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夠提供的旅遊產品,其實比我們想像的豐富得多。」「當我們只盯著綠水青山發展旅遊時,卻忽視了,荒漠、海洋等多樣化的生態稟賦也能成為遊客體驗的 對象。」9月15日舉辦的2019長三角生態旅遊高峰論壇上,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的一番話,點出了生態旅遊的無限潛力。
作為2019年上海旅遊節首場重大活動,由長三角生態旅遊區聯盟主辦的2019長三角生態旅遊高峰論壇,以「智慧生態與旅遊業轉型」為主題,邀請行業專家、學者、業內人士共話發展,留下諸多啟示。
長三角生態旅遊
機遇與短板並存
峰會上發布的《長三角生態旅遊報告》顯示,長三角生態旅遊呈現以下幾方面特點:首先,區域生態旅遊資源較為豐富但分配不均,在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國家級 自然保護區等7類國家級生態旅遊目的地中,安徽、浙江、江蘇擁有量中等偏上,構成了長三角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的重要基礎;其次,長三角發展生態旅遊擁有較為 領先的技術優勢,區域人口數量龐大,居民素質高,旅遊需求位居全國前列;再次,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程度較高,在交通、教育、金融和產業方面開展深度合 作,成熟的合作機制為生態旅遊一體化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但另一方面,專家也提醒,長三角城市群作為全球七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和排名靠前的城市群相比,第三產業的生產和消費潛力仍有待釋放:紐約灣區城市群人均 GDP7.72萬元,舊金山灣區人均GDP10.81萬元,東京灣區人均GDP4.24萬元,而長三角城市群人均GDP僅為1.31萬元。
高質量旅遊
需要一體化考量
生態旅遊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和重要抓手。中國旅遊改革發展諮詢委員會副秘書長厲新建提出,此時我們尤需站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視野下,重新審視「何為生態旅遊」的問題。
「生態旅遊決不僅是在生態環境很好的目的地旅遊,而是擁有很強的生態意識、環保意識的旅遊者在生態空間中的消費。」厲新建說。
擁有高質量的生態、高質量的遊客、高質量的產品,才是高質量的生態旅遊。厲新建說,「生態旅遊意味著社會、旅遊和人的全面現代化。」
長三角生態旅遊必須放在長三角一體化的視野下通盤考慮。厲新建提出,長三角旅遊一體化不單是共同的生態治理,更應該是區域市場動能的連接,長三角旅遊面臨 區域資源稟賦和消費需求不平衡的難題:「東部」旅遊需求旺盛、旅遊發展水平高,但旅遊資源縱深相對不足,生態容量面臨很大壓力;「西部」旅遊資源豐富、發 展潛力大,但旅遊基礎設施完備程度、旅遊產品創新力度、旅遊服務與管理高度等方面存在不足;鄉村是城市休閒度假的主要承載空間,但鄉村旅遊環境、旅遊產品 整合、鄉村空間利用等還很難滿足城市消費能力釋放的需要。
厲新建認為,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高質量旅遊,要把發達區域的生態需求和發展中區域的發展需求結合起來:「東部,城市是龍頭;西部,鄉村是龍身和龍尾。只有少數的龍頭區域,沒有龍身與龍尾在各自擅長領域的效能發揮,區域旅遊的整條龍的形象也就很難樹立起來。」
生態旅遊不僅是產品,
更重要的是理念
峰會上,旅遊業從業者和行業專家從自身經驗出發,多角度豐富了長三角生態旅遊創新發展的命題。
如何充分利用2個多億的用戶資源,來為旅遊業賦能?哈囉出行聯合創始人韓美介紹,在服務用戶的過程中他們發現,除了通勤場景,用戶在旅遊場景出行的「痛點 也是非常痛的」,哈囉於是與全國95個城市、300多個景區展開合作,提供適宜景區場景騎行的各類共享車型。韓美透露,下一步,哈囉出行還將利用物聯網技 術、大數據採集應用能力、軟硬體研發交互能力,提升景區的智慧管理能力。
鄉村振興是生態旅遊發展的重頭戲。鹽城市大豐區荷蘭花海景區負責人介紹,在把鄉村建設成賞花旅遊景區的過程中,當地農民實現了從果農、糧農到花農的身份轉 變和相應的收益提升、境界提升。「在今年清明節期間日均遊客量超過30萬人次的背景下,我們發動方圓五六公裡的農民承擔衛生處理任務,邀請他們打開院門, 接待五湖四海賓客,並充分開放各類場地為遊客提供泊位。」
上海市建設交通研究院副院長薛美根認為,長三角打造更高品質的旅遊產品,「要把遊客出行的全部過程,包括從家裡出來到景點,再從景點回家,整體納入到產品 的設計過程中去。譬如,滬杭線、滬寧線、杭寧線、杭甬線,這些鐵路資源如何納入到旅遊產品的設計中?長三角地區小汽車出行需求比較大,在這樣的背景下,如 何讓長三角區域真正成為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這些都需要得到進一步探討。」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北京交通大學旅遊系主任張輝提醒,要警惕一些地區套用「生態旅遊」的高大上概念,舊瓶裝新酒:「生態旅遊不是一種旅遊產品,而是 一種理念,人在這種旅遊模式中不再是主體,而是客體。縱觀現在的各類景區,多數是馴化自然,還有當下盛行的文旅小鎮,究竟是尊重了當地原有的生態、社會發 展方式,還是硬生生把它們改造成供旅遊的景觀呢?因此,發展長三角生態旅遊,如果繼續以傳統景區為依託、以旅行社為運營方式,這樣的旅遊發展模式,恐怕是 無法做到『生態』的。」
楊宜勇則寄語新時代的旅遊者,轉變傳統的走馬觀花、吃喝消遣的淺層旅遊方式,以生態旅遊為突破口,像古代旅行家徐霞客那樣,用心、用情走過祖國大地,在與自然山川的親密接觸中,實現自身思想境界的提升和人與生態的共同發展。
本報記者 馮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