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歌德雕塑的不遠處,是一條石塊鋪砌的幽靜小巷,有一幢房子是歌德故居。
我找到了一塊銅牌,上面用德文刻著:Goethe Hous(歌德屋)。歌德24歲時在這裡寫下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書中這個厭惡封建專制、與現實格格不入的年輕人,最後憤而自殺了。早在1903年這本小說就由馬君武譯成中文在中國出現,歌德後來又在這裡寫了《浮士德》的初稿。 由於故居還沒有開門,我在門口徘徊,聽一個路人說,此地在「兩戰」期間被空襲夷為平地,德國政府為了讓世人認識歌德年輕時的生活環境,戰後重新建造,並力求保持原住宅的風貌,連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與當年相仿。
看來德國人是十分尊崇文化歷史名人的。 歌德的父親是法學博士,皇家參議,其母是法蘭克福市長的女兒。歌德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歌德童年時就學習多門外語,10歲時開始閱讀伊索寓言與荷馬史詩,並開始接觸法國戲劇。16歲那年,歌德赴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並開始閱讀伏爾泰與盧梭的作品。正因為廣博地吸收一切,他在24歲那年在這所寓所中完成了《少年維特之煩惱》。
歌德故居是文藝青年必去之地,外觀非常的不起眼,故居共有四層,不知道非常的精美。這裡是歌德少年時居住過的地方,一看就知道哥德是大戶人家的出身,家裡的家具陳設非常上檔次,非常值得大家來參觀。
令人驚訝的是,在這麼多年的時間裡,那些對這座博物館負責的人,幾乎沒有把它的潛力發揮到最大。歌德應該以他應得的方式呈現給世界,使用現代的方法,包括戲劇性的、有教育意義的視頻和互動的方法。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遊客們在進入隔壁後才能到房子。一層疊層的布告板提供了關於房子的物品的有用信息,其中很多都很有趣。但僅此而已。這個博物館是一個錯過的機會。
也就是說,如果你對歌德有一定的了解,那麼參觀這座房子是有意義的。如果不是,那將是一種非常平淡無奇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