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心紅袍結 茶博士李遠華三十五載情系武夷茶

2020-12-18 中國網

茶葉中國11月6日訊 11月4日,李遠華接到中科院昆明研究所顧偉博士的電話,李遠華是顧偉研究生學習階段的導師,他對這三組茶樹基因被收錄美國基因庫(GenBank)表示了祝賀。

這是福建省首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茶樹基因成果,也是近年來我國為數不多的收錄於美國基因庫(GenBank)的茶樹基因研究成果。

這個成果是李遠華歷時三年研究的閩北首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重要成果之一。

四載融情大紅袍,三十五載情系武夷茶。1980年,李遠華在讀茶學本科時候,就開始研究大紅袍為代表的武夷巖茶,2010年,作為福建省的第一位茶學博士,他從華中農大被引進到武夷學院,擔任茶與食品學院院長。三十五年間,李遠華著述的關於武夷巖茶的論文、文章達到100多篇,他主編和參編了《中國茶產業發展報告藍皮書》、《海峽茶產業報告》、《武夷茶大典》、《茶文化學》等12部在茶產業有影響的著作上百萬字,還指導本科生、研究生著述100多篇各類以大紅袍為研究主題的論文、文章。

著述累牘,學子盈門,這些為李遠華贏得了「大紅袍理論導師」的讚譽,他還擔任了南平市茶葉學會的理事長。李遠華說,無論從文化還是科學的角度看待以大紅袍為代表的武夷巖茶,它都是那樣充滿魅力,對武夷巖茶的研究越深,就愛之越切,自己現在就是一個地道的武夷山人了。

「武夷心」、「紅袍結」、「桃李情」恰是李遠華博士現在的心境寫照。

武夷心:願傾所學助茶業

「武夷巖茶的研究,面臨著從傳統經驗向科學定性研究發展的瓶頸,許多傳統的茶企業主都遇到了這些問題,他們需要科技的力量,提升硬實力,也需要文化創新,提升軟實力。」李遠華說。四年來,在武夷山他一直奔走在武夷茶企業的生產、銷售一線,他先後擔任武夷山九曲山茶業公司等十多家企業的技術與營銷顧問,先後將15項科研成果運營到實踐中,還為這些企業提供建議上百條。

在李遠華指導下,日前,武夷山瑞善生態茶業有限公司即將啟動「窖藏茶」的研究計劃,瑞善公司通過與大城市消費者達成協議,將每年的茶葉窖藏起來,形成一種武夷茶的收藏文化,這將為武夷茶文化添上一個新的內涵,也將為武夷茶的營銷帶來新熱點。目前,李遠華組建的一個技術營銷團隊已經開始了實驗與研究。

武夷山興舒茶業公司啟動的「買一畝武夷茶山定製專享武夷茶」的營銷創新計劃裡,也有李遠華給予的文化創意的指導。2011年,李遠華擔任興舒公司的總顧問,短短三年間將公司近千畝的現代化茶山建設推向了高水平,此後,李遠華又帶領團隊在文化創意上 ,提出了「大紅袍俱樂部」的定製化營銷理念,協助興舒公司打入了上海、北京等地的高端茶葉消費市場,

每每企業遇到生產或銷售的問題,李遠華總是帶著團隊奔走在一線,協助解決難題,2010年,武夷山九曲山茶業公司創建之初,總經理林松青只是一名水利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對制茶是個初涉其中的新人,在制茶季節,李遠華深入車間與林松青一起熬夜制茶,手把手地指導各種技藝,還協助企業完善了各種規章制度,近三年,在李遠華的指導下,九曲山茶業公司增強信心,逐步投入了6000多萬元做大做強了企業,成為年銷售上千萬的武夷山茶企新銳。

紅袍結:願為茶王再增輝

大紅袍是武夷茶中之王,它的巖骨花香一直縈繞在李遠華的茶世界裡。其實這種大紅袍情結來自三十年前,當時還是福建農學院大四年級學生的李遠華到武夷山茶場實習做茶,半年多的實踐,讓他熟稔了武夷茶的一切,也讓他對這方熱土有了濃濃的情結。

三十多年間,在茶界兜兜轉轉,從江西贛州到安徽農大讀博士,再到武漢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和華中農大任教,最後落腳武夷學院茶與食品學院,李遠華感觸頗深地說,閱茶無數,還是鍾愛大紅袍,我願用科技之光,為這位茶王著色增輝。

帶著這樣的情結,李遠華不斷在科研路上拼搏,茶樹基因收錄於美國基因庫就是他的重大突破。「它標誌著今後對武夷巖茶的研究進入分子生物學階段,對武夷巖茶的內在生物機理的定量分析、微觀解讀,將取代傳統的經驗性研究。」李遠華說。李遠華展望了這項技術的未來,對這些基因進行表達分析,將為茶樹分子設計育種,並創造新種質奠定基礎,今後,他將利用該項技術重點對武夷茶的培育開展系列創新工作。未來,會有什麼新的武夷茶品種誕生,確實令人期待。

四年間,李遠華還有一項成果值得他驕傲,2011年,他的課題《VA 菌根促進茶樹生長的轉錄譜分析和相關候選基因克隆》,成功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這是閩北建國以來第一次入選,2013年這項課題結題,在克隆與轉錄譜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全國領先的成果。還有許多成果接踵而至——李遠華主持了《茶樹葉綠素酶分離純化和性質的初步研究》項目,榮獲第二屆中國茶葉學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主持了《閩北茶樹種質資源圃建立、篩選與無公害巖茶開發項目》,列入了福建省科技重點項目;他還首次對武夷山36個品種的茶樹葉綠素酶做出了深入研究,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如今,李遠華的這些成果已陸續轉化為實踐成果,科研的路上晨光初綻,他還要帶著熱情,奔向日光熠熠的正午,為大紅袍增添更多的光彩。

桃李情:願栽新苗滿園春

在眾多的頭銜中,李遠華最在意的就是李教授的稱謂。10多年的高校執教生涯,他指導過10多名研究生,現在,他領銜的武夷學院茶學專業每年都有數百學生。看著來自全國10多個省市的學生在此接受武夷山茶氛圍的薰陶,他的內心充滿喜悅,也充滿了動力。

在李遠華和學院團隊的努力下,武夷學院茶學專業僅三年就躍入「國家級特色專業」行列,在2012年獲批為福建省重點學科,還獲得了國家財政部數百萬資金,完成了 「武夷學院茶葉工程中心」 的項目建設,並在2013年批獲中國烏龍茶產業協同創新中心稱號。這些軟硬體的提高,讓武夷學院茶學專業躋身全國同類專業第一方陣。在成果背後,是李遠華帶領團隊篳路藍縷拓荒式的創業歷程。

2012年夏天,為了在學院後山開展「武夷山茶樹種質資源圃」建設,李遠華帶著一批師生,拿起鋤頭,頂著烈日,上山開荒,奮戰一個月,硬是在學院後面小樹林旁開墾出一片武夷巖茶茶園,種植了60個品種武夷茶,使得茶園成為目前武夷茶種質資源最豐富的茶園之一。

看著學生在良好的教學環境裡孜孜不倦地汲取與成長,李遠華說,此刻自己總有一種滿滿的喜悅感。李遠華喜悅的是,武夷茶的研究又有了一批可畏的後生們在跟進,他們將和李遠華一起鋪展開武夷巖茶滿山的翠綠,延伸向大紅袍更輝煌的未來。(伍策 作者:黃旭輝 權彤)

相關焦點

  • 容心軒原生茶指南|紅袍羅漢
    ,惠安有集泉茶莊銷售武夷茶鐵羅漢,集泉茶應的鐵羅漢茶是用陳年茶與新茶拼配而成。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採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后肚疼鼓脹,臥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達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
  • 展望「武夷茶」發展之路,弘揚中國茶之文化
    它也是蛇的王國、昆蟲的世界、茶的母親,在這碧水丹山,得天獨厚的環境裡響亮了世人。武夷茶,讓我執著、讓我探索關於武夷茶的傳說,漢代就有之。光文人墨客、茶人雅士的詩句就有千百首以上。自範仲淹的詩句「武夷仙人從古栽」,雖時間穿越千年,但深刻反映出了武夷鬥茶的盛況,涵蓋了濃鬱的武夷茶俗風情,可謂打了一出武夷茶的招牌廣告。
  • 武夷茶之母-菜茶奇種
    奇種茶,由武夷「菜茶」所制而成。「菜茶」,是武夷茶有性繁殖茶樹群體品種的俗稱。意思是這些茶就像門前門後所種的青菜一樣普通,只供日常飲用。
  • 福建之茶 | 清代福建武夷茶生產考證
    清代順治、康熙之際,福建武夷山區發明了發酵茶的製作技術。它是茶史上第三代制茶技術。它的發明為武夷茶開拓了國內、國外市場。在鴉片戰爭前武夷茶生產遍及閩、贛七個府州,總產量約達48萬擔。鴉片戰爭後,福建產茶最盛時年出口八、九十萬擔。       在武夷茶生產中已出現較成熟的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茶廠、茶莊。它是中國土生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壯大的一個例證。
  • 武夷茶歷代大事記
    當地官員將武夷茶獻給漢武帝,武夷茶納貢從漢武帝開始。但史志中未見漢代武夷山產茶記載。城村漢城遺址數以萬計的陶器裡,有大量茶具—茶壺、茶杯,證實漢代閩越國先民種茶飲茶的實事。武夷山茶自然包含在內,例證有:⑴唐孫樵的《送茶與焦刑部書》,寫到送武夷茶—晚甘候;⑵唐徐寅《尚書惠蠟麵茶》(系福建最早的茶詩,已1100多年)寫到唐時武夷茶採制的時間、禮祭、製作、運輸、煮飲和受贈者的感激之情。
  • 導演田七武夷山尋茶 歌曲《巖骨花香武夷茶》出爐
    導演田七武夷山尋茶 歌曲《巖骨花香武夷茶》 出爐  搜狐娛樂訊 茶如人生,苦澀中帶有幾許甘甜,最後又復平淡,茶味如此,人生亦如此中國文化藝術走向世界的和平使者、武夷影業總製片人總導演田七先生在武夷山星村鎮黃村萬畝茶山尋茶後,走訪多家著名茶企,拜訪茶人,品茶之間即興創作歌曲《巖骨花香武夷茶》,體會偷得浮生半日閒的茶中禪意,感悟茶味人生。
  • 觀音坑御茶園中的「武夷茶」!
    深受世人讚譽和喜愛的武夷茶,不但見載於史志之中,而且還被鐫刻在武夷丹崖之上,以石為紙,流傳至今。最為著名的,來武夷山找茶尋茶的人一定會去看的,應是「大紅袍」這一方了。根據許多資料和前些年尚在人間的天心村老茶農回憶,這方位於九龍窠的摩崖石刻為民國32年時的縣長吳石仙書寫,由天心村石匠所刻。
  • 《喬家大院》與武夷茶
    此情節史實無載,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因太平軍活動而塵封多年的萬裡茶路蘊含的巨大商機,促使喬致庸冒險重新疏通確是事實。百餘年後的萬裡茶路,與早前相比,山西商人攜帶茶葉貿易的貨款方式,由先前直接押運銀錠,改為銀票。銀票和票號的出現,極大地方便了萬裡茶路上的茶商。正是這次成功疏通萬裡茶路的冒險經歷,激發了喬致庸決意進入票號業的雄心,致力於「匯通天下,貨通天下」。
  • 學茶筆記:武夷茶品種大全
    武夷茶,品種繁多,早在一千多年前,武夷山先民便從武夷野茶中開始選育優良茶樹用於生產。通過選育質量優異具有特色的武夷野茶優良單株,單獨繁殖栽培採制。反覆對比選擇培育,優中選優,並冠以各種花名,形成了許多的名叢。武夷山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巖,巖巖有茶。
  • 不必懂茶,也能買到好茶 ——拍賣讓北京消費者放心選購武夷茶
    6月25日,2016「中華好茶 溯源保真」拍賣會在京舉行,武夷巖茶首次以拍賣形式與北京消費者見面,收穫熱烈反響:5盒2015年天驛古茗古井老樅分別以每盒44000元、每盒35000元拍出。在此前於武夷山舉行的茶樣審評中,武夷山送評茶樣均通過權威專家感官評審和質檢部門理化檢測,並出具了質量報告。不少消費者表示,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的拍賣會,讓他們買茶很放心。
  • 千載武夷茶,萬古流芳詩——這個秋天,赴一場武夷茶事之約
    當前,武夷山市正緊鑼密鼓籌備第14屆中國茶業經濟年會和第十二屆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緊扣「一帶一路」戰略,深入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城市的茶旅文化交流與合作,擴大武夷山影響力,切實提高武夷茶在茶業界話語權,讓武夷茶在全國乃至世界有一席之地
  • 武夷茶最早文獻記載前推330年
    民國《崇安縣新志》載:孫樵、唐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職方員外郎。吳覺農先生在《茶經述評》著作中同意新志中就此推斷:孫樵的茶文「先徐夤的茶詩約七十年,武夷茶最古之文獻其在斯乎。」(見吳覺農《茶經述評》,318頁)。 《全唐詩》七百零八卷收錄了徐夤《尚書惠臘麵茶》。詩云:「武夷春暖月初園、採摘新芽獻地仙。
  • 「世遺非遺專題」南強:武夷茶路情連世界
    此時英國「下午茶」已經流行了200年。據《武夷山市志·卷七》所記:「明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攜帶大量包括武夷茶在內的各種名茶作為禮品贈給各國,打開茶葉之門,外銷從此開始。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從澳門收購武夷茶,經爪哇輸往歐洲試銷」。該公司試銷的茶,首先得王室貴族的喜愛。
  • 開一封茶帖,邀你領略武夷茶的——洪荒之力
    在武夷山,我們的語言, 就是茶,只有茶。 武夷茶與武夷山互為註腳, 形成了奇妙而迷人的互文。
  • 武夷茶藥理
    宋代王守愚《普濟方》: 「建茶合醋煎服,即止大便下血,」元代耶律楚材《西域從王君玉乞茶詩》七首中有雲:「積年不啜建溪茶,心竅黃塵塞五年,枯腸搜盡數杯茶,千卷胸中到幾車,啜罷江南一碗茶,枯腸歷歷走雷車。」明代單杜可雲:「諸茶皆性寒,胃弱食之多停飲,唯武夷茶性溫不傷胃,凡茶癖停飲者皆宜之。
  •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與武夷茶
    唐代時,職方員外郎孫樵將武夷茶擬人為「晚甘候」,譽之為晚節高尚之君候;宋代時,武夷茶已為文人雅士廣泛品賞玩味,大文學家範仲淹作有長詩《和章岷從事鬥茶歌》,記述當時山中鬥茶激動人心的情景。時任福建轉運史的丁謂、蔡襄先後精製武夷茶入貢,詩人蘇東坡寫詩譏之,曰: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
  • 武夷茶與武夷巖茶的不同內涵
    武夷茶始於唐,興於宋,衰於明而盛於清,歷史久遠。歷經宋元明清四朝的制茶技術不斷革新,除歷經千餘年的單一綠茶外,創造了馳名世界的小種紅茶和武夷巖茶,成為二十一世紀無酒精的飲料的首選。武夷茶歷次輸出外銷,譽滿全球。中國產茶歷史悠久,產品冠以地名,自古有之。
  • 八閩千姿:武夷處處茶醉人
    初冬的武夷山,處處飄灑茶香,處處香茶醉人。  武夷山不僅風景秀麗,而且還是聞名海內外的茶鄉,南北朝時武夷茶就因飲後回甘被譽為「晚甘侯」而著稱於世。種植於印度阿薩姆等地的武夷茶,於一八三八年開始採摘,東印度公司聘請武夷茶師仿巖茶工藝製作出第一批成品茶運抵倫敦,英國朝野為之轟動。
  • 歷代福建省產茶簡史
    唐光啟年間(885—8864年)徐夤《臘麵茶詩》云:「武夷春暖月初圓,採摘新芽獻地仙,飛鵲印成香臘片,啼猿溪走木蘭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輕涵翠縷煙,分贈恩深知最異,晚鐺宜煮北山泉。」詩中提到武夷茶的採摘、臘麵茶之飾。南唐保大年間(943—957年)朝廷罷陽羨貢茶,改貢福建北苑乳茶,北苑興。
  • 臺灣烏龍茶小傳
    在公元18世紀70年代,臺灣臺北木柵山區的丘陵地,因其優異的自然環境適合茶樹生長,因此吸引一批福建人帶著烏龍茶樹種到此開墾定居。嘉慶年間(1796-1820年),福建商人柯朝氏將閩茶種引入臺灣,種植於魚坑(今瑞芳區),大部分人認為此為臺灣北部植茶之始。由此沿淡水河上遊及其支流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三溪之丘陵地帶廣種茶樹,而農民多以制茶為副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