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曉林
阿拉一直講上海是一座海派的城市,包羅萬象,看看阿拉吃貨朋友們最有發言權了!比如,今朝一些讓阿拉上海老百姓耳熟能詳的上海美味點心,其實都帶有外來的基因,都可以講是上海這座城市海納百川的見證,不少上海人的心頭愛——蟹殼黃就是其中之一。
無軌電車開起來,談山海經上海灘,看看啥寧最來賽!大家好!今朝又是我!阿拉吃貨朋友的老司機——曉林來帶儂開無軌電車!今朝要帶儂去吃啥呢?!有朋友講每年這辰光曉林又要請大家去吃哈(蟹)了,對的,的確是哈(蟹),不過也沒哈(蟹)!到底是哈(蟹)呢?哈哈不曉得大家看過一部上世紀八十年代當年的網紅電視劇《上海的早晨》伐,劇中,有一幕三太太窩裡廂,「傭人送進來一盤蟹殼黃幫兩杯濃香撲鼻的咖啡,放在玻璃的小圓桌子上」。
這是一部由小說改拍成的電視劇,蟹殼黃的細節沒刪減,用孔雀藍碟子裝了四枚鄭重其事端上。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演員李媛媛扮演的三太太還借著這撒滿芝麻烘得黃中帶焦的蟹殼黃特寫——回憶起了哪能從窮苦女工變成三太太的前塵往事。
回憶畫面裡,那一句意外欣喜的「蟹殼黃」特意用了上海話念出,又嗲又糯,隔著屏幕都能讓人聞到這噴噴香的味道……李媛媛在《上海的早晨》中飾演林婉芝
是啊,蟹殼黃配咖啡,這就是特別屬於上海特有的搭配,中西交融,既高雅又市井!
20世紀20年代,隨著大量的外地人紛紛來到上海,很多各地極具特色的食品也被他們帶了過來,慢慢地這些食品就被上海人吸收了精華,蟹殼黃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當時有不少蘇北人在上海做螃蟹生意,「蟹殼黃」是蘇北人的叫法,因為伊的形狀和顏色都和煮熟的蟹殼蠻像的,上海人也漸漸接受了這個名稱。聽阿拉幾個傳統老字號的老法師介紹,蟹殼黃是用油酥加酵面作坯,先製成扁圓形小餅,外沾一層芝麻,貼在烘爐壁上烘烤而成。蟹殼黃是有鹹甜之分的。一般甜的做成圓形,餡料主要是豬油白糖、豆沙、棗泥等等;鹹的為橢圓形,餡料是蔥油、鮮肉等等。
幫蘇式月餅不同的是,蟹殼黃用的是發麵油酥皮,餡料不在多,只為搭一點點味道啊!而好吃就好吃在於——酥香的麵皮,還有滿滿的焦黃芝麻,就真的像只只蒸熟的蟹殼一樣。
記憶中,老底子的蟹殼黃總是鹹甜適口,皮酥香脆,有人寫詩讚它「未見餅家先聞香,入口酥皮紛紛下」。講到此點,幾個上海灘老字號的老法師要教大家一個門檻叫做「明酥」與「暗酥」!阿拉吃貨朋友曉得,老上海帶「酥」的點心絕不在少數,也就有了「明酥」、「暗酥」一說。比如上海人都曉得的城隍廟著名的「三絲眉毛酥」,聽說這是那家老字號1979年開門時就沿襲至今的招牌點心。像眉毛酥這種酥面在外的叫「明酥」,而內藏酥面、外覆芝麻的油酥大餅像這種就叫「暗酥」,比如今朝的蟹殼黃。老早底,阿拉上海那種老式燒餅攤是常有賣蟹殼黃的。蟹殼黃屬於就是高級的迷你芝麻燒餅,不過現在大都改用烤箱製作。
北方的燒餅常為果腹墊飢的主食,有一番大塊朵頤的豪情;而江南的燒餅,則講究一個精巧,所謂點心,點到為止,是錦上添花的。如果天冷了,在攤頭上買一隻剛出爐的蟹殼黃燒餅吃,熱乎乎,香噴噴,滿地撒芝麻。
早些年,上午十點到下午五點的這一段辰光裡,上海人會客喝茶的茶點,老上海的茶樓幾乎都會自製蟹殼黃售賣給茶客們當喝茶搭配的點心。蟹殼黃就以橢圓形和圓形區分鹹、甜兩種口味。
有一位阿拉節目的老克勒聽眾幫阿拉回憶講:「這種蟹殼黃,一杯茶吃兩隻正正好,第一口茶吃好,咬一口蟹殼黃,再吃一口,然後,一口一口下去,直到一杯茶吃掉,正好兩隻蟹殼黃吃掉,兩隻蟹殼黃半兩,就是二十五克,實際上就是一點點,剛剛叫點點心,不是滿滿胃,吃下去以後,滿齒留香,所以這個蟹殼黃在當時,一般是無事有閒的人喝茶專用品,這個在上海當時也相當流行。」
記得,文學作品《小團圓》裡寫到九莉:「這天晚上在月下去買蟹殼黃,穿著件緊窄的紫花布短旗袍,直柳柳的身子,半卷的長髮。燒餅攤上的山東人不免多看了她兩眼,摸不清是什麼路數。」旗袍配蟹殼黃,就是這樣精緻!
上海人改良的蟹殼黃恰當地體現了淮揚點心「蓬鬆與柔韌相輔,酥脆與綿軟對成」的精緻嫵媚,可以讓上海人吃起來細膩而不油膩,這樣最得細巧的上海人歡心。每次吃蟹殼黃都要相噹噹心,手掌弓起來侯在下巴處,免得芝麻與酥層雪花般落下,一邊吃一邊心疼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哪能,今朝請大家吃的這幾隻蟹殼黃是不是比大閘蟹還有迷道呢?!哈哈,蟹殼黃配咖啡,儂會不會這樣吃呢!歡迎大家勒了阿拉899都市廣播的官方微信留言告訴阿拉,所以,現在要是再有搞不清楚情況的北方朋友來上海白相吃到蟹殼黃問儂,咦,為啥蟹殼黃裡廂沒蟹黃,儂會解釋清楚了伐?!
審核:志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