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考證!武夷茶最早文獻記載前推330年

2020-12-23 騰訊網

作者肖天喜

武夷山市政協原主席 。主編《武夷山文化叢書》《走向世界的武夷山》《歷史名人與武夷山》《武夷茶經》等。

武夷茶最早文獻考

肖天喜 | 文

阝 勹

武夷茶是福建最早見諸於文賦詩詞的茶類,千百年來,品評、研究、吟誦武夷茶的文化積澱十分豐富厚重。武夷茶最早文獻的探討也一直在深入,作者在編撰《武夷茶經》和《武夷山市茶志》的過程中,也發現一些新的觀點和論據,現整理出來,供讀者討論。

一、武夷茶已被認知的最早文獻

武夷山晚甘侯石刻 圖片來源網絡

目前研究認為武夷茶最早記文為宋朝陶谷撰《荈名錄》中收錄的《晚甘侯》、「孫樵送茶,與焦刑部書云:晚甘侯十五人,遣待齋閣,此徒皆請雷而摘,拜水而和,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月澗雲龕之品,慎勿踐用之。」(見《中國茶文獻集成》第二冊76頁)。孫樵,關東人、篤於學、工散文,大中九年(公元855年)登進士弟。丹山碧水為武夷山別稱、唐時崇安未設縣屬建陽。民國《崇安縣新志》載:孫樵、唐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職方員外郎。吳覺農先生在《茶經述評》著作中同意新志中就此推斷:孫樵的茶文「先徐夤的茶詩約七十年,武夷茶最古之文獻其在斯乎。」(見吳覺農《茶經述評》,318頁)。

《全唐詩》七百零八卷收錄了徐夤《尚書惠臘麵茶》。詩云:「武夷春暖月初園、採摘新芽獻地仙。飛鵲印成香蠟片,啼猿溪走木蘭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輕涵翠縷煙,飛贈恩深最知異,晚鐺宜煮北山泉。」徐夤(公元849-921年,莆田人),唐末學者,唐乾寧元年(公元894年)進士弟、授秘書省正字。《全唐詩》共收錄徐夤詩245首,《尚書惠臘麵茶》是其中之一,是吟誦武夷茶最早的詩作,也是目前發現福建省最早的詠茶詩。

二、還在研究的武夷茶早期文獻

北宋詞人孫漸的《智矩寺留題》記述了四川茶祖吳理真引建溪茶種植於蒙山頂,被立碑,《名山縣誌》收錄了碑文,其中有「昔有漢道人,薙草初為祖。分來建溪芽,寸寸培新土。至今滿蒙頂,品倍毛家譜。紫筍與旗槍,食之綠眉宇。」追記了漢代道人(吳理真)引武夷山區建溪茶種,種植於四川蒙頂的茶事。(見程啟坤《蒙頂茶》16頁)(《武夷茶經》卷九,294頁)

宋代蘇軾撰《葉嘉傳》,以擬人寫法,記述漢武帝喜歡「葉嘉」,歌頌武夷茶,文中記「葉嘉、閩人也……好遊名山,至武夷、悅之、遂家焉……天子見之曰,吾久飫卿名,但未知其實耳,我其試哉!……由是,寵愛有加。」(《武夷茶經》卷十三,491頁)。在這裡蘇軾把武夷茶引伸到漢代,因未見其他文獻記載,目前作為傳說。但是漢武帝祭祀武夷君卻是記載在司馬遷著的《史記》中,武夷山閩越王城遺址,出土了類似茶壺的漢代的陶盉,也是例證。

圖片來源網絡

清代蔣衡撰《晚甘侯傳》,記述:「晚甘侯、甘氏如薺、字森伯、閩之建溪人、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鄉,月澗雲龕之奧……先是森伯之祖,嘗與王肅善及肅入魏而見辱於酩奴。」(《武夷茶經》卷十三,509頁)。王肅(公元454-501年)北魏琅琊人,癖與茗飲。陸羽《茶經》中茶之事《後魏錄》:「琅琊王肅、仕南朝、妤茗飲蓴羹。及還北地、又好羊肉,酩漿。」人或問之:「茗如何酩?」肅曰:「茗不堪與酩為奴。」蔣衡在這裡記述武夷茶「森伯」的祖先曾經被南朝王肅喜愛,而王肅是在南朝「茗與酩為奴」屢載茶史的一段公案的主角,因此茶學大家陳椽據此推算武夷茶最早被人稱頌可以追溯到公元497-502年間(見《武夷茶經》卷十四,614頁),這個推算也待其他史料佐證。

三、筆者考證認為,南朝江淹是武夷茶最早記錄人。

江淹(公元444-505年)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學家,他約在公元473年由東海郡丞貶到到吳興(現今浦城縣)任縣令,公元477年又被朝廷召回,後官至中書侍郎。江淹在他的《江文通集·序》中對這一段經歷寫到:「地在東南嶠外,閩越之舊境也,爰有碧水丹山,珍木靈草,皆淹平生至愛。不覺行路之遠,山中無事,與道書為偶,悠然獨往或日夕忘歸。」(見《歷代名人與武夷山》,62頁),這段序文、記錄了江淹在吳興當縣令時(約在公元473-476年)受建安郡丞陳昱等邀請,到早已嚮往,傳說武夷君的武夷山遊覽經歷。武夷山,地在吳興東南嶠外,閩越王城舊境內。江淹對武夷山「碧水丹山」的讚美吟誦從此成為武夷山的代稱,千古傳唱,明朝建文年間「碧水丹山」還被刻在九曲溪的水光石上,點悟著歷代遊客。

水光石石刻 圖片來源網絡

筆者認為這段記文中還有一個重大信息,被長期忽略了,這就是被南朝時江淹平生至愛的「碧水丹山」山水外,還有「珍木靈草」,「靈草」就是江淹記述的武夷茶,也是他平生至愛。茶葉在古代稱謂很多,如「荈」、「茗」、「荼」、「苦茶」皆從草,也稱「靈芽」、「靈草」。「茶」字為唐代陸羽著《茶經》前後開始通用,固定下來。

把茶稱為靈草,自江淹後各個朝代都有。在記文,誦詩中把茶稱為靈草,或者把武夷茶直接稱為靈草的列舉部份文獻,如:唐朝陸龜蒙的《茶人》:「天賦識靈草,自然種野姿。聞來北山下、似與東風期,……」(見《全唐詩》);

北宋黃庭堅的《碾建溪第一》:「建溪有靈草,能蛻詩人骨。除草開三經,為君碾玄目。……」(見《武夷茶經》卷十二,423頁);

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二十四):「予山居有茶論,嘗茶詩云:誰把嫩芽名雀舌,定知北客未曾嘗。不知靈草天然異,一夜風吹一寸長。

元朝趙孟頫的《御茶園記》:「武夷,仙山也。……,爰自修貢以來,靈草有知,日入榮茂。」(《武夷茶經》卷十三,496頁);

明朝、羅廩《茶解》「而今之虎丘、羅齊、天地、顧渚、松蘿、龍井、雁蕩、武夷、靈山、大盤、日鑄諸有名之茶,無一與焉,乃知靈草在在有之。」(見《中國古代茶葉全書》,275頁);

明朝許次紓的《茶疏·產茶》:「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唯有武夷雨前最勝。」(見《武夷茶經》卷十三,498頁);

清朝蔣周南的《詠茶詩》:「叢叢嘉茗被巖阿,細雨抽芽簇實柯。誰信芳根枯北苑、別繞靈草產東和。上春分焙工微拙,小市盈筐販去多。列肆武夷山下買,楚材晉用帳如何。」(見《武夷茶經》卷十二,473頁)。等等

以上是各個朝代將茶和武夷茶稱為靈草的部份摘錄,也可印證南朝江淹早在公元473-475年間遊覽武夷山,讚美碧水丹山,欣賞珍木,品飲靈草,不覺路遠,還與道書為偶(武夷山為道教十六洞天),或日夕忘歸。江淹提到碧水丹山、靈草,與唐末孫樵提到的「丹山碧水」, 「晚甘侯」,與清蔣衡提到的「晚甘侯,字森伯、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鄉,森伯之祖,與王肅(南朝)善」都存在一定的聯繫,甚至是相互呼應的。也佐證了江淹是用「碧水丹山」來描寫的武夷山水,用「靈草」來描寫的武夷茶最早記述人。江淹至愛的「靈草」就是武夷茶,他在《江文通集·序》中關於靈草的記文應當是武夷茶的最早文獻。

如果這一考證被茶界接受,武夷茶最早文獻將由此前認知的唐代孫樵《晚甘侯》文的時間往前推至南朝,提早330年。

圖文來源| 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福建之茶 | 清代福建武夷茶生產考證
    它的發明為武夷茶開拓了國內、國外市場。在鴉片戰爭前武夷茶生產遍及閩、贛七個府州,總產量約達48萬擔。鴉片戰爭後,福建產茶最盛時年出口八、九十萬擔。       在武夷茶生產中已出現較成熟的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茶廠、茶莊。它是中國土生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壯大的一個例證。
  • 最新發現!青島這個地方竟藏史前文明 文獻有記載
    17日,一場關於「發掘觀音寺歷史文化內涵 打造青島重要人文景觀」的項目成果評審會在市北區萬達艾美酒店舉行,市北區日前發現的一條重要歷史文化學術發現在會上受到業界專家學者的一致肯定:青島觀音寺內的「天眼」是大汶口文化中有文獻記載的重要文化景觀。
  • 武夷茶歷代大事記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派軍滅了閩越國,並詔令將閩越民舉遷江淮之間,以虛其地。當地官員將武夷茶獻給漢武帝,武夷茶納貢從漢武帝開始。但史志中未見漢代武夷山產茶記載。武夷山茶自然包含在內,例證有:⑴唐孫樵的《送茶與焦刑部書》,寫到送武夷茶—晚甘候;⑵唐徐寅《尚書惠蠟麵茶》(系福建最早的茶詩,已1100多年)寫到唐時武夷茶採制的時間、禮祭、製作、運輸、煮飲和受贈者的感激之情。
  • 一部記載有臺灣歷史的最早著作 高山族史 重要的文獻
    有一部記載有臺灣歷史的最早著作—《臨海水土異物志》,這本書很推薦大家去看當然如果對臺灣歷史感興趣。接下來給大家普及一下這本書的大概。中同時,它又是一部關於臺灣歷史的最早著作。《臨海水土異物志》的內容有二:一是關於夷州民、安家民等古代民族的史志,為研究高山族史和古越族史的重要資料.二是關於麟介、蟲鳥、竹木、果藤等動植物資料。這部分內容不僅是我國古代農業科學知識的一部分,而且從中也可以或多或少地了解到古越人的生產知識和生活狀況。
  • 日本最早的歷史文獻,竟是日本的《聊齋》,記載的都是鬼怪故事
    中國現存最早的文學作品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那便是《詩經》。而日本目前發現的最早文學作品究竟是什麼呢?是一本叫做《古事記》的著作,它起到了記錄早期日本歷史的作用。而有趣的是,日本最早的文學歷史記載居然比中國要晚一千年!那麼今天就為大家來介紹一下《古事記》究竟是怎樣的一本歷史文獻。
  • 武夷茶與武夷巖茶的不同內涵
    據歷史記載,有的新產品沿用舊名,混淆不清,使後人難以辨別;有的後產品取前產品的特點而命名,一茶數名,一名數茶,古今常見。當代茶文化專家阮浩耕在《由修訂〈中國茶經〉想到的》一文指出:「現在講茶文化的歷史,出現一種『競古比早』的傾向。
  • 兩岸宗親最新考證:鄭成功先祖源於南安豐州
    兩岸宗親最新考證:鄭成功先祖源於南安豐州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13日 15:57 來源:   中新社泉州八月十三日電
  • 「清華簡」研究再出新成果 發現周公禱辭、最早藥方等珍貴文獻
    這是「清華簡」整理和研究工作的最新成果,其中包含:清華簡整理團隊自《尹誥》《說命》《攝命》等篇之後,又一次整理髮布的書類文獻《四告》;目前所見最早記載太歲十二歲名的文獻《司歲》;迄今所見抄成年代最早的方技類文獻《病方》,等等。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共刊布五種竹簡文獻。其中最重要的當屬《四告》。
  • 端午節起源考證
    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起源考證「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這本文獻成了現代人們查考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參考。
  • 武夷茶與儒學之淵源!
    【導讀】縱觀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武夷茶文化備受儒學學者的推崇。
  • 最早有記載日食的國家是哪個國家?什麼時候還會日食?
    日食是一種自然現象,自古有之,古今中外都有很多關於日食的歷史記載,那麼有史以來有關於日食的最早歷史記載是哪個國家呢?我們來看看相關的資料。《詩經·小雅》說,「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這是對一次日食的記載,大意是:十月初一日是辛卯日,發生了日食。據學者考證,《詩經·小雅》說的日食是公元前776年周幽王時期的一次日食。而國外關於日食的最早記載是敘利亞北部的烏格裡特日食發生在公元前1374年。別急著以為最早的日食記載在國外。我們再來看一個歷史資料。
  •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與武夷茶
    武夷巖茶品質優異,歷史悠久,文化積澱豐厚,長期以來被茶界公推為「中國十大名茶」,2002年被國家列為「原產地域保護產品」,2003年武夷山又獲得文化部頒發的「中國茶文化藝術之鄉」的稱號。元代第一任皇帝為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1279),1264年稱帝,號為「至元」。在其稱帝後不久就品飲到武夷茶,是時名為「石乳」。武夷茶有緣入京受寵於元世祖忽必烈及元朝皇室,主要是高興起著關鍵的作用。
  • 稱讚武夷茶的詩句有這麼多!你知道幾首?
    背景介紹:這是武夷山,第一次以茶區身份出現在文獻當中。唐宋交替間,徐夤收到的「蠟麵茶」,取代了陽羨茶的至尊地位。雖然關於「蠟茶」的產地,很多文獻中都有記載產於閩國的建安。籲嗟天產石上英,論功不愧階前蓂。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盧仝敢不歌,陸羽須作經。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星。
  • 「世遺非遺專題」南強:武夷茶路情連世界
    此時英國「下午茶」已經流行了200年。據《武夷山市志·卷七》所記:「明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攜帶大量包括武夷茶在內的各種名茶作為禮品贈給各國,打開茶葉之門,外銷從此開始。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從澳門收購武夷茶,經爪哇輸往歐洲試銷」。該公司試銷的茶,首先得王室貴族的喜愛。
  • 觀音坑御茶園中的「武夷茶」!
    有寄寓人生哲理和處世情懷的格言警句,有讚美山川秀麗和造化神工的刻辭,有記載尋幽覽勝和逸興別趣的遊記,有即景生情、因情抒懷的楹聯,有直書名勝、裝點山水的題名,還有護山衛水和惠民懲奸的官府文告等等。深受世人讚譽和喜愛的武夷茶,不但見載於史志之中,而且還被鐫刻在武夷丹崖之上,以石為紙,流傳至今。
  • 《喬家大院》與武夷茶
    百餘年後的萬裡茶路,與早前相比,山西商人攜帶茶葉貿易的貨款方式,由先前直接押運銀錠,改為銀票。銀票和票號的出現,極大地方便了萬裡茶路上的茶商。正是這次成功疏通萬裡茶路的冒險經歷,激發了喬致庸決意進入票號業的雄心,致力於「匯通天下,貨通天下」。
  • 蕭氏遺蹟西安蕭望之墓考證
    西安交通大學西漢壁畫墓墓主人經過歷史文獻的反覆考證,我們認為:西安交大西漢壁畫墓墓主人是西漢御史大夫、太子太傅蕭望之。西安交大西漢壁畫墓的位置正好在春明門遺址東南方 200 米處,與《長安志》「春明門外」的記載相吻合。元代駱天驤的《類編長安志》卷八更詳細地記著:「蕭望之墓在鹹寧縣東南五裡,古城春明門外,道南。」這裡的鹹寧縣治所在元代奉元路景風門外的小城內,即今天西安大差市西南的東縣門街一帶。西安交大西漢壁畫墓同樣位於鹹寧縣治所東南方 2500 米,與文獻記載的「鹹寧縣東南五裡」完全一致。
  • 【展覽解讀】東北最早的碑——「毌丘儉紀功殘碑」
    20世紀30年代初於吉林省集安縣城西板岔嶺出土,是目前為止在中國東北發現的最早的石刻文獻資料。碑石發現後,奉天輯安縣事吳光國將其運至縣城,為防止被盜賣,又運往省城奉天(今瀋陽)。現收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毋丘儉 毌丘儉其人《三國志》有傳,《北史》有載。
  • 濟南「五三慘案」最新文獻文物略記
    有關「五三慘案」的各種歷史文獻、文物,都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文獻、文物價值。其中,絕大多數主要是中國和日本分別出版、製作的,雖然視角不同、立場不同,但對於那段歷史的記載相對是真實的。這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也是唯一一幅反映蔡公時被日軍殘害場景的繪畫作品。由於此畫作於距離慘案發生不到4個月的時間內,所以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和現場實錄價值。  此刊中還有一張《戰地政務委員會外交處全體攝影》,就是蔡公時和全體交涉公署職員的合影,也非常少見、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