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財神生日。我武漢有個習俗,每當大年初五,想發財的就得步行到漢陽的歸元寺去搶頭香。這習俗其實挺那啥的,一方面,頭香就一個,多難搶啊;再一個,要心誠,就必須步行去歸元寺。十多年前,我姐姐家都是走著過漢水橋到歸元寺去,大過年的那麼冷,上上下下要走快10公裡,可惜後來也沒咋發財。聽說歸元寺的財神活動現在更加商業化了,讓人有點五味雜陳。
說到財神,我熟悉的隔壁三哥家,有三個常見的財神。
俱比羅雕像,拍攝者:Zereshk。
第一個財神叫俱比羅。這是比較古老的一個財神。俱比羅這個財富之神是夜叉之王,本來是斯裡蘭卡的主人。可惜戰鬥力比較差,後來被《羅摩衍那》中的大反派羅波那給端了老家,只好避居到喜馬拉雅山上。其實算算血緣,羅波那還是俱比羅的弟弟呢。
《我不是藥神》裡那個胖叔叔演的財神,圖片來自@除障者伽內什
俱比羅的形象一般是個大胖子。《我不是藥神》裡面那個只圖錢的印度胖子,就演過俱比羅。嗯,印度的這第一個財神就是那個形象,看起來有些唯利是圖,畏畏縮縮的(電視劇裡也常是這樣)。但在被佛教吸收之後,尤其是在東傳的佛教裡,俱比羅的形象突然變好了很多。在唐代,佛教的俱比羅名叫毘沙門天,也就是多聞天王,是萬眾信奉的軍神。後來從毘沙門天的信仰裡又派生出來四大天王的說法。多聞天王手持寶塔,後來可能被道教吸收,演變成了託塔天王李靖,然後又生出來哪吒來。哪一個都比弱弱的、經常被其他神、人、惡魔坑錢的印度教俱比羅形象好。
在印度教較為晚期的造像裡,俱比羅是矮胖子造型,手捏一隻獴(但有時候雕得像鼬或者鼠),這隻小動物有時會吐錢。在藏傳佛教中,俱比羅的這個形象被徹底繼承了過來,被稱為黃財神,就是一毛一樣的。
藏傳佛教的黃財神,圖片來自traditionalhandcrafts.com
大概因為俱比羅算是比較邊緣又不太強的神,在印度教裡,他的財神身份,慢慢讓渡給了毗溼奴毗老師的媳婦兒拉克什米。拉克什米又名吉祥天,在神話裡,有吉祥天下凡,眾神的財寶王冠都消失了,甚至連俱比羅都沒錢了的段落。畢竟,吉祥天就是財富本身,而俱比羅只是有錢而已。
雙象灌頂拉克什米,這是我在卡納塔克邦的一個耆那教廟拍的。
我忘了是在哪兒看到的一個傳說:有一次,拉克什米決定摧毀一個傲慢的惡魔。上天欲使其滅亡,必先讓其瘋狂。代表財富的吉祥天如何讓傲慢滅亡?讓丫有錢。果然,傲慢的有錢就瘋狂了,最後自取滅亡。這裡不知道有沒有記錯,但富有的傲慢是自取滅亡的道理倒是不錯的。
拉克什米變錢的吉祥畫,圖片來自Dolls of India
在印度民間的貼畫上,吉祥天面前常一個罐子,她往裡變錢。在印度文化區的古建築上,拉克什米常有一種雙象灌頂的形象,這種形象在柬埔寨特別常見,大家可以去找找。就像俱比羅影響佛教一樣,拉克什米對佛教、耆那教的影響非常大。在印度的很多佛教、耆那教廟上,也能看到雙象灌頂的浮雕。
另外,為了求財,印度民間常出現拉克什米、俱比羅、象頭神同時出現的吉祥畫。嚴格意義上講,象頭神甘內什不是財神。他管破除障礙。但話說回來,很多時候破除障礙和發財幾乎是一回事。所以,象頭神和那兩位並列也很好理解。
拉克什米、俱比羅、甘內什三重祈福。這張圖的來源我沒找到……
前幾個印度財神,對中國的影響非常大。但最後這位財神,則是中國輸入到印度的,而且是近期輸入。這位財神是……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是五代時期後梁的和尚契此,是漢傳佛教特有的彌勒佛化身。因為他時時歡笑,大肚能容,手提布袋,因此也被中國人當作財神。可能是在20世紀末期,布袋和尚的形象從中國或者南洋傳入印度,慢慢被印度民間當成了財神,尤其是在印度南方的泰米爾納德邦,幾乎是家家都能看到。但他們不把這個當佛,甚至不知道這是佛,而是當招財貓一樣的吉物。
這兩張都是我在泰米爾納德拍的,左邊大概是義烏貨,右邊應該是印度人自己做的,明顯形象有變化。
慈悲的彌勒佛本來來自印度(關於彌勒的前世,可以看:萬歲犍陀羅:亞歷山大大帝與佛的共舞),在中國出現的特有化身又回到了印度,成為了財神。這說明了兩件事:1 文化永遠是流動的;2 大家都想發財。
祝大家2019年暴富呀!
我是花蝕,曾經是研究鳥類叫聲的,現在是只新媒體狗、半吊子生態攝影師、狂熱的神廟迷和金屬黨。出版過幾本書,愛寫點自己關心的東西,關注啦你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