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40年前,深圳寶安國際機場的原址還是一片灘涂。僅近30年時間,深圳寶安國際機場便一路發展壯大,和京、滬、穗的樞紐機場一同躋身大陸空港的第一集團,實現了與深圳特區發展的「比翼齊飛」。
深圳機場T3航站樓。(南方日報記者魯力 攝)
數以億計的人通過這個交通樞紐來到深圳,亦從這裡出發至全球各地。連通世界的國際航線極大便利了城市居民的商旅出行,提升了深圳的城市對外開放水平,給這座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時光倒流40年,特區初建時,深圳市委市政府領導意識到,深圳要「建一個自己的機場」。國務院也很支持,在1981年一份文件中建議:特區的機場、海港、鐵路、電信等企事業單位,應允許引進外資,由特區自營或中外合營,自負盈虧。
此後,深圳市政府採取貸款、引進外資、群眾集資、爭取國家支持等多渠道集資辦法,解決了建設的所需資金,開創了我國民航發展史上多渠道集資建機場的先例。1991年10月12日,麗日當空,彩旗飄揚,深圳黃田國際機場(後改名為「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建成啟用,結束了深圳沒有航空港的歷史。
1988年12月28日,深圳機場在深圳市寶安區黃田村舉行了隆重的奠基儀式。
鮮為人知的是,黃田機場所在的地址,當時實際上是一片灘涂,周圍全是農田。為籌建機場,深圳對后海灣、黃田、長安、黃閣、內伶仃島、同樂村等6個場址作了調查研究。經過多番考察,最終把地址定在了寶安縣黃田村。
深圳首批空中管制員田合林認為,從今天深圳的城市發展看,選擇黃田非常有遠見。后海灣離市區近,機場如果選址后海灣,會限制附近建築的高度,對城市長遠發展不利。選擇黃田,既保證了深圳的城市發展空間,又有力拉動了當時的「後發地區」的發展。
1990年,深圳機場候機樓建設情景。
1996年,深圳機場躋身全國四大繁忙空港,僅次於北京、廣州、上海,彼時離機場通航僅有5年。
再後來的速度可以用「幾何級」來形容。2003年12月10日,深圳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萬人次,而到2007年突破2000萬時,只用了不到4年時間。
今年57歲的深圳機場擴建工程指揮部副指揮長鄧宏安,那時還是20多歲的年輕小夥。「當時機場最初的建設者都是和我差不多的年輕人,有的還未結婚,有的初為人父母。」 鄧宏安回憶,為了趕進度,機場建設人員每天都睡在工地上,周六中午到周日才有短暫的時間與家人團聚,周一又回到機場,通宵達旦地開會討論也是常事。
2016年,國家「十三五」規劃正式將深圳機場的定位由「幹線機場」升格為「國際航空樞紐」。
全新的發展定位讓深圳機場迎來了國際業務發展的黃金期。僅2016年上半年,深圳機場就先後開通了深圳至東京、杜拜、雪梨、洛杉磯及法蘭克福5條國際航線。2016年全年,深圳機場新開和加密國際航線達到19條,全年深圳機場旅客吞吐量也首次突破4000萬人次。
2016年12月15日上午,深圳機場年旅客吞吐量一舉突破4000萬人次,三年間實現了又一次客流千萬級跨越。
2019年,深圳機場國際客運通航城市突破50個,洲際航線突破20條,實現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大洋洲五大洲全覆蓋;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5000萬人次,全球排名從第32位上升至第26位,邁入全球最繁忙機場行列。
機場相關負責人指出,近年來深圳機場在航線網絡布局中,重點瞄準與深圳產業關聯度、契合度高的全球金融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所在城市,與包括倫敦、巴黎、法蘭克福、布魯塞爾、洛杉磯等城市實現通航,強化了深圳與全球主要經濟、科技、創新中心的經貿往來,不斷增強了國際航線對提升深圳全面對外開放的供給水平和支撐能力。
2016年8月18日,深圳機場實施雙跑道獨立平行離場(向南)試驗運行,標誌著深圳機場從此邁入「雙跑道獨立運行時代」。
一條條航線的延伸,一座座空港的崛起,為深圳經濟發展搭建了新平臺,帶來了周邊區域資源、人才、創新等要素的集聚,最直接的就是物流業的迅猛發展。
順豐速運、聯邦快遞、德國漢莎等5900多家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在寶安集聚,轄區內不僅擁有深圳機場、大鏟灣碼頭等交通設施運營商,還有深圳航空、東海航空、順豐航空等註冊在寶安的基地航空公司,形成了全球100強物流區域總部企業、A級物流企業、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業等各類物流業態並生的企業組團結構。
如今,借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東風,深圳機場迎來了新的機遇。
2019年2月18日,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將提升廣州和深圳機場國際樞紐競爭力,推進大灣區機場錯位發展和良性互動,建設世界級機場群。
同年8月18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出臺。《意見》雖未直接提及深圳機場,但其中提出,推動更多國際組織和機構落戶深圳;支持深圳舉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和文化交流活動,承辦重大主場外交活動;到本世紀中葉,深圳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杆城市等。
深圳寶安國際機場
一位區域經濟觀察人士指出,要實現這些目標,深圳首先面臨的可能是國際航線不夠用的問題。深圳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加強國際交流,城市功能必須要跟得上,包括機場等配套,市政府乃至國家層面都可能會加大支持力度。
隨後,深圳機場集團黨委召開中心組專題學習會,指出將加快推進新一期擴建工程、加大國際航線拓展,力爭在國際航空樞紐上不斷取得新突破,加快推動「未來機場」和「四型機場」建設,不斷提升旅客智慧乘機新體驗。
今年3月17日,總投資達123.3億元的深圳寶安國際機場三跑道擴建項目陸域工程開工建設,這是繼此前衛星廳動工後,機場新一期擴建工程啟動的又一重大項目。項目建成後,深圳機場年旅客吞吐量可提升至8000萬人次,屆時深圳機場可容納的國際航線和國際旅客將再上層樓。
「粵港澳大灣區除了內部城市的合作,抱團提升國際競爭水平也非常重要。」寶安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澤填認為,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與海外發展合作的重要基地,國際先進的技術可以通過機場最快地在深圳落地,並通過深圳強大的產業優勢輻射到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進一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9月2日,交通運輸部關於深圳市開展高品質創新型國際航空樞紐建設等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發布,深圳寶安國際機場與全球創新型城市、歐美澳熱點城市及「一帶一路」新興市場國家節點城市連接的國際航線數量將超過100條。
當下,機場三跑道擴建項目陸域工程和衛星廳仍在如火如荼的建設,隨著意見的發布,深圳寶安國際機場這座更為嶄新宏大的城市會客廳將繼續提升城市功能,助力深圳不斷騰飛。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寶安在行動
原標題:《特區40年|從灘涂到國際航空樞紐,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助特區騰飛》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