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精「米兒妹」 讓傳統戲曲變成新時尚

2020-12-13 猛獁耐聞

文/圖 京九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德鵬 商丘網—京九晚報

2018年春節前後,一位網名叫「戲曲米兒妹」的妙齡女孩通過網絡直播平臺演唱戲曲的視頻不經意間闖入了大家的視線。她以一曲《李豁子做夢》唱段一舉成名,迅速躥紅網絡,一度佔據了快手、今日頭條、百度的熱搜榜。在快手平臺擁有粉絲76萬人,在今日頭條平臺擁有粉絲50萬人,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網紅」。同時,也給傳統戲曲帶來了傳播的發展機遇,通過網絡平臺讓其再煥生機,使「老戲曲」成了「新時尚」。她就是商丘市豫劇二團戲曲演員張敏。

自幼愛戲 五六歲唱得有板有眼

和網絡視頻裡表現出來的風趣大方、滑稽外向的性格不同,記者面前的張敏稍微有點內向,問一句說一句,矜持得像個學生。張敏說,她生長在「梨園之家」,爸爸張友峰,藝名「小小河」,是國家二級演員,在商丘市豫劇二團工作,是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豫東紅臉王劉忠河先生的第三代傳人,被譽為豫東「小紅臉王」。長期受爸爸的薰陶和影響,張敏自幼就喜歡戲曲,兩三歲時就能跟著爸爸唱上幾句。

到六七歲時,張敏已經會唱七八段戲了。看她小小年紀就唱得有模有樣,同住一個院的劇團退休板胡老師湯太喜就主動給她吊弦,幫她練戲。經過幾次簡單的磨合之後,小張敏很快找到了登臺唱戲的感覺,表情動作也模仿得惟妙惟肖,每段戲都演唱得有板有眼,引得家屬院的大人們連連鼓掌。

藝校學戲 五年苦練基本功

入學後,張敏每天除完成日常的功課外,就抽空隨爸爸學戲。但是幾年下來,僅靠平時零敲碎打地學習,學戲得進步還是太慢,這讓張敏心有不甘。2011年,在徵得父母同意後,懷著對戲曲的無限熱愛,她毅然考取了河南藝術職業學院,主攻女生戲,開始了長達5年的專業學戲之路。

剛到學校時,班裡40多名學生,大部分是從其他私立藝術學校轉過來的,經過多年的系統專業學習,功底已經相當紮實,只有張敏自己是業餘的,相比之下就有點相形見拙,座位也排在了班級的最後面,這讓她很有壓力。

「我不比誰差,我一定要超過你們。」張敏開始暗暗和同學較勁。每天,當同學還在沉睡時,她就早早起床出去練嗓子了。到了上課時,再和大家一起學習基本功、身段、武功、唱腔和文化課。晚上,大家都回寢室休息了,她還在堅持練功。功夫不負有心人。一段時間下來,張敏的藝術天分逐漸顯現出來,唱念做打、手眼身法,各項功課均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開始在班級嶄露頭角,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一致認可。

《李豁子做夢》 米兒妹一唱成名

2016年,從學校畢業後,張敏順利地考入了商丘市豫劇二團,依然主唱女生戲。她相繼在豫劇《打金枝》中飾演公主,在《花木蘭》中飾演花木蘭,在《拷紅》中飾演紅娘等。一切都按部就班,日子過得不溫不火。隨著網絡直播平臺的興起,看到其他人都在上面玩直播,有些粉絲都好幾十萬,張敏也在快手平臺註冊了一個帳號,自取網名「戲曲米兒妹」。並專門買來了手機架、話筒、耳機等全套直播設備,開始直播一些自己唱的女生戲。一年下來,倒也有了7萬多粉絲,視頻播放量4萬左右,但依然波瀾不驚,這讓爭強好勝的她苦悶不已。

「看到張敏不開心,我也跟著犯愁。如何才能幫孩子漲粉增加播放量呢?我就建議她改唱男生戲,唱豫東紅臉。她就學唱了豫劇《打金枝》裡的唐王、曲劇《卷席筒》裡的蒼娃、《劉墉下南京》裡的劉墉等男生唱段。由於她特別入戲,演誰像誰,唱啥像啥,唱腔動作拿捏也很到位,每段視頻一經播出就受到網友戲迷的熱捧,很快被推薦上了熱門,粉絲漲到了30萬,播放量也提高到了20萬左右,直播間裡也開始有人氣了。」張友峰高興地說。

怎麼就想起來反串唱曲劇《李豁子做夢》這一段了呢?張敏說,那是在2018年元旦前後,自己想嘗試一下不同的唱段和風格,無意間找到了《李豁子做夢》的伴奏,一學還行,就開始練了。演唱熟練後,就開始在直播間裡給大家演唱分享。沒想到,竟然一下子火了起來,粉絲蹭蹭地往上漲,不幾天就漲到了70多萬,播放量也增加到了60萬左右。直播間裡人氣爆棚。視頻被分別推薦上了快手、今日頭條、百度的大熱門,「戲曲米兒妹」也登上了幾大平臺的熱搜榜,迅速躥紅網絡,被網友親暱地稱為「戲精」。看到《李豁子做夢》如此受大家歡迎,張敏就相繼學唱了《李豁子離婚》、《李豁子勸妻》、《勸人曲》、《吹牛》等一系列喜劇戲曲唱段,受到了廣大網友戲迷的熱烈歡迎。

6月17日晚上,國家一級演員、著名曲劇表演藝術家、「李豁子」系列的原唱李天方老師,進入了「戲曲米兒妹」的直播間,看完她的直播後,和她進行視頻語音交流,對她的演唱給予了高度評價。李天方說,他已經關注「米兒妹」幾個月了,經常看她的演唱視頻。認為「米兒妹」非常聰明,很有戲曲天分,演唱的「李豁子」非常像,可以達到90分以上。並鼓勵「米兒妹」,只要大家喜歡聽,你就多唱,多多宣傳傳統戲曲。

聲名遠播 熱度超過 父親「小小河」

隨著粉絲量的急劇增加和視頻被轉發得越來越廣,「米兒妹」的知名度也急劇高漲。 尤其是在商丘,上至年逾花甲的耄耋老人,下到七八歲的學齡孩童,都知道有個小米唱戲唱得很棒。不論是走在街上,還是商場超市,或是飯店吃飯,小米總會被戲迷網友認出,要求加微信併合影留念。

8月18日,正值農忙時節。民權縣北關鎮韓海子村的一位戲迷打來電話,稱其百歲的奶奶看了「米兒妹」的視頻後十分喜歡,想邀請「米兒妹」到家裡去為奶奶演出。「人家喜歡聽咱的戲,咱就送戲下鄉。」張敏和爸爸媽媽一起驅車直奔韓海子村,來到老人郭劍花的家裡,只見院子裡站滿了男女老少。見鄉親們如此熱情,張敏傾情為大家演唱了《勸人曲》《李豁子離婚》《十五貫》等拿手曲目,爸爸張友峰(小小河)也即興演唱了《打金枝》《三打金枝》等經典唱段。他們滑稽風趣的表演,高亢流暢的唱腔,贏得了鄉親們雷鳴般的掌聲。

「當時,鄉親們都爭著和張敏合影,把我這個國家二級演員、豫東小紅臉王都撂在一邊了。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我被女兒拍到了沙灘上啊!」說到此,張友峰既驕傲又多少有些失落。

12月7日晚上,小米和爸爸媽媽在八一路某飯店吃飯,請服務員加菜時被鄰桌食客認出,言稱是小米的忠誠粉絲,交流合影后,非要把過來把飯錢結了,被小米一家人婉言謝絕。

張敏的媽媽何秀梅告訴記者,成為「網紅」後,也給女兒帶來了不小的心理壓力。因為你名氣越大,戲迷粉絲對你的要求就越高,你不能總是唱老唱段吧?所以,女兒每天除了直播外,基本都在學戲,天明到天黑戲不離口。一句句地記詞,一遍遍地聽,自己再練習,然後再加上動作表情,一遍遍地去揣摩。有時一段新戲,要練上一個星期才能熟練,天天學到半夜。看女兒那麼辛苦,自己也很心疼。

「李天方老師的肯定和廣大戲迷的認可,讓我倍受鼓舞,更加激勵了我追求戲曲、演唱戲曲、傳播戲曲的決心和信心。說實話,在戲曲演唱上,我還很稚嫩。但是,只要大家喜歡看我的戲,能從中找到快樂,我就會多學多唱,精益求精。通過最時尚也最普及的網絡平臺,把更多經典戲曲和精彩唱段奉獻給戲迷朋友,努力讓戲曲文化『潮』起來。」張敏說。

編輯:春深

相關焦點

  • 「出彩70·城市新篇章」系列報導——戲曲米兒妹:90後最美戲曲傳播者
    她所在的商丘市國奧米兒妹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更是不斷創新發展,目前,她在抖音、快手、今日頭條、火山小視頻等平臺的直播粉絲高達四百多萬人。她就是新一代戲曲傳播楷模戲曲米兒妹——張敏。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由網易商丘新聞策劃、主辦「百家媒體看商丘之出彩70·城市新篇章——2019網易商丘態度盛典」持續進行中。
  • 山西省朔州地方戲曲耍孩兒
    耍孩兒戲又名咳咳腔,作為一個地方戲曲劇種,是流行於朔州、懷仁、應縣、山陰原雁北一帶的地方戲曲。它源於桑乾河中遊,曾活躍於大同、朔州,及晉西北神池、五寨、內蒙的呼和浩特、包頭等地,深受當地觀眾的喜愛。耍孩兒戲被專家譽為 :" 戲劇史上的活化石 」 。
  • 新北市傳統戲曲林口子弟戲5日竹林山觀音寺盛大演出
    華夏經緯網12月3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新北市林口子弟戲5日將在竹林山觀音寺演出,今年首度以觀音佛祖身旁的龍女,創造出AR動態捕捉的虛擬代言人「龍兒」,將戲曲的柔軟身段以科技完整呈現,新舊融合的創新手法備受期待。
  • 小劇場戲曲:繼承是本 創新是魂
    近年來,小劇場戲曲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演出紅紅火火,許多年輕人以去小劇場看戲為時尚。小劇場戲曲以其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新穎的呈現形式,先鋒的理念探索而備受觀眾關注。近日,北京市文聯就「北京小劇場戲曲發展的現狀及未來」組織召開專題研討會。與會的專家學者認為,小劇場戲曲既是繼承發揚戲曲文化的新嘗試,也是把戲曲帶入更寬廣視野的新探索。
  • 小劇場戲曲展演日趨成熟 帶動戲曲表演新發展
    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用了六年時間步入了成熟階段。越來越受到全國戲劇界的關注與從業者的參與,漸成氣候,未來可期。從劇目上看,審美性、藝術性、思想性愈發精到。思想的啟發、藝術的審美都已經進入了新的層面。崑劇《草橋驚夢》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以為它是小劇場戲曲最應有的當代容顏。雖是張生獨角戲,卻展示《西廂記》最多情的樂章。碧雲天,黃花地,霜林醉染。
  • 戲曲·雲南花燈|「無崴不成戲」的地方傳統戲曲劇種
    2006年,花燈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源於民間花燈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種地方戲曲形式,廣泛流行於江西、廣西、浙江、湖南、湖北、雲南、貴州、重慶、四川以及陝西等地。值得一提的是,因受當地方言、民歌、習俗等影響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演唱和表演風格。
  • 「老戲骨」搭檔「小戲精」 江津百餘名川劇愛好者共享戲曲盛宴
    《放學路上》。見習記者 許京夢 攝活動現場,「老戲骨」和「小戲精」們同臺飆戲,韻味十足的唱詞,悠揚婉轉的腔調,生動傳神的表情,一個個戲劇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
  • 臺灣:傳統戲曲 別樣演繹
    演出結束後,傳藝中心主任陳濟民和「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等帶領全團演職員,向祖師爺上香,迎請祖師爺等神靈迴鑾,劇團演員遵循傳統行跪拜大禮。新春過後,「國光」劇團將推出春季公演「老派新局」,在2月底3月初於臺灣戲曲中心演出3天3場。
  • 戲曲界的活化石-耍孩兒
    無論哪種傳說,耍孩子這種淵源流產,作為今天的我們更要繼承並發揚光大特點唱腔耍孩兒戲的唱腔很有特色,它的傳統唱法是使用後嗓子,即聲音從喉嚨後部發出,這一點與佛教聲腔比較近似,這種發音法善於表現悲涼的場景。
  • 經典戲曲是「把米釀成酒」
    沒有小劇種  「百花」難免會凋謝  讀書周刊:這套叢書既重點關注評劇、川劇、粵劇、漢劇、秦腔等大戲,也生動介紹了道情戲、河南越調、秧歌戲、鑼戲等小劇種。這樣的編排有什麼特殊考慮?  劉禎:中國戲曲是一個「百花園」,東西南北、不同民族造就了豐富多彩的戲曲。
  • 藝術跨界讓傳統戲曲綻放出時代色彩
    「新中國成立後倡導『百花齊放』,京劇始終處於戲曲發展前沿。」梅蘭芳紀念館館長劉禎說。以2010年11月京劇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為線索,劉禎把近20年京劇創作和發展分為兩個階段。「前十年京劇創作注重舞臺的時尚感和現代感,大膽加入了國外芭蕾舞、歌劇元素。
  • 戲曲·耍孩兒|戲劇史上的「活化石」
    耍孩兒又稱咳咳腔,是山西大同地區觀眾所喜愛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是以曲牌名命名的一個戲曲聲腔劇種。它源於桑乾河中遊,曾活躍於大同、朔州及晉西北神池、五寨,內蒙的呼和浩特、包頭等地,深受觀眾喜愛。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已有耍孩兒的班社活動,它的形成至少在此以前。耍孩兒是祖國戲曲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被專家譽為「戲劇史上的活化石」。
  • 中國戲曲真衰落了嗎?沒有,看看霹靂將布袋戲「演」上國際大舞臺
    在閩南語口音不同的地方,高甲戲、梨園戲等也仍以古代泉州府城腔演唱。臺灣的霹靂布袋戲對傳統布袋戲進行了開創性的改良,先是將原本八寸的偶改成110公分,又將偶人的面部精細化,木雕外層烤漆,不僅眼睛嘴巴都會動,頭髮還使用真人髮絲代替尼龍絲,使得人物更逼真唯美。
  • 【戲曲人】秦腔板胡:米春勝
    米春勝米春勝,國家一級琴師,就職於西安秦腔劇院,具有深厚的傳統戲曲演奏功底,給秦腔的眾多名家伴奏。先後主奏過幾十部本戲,如《雙明珠》《鍘美案》《揚排鳳》《白蛇傳》《金沙灘》《周仁回府》《生死牌》《玉嬋淚》《揚門女將》《遊西湖》《鄭瑛嬌》《八件衣》等等。
  • 氣象萬千的傳統戲曲之韻,盡在這把「中國摺扇」裡
    站在高架旁這棟拔地而起的五層樓建築旁,宛平劇場總經理夏天自信地向記者介紹「未來戲曲之苑」的美好圖景:「未來的宛平劇場將不僅僅用於觀看演出,而是一個能讓戲曲散發魅力、讓人們走進傳統文化的磁力場。」  宛平劇場的設計巧妙採用了中國傳統戲曲元素,造型取意海派玉雕,很快,她外立面會被貼上簡潔凝厚的材質,內部空間則引入中國傳統園林的意蘊。大小劇場採用上下疊加的立體布局,有利於節省空間,而具有現代感和國際化標準劇院的公共空間將為戲曲帶來更多延展的可能。這把「摺扇」不僅僅是一個劇場,而是一個散發著傳統餘韻、凝聚著文化能量的磁力場,將成為上海這座古老戲碼頭的嶄新據點。
  • 老戲新唱!巴陵戲再登戲曲春晚
    1月11日晚,「瀟湘雅韻·梨園報春」2019湖南戲曲音樂春晚在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上演,我市巴陵戲傳承研究院國家一級演員李源精彩亮相,一曲《詠梅》大展巴陵戲風採,為全省人民獻上一道精彩絕倫的藝術大餐。這是巴陵戲第四次登上湖南戲曲春晚。
  • 臺北傳統戲劇團進駐瑞芳高工校園傳承歌仔戲傳統戲曲藝術
    鎔鑄劇場元素、揮灑語文天賦傳統戲曲前進瑞芳高工展現表演藝術。(瑞芳高工提供/吳康瑋新北傳真)瑞工指出,歌仔戲是目前臺灣民間最興盛的傳統戲曲之一,也是臺灣唯一土生土長的傳統戲曲,更是頗具代表性的傳統表演藝術,它以參雜古典漢詩、漢文的文言文及白話閩南語為主的戲劇,「一迴旋一轉身、一換位一唱腔」、「有聲皆歌,無動不舞」,每一個身段全不放過,一次又一次地反覆練習,這是瑞芳高工校園中最美麗的景色,不僅要複習著上周的唱曲,更要整合新的身段,尤其首次的拿扇功法
  • 傳統戲曲存在的這三個嚴重的問題,是由於古代文化的性質所決定的
    上述兩點,僅僅反映了戲曲所存在的問題的一個側面。在戲曲不具備現代藝術的品格之前,它與現代藝術的整體性的不和諧會越來越突出,距離也將越拉越大,因此也無法改變它在藝術競爭中的不利地位。其三是審美價值的失落或削弱。目前新編古代戲和現代戲的數量有限,傳統戲在舞臺上處於支配地位。大多數傳統戲沒有經過重新整理和加工,基本上保持著原來面貌。
  • 把傳統戲曲做出標識度,臺灣國光劇團是怎麼做的?
    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羅懷臻在研討會上提到,如今的戲曲演出有一種趨同化的傾向,好像就只剩下三「臺」戲——傳統折子戲、新編歷史戲和戲曲現代戲。江蘇省崑劇院國家一級編劇張弘也認為,很多戲曲演出裡看不到導演、劇作家和有個性的演員表演,更不要說流派。從這一點來看,國光突出的審美取向和個性化的發展得到了專家的一致認可。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京劇藝術,京劇宗師的四大名旦
    他們都學過二三百出劇目,他們崑腔戲《春香鬧學》,吹腔戲《奇雙會》,扎靠戲《穆柯寨》,刀馬旦戲《十三妹》以及載歌載舞的《貴妃醉酒》和《長坂坡》的糜夫人,無所不精。還都有幾齣小生和武生戲。僅從1919年9月到1924年春的4年中,他在上海就演出了116出戲。他平時上演的劇目包括六大喜劇,六大悲劇,六大武劇,六大傳統劇,六大移植劇和六大撲跌劇等就有四十多出。並首次在《丹青引》中把繪畫藝術運用到京劇中,以邊唱邊畫的形式刻畫出古代才女楊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