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開幕的2020長三角供銷合作社名優農產品展銷會上,各方人士就如何構建長三角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展開深入交流。
睢寧縣嵐山鎮供銷合作社的展位上,紫薯和各種紫薯深加工產品是主角。嵐山鎮農業公司副總經理楊志告訴記者,「我們鎮紫薯種植面積有1000多畝,因為是種在九頂山生態含氧區特有的山地紅砂土之中,花青素是普通甘薯的5至10倍,在長三角地區光是新鮮的紫薯每年能賣100萬公斤。」
南京市高淳區陽江鎮慢城金甲水產養殖合作社的攤位上,一盒盒香辣蟹吸引不少市民。80後王玉花是這個合作社的領頭人,她帶著一幫「娘子軍」養螃蟹、賣螃蟹。「加入合作社的養殖戶目前有100多戶,產品主要銷往長三角地區,今年賣了600多萬元。」她說。
長三角地區自古就是繁華富庶之地,耕地約佔全國耕地面積的1/10,普遍具有較高的農業生產水平,有著豐富和優質的農產品。「長三角地區有41個大中城市,人口2.27億,是一個龐大的農產品消費市場。」江蘇省供銷合作社理事會主任陶長生說。
「我省綠色農產品已成為滬蘇浙地區市民『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徽省供銷合作社理事會主任吳良斯說,安徽省外銷農產品中約有30%優質糧油初加工產品、60%畜禽產品、90%蔬菜、50%茶葉產品銷往滬蘇浙地區,而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加工食品銷售額更是高達3000億元。
農產品流通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生鮮農產品成為資本、網際網路和傳統業態共同關注的焦點,去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銷售額近4000億元。「但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流通銷售兩極分化加劇,『網紅爆款』一搶而空和『田間產品』嚴重滯銷現象並存。特別是以壟斷、上市為目的的低價競爭更是讓市場陷入惡性競爭。」浙江省供銷合作社理事會副主任沈省文說。
「圍繞『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長三角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經過這次疫情,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供銷合作社之所以能在關鍵時刻發揮重要作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供銷合作社還有農產品市場、連鎖超市等一批農產品流通骨幹企業。」陶長生說,長三角供銷合作社都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去年銷售總額超過1.1萬億元,佔全國系統近1/4。三省一市供銷合作社可以在農產品市場、冷鏈物流、農村電子商務等領域謀劃實施一批合作項目,以項目帶動一體化發展,實現共建、共管、共享、共贏。
上海市供銷合作社理事會副主任馬晨輝說,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內的青浦區供銷社與吳江、嘉善兩地供銷社籤署一體化發展戰略協議,聯合舉辦農展會,青浦區供銷社還在區內開設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供銷系統農產品展示展銷店,將長三角地區農產品引入上海市場。
吳良斯建議,長三角地區共建協同發展新格局,發揮滬蘇浙皖三省一市供銷社比較優勢,著力推動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倉儲冷鏈物流園區、現代化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構建面向長三角區域內大中城市消費的優質農產品供應鏈體系。滬蘇浙一如既往發揮龍頭和標杆引領作用,和我省供銷社進一步加強戰略協同,積極探索產業合作、園區共建新模式,推動更多優質產業項目落地生效,實現區域良性互動、協同發展。
2020長三角名優農產品展銷會是促進長三角各區域之間資源整合、業務協同、合作共贏的嘗試探索,是供銷社省域合作的新模式。沈省文說,長三角有最好最大也最富差異的消費市場,所以要抓農產品流通,必須順應趨勢,發揮消費引導生產的功能,把握消費升級契機,緊緊抓住農產品區域特色,向生產端延伸做好產品品控,打造適合精品、小眾、優質等特點的農產品品牌銷售模式,走出一條有別大宗農產品的高附加值、品牌化的農產品銷售之路。記者 宋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