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杜甫的成都印象

2020-12-13 巴蜀詩語

風吹不吹,水流不流,花開不開,謝不謝……

與杜甫沒有關係。

風寒不寒,水愁不愁,花豔不豔,香不香……

只有杜甫心裡明白。

杜甫的成都印象,豈是一句來了就不想走就能表達得清楚的。

他有在成都種地當農民的想法,比現在來成都旅遊,創業的人,感受和決心大多了。

成都人如果不感謝杜甫是沒有道理的。他是成都的見證人,記錄者,歌頌者。

對於歷經三次被屠殺,空城十多年的成都,杜甫用他的詩歌,講述了唐朝時期成都的繁榮,留住了一座城的珍貴歷史片斷,可以這樣說,他留住了一座城的輝煌,他留住了一座城......

相關焦點

  • 散文:沒有杜甫的浣花溪
    浣花溪最早的那一抹陽光,不知是從哪裡進的成都,但都是先爬上樹梢,再跳到湖面。夕陽並不會原路返回,夜幕降臨以前,它華麗似蜀錦,柔軟如薄紗,前面融入湖水,中間部分散落林間,至於後面,那遙遠的部分,也許就是第二天清晨,掉進露水中的朝霞……早上的浣花溪,小而且簡約。
  • 李舫:成都韻致是散文
    記者日前與作為散文家的李舫對談,縱觀百年來書寫成都的散文,旨在從散文的角度打量成都。在李舫看來,成都一直延續著一種紮根生活、關注現實的散文氣質,成都人的生活,就是一篇舒緩而精緻的散文,在起承轉合中,漸次打開對生活的憧憬。
  • 散文:從浣花溪到杜甫草堂
    浣花溪與杜甫草堂僅一牆之隔,杜甫草堂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須付費才能參觀遊玩,適齡老人可以免費。杜甫走到哪裡,哪裡就會成為永恆的歷史,修一茅屋,還能創收,是他想像不到的吧,不然他怎麼捨得離開成都。荷塘邊的遊廊上,坐滿乘涼的老人,第一眼看見,我還以為都是賞荷的人。
  • 杜甫草堂|鄭仕強
    杜甫草堂作者/鄭仕強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他流離飄泊的一生足跡印滿半個神州大地,但紀念他的三座草堂卻都在四川(分別在成都、三臺、奉節三地),而成都杜甫草堂遊客若要遍覽全貌、讀懂草堂的昨天和今天,非細細觀賞幾天不可,對於我這個匆匆過客,路經成都能夠有機會品味這千年人文景觀,雖然只是短暫幾小時,也已經滿足了。草堂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眾多的亭臺樓閣,而是令人難以忘懷的尊尊杜甫塑像、寓意深遠的一副副楹聯以及青翠茂密的團團慈竹。草堂有杜甫的銅像、石像、泥塑像近十尊。
  • 遊記散文【成都的印象】
    成都的夜晚,意味著完全不同的生活,歲月給一個城市留下痕跡,也會帶來新鮮的血液。夜晚從不打烊的成都,夜生活也是一處有一處的風情。在老成都人的心裡,夜生活也許是從夕陽西下前便開始的。老街上的茶館,一杯熱茶,給這個城市加了一個溫暖的註腳。
  • 27位外國詩人每人寫了一首成都!媲美馬可波羅的「成都散文」
    攝影 劉陳平阿米爾·歐爾,其首部中文詩集《時間博物館》曾在成都國際詩歌周期間發布以數段三行詩句描繪了他的成都印象錦江、河段上的楊柳,以及其他如果說「千朵萬朵壓枝低」還停留在地面上歐爾描述的成都有如天空之鏡,水天一色
  •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讓世界讀懂「杜甫很忙」
    在黃萍的理解裡,文創產品只是一個載體,通過文創產品來表現杜甫草堂想要表達的文化精神、文化信仰和成都人的生活方式、審美範式,以期許概括出這座城市的城市氣質,這也許才是成都文博文創人的使命和方向。「為什麼是由一個館到一座城呢?大詩人杜甫為什麼能在成都寫出這麼好的詩,成都的包容性、成都人的生活方式與審美情調——是成都的生活方式吸引了他。
  • 杜甫草堂:「蓉漂」杜甫四年地成都之旅
    總之,那一年的杜甫特別忙。而在一千多年前的那天,杜甫真的很忙,為了躲避安史之亂,忙著把自己的家從隴西搬到成都。杜甫為何偏偏要來成都呢?來到成都以後杜甫對這裡的印又是什麼呢?其實杜甫來成都其中一個原因是為了躲避當時的戰亂,另一個原因是要驗證當時楊國忠當時提出的把都城搬遷到成都的可能性。
  • 去杜甫草堂看一下杜甫在成都是怎麼生活的
    所以我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個地方是一個古代文學氣息非常濃厚的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唐詩宋詞在中國的古典文學中佔據著很高的地位,唐朝有很多著名的詩人,有詩仙稱號的李白,和詩聖稱號的杜甫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杜甫草堂就是在「安史之亂」的,杜甫為了躲避戰亂就帶著家眷到了成都,他成都的一位朋友就資助了他所居住的這間茅屋。剛開始的時候叫「成都草堂」,後來他的朋友去世之後,杜甫就失去了資助,離開了這裡。他走了之後這裡就衰敗了幾百年時間。幸虧在宋朝的時候,宋朝大家都知道是很重視文化的朝代,所以就把這裡重建了一下,並且在裡面的壁上繪製了杜甫的像,形成了一個祠宇。
  •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杜甫千詩碑」落成亮相
    「杜甫千詩碑」吸引參觀者。 安源 攝四川省杜甫學會第十九屆學術年會開幕式暨「杜甫千詩碑」落成儀式在四川博物院舉行。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歷時3年將杜甫存世的1455首詩歌在該館及浣花溪公園內以書法、刻石等藝術形式呈現,展示了宋以來歷代名家創作的杜詩書法作品和當代書法名家及文化名人書寫的杜甫詩歌。「杜甫千詩碑」吸引參觀者。
  • 「大、小杜甫」齊聚杜甫草堂,「杜甫詩歌獎」頒獎典禮盛大舉行
    這位偉大的詩人就是杜甫,他為成都留下杜甫草堂,為成都留下了無數壯麗詩篇,更為成都留下了詩歌的精神,而這種詩歌精神與追求,也早已成為了天府文化的一部分,代代相傳。為弘揚天府文化,傳承詩聖精神,發掘青年詩人,延續詩歌血脈,在今年9月,由成都市委宣傳部指導,市網信辦、市教育局、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市文聯主辦,市網際網路文化協會、成都商報社承辦,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協辦的成都詩詞大會第二季——首屆全球「杜甫詩歌獎」當代原創詩歌大賽正式開啟。
  • 成都- 杜甫草堂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平溪江漁夫,ID:X18075952599】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到成都,不能不去杜甫草堂。公元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帶口由隴右(今甘肅省南部)入蜀。依靠親友的幫助,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修建了一座作為居所的茅屋,自謂「草堂」,後世亦稱做「浣花草堂」。詩人在「浣花草堂」生活近四年的時光,創作詩歌240餘首,為其一生詩作的六分之一,其中就有《春夜喜雨》、《蜀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 成都杜甫草堂參觀記
    我一直認為杜甫草堂是成都市內景區的傑作和代表,從文化到景色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我幾次到杜甫草堂參觀,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11月中旬兩位在教育系統當領導的髮小來成都開會,會後只有半天的空閒,我推薦他們來杜甫草堂看看,我知道只有這裡才會讓他們感到此次成都不虛此行。
  • 迷失成都,或杜甫草堂裡的《春逝》
    碧綠的竹林,不期而至的春雨,《好雨時節》裡的成都,被韓國導演許秦豪拍得很乾淨。這是中國拍攝的集錦電影《成都,我愛你》的上集,現在還沒有正式上映,正在北京百老匯電影中心提前點映,每周末有兩場。而《成都,我愛你》的下集則是由陳果與崔健分別拍攝了自己的一段。
  • 都知道成都的杜甫草堂,卻不知道杜甫故裡在鄭州
    鄭州戶外偵探家,專業戶外,隨我們看遍千山萬水很多人都知道成都的杜甫草堂,杜甫草堂可以說是成都市區的著名景點,也是大家紀念杜甫的主要景點,或者說是唯一景點。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杜甫故裡其實就位於河南鄭州,具體一點是位於鄭州下轄的鞏義。鞏義的杜甫的故鄉,在杜甫顛沛流離的歲月裡,還時時懷念故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就是杜甫懷念故鄉而作。
  • 成都杜甫草堂遊記,文藝青年一定要來看看
    今年五一的時候,疫情還沒有完全過去,但之前一直計劃著去成都看看,於是果斷帶著一顆激動的心出發了,從古城西安自駕,經歷10個小時,終於到達!雖然一路上風景美不勝收,但是對於成都的美景更加期待。西安到成都的路途景色作為一名文藝女青年,
  • 成都十大著名景點,杜甫草堂,詩聖杜甫曾居住在此處長達四年之久
    成都是四川省的省會,也是中國國寶熊貓培訓中心,很多人都把成都的第一印象叫做「成都」,全國各地也有很多遊客翻山而來,看看歌中美麗的成都,看看國寶熊貓,看看成都這美麗的山河風景,接下來,讓我們跟隨小編去成都旅遊一定要去的地方看看。
  • 成都杜甫草堂唯一的古蹟,出土珍貴唐碑,證明杜甫茅屋就在此地
    在四川省成都旅行的「天府之國」中,杜甫草堂是絕對應該去的地方, 但是,以平常心來說,我相信很多遊客訪問杜甫草堂後,心裡都會有「上當」的感覺, 我覺得這張五十元的票真的有點不公平。為了迎合遊客的好奇心,景區在杜甫草堂修復小屋,而且故意把房子修理成千瘡百孔, 可笑的是,一些「兩把刀」業餘導遊認真地向外國遊客解釋, 「大家看,這是當時杜甫住的房間,睡的床……」要知道,根據史書記載,杜甫一家於公元759年來到成都,在親友嚴武的資助下廬山住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旁邊,史稱「杜甫草堂」, 但是,公元765年杜甫離開成都後,簡陋的草堂消失了,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 連戰參觀成都杜甫草堂和武侯祠 為杜甫草堂題詞
    中新社成都十月二十六日電 (記者 楊傑)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攜夫人連方瑀一行,今天下午來到成都杜甫草堂、武侯祠參觀遊覽。  連戰先生一行於二十五日前往有「人間仙境」美稱的九寨溝,在飽覽了九寨溝的燦爛秋色之後,於今天下午三時五十分返回成都。
  • 杜甫曾兩度在成都居住 留下200多首描寫成都詩詞
    詩聖眼中  喧然名都會 花重錦官城  詩聖杜甫對成都的感情更為深厚,他在成都兩度居住,度過了三年九個多月,更留下了200多首描寫成都的詩詞。  祁和暉教授向成都晚報記者介紹,在杜詩中,能窺見成都當時的自然風貌,「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也能發現成都的季節交替,城市景觀之美好。「以其名詩《春夜喜雨》為例,該詩幾乎成為了成都風貌的標誌性詩句,對成都這座園林式城市做了個性化描寫。」祁和暉教授還表示,杜甫的詩中還原了成都當時的城市格局與市容,「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描繪了成都人口的興旺、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