時,遵循自然規律,及時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被中國特產之鄉組委會審定命名為「中國馬鈴薯之鄉」。
  • 2020年中國馬鈴薯大會9月24日將在定西市召開
    2020年中國馬鈴薯大會9月24日將在定西市召開每日甘肅網9月18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 全國馬鈴薯產業現場推進會和2020年中國馬鈴薯大會將於9月24至28日在定西市安定區舉辦。9月17日記者從甘肅省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獲悉,當前馬鈴薯產業已成為我省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2018年、2019年兩年通過馬鈴薯產業和馬鈴薯+勞務產業脫貧的貧困戶達到23850戶、97494人。
  • 攻堅克難 力拔「窮根」——定西市安定區開拓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新路徑
    2016年,省市下達安定區危房改造指標1150戶,每戶補助資金1.15萬元。可安定區下決心,今年改造277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危房,每戶補助資金3萬元,幫更多的貧困戶圓安居夢。  「硬骨頭」咋啃?五指握成拳,力道才更強。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今年以來,安定區統籌整合涉農資金,集中財力辦此事。  改革,總要在擔當中突破。
  • 「特色產業扶貧深度系列報導之五」薯產業:小土豆華麗轉身——甘肅...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長期以來,甘肅將馬鈴薯產業作為農民解決溫飽和脫貧致富的產業大力發展。2019年,全省馬鈴薯產業產值達到230億元,甘肅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基地,年生產原原種12億粒,建成了定西安定區、會寧縣兩個馬鈴薯百萬畝產業大縣,帶動周邊種植30萬畝以上的產業大縣8個……昔日的「土蛋蛋」,變身貨真價實的「致富薯」「小康薯」,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依靠馬鈴薯實現脫貧致富。
  • 這條高速完善了定西市交通圈,為沿線鄉鎮脫貧致富
    通渭至定西高速公路是《定西市「十三五」交通運輸發展規劃》中的「三橫三縱三聯」高速公路骨架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三橫」之一。經通渭縣馬營鎮、安定區杏園鄉南家岔、寧遠鎮、紅土窯、李家堡鎮、團結鎮、香泉鎮關門口、內官營鎮新莊門、稱鉤驛鎮,終點位於稱鉤驛鎮唐家岔,以樞紐立交接G30連霍高速公路。
  • 「央視網」「薯」你行 看小土豆如何發展成大產業
    「薯」你行 助脫貧 促發展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村的一處馬鈴薯種植基地民以食為天。曾被稱為「苦瘠甲天下」的定西市,早在1996年,就由市委、市政府提出實施「洋芋工程」。「洋芋工程」實施後,馬鈴薯成為當地一張名片。2008年,定西市提出打造「中國薯都」,馬鈴薯產業再次轉型升級,定西市也因此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區域性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
  • 定西市安定區人民法院關於徵集涉黑惡刑事裁判案件可供執行財產...
    (綽號邢三寶),男,漢族,1956年3月29日出生,居民身份證號碼622421195603290013,甘肅定西人,定西市工商聯古玩業商會會長,住定西市安定區鏈鑫小區6號樓1單元504室。執行標的:罰金200000元2.被執行人:邢強,男,漢族,1981年8月1日出生,居民身份證號碼622421198108016811,甘肅定西人,定西市安定區綜合執法局工人,住定西市安定區民主街38號。
  • 定西市安定區教育局中華路中學多功能報告廳設備政府採購項目(第二...
    一、項目編號   DXADZC2020-012-1   二、項目名稱   定西市安定區教育局中華路中學多功能報告廳設備政府採購項目(第二包)   三、中標(成交)信息 供應商聯繫地址 中標金額(萬元) 定西欣盛源廣告有限公司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建寧小區
  • 寶清縣盛實馬鈴薯種植專業合作社做大做強特色產業 幫助農民增收致富
    黑龍江省寶清縣盛實馬鈴薯種植專業合作社位於夾信子鎮夾信子村,成立於2010年12月1日,出資人6戶,由當初註冊資金60萬元發展到現今固定資產600萬元,合作社成員53戶。經寶清縣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認證,流轉土地1123.65畝。幾年來,合作社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幫助農民增收致富,受到社會各界一致好評。
  • 定西市安定區南河村黨支部書記景銀山究竟有多「能」?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左玉麗 齊興福 崔銀輝在安定區西鞏驛鎮,提及南河村黨支部書記景銀山,人人都說他是個「大能人」。「能人」自有過人之處。那麼,「能人」景銀山究竟有多「能」?6月5日,記者來到南河村,見到了「大名鼎鼎」的景銀山。
  • 小康路上見「薯」光——產業扶貧看甘肅系列報導之五
    上世紀末以來,為切實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定西等甘肅中部貧困地區把馬鈴薯產業作為保糧食安全保基本口糧的「救命薯」「溫飽薯」給予大力支持,堅持不懈地抓。靠土豆活下來的定西人,從1996年開始實施「洋芋工程」,把馬鈴薯作為一項脫貧致富工程來培育和推進。
  • 新龍縣加大力度發展生態產業助農增收
    、農旅結合的特色生態產業,形成一條引進企業、發展產業、帶動生態農業、實現增產增收脫貧致富的道路。在新龍縣宜新農業科技示範園內,機聲隆隆,播種機、旋耕機悉數上場,馬鈴薯、豆類及瓜果蔬菜等農作物輪番搶種,農技人員穿梭於鄉鎮村屯、田間地頭,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春耕景象。
  • 安徽巢湖:做大做強茶產業助農脫貧增收
    近年來,安徽省巢湖市利用當地獨特的氣候地理條件,大力發展茶產業,使茶葉生產成為當地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產業,走出一條生態保護與農民脫貧致富同步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截至目前,今年該市加工幹毛茶467.04噸,均價815元/公斤,產值達3.8億元。
  • 定西市與順豐集團深圳豐農科技公司展開多方面合作
    中國甘肅網4月3日訊據定西日報報導 (記者張莉芳)4月1日上午,定西市人民政府與順豐集團深圳豐農科技有限公司舉行座談籤約儀式。期間,市人民政府、安定區人民政府及我市企業甘肅騰雲時代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分別與順豐集團深圳豐農科技公司籤署了《勞動力輸轉合作框架協議》《豐農科技農服產業園項目合作協議》《豐農科技智慧農貿三級物流體系建設項目合作協議》,標誌著雙方在多領域、多方面展開合作。市委副書記、市長戴超,順豐集團深圳豐農科技公司董事長劉海波出席並見證籤約。
  • 綠水青山孕育豐美物產,產業助農走西豐特色路
    愛心助農,攜手同行遼寧衛視公益特別節目《點讚我家鄉》今晚9:15繼續播出本期《點讚我家鄉》節目組就來到了素有「全國綠色食品基地」美譽的西豐縣為小夥伴兒們甄選當地的特產美味分享感人的助農故事勝利村的靈芝產業和天來村的水果產業就是西豐縣因地制宜脫貧致富的典型代表。西豐縣郜家店鎮勝利村黨支部書記韓立有帶領村民發展靈芝種植產業,探索出了「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種植大戶+貧困戶」的產業脫貧模式,實現「戶戶搞產業、人人當股東」,為勝利村的脫貧勝利、小康勝利、致富勝利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