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驕傲!展望「武夷茶」發展之路,弘揚中國茶之文化

2020-12-25 茶葉小知識

魅力武夷山

茶文化起源於中國,中國是「茶的祖國」。談起城市茶文化,每個人心中都冒出一個獨特的名字,它培養著你,陪伴著你,一起長大。在中國福建,就有這麼一個城市——武夷山,蘊含了許多茶人精神,也蘊養了「武夷茶」,至今廣為流傳世界各地,其中就包含了大紅袍和正山小種。

生長在茶文化藝術之鄉的我,是今天的幸福城市代言人,武夷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地、5A級國家旅遊景區。在這裡有著典型的丹霞地貌,36峰,99巖,在同一緯度上有著地球上物種最為豐富和保護最好的生態鏈。它也是蛇的王國、昆蟲的世界、茶的母親,在這碧水丹山,得天獨厚的環境裡響亮了世人。

武夷茶,讓我執著、讓我探索

關於武夷茶的傳說,漢代就有之。光文人墨客、茶人雅士的詩句就有千百首以上。自範仲淹的詩句「武夷仙人從古栽」,雖時間穿越千年,但深刻反映出了武夷鬥茶的盛況,涵蓋了濃鬱的武夷茶俗風情,可謂打了一出武夷茶的招牌廣告。

在烏龍茶和紅茶的故鄉武夷山耕耘多年,我不能稱為合格的茶人,我只是個普普通通的茶人。這並不是因為不懂茶,只是武夷茶讓我感覺到茶並不是這麼簡單的一回事。武夷茶品種繁多有上千種,所以滋味也各具春秋,加上環境、山場、師傅工藝上不同,也會使茶葉口感上的變化。之所以喜歡茶就是因為它的魅力總是源源不斷地吸引著我,這是使我著迷於此的主要原因。

「有茶好喝,會喝好茶」,每次品茶時,用眼觀茶葉湯色,用鼻嗅茶湯的香氣,用舌嘗以茶湯的滋味,用心感受茶葉的變化,這都會讓我感到驚喜。品鑑著自己做的茶,每當那濃鬱醇厚的味道從嘴裡化開,一直蔓延到心裡的時候,心中不免多了幾份喜悅。

武夷茶之正山小種

烏龍茶與紅茶的形成,孰先孰後,茶業界爭執不休,但都是一致認為起源於武夷山。紅茶首先發明的是正山小種紅茶,正因它的出現才有了紅茶的貿易,為紅茶的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正山小種紅茶,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作為世界紅茶鼻祖,頗具傳奇色彩。正山小種紅茶在「新芽」時期並沒有一帆風順,19世紀不斷地收到衝擊,民國時期跌落低谷,新中國成立之際也收到幾經波折。

但在最困難的時候,茶界幾代人為正山小種的復興堅持了下來,其中就包括了吳覺農、張天福等老一代茶界宗師傾注心血、江氏三代人的不忘初心、駱少君等現代茶葉專家學者無私奉獻、各級政府以及有識之士紛紛助力等,得以使傳統紅茶保留並發揮效益,取得了今天的發展。

如今紅茶獨有風採佔據著市場主導位置,其影響力已經佔據全球的目光,全球紅茶總產量和銷量佔70%以上。不論中國還是世界各地,對紅茶的喜愛程度越來越高。

武夷茶之武夷巖茶(大紅袍)

武夷茶從洲地逐步向三坑兩澗(慧苑坑、牛欄坑、大坑口、流香澗、悟源澗)轉移,武夷茶的獨特巖韻開始凸顯,正是因為武夷巖茶的興起、獨特巖韻的品質受到歡迎,所以後來的發展歷程主要是以商品化為標誌的。

在2006年,大紅袍即武夷巖茶傳統製作工藝成功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時是作為唯一的茶葉類項目,正因為此特殊複雜的製作技藝:採摘-倒青-做青-炒青與揉捻-初焙-揚簸-晾曬-揀剔-復焙-團包-補火-毛茶裝箱-精緻分篩等,吸引了無數專家學者前來學習。

武夷巖茶:巖巖有茶,茶以巖名,巖以茶顯,故名於此。尤以武夷名叢大紅袍為極品,列為中國名茶,堪稱國寶。相傳清代就有武夷大紅袍茶之名,歷史上,大紅袍母樹僅有三株,後演變為6株。正因其稀缺性,母樹大紅袍年產不足一斤,極為稀貴。1972年尼克森訪華,毛澤東將「半壁江山」奉送出去的典故眾人皆知。

武夷茶發展之路

翻開武夷巖茶大事記:1985年,武夷巖茶肉桂獲國家農業部名茶獎;1990年,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為「首屆武夷巖茶節」題寫會標,創首屆武夷巖茶節;1996年,景區管委會開闢了九龍窠大紅袍茶文化旅遊線路,同年武夷茶藝表演在新加坡收官成功;2006年,武夷巖茶大紅袍絕品入藏國家博物館,同年武夷山特色的茶旅整合營銷走向前臺,迎接了數百萬國內外遊客。

在種種獎項中不難發現武夷巖茶的創建發展過程中也是武夷茶產業及品牌的提升發展過程,在所有獲得獎項面前,烏龍茶中的王者茶——大紅袍,成功的引領了茶產業的快速發展,建立了很好的品牌化傳播。

我們用一組數據來體現茶人付出的成果:2006年,茶葉均價較上一年提高30%;2007年,較上一年提高50%,2008年,春茶均價比2007年上漲30%。 自此,有市場,有身價,有品牌的武夷茶,在「江湖」打拼了三十多年已不斷地呈現出良好景象,進入良性發展階段。

儘管目前這幾年茶葉行情市場的總體下降,武夷茶產業總值不及綠茶。但應該相信,武夷茶已經具備了茶產業巨大的潛力條件基礎,在不遠的將來將會光芒萬丈。「武夷茶」路在何方,相信有識之士見仁見智。

武夷茶未來發展之路在哪?

首先、武夷山茶的經濟效益延伸經濟文化產業鏈,通過順應市場需求,武夷茶應從茶葉生產到茶葉深加工以及烏龍茶飲市場再到茶文化、茶館、茶藝表演、茶旅遊拓展延伸等,這裡面就包含了三個產業的發展,這也是發展的趨勢。由此可見,武夷山應發揮自身資源優勢,提高深加工技術、大力發展烏龍茶飲料市場、茶類用品等附加值的茶產品,結合原有基礎條件完善產品,不斷結合線下服務產業和線上品牌推廣,達到茶葉經濟的增長。

其次,配合國家、政府監管,實施茶企業戰略性重組,支撐茶產業長期、可持續、綠色、良性發展,打造具有規模化的茶經濟體。鼓勵科研投入、產品研發、培養人才、建立茶葉市場品牌化,擴大茶葉生產規模並與國際市場良性競爭。

最後,打造中國品牌影響到世界各地,致力於全球放心茶,制定出國際化標準;創新研發高端茶產品;培育具有影響力的企業品牌等,讓茶文化真正地走向世界。

武夷山它代表了我的童年與成長的家鄉,武夷茶文化博大精深,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塊瑰寶。武夷茶文化精神影響了我的成長,使我愛上茶葉,回眸展望「武夷茶」發展之路,我為紅袍武夷山、為武夷巖茶、為紅茶、更為「武夷茶」產業的發展、弘揚中國茶文化美好的明天,給與支持與加油。

相關焦點

  • 武夷心紅袍結 茶博士李遠華三十五載情系武夷茶
    三十五年間,李遠華著述的關於武夷巖茶的論文、文章達到100多篇,他主編和參編了《中國茶產業發展報告藍皮書》、《海峽茶產業報告》、《武夷茶大典》、《茶文化學》等12部在茶產業有影響的著作上百萬字,還指導本科生、研究生著述100多篇各類以大紅袍為研究主題的論文、文章。著述累牘,學子盈門,這些為李遠華贏得了「大紅袍理論導師」的讚譽,他還擔任了南平市茶葉學會的理事長。
  • 福建之茶 | 清代福建武夷茶生產考證
    清代順治、康熙之際,福建武夷山區發明了發酵茶的製作技術。它是茶史上第三代制茶技術。它的發明為武夷茶開拓了國內、國外市場。在鴉片戰爭前武夷茶生產遍及閩、贛七個府州,總產量約達48萬擔。鴉片戰爭後,福建產茶最盛時年出口八、九十萬擔。       在武夷茶生產中已出現較成熟的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茶廠、茶莊。它是中國土生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壯大的一個例證。
  • 武夷茶之母-菜茶奇種
    奇種茶,由武夷「菜茶」所制而成。「菜茶」,是武夷茶有性繁殖茶樹群體品種的俗稱。意思是這些茶就像門前門後所種的青菜一樣普通,只供日常飲用。
  • 武夷茶歷代大事記
    武夷山茶自然包含在內,例證有:⑴唐孫樵的《送茶與焦刑部書》,寫到送武夷茶—晚甘候;⑵唐徐寅《尚書惠蠟麵茶》(系福建最早的茶詩,已1100多年)寫到唐時武夷茶採制的時間、禮祭、製作、運輸、煮飲和受贈者的感激之情。
  • 武夷茶之心|江元勳講訴四百五十年正山小種紅茶故事!
    昨日,武夷茶文化國際宣傳紀錄片《WUYI HEART OF TEA》(武夷茶之心),在南平市第二屆旅遊產業發展大會開幕式上,震撼發布!今年6月,克裡斯汀女士一行來到武夷山開展為期一個多月的拍攝,團隊一行9人,分別來自美國、西班牙和中國香港,精心製作出本次發布的武夷茶文化國際宣傳紀錄片。此前,克裡斯汀在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和首屆中國(武夷)食品博覽會期間來到了武夷山,結緣武夷茶,深入接觸了武夷山茶文化,為拍攝紀錄片做了前期準備。
  • 武夷茶為何被謂之茶中之王?
    武夷巖茶大紅袍,是中國名茶中的奇葩,它是武夷巖茶中的王者,堪稱國寶。眾所周知,武夷巖茶大紅袍素以「茶中之王」被世人知曉,為何能享得如此美譽呢?
  • 千載武夷茶,萬古流芳詩——這個秋天,赴一場武夷茶事之約
    武夷山是「萬裡茶道」的起點,茶產業歷史悠久,在全國、全世界茶葉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近年來,武夷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茶產業發展工作,通過採取一系列措施做大做強茶產業,促進了茶產業健康持續穩步發展。如今,武夷山茶產業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成為武夷山富民強市最重要的產業之一,並成為對外交流的重要載體。
  • 導演田七武夷山尋茶 歌曲《巖骨花香武夷茶》出爐
    導演田七武夷山尋茶 歌曲《巖骨花香武夷茶》 出爐  搜狐娛樂訊 茶如人生,苦澀中帶有幾許甘甜,最後又復平淡,茶味如此,人生亦如此中國文化藝術走向世界的和平使者、武夷影業總製片人總導演田七先生在武夷山星村鎮黃村萬畝茶山尋茶後,走訪多家著名茶企,拜訪茶人,品茶之間即興創作歌曲《巖骨花香武夷茶》,體會偷得浮生半日閒的茶中禪意,感悟茶味人生。
  • 武夷茶與武夷巖茶的不同內涵
    中國之茶以「閩中茶品天下高」著世,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都稱『武夷茶』而不能稱『武夷巖茶』。
  • 不必懂茶,也能買到好茶 ——拍賣讓北京消費者放心選購武夷茶
    北京古話今語文化有限公司華寶齋拾玉書屋院長蔣鳳君的一席話,反映出了當下北京消費者對選購武夷巖茶的複雜心態。6月25日,2016「中華好茶 溯源保真」拍賣會在京舉行,武夷巖茶首次以拍賣形式與北京消費者見面,收穫熱烈反響:5盒2015年天驛古茗古井老樅分別以每盒44000元、每盒35000元拍出。
  • 在南平,看見美麗中國、文化中國
    武夷山水、生態銀行、水美經濟……朱子文化、建盞建本文化、武夷茶文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文化強國。新年伊始,《在南平,看見美麗中國》《在南平,看見文化中國》兩部公益宣傳片精彩亮相,在央視各大頻道持續滾動播出。
  • 《喬家大院》與武夷茶
    萬裡茶路對世界文明的影響範圍更廣,今天世界各國對茶的稱呼仍然沿用源於中國的「外來語」發音,如英文俚語說茶的發音「cha」,英文Tea來源於中國福建廈門話說茶的發音「te」。1753年瑞典科學家林奈出版了《植物種志》,把茶的學名定為「CamelliaSinensis」,「Sinensis」是拉丁文,意思為「中國」。
  • 茶人話茶,復興中國茶文化
    香江茶業深耕武夷山十餘年來一直致力於茶品類的研發,並始終肩負傳承和弘揚中國茶文化的使命,發展至今不僅培育出自有巖茶品牌-曦瓜大紅袍,更融合香江國際地產區域運營能力與香江茶業的產業研發能力,打造出具有「產業+文旅」的特色茶人小鎮,讓更多的人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近距離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一起分享這杯中國好茶。
  • 武夷茶與儒學之淵源!
    【導讀】縱觀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武夷茶文化備受儒學學者的推崇。
  • 近百名茶商「爭奪」非遺傳承人聯名款武夷茶
    在「武夷山水」—武夷茶品牌營銷活動上,22位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正山小種紅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捐贈的聯名武夷巖茶、武夷紅茶產品在現場進行公益拍賣。
  • 開一封茶帖,邀你領略武夷茶的——洪荒之力
    在武夷山,我們的語言, 就是茶,只有茶。 武夷茶與武夷山互為註腳, 形成了奇妙而迷人的互文。
  •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與武夷茶
    武夷巖茶品質優異,歷史悠久,文化積澱豐厚,長期以來被茶界公推為「中國十大名茶」,2002年被國家列為「原產地域保護產品」,2003年武夷山又獲得文化部頒發的「中國茶文化藝術之鄉」的稱號。唐代時,職方員外郎孫樵將武夷茶擬人為「晚甘候」,譽之為晚節高尚之君候;宋代時,武夷茶已為文人雅士廣泛品賞玩味,大文學家範仲淹作有長詩《和章岷從事鬥茶歌》,記述當時山中鬥茶激動人心的情景。時任福建轉運史的丁謂、蔡襄先後精製武夷茶入貢,詩人蘇東坡寫詩譏之,曰: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
  • 蘭財生:依山傍水凝古韻 傳承武夷茶矢志不渝
    已是武夷山市夷寶齋茶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他的企業入選「武夷茶經」名著「十大茶葉品牌」,他個人已是國家高級評茶師,茶葉獲得的榮譽更是不勝枚舉,因此,在茶業界名氣不小。他為人隨和,就像茶。「這泡茶喝得出來什麼茶嗎?」對武夷茶並不很懂的我,只一句「好喝!」應答著。
  • 英國人喜歡中國茶 依廈門口音稱茶為「Tea」
    馮學敏  在歐洲,法國的「國飲」是葡萄酒,德國的「國飲」是啤酒,而英國的「國飲」卻是與中國相似的「茶飲」。英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紅茶進口國,英國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可一日無茶,將茶視為「第一飲品」的「國飲」地位。紅茶在英國代表一種文化,一種藝術。  歷史上,英國人都喜愛喝當時被視為中國茶總稱的「武夷茶」。
  • 履行社會責任 體現央企擔當 中茶海堤發起武夷茶界「清源行動」
    ,還是1040萬元一公斤,對普通百姓來說,這串數字僅僅是數字:真正能將「天價茶」收入囊中的,畢竟是極少數,但武夷巖茶的「天價」傳說卻很快成為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這讓深耕武夷巖茶超過60年的中茶嗅到了危險的氣息:欲找滅亡,必先瘋狂,徵戰茶界數十年的中國茶葉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貴卿深知這一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