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疫情衝擊,還需深化供給側改革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應對疫情,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聚焦包括「緊貨幣、少幹預、順周期、降成本、寬管制、松財政」在內的十八字方略。

韓和元

疫情不可避免地對全球經濟形成巨大衝擊,那麼,如何應對這種衝擊?我們認為,根本措施在於,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聚焦包括「緊貨幣、少幹預、順周期、降成本、寬管制、松財政」在內的十八字方略。

「緊貨幣」就是按照現代貨幣主義的經濟主張,實行「單一規則」,將貨幣供應量的年增長率固定在與潛在的經濟發展速度大體一致的水平上,反對政府的「相機調控決策」。一則,在於控通脹。受疫情影響,不僅消費受到影響,就是生產和投資也受到了嚴重波及,而不可避免地出現下降。工人無法復工、工廠無法復產,在這種形勢下,不是產品過剩而是產品供給不足。反觀消費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居民的消費意願並沒有走低,這從近期各地的解封令一下,人們蜂擁而出,市場和餐廳擠滿了消費的人群,可得到部分印證。如果貨幣政策過於寬鬆,很可能導致滯脹。

此外,貨幣政策過於寬鬆還可能導致脫實向虛。凱恩斯認為投機動機的貨幣需求是隨利率的變動而相應變化的需求,它與利率成負相關關係,利率上升,需求減少;反之,則投機動機貨幣需求增加。他進一步指出,當利率下降到某一水平時,市場就會產生未來利率上升的預期,這樣,貨幣的投機需求就會達到無窮大,這時,無論中央銀行供應多少貨幣,都會被相應的投機需求所吸收。更為重要的是,誠如日本著名經濟學家野口悠紀雄所指的,資產價格的上漲,為投資家帶來了億萬的財富。這是流量收入遠不能相比的巨大財富,這就不免使得人們的價值觀發生混亂。汗流浹背、辛勤勞動的所得,遠遠不如金錢遊戲帶來的利益,這自然對勞動積極性產生極壞的影響。事實上,對於企業也是如此——如果金融收益大大超出主業收益,誰還會認真地去對待研發等正常的經營活動呢?如此一來,就自然地出現了Epstein所憂心的那一幕:在微觀經濟層面上,企業過度金融化,即非金融企業增加金融資產投資,而減少生產性投資的現象。也就是說,經濟活動中,之所以會出現脫實向虛這一現象,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長期以來利率過低,放縱了貨幣需求中的投機性需求。從某種程度而言,「緊貨幣」事實上就是在積極穩妥去槓桿,是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少幹預、順周期」就是指,需要政府降低逆經濟周期幹預的頻次,通過順周期的「衰退」,來激活創造性毀滅機制,實現大創新,並以此來提升技術的進步。這種「衰退」,其本質就是通過市場化手段進行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其本質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項工作任務中的「去產能」。

「降成本」。就目前而言,全球化生產要素成本差異越來越小,國家間在爭奪企業、爭奪國際產業時,成本競爭將發揮越來越大的影響。由此可見,成本管理已不僅僅只是企業內部管理的一個手段,事實上它已經遠遠超出一個企業、一個行業的負擔。它更是宏觀經濟管理的重要抓手,是一個攸關我國國家競爭力的問題。如何有效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也就成了一個亟需解決的大問題。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代表人物李嘉圖(David Ricardo)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中,強調了減輕稅收負擔是增長經濟的最好辦法。他認為將收入用於非生產性消費是妨礙資本積累的主要因素,而最主要的非生產性消費就是賦稅和地租。因此,要增加國民財富,擴大資本積累就必須有效降低賦稅和地租。正是基於此,為了促進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政府應從降低稅負、用地/租金成本、社保成本等入手。只有切實地為企業降低了成本,市場上銷售的商品價格才會隨之下降。這時就會出現收入效應,即在收入既定的情況下,也可擴大居民的消費需求,這在當下將具有豐富的政治和社會意義。從某種意義而言,降成本不獨事關戰「疫」,更攸關國家競爭力。

「寬管制」。為了增強市場的活力,必須進一步放鬆管制。事實上,早於2016年5月9日,李克強總理在「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推進行政體制改革轉職能提效能——在全國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電視電話會議上就明確指出:「簡政、減稅、創新等都是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為此,必須在更大範圍、更深層次上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進一步優化服務,繼續推進行政體制改革。」總理在會議中就曾指出:「企業普遍歡迎政府通過減稅降費等措施來幫助降低成本,但更希望政府通過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松財政」,即擴大財政支出力度。在疫情的衝擊下,企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現金流問題,急需「輸血」。減稅必要,但它並不能增加企業現金流,只是減少企業支出或降低其成本,難以達到「救命」的目的。就目前而言,政府應該通過退稅、直接補貼和加大轉移支付等財政定向幫扶,支持企業儘快恢復現金流,以避免企業因為現金流斷裂而陷入經營困難,防止企業集中倒閉、失業潮及可能引發的社會穩定問題。因此,應對疫情對企業和低收入群體的衝擊,政府有必要增加財政支出。

相關焦點

  •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強調,「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對此,我們要深入學習,全面理解和把握。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迅速成長,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和促進經濟社會秩序恢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實踐充分證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於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是改善供給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治本之策。
  • 構建新發展格局須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戰略方向
    五中全會在回答怎樣構建這一新發展格局時,特別指出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這一原則與黨的十九大強調的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方略是一致的。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戰略方向、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重點在於既要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入手,又要以此為主線展開。
  • 邁向新徵程的一次研學與提升——青海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題...
    在這樣一個特殊而有意義的關鍵時期,由青海省委組織部主辦、省發展改革委員會承辦的全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題研討班在省委黨校正式開班。  這是一次立足實際的專題研學  「十三五」以來,我省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省各地各單位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和省委對當前形勢的判斷和決策部署上來,強化問題導向,加強政策引導,敢於承擔責任,工作有力有序,改革蹄疾步穩。與此同時,創新能力不強、市場主體偏少、供需結構錯配等長期積累的問題和矛盾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 中財辦副主任解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內涵
    把握兩個邏輯 做好四項工作——中財辦副主任楊偉民解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內涵17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在「2016-2017中國經濟年會」上發表演講,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重點闡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內涵。
  •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
    3年多的實踐充分證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是改善供給結構、提高發展質量的治本之策。在新時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都要求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上下功夫。
  • 五大支柱支撐五大任務 2017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繼續深化
    會議明確,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今年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為抓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部分行業供求關係、政府和企業理念行為發生積極變化。明年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智庫思享】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產業經濟的衝擊與應對
    (二)為緩解疫情影響而採取刺激政策需考慮各產業在GDP的比重和貢獻率與2003年非典相比,伴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結構的優化,服務業佔比大幅提升,服務業相關細分產業在GDP中比重持續提升。在進行政策扶持時要綜合考慮疫情對不同產業衝擊、相關產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比及其對民生的重要程度,採取不同支持策略與激勵力度。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新冠疫情下對不同產業支持政策應有所側重。
  • 鄭州銀行:深化供給側改革打造發展升級版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迫在眉睫。在今年全國兩會中,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積極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定製化金融產品。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鄭州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天宇深以為然,在他的帶領下,鄭州銀行未雨綢繆,全面深化改革,謀求轉型升級發展。
  • 社科院高培勇: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逆周期調節,不可顧此失彼
    2013年提出一個關鍵詞叫做「三期疊加」,把當時中國經濟形勢和面臨的問題,集中概括為經濟增速的換檔期,經濟結構陣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2014年提出的是經濟發展新常態;2015年提出是五大新發展理念,繼而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6年提出要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7年提出了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 湘鄉市「東山大講堂」:吳金明解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湘鄉市「東山大講堂」:吳金明解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來源:紅網 作者:安玲娜 編輯:曾小穎 實習編輯 於佳麗 2016-06-29 14:08:45
  • 新華社:中央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顯著
    新華社北京12月29日電 國資委29日在京舉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媒體通氣會,介紹中央企業在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去產能、壓減法人層級、加強參股管理等方面取得的工作進展和成效。
  • 全國人大調研組來慶調研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情況 陳錫文帶隊...
    3月3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陳錫文帶領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調研組,來慶調研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情況。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宋希斌、市委書記韓立華、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任貴生陪同。
  • 際華集團聚焦供給側改革 加碼「際華園」
    近日,2017全國兩會搶佔了各大媒體的頭條,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眼下的一個熱詞,也是今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供給側改革助力消費增長,加速消費結構升級。品質消費、品牌消費、品位消費和品格消費漸成趨勢。「什麼是供給側改革?就是要創造新的需求,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提出「八字方針」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吳雨)21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認為,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更多採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
  • 玻璃供給側改革,信義vs福萊特,誰更強?
    不如電影來的浪漫,「中國玻璃城」是因為玻璃產量高而得名,但是它對整個行業的發展進程也是舉足輕重的,因為,行業的供給側改革正在這裡拉開序幕...▌一、玻璃2018:供給端持續收縮1.也就是由於產能的集中,加上處於河北省這樣的環境敏感地帶,使它成為了玻璃行業供給側改革的首先「狙擊」目標。第一發子彈。2017年11月,沙河地區的9條浮法玻璃產線由於排汙不達標遭到停產,總日熔量約7850t/d,佔當地產能的21.7%,行業總產能的約5.2%,供給側改革槍聲打響。第二發子彈。
  • 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 共推鮑魚產業新發展
    連江縣委、縣政府深刻認識到,要想提升產業效益,增加行業收入,只能從深化落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通過延長產業鏈和調整產業結構來實現。於是,調結構、轉方式、促改革——勤勞的連江養鮑人掄起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板斧」。圖片說明:振鮑一號上的鮑魚養殖箱籠。薛志偉攝。
  • 為農業農村發展增加新動能——我國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通過農業、文化、旅遊的深度融合,從農業供給側改革上精準發力,忻城走出了一條以農業產業創新帶動第三產業發展的道路。2017年是我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隨著改革向縱深推進,田野上響起一曲以「綠色」「改革」和「創新」為主旋律的協奏曲。
  • 專訪間 | 廣東百業投資集團董事長鍾期:從供給側改革與金融改革中...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中國經濟新動能」是第十六屆中國經濟論壇的主題。在鍾期看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順利與否,改革的好壞,直接影響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供給側是讓供給更有質量,在淘汰差的供給的同時,增加新的、好的、有效益的供給。」他認為,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更要加大對我國金融改革的力度,金融改革的快慢、好壞將決定供給側改革能否順利。
  • 習近平都沒有再提供給側 熱炒供給側改革有意思嗎?
    作者:李迅雷,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副理事長  來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  供給側改革的研究報告已經嚴重供給過剩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有關供給側的文章真是鋪天蓋地,好像發現新大陸似的,難道是經濟改革理論的重大突破?
  • 五分鐘讀懂供給側改革的方方面面(雙語)
    從2015年底開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一詞不斷被各大媒體重複,那麼到底什麼是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為何如此重要?推進供給側改革要注意哪些問題?就這些話題,周報君特邀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撰文。雙語摘編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