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與儒學之淵源!

2021-03-01 武夷巖茶

【導讀】縱觀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武夷茶文化備受儒學學者的推崇。


武夷山茶的起源據當代茶葉專家陳椽等考證,在二世紀時由西向東傳播,不久武夷山就有了茶。武夷山茶歷史悠久,備受文人墨客稱頌。最早可追溯到南朝時期(公元479年---502年)而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見於《崇安縣誌》中的唐朝孫樵寫的《送茶與焦刑部書》一書中。唐代是茶葉迅速發展的時期,武夷山在給達官顯貴的一封信札中把產自武夷山的茶葉用擬人的手法,美稱為「晚甘候」「晚甘」是甘香濃鬱的,美味無窮之意。武夷山茶有文字可考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與儒家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


古語云「東周有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武夷山能評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地,這與理學集大成者朱熹有極大的關係。同時朱熹也是一個愛茶的茶人,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近50年,在此著書立說,創建武夷精舍,授徒講學,聚友鬥茶品茗,以茶促人,以茶論道,並以採茶為樂。朱熹作為儒家學派的代表,其思想精髓主


要體現在「中庸之道」或「中和哲學」的境界上。儒學正是把「中」與「和」聯繫在一起的,「和」既是儒家的世界觀,也是儒家的方法論。「和」「靜」「怡」「真」深刻的概述了武夷山茶文化的思想精髓,同時也是茶道的基本精神所在。其中以「和」為最高境界。


首先從武夷山茶葉的採摘時間來看,採摘的時間要恰到好處。春茶一般在穀雨後立夏前採摘,夏茶在夏至前,秋茶在立秋後。採摘時茶葉嫩度對巖茶質量影響頗大。茶葉過嫩,不但無法滿足焙制技術的要求,成茶香氣偏低,味較苦澀;相反,茶葉太老則味淡香粗,成茶正品率低。其次從武夷山茶的加工製作上看,武夷山茶兼取紅、綠茶的製作原理之精華,加上特殊的技術措施,使之巖韻更加醇厚。巖茶製作工序繁複,工藝細緻。最後從武夷山茶的品茗上看,武夷山茶的品飲注重品環境的營造,「插花、掛畫、點茶、焚香」為茶道四藝,在武夷山茶茶藝表演中,「焚香靜氣」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此目的就是為了營造一種祥和的氛圍。武夷山茶的品茗也可坐於山間草地,與自然山水成為好友,共同演譯一曲高山流水。


所以不能不說武夷山茶文化思想和儒家思想之間有著許多相通之處。

▷所有原創文章,言論僅代表本人。

▷本刊轉載文章及圖片非盈利用途,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加小編微信wysevens帶您解開巖骨花香的秘密。


▲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本刊

右下方留言期待您的寶貴建議

▼「閱讀原文」更多精彩

相關焦點

  • 元世祖忽必烈與武夷茶
    武夷茶在歷史上就受到皇家青睞。在漢代時,漢武帝在派員到武夷山投「金龍玉簡」、「用乾魚祀武夷君」,飲到武夷茶,贊其「氣飄然若浮雲也」。唐代時,職方員外郎孫樵將武夷茶擬人為「晚甘候」,譽之為晚節高尚之君候;宋代時,武夷茶已為文人雅士廣泛品賞玩味,大文學家範仲淹作有長詩《和章岷從事鬥茶歌》,記述當時山中鬥茶激動人心的情景。時任福建轉運史的丁謂、蔡襄先後精製武夷茶入貢,詩人蘇東坡寫詩譏之,曰: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
  •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與武夷茶
    武夷茶在歷史上就受到皇家青睞。在漢代時,漢武帝在派員到武夷山投「金龍玉簡」、「用乾魚祀武夷君」,飲到武夷茶,贊其「氣飄然若浮雲也」。唐代時,職方員外郎孫樵將武夷茶擬人為「晚甘候」,譽之為晚節高尚之君候;宋代時,武夷茶已為文人雅士廣泛品賞玩味,大文學家範仲淹作有長詩《和章岷從事鬥茶歌》,記述當時山中鬥茶激動人心的情景。時任福建轉運史的丁謂、蔡襄先後精製武夷茶入貢,詩人蘇東坡寫詩譏之,曰: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
  • 福建之茶 | 清代福建武夷茶生產考證
    在國內,上述四府人最早推崇武夷茶,一直是武夷茶的主要消費地,其餘地區飲用武夷茶之風都是從這些地區傳去的。那麼,這四府之地是何時開始風行喝武夷茶的?我們知道,這四府之中和武夷茶關係最深的又數漳州府人。前述阮吳錫的詩有:「邇來武夷漳人制」,說明漳州人很可能是武夷茶的直接發明者。漳州人時興喝武夷茶是在康熙年間。出版於康照五十二年的《漳州府志·雜俗》寫道:「靈山寺,出北門十裡,地宜條,俗貴之。
  • 武夷茶歷代大事記
    武夷山茶自然包含在內,例證有:⑴唐孫樵的《送茶與焦刑部書》,寫到送武夷茶—晚甘候;⑵唐徐寅《尚書惠蠟麵茶》(系福建最早的茶詩,已1100多年)寫到唐時武夷茶採制的時間、禮祭、製作、運輸、煮飲和受贈者的感激之情。
  • 帶你走進家鄉的茶文化——武夷茶文化
    武夷茶文化深受朱熹儒學影響的武夷山成為了文化遺產地,而大文豪朱熹也在此深受武夷山茶文化的薰陶。在此著書立說,創辦精舍,與朋友鬥茶品茗,以茶論道,以茶促人。而這樣的茶文化則離不開武夷山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特殊的茶文化,故此武夷山也被評為世界自然遺產地。
  • 魏晉儒學在中國儒學史上的地位和意義
    第三,魏晉南北朝是擴大期,不但有義疏之學的創立,而且擴大到史學,從此經、史交稱。第四,隋唐是轉進期,儒學在經、史之外又向文學轉進,杜甫之詩與韓愈之文都為儒學別開生面。第五,宋元明是儒家之總匯期與別出期。所謂總匯,指上承經、史、詩文的傳統而加以融匯;所謂別出,則是理學。第六,清代儒學仍沿總匯與別出兩條路進行,但內容已大不相同。尤其清儒的別出在考據而不在理學,至於晚清公羊學的興起則更是別出中之別出了。
  • 武夷茶之心|江元勳講訴四百五十年正山小種紅茶故事!
    昨日,武夷茶文化國際宣傳紀錄片《WUYI HEART OF TEA》(武夷茶之心),在南平市第二屆旅遊產業發展大會開幕式上,震撼發布!武夷茶故事,助力南平市打響武夷茶品牌,讓武夷茶走向全球,飄香世界。作為武夷茶界代表人物之一、正山小種紅茶製作技藝傳承人,江元勳在武夷茶文化國際宣傳紀錄片中,將正山小種紅茶的故事娓娓道來。
  • 武夷茶藥理
    明代單杜可雲:「諸茶皆性寒,胃弱食之多停飲,唯武夷茶性溫不傷胃,凡茶癖停飲者皆宜之。「《玉草堂雜錄》: 「據清·陸廷燦《續茶經》卷下:武夷山有三味茶,苦酸甜也。……能解醒消脹。」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武夷茶出福建崇安,其茶色黑而味酸,最消食下氣,醒脾解酒。古代醫書《救生苦海》:「烏梅肉、武夷茶、乾薑,為丸服。」
  • 展望「武夷茶」發展之路,弘揚中國茶之文化
    在中國福建,就有這麼一個城市——武夷山,蘊含了許多茶人精神,也蘊養了「武夷茶」,至今廣為流傳世界各地,其中就包含了大紅袍和正山小種。生長在茶文化藝術之鄉的我,是今天的幸福城市代言人,武夷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地、5A級國家旅遊景區。在這裡有著典型的丹霞地貌,36峰,99巖,在同一緯度上有著地球上物種最為豐富和保護最好的生態鏈。
  • 武夷茶之母-菜茶奇種
    「菜茶」,是武夷茶有性繁殖茶樹群體品種的俗稱。意思是這些茶就像門前門後所種的青菜一樣普通,只供日常飲用。菜茶芽稍肥壯,茸毛較少,產量較低,抗逆性尚強。可以製作烏龍茶,也可製作紅茶和綠茶。菜茶屬於灌木型中葉類,品種則很多很雜,武夷茶史上所載的數百個茶樹品種名,絕大部分都是這種茶。
  • 武夷茶憑什麼俯視世界茶史?
    然後沉浸其中,喝茶、品茶、讀茶竟成為生活與工作的一部分,再後來就是為茶文明添點亮色,尤其是在《茶翅高飛——中國茶葉品牌快速崛起之道》、《點茶成金——快速賣茶72招》等《茶商八部》系列之後,授命組織編纂《武夷茶大典》以來,對浩繁的茶文獻資料進行爬梳剔揀,總算把武夷茶拾掇出個眉目了。
  • 武夷茶與武夷巖茶的不同內涵
    中國之茶以「閩中茶品天下高」著世,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都稱『武夷茶』而不能稱『武夷巖茶』。
  • 儒學傳統與傳統儒學之辨
    同樣,儒學傳統本身,作為代代相「傳」的儒學之「統」,也並非是一個現成在手的東西。按「統」的字義講,儒學之「統」就是指儒學的發端處,也就是儒學之為儒學的根本,其實質是儒家一以貫之的基本原理。正是基於此,儒學才得以從誕生之初直至當今,一直保持著儒學之為儒學的特質。那麼,儒家一以貫之的基本原理又是什麼呢?
  • 《喬家大院》與武夷茶
    《喬家大院》促銷武夷茶作為今年央視開春大戲的《喬家大院》播出後,劇中主人公喬致庸為販武夷茶而千辛萬苦打通南至武夷山、北到恰克圖「萬裡茶路」的故事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同時,也悄然提高了武夷茶在外界的受關注程度,由此所帶來的鏈式反應有望為武夷茶開闢一條現代版「萬裡茶路」。據了解,該劇播出後,不少市民都接到外地朋友要求幫助買茶的電話。
  • 知道誰曾盛讚武夷茶有「三味」嗎?「三味」之意何在?這裡解密
    知道誰曾盛讚武夷茶有「三味」嗎?「三味」之意何在?這裡解密吳斌揚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擅長畫梅與寫詩,金農稱讚他的梅花是「千花萬蕊,管領冷香」,鄭板橋稱讚他的梅花是「清品極高」。要將那胸中的清苦與不平之味,全化作紙上那苦盡甘來、傲霜映雪、靚麗無比的梅枝與梅花。厲鶚的寥寥數語,真可謂是對汪士慎一生的高度概括。也就是說,汪士慎的一生,主要是由嗜茶,畫梅與寫詩構成。而清朝的嗜茶者,少不了與武夷茶有瓜葛,汪士慎也是如此,不僅愛武夷茶,還專門寫了極其出色的,頌揚武夷茶的茶詩,詩的題目就是《武夷三味》,這武夷茶的「三味」是什麼?又有什麼深刻的講究?
  • 趙法生:大眾儒學的鳳凰涅盤
    大眾儒學的歷史淵源從社會學角度分析,傳統中國的儒學存在形態包括朝廷儒學、士大夫儒學和民間儒學三部分,朝廷儒學具有較強的政治色彩,主要是政治儒學;士大夫儒學闡釋儒家道統,以傳道授業為己任;民間儒學則側重於儒家化民成俗的功能
  • 說茶嚼字 | 武夷茶≠武夷巖茶
    茶文化之精深,令我們在說茶時不敢有絲毫怠慢,平時在接觸巖茶過程中,會碰到一些看似相近且容易混用的詞彙。今天,十三夷再跟大家說說另一對詞彙—— 武夷茶與武夷巖茶,這二者有何區別呢?定義(範圍)不同茶學專家陳椽教授很早就指出,武夷茶與武夷巖茶是不能劃等號的。
  • 開一封茶帖,邀你領略武夷茶的——洪荒之力
    武夷茶與武夷山互為註腳, 形成了奇妙而迷人的互文。就如同在《茶之書》中,岡倉天心要以茶為自白,向西方世界言說一種東方美學。 然而,這不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重點。在這重顯見的比喻之下,還隱藏著另一層含義:獨屬於茶的語言——在一縷茶的內部,也同樣存在著一種蘊含了極大信息量的「語言」。 這一點,是我們在武夷山,反反覆覆地喝茶,聽茶人說茶,去茶山看茶之後,才頓然體會到的。
  •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唐宋名家「嘴裡」的武夷茶
    蓋碧水丹山之鄉,月澗雲龕之品,慎勿賤用之。」並以武夷茶特有的回甘緩慢而持久的特徵,擬人化地為武夷茶取名為「晚甘侯」。號稱福建省第一個狀元的莆田著名文學大家徐寅,乃是「唐賦之後勁,宋賦之先聲」的晚唐律賦三大家之一,他寫的《人生幾何賦》是賦中的名篇,其中的句子「任是秦皇漢武,不死何歸」,成為了千古傳唱的名句。
  • 儒學談:我們為什麼要復興儒學
    儒學由「獨尊儒術」走上歷史舞臺,由「打倒孔家店」退出歷史舞臺,這一歷史演進之路使儒學復興決定於其反思批判之思想能力,決定於儒學能否對走上舞臺到退出舞臺之歷史與邏輯進行理論推定,論證重新走上歷史舞臺之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