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小英)如果說,一種農作物能撬動一座城的發展,定西馬鈴薯必在其中。從「救命薯」「溫飽薯」到「致富薯」「小康薯」,馬鈴薯在甘肅定西的地位從未被超越。
9月24日至28日,2020年中國馬鈴薯大會在甘肅定西召開,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馬鈴薯主產縣代表和國內馬鈴薯種植研發加工銷售的企業代表齊聚定西,以「薯」為媒,探討馬鈴薯產業發展大計,推動馬鈴薯產業轉型升級。
「薯」你行 助脫貧 促發展
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村的一處馬鈴薯種植基地
民以食為天。
曾被稱為「苦瘠甲天下」的定西市,早在1996年,就由市委、市政府提出實施「洋芋工程」。隨後,定西縣(今安定區)積極組織實施這一工程,提出「人均種植一畝馬鈴薯」計劃,將擴大馬鈴薯種植面積列為全縣農村工作的重點和解決群眾溫飽的主要措施之一。
在此之前,馬鈴薯在當地並未規模化種植,主要是由農民自發種植、自家食用,規模小,無外銷。
此時,距離馬鈴薯從歐洲傳入中國,已有400餘年,在定西種植也近200年。
思路決定高度。「洋芋工程」實施後,馬鈴薯成為當地一張名片。
2008年,定西市提出打造「中國薯都」,馬鈴薯產業再次轉型升級,定西市也因此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區域性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
在2020年中國馬鈴薯大會上,定西市委書記唐曉明表示,在馬鈴薯等富民產業的帶動下,定西市累計減貧80.08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的31.7%下降到去年底的1.58%,安定、隴西、臨洮、渭源、漳縣5個縣區歷史性實現脫貧摘帽,通渭、岷縣脫貧攻堅重點任務基本完成,定西即將撕掉「苦甲天下」的歷史標籤。
科技支撐 促鄉村振興 保糧食安全
剛剛採挖出的馬鈴薯種薯
在定西,每年9月底到10月是屬於馬鈴薯的季節。
黃土地上,成片的馬鈴薯即將被採挖,整車的馬鈴薯將運往全國多地。除了日常食用的土豆,運出去更多的則是馬鈴薯原原種、原種以及馬鈴薯的加工製成品。
目前,定西已成為全國馬鈴薯四大主產區之一、全國最大的脫毒種薯繁育基地、全國重要的商品薯生產基地和薯製品加工基地。
發展馬鈴薯產業20餘年,定西市乃至甘肅省都不再局限於單一的馬鈴薯種植,而是同時在育種、加工、研發等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借科技助力馬鈴薯產業化發展。如今,甘肅省共培育馬鈴薯新品種25個,年產原原種12億粒以上,佔全國馬鈴薯供種的60%,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建成安定、會寧2個百萬畝產業大縣,打造了一批萬畝以上綠色標準化示範基地,全省年銷售鮮薯500萬噸,加工轉化率為45%,已成為全國重要的鮮薯和精澱粉集散中心。
此次2020年中國馬鈴薯大會上,集中展示了我國馬鈴薯種薯生產栽培技術、加工技術、機械設備、主食產品等。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張桃林在大會開幕式上表示,通過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供應鏈,馬鈴薯產業增值空間不斷拓寬,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決戰脫貧攻堅、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馬鈴薯還有多少種可能?
馬鈴薯加工後的產品
寬粉、麻辣粉絲、酸辣粉、馬鈴薯全粉、馬鈴薯澱粉、馬鈴薯早餐餅、洋芋醋……這些只是馬鈴薯初步加工後的產品。薯魚卷、麵包土豆卷、土豆披薩、土豆壽司、芝士焗土豆、土豆涼粉……在定西舉辦的馬鈴薯美食節上,100多道以馬鈴薯製作的美食同臺亮相。
馬鈴薯還有多少種可能?
在2020年中國馬鈴薯大會上,張桃林表示,我國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馬鈴薯主食產品開發戰略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已經研發銷售6大系列260多種有本國本土特色的主食產品,極大地豐富了百姓的餐桌,促進了營養健康消費。
中國作物學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會長金黎平表示,在人口增加、耕地面積減少、水資源缺乏以及水稻、小麥和玉米三大糧食作物種植面積下降等因素的影響下,作為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的馬鈴薯,種植面積逐年增加,與三大糧食作物相比,其單產還有較大增加潛力,馬鈴薯產業的不斷發展,將對緩解中國食物安全壓力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我國馬鈴薯的種植面積穩定在8000萬畝以上,鮮薯年產量達到1億噸。全國馬鈴薯加工企業達到50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的加工企業150餘家,年產能達170多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