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分子藥物哪家強?2016年10大小分子藥預測

2020-12-14 生物谷

都說21世紀是生物科學的世紀,這話當然不假,從2000年以後大分子生物藥物的發展規模大有和小分子藥物分庭抗禮之勢,但從歷史積累和當年上市個數來看,還是小分子藥物佔據優勢。

雖然小分子藥物被趕上或超越也就是時間問題,不過這並不是說小分子藥物就沒前途了,只不過說這類藥物開始穩步前進,而不是加速前進。從總量上來講,生物藥要想超越小分子藥物市場,還是言之太早了,小分子藥物還是牢牢佔據著一片天地的。前幾日我們對2016年銷售量最好的10種生物藥進行了預測,小分子藥物同樣不乏一些年銷售額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的重磅藥物,我們就來看一下明年哪些小分子藥買的最好。

| TOP 10 Atripla

吉利德的Atripla用於治療HIV感染,它由三種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劑組成:分別為依發韋侖(efavirenz,Sustiva)、恩曲他濱(emtricitabine,Emtriva)和替諾福韋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Viread)。Sustiva是Bristol公司推向市場,此藥的美國專利在2015年到期,而它在歐洲已經是一種通用藥;吉利德開發的Complera將其中的sustiva換為Edurant,使藥物的副作用更小。近幾年都維持在30億美元的銷售量,預計2016年銷售量仍可以達到30.39億美元,Atripla今後幾年隨著專利到期和仿製藥物的競爭,年銷售額將大幅下滑。

| TOP 9 特魯瓦達Truvada

吉利德的另一種抗逆轉錄病毒藥特魯瓦達(Truvada)同樣躋身於年銷售額前10的地位,它的主要成分為恩去他濱和提諾福,它同時含有Emtriva和Viread,它是雙向治療HIV感染藥物中的領先產品。FDA同時批准了Truvada用來預防男同性戀在性行為中感染HIV的風險。不幸的是吉利德承認Truvada比較容易使病毒產生抗藥性,即便如此它的年銷量一直堅挺,維持在30億美元以上。

| TOP8 舒利迭Seretide

Seretide/Advair是葛蘭素史克家的老大,是用於治療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吸入劑。此藥物在2011年到期,有好幾家仿製藥公司排著隊研製完全的仿製藥,但是他們不能用葛蘭素史克的吸入裝置,病人們對他們的吸入裝置非常的忠誠,這個吸入裝置的專利到2016年才會到期,因此雖然藥物的年銷售額已經從2010年的50多億美元下降了,預計2016年之前仍將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需要注意的是有消息稱Cipla公司今年晚些時候會向FDA申請一個噴霧型的藥劑,這對 Seretide/Advair的銷量無疑會產生影響。好消息是他們現在在美國市場的多渠道進入意味著銷售量最低潮已經過去了,葛蘭素史克同樣試圖通過調低價格來挽回銷量,現在最大的變數是隨著價格下降,銷量下滑的勢頭在多大程度上被遏制,預計2016年年銷售額約為33億美元。

| TOP7 Viekira Pak

ViekiraPak是艾伯維的最新的重磅藥物,它於2014年12月被FDA批准用於治療C型肝炎,是兩天一次的口服藥劑,含有一種蛋白酶抑制劑和一個daclatasvir樣的NS5A(非結構蛋白5A),加上一個每日服用兩次的非核苷酸聚合酶。歐洲藥品管理局的人用藥品委員會批准了這兩種藥分別為Viekirax和Exviera。而在美國它可以聯合使用而被稱為Viekira Pak。Viekira與Gilead的每天一次的可口服的Harvoni療效相當。但是當用於治療肝硬化時,治療效果的差別就顯現出來了:在這裡艾伯維的Viekira的治療方案顯示12周的治癒率達到92%,而Harvoni的只能達到86%。此藥不利的一面是蛋白酶抑制劑需要ritonavir來擴大其藥效, ritonavir對人體有一定的副作用。銷售模型預測2016年銷售額達到巔峰,約為35億美元,在巔峰期上能夠停留幾年,使Viekira成為艾伯維的繼Humira之後第二大的增長動力。

| TOP6 信必可 Symbicort

阿斯利康家的Symbicort 是含有formoterol(福莫特羅)和抗炎的糖皮質激素的聯合藥物,它用來治療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此方面的競爭對手是葛蘭素史克的Advair/Seretide,turbuhaler的裝置直到2019年都受專利保護。此藥在2014年第三季度買的很強勢,價格很穩健,2015年在銷售價格上受到來自消費者的壓力,歐洲有一些仿製藥物開始出現,因此未來幾年銷售額將會受到衝擊,但是2016年仍能維持在37.49億的銷售規模。

| TOP5 瑞舒伐他汀 Crestor

阿斯利康的抗膽固醇藥物Crestor 仍舊是它的最佳銷售產品,銷售額在2011年達到最高峰,阿斯利康宣稱Crestor比其他他汀類藥物更優,他們發布的SATURN 研究顯示,在同樣劑量下,只有它引起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減少。同時最近來自Medscape和IMS Health的調查人員進行了一項相關調查,他們統計了2014年6月30日-2015年6月30日的時間裡,醫生對各種藥物的處方情況。結果發現阿Crestor成為了當之無愧的王者,在這個12個月裡,醫生開出了超過2100萬份Crestor 處方,這一數字遙遙領先,排名第二的呼吸類疾病藥物Advair僅為1360萬份處方。Crestor 的專利將在2016年到期,屆時年銷售額將會受到衝擊,從前幾年的50多億美元的水平,下降到38億美元

| TOP4 Lyrica

Lyrica 目前是輝瑞銷售額最高的藥物,2004年7月在歐洲被批准,12月被FDA批准用來減緩由糖尿病或者擠壓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的疼痛。隨後它被批准治療成人部分的癲癇發作,以及用於治療纖維肌肉痛。輝瑞最近贏得了一個法院申訴,裁決阻止仿製版本的lyrica在2018年12月份之前在美國上市。好幾個仿製藥公司都對此判決結果不滿,當然這對今年在歐洲喪失大片地盤的輝瑞製藥來說是個好消息,2016年銷售額仍能維持在46億美元以上。

| TOP3 Tecfidera

Tecfidera原本是一種抑菌、防潮防黴的常用工業原料,自從被多發性硬化症領域的主導者Biogen Idec成功開發用於該適應症以後,真正完成了化腐朽為神奇的華麗轉身。病人們為Tecfidera吸引是因為一線藥中可選擇的幾種藥中,Tecfidera的毒副作用最小,而且方便使用。不好的消息是最近發現第一例進行性多灶性白質腦病死亡案例,藥物標籤上有警示,而歐盟的管理機構也發出信件提醒醫生,警告病人這種致病性,2015年第三季度的銷售額是7.78億美元,應該注意的是仿製藥Copaxone可能會影響到它的銷量,因此所有的眼睛都盯著FDA是否批准通用型的Copaxone. Tecfidera2014年的銷售額為28.74億美元,增長速度強勁,有關機構預測2015年將增長45.2%, 2016年增加19.6%,2017年增加12.9%,在2018年仍然能保持兩位數的增加。

| TOP2 Revlimid來拿度胺

Celgene的來拿度胺主要用於具有5q缺失細胞遺傳學異常的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所致的輸血依賴性貧血患者的治療,目前,Revlimid+地塞米松聯合療法已獲全球近70個國家批准,用於既往接受過至少一種療法的多發性骨髓瘤(MM)患者的治療;同時,Revlimid+地塞米松聯合療法已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批准,用於經一種療法治療後病情惡化的多發性骨髓瘤(MM)患者的治療。此外,Revlimid已獲美國、加拿大、瑞士、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幾個拉美國家批准用於骨髓異常綜合症(MDS)導致的貧血。在美國,FDA批准Revlimid用於套細胞淋巴瘤(CML)的治療,它是淋巴瘤這一領域的首個口服藥。同時還有多個評價來拿度胺新適應症的臨床試驗在多個國家展開。由於可應用於多種適應症,它的銷售量在一路盤升,預計2016年將超過65億美元,2020年將突破百億美元大關。

| TOP1 Sovaldi/Harvonis

Sovaldi/Harvoni是吉利德的治療HCV感染的超級藥物。FDA的臨床數據顯示90%的治癒率,這比Vertexaz的inviek的70%的治癒率還高。在美國上市後把其他藥物都遠遠甩在身後,如果你患有HCV,而且有保險來支付它,那麼強烈建議你購買它。2014年僅在美國的銷售額就達到了120億美元之巨。吉利德的下一步是海外擴張和市場的增加的計劃。2014年10月FDA又批准了一個可口服的沒有幹擾素的,同時含有Sovaldi和ledipasvir的藥物,這種藥物被命名為Harvonis,這樣既方便,同時藥效又快。艾伯維也推出了它的HCV治療方法,名為Viekira paK,它是Sovaldi/Harvonis的強勁對手,艾伯維的粉絲們當然會爭論說在這個領域可以和吉利德分庭抗禮了。但是數據顯示Sovaldi/Harvonis處於絕對優勢的地位:預計2016年的年銷售額將達到142.8億美元,遠遠超過這個榜單上的其他藥物,將成為當之無愧的冠軍。(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大小分子藥物開發同樣耗時 為何獨佔期待遇不同?
    作者比較2007-2016年FDA批准的生物大分子(佔23%)和小分子(佔77%)從申請全球專利到進入臨床所需時間,根據USPTO的數據這兩類藥物無區分、分別為3.3和3.7年。根據《Merck Index》的數據生物大分子比小分子臨床前開發時間甚至更短(2.2對4.0年)。兩個資料庫顯示從申請全球專利到上市時間兩類藥物無差別,都是12年左右。
  • 小分子藥物的優勢與突破
    本場論壇由招銀國際董事總經理周可祥主持  參與嘉賓包括  英派藥業總裁兼執行長包駿  晨興創投執行總經理黃璐  軼諾藥業創始人兼執行長江磊  先導藥物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李進  藥捷安康董事長兼執行長吳永謙  大小分子藥物之爭:小分子仍有多方面優勢
  • 回歸需求,融合創新,迎接小分子藥物的春天
    假設同樣都是5個產品管線,大分子藥物肯定比小分子藥物花更多的錢,公司面臨的融資壓力就會增加。 江磊: 如果拿大分子和小分子來比較,小分子藥物已經做了許多年,而大分子藥物是近期出現的,有後發優勢。就像一個新興事物出來馬上擁有發展期,但它也會在這個階段後,回歸到一個正常階段。
  • |結構|藥物|分子|抑制劑|...
    >第四、與傳統藥物靶酶或受體相比,PPI缺乏內源性小分子配體可供參考;第五、傳統小分子藥物(200-500 Da)相比,作用於PPIs的藥物需要具有更高的分子量(>500 Da),難以滿足Lipinski提出的類藥「五原則」。
  • 小分子藥物開發新冠適應症梳理
    小分子藥物在新冠疫情初期至今一直被寄予厚望,疫情初期迫於無特效藥,各國嘗試了羥氯喹、法匹拉韋、瑞德西韋等,有的被批准上市,有的被證明效果不佳。儘管如此,這些藥品在疫情爆發初期都起到了巨大作用,目前全球按照藥品研發流程進入臨床階段的小分子藥物已有120種。其中已獲批上市2個,處於3期臨床階段39個,處於2期臨床階段65個,1期臨床14個。
  • 抗腫瘤藥物:靶向藥的黃金二十年
    1997年FDA批准了第一個靶向腫瘤藥物:利妥昔單抗,開啟了腫瘤治療的新時代;1997年至2005年間有少數靶向小分子和大分子單抗上市,靶向藥物正在快速發展中;2005至2017年間FDA批准的抗腫瘤藥物中,靶向藥物所佔比例越來越高。
  • 抗腫瘤新藥主流——靶向藥物發展現狀及未來市場預測
    1997年FDA批准了第一個靶向腫瘤藥物:利妥昔單抗,開啟了腫瘤治療的新時代;1997年至2005年間有少數靶向小分子和大分子單抗上市,靶向藥物正在快速發展中;2005至2017年間FDA批准的抗腫瘤藥物中,靶向藥物所佔比例逐年升高,2015年批准的14個抗腫瘤藥物中,靶向藥物達到12個,2016、2017年批准的全部都是靶向藥物。
  • 神奇的小分子藥物研發技術之PROTAC
    但小分子成藥的技術也面臨著諸多的限制和挑戰,例如小分子藥物會出現耐藥性,無法長期抑制靶向蛋白的活性;且小分子藥物需要維持一定的體內藥物濃度才能發揮作用;另外,還有很多靶點被認為是小分子所無法靶向的,如一些轉錄因子,骨架蛋白和無藥可治的突變靶點KRAS等。單抗雖然相對於小分子具有高親和力和高選擇性的優勢,但其最大弊端在於無法透過細胞膜,因此無法作用於細胞內靶點。
  • C&EN深度:蛋白靶向降解技術正在重定義小分子藥物
    因此,它們不符合傳統的藥物效力和特異性的標準。最初,這些蛋白靶向降解分子只是學術研究領域中的新奇事物,但是隨著一系列學術論文表明在細胞中靶向降解是消除錯誤蛋白的有力手段,生物醫藥產業開始對這項技術產生濃厚的興趣。自2016年以來,多家專注於蛋白降解的生物技術公司出現並且獲得大筆資金。同時大型醫藥公司開始啟動內部研發並且達成各種合作協議來探索這種新的成藥方式。
  • 羅氏關閉四處生產基地,小分子藥物何去何從?
    羅氏是老牌製藥大廠,早期以Leo Sternbach發明的苯並二氮卓類小分子中樞藥物聞名,後來開始逐漸依賴基因泰克的抗體藥物。今天這個舉動反映現在傳統小分子藥物面臨的生存壓力。傳統小分子藥物指針對大眾常見病的口服藥物,這曾經是支撐製藥工業的主打產品。但過去20年抗體藥物的出現開始挑戰小分子藥物的生存空間。抗體藥物選擇性好,脫靶副作用少見,因此臨床開發成功率高於小分子藥物。專利保護方面大分子藥物也有優勢。小分子藥物如波立維專利過期一個季度即可令其銷售下降90%,而大分子藥物緩衝期要長的多。
  • 皓元醫藥專注小分子藥物研發服務
    深耕小分子藥物研發領域   截至招股說明書籤署日,安戌信息持有公司43.9166%股份,為公司控股股東。   皓元醫藥主要業務包括小分子藥物發現領域的分子砌塊和工具化合物的研發,以及小分子藥物原料藥、中間體的工藝開發和生產技術改進,為全球醫藥企業和科研機構提供從藥物發現到原料藥和醫藥中間體的規模化生產的相關產品
  • 《柳葉刀》:靶向治療20年,43種小分子藥物大起底
    自腫瘤靶向治療概念出世以來,小分子抑制劑藥物一直是臨床腫瘤學的研究熱點。近日,來自加拿大瑪嘉烈公主癌症中心的Lillian L Siu教授等在《柳葉刀》刊文,回顧了自1990年1月至2019年12月以來的全部抗腫瘤小分子抑制劑研究成果,並詳細梳理了抗腫瘤小分子抑制劑的分類、發展、在臨床中的應用以及目前仍然存在的問題。
  • 抗腫瘤小分子靶向藥增速超50%
    據國家藥監局數據,目前已批准了30個小分子靶向藥物,國內批准的自主研發的1類小分子靶向藥物是貝達藥業的埃克替尼,恆瑞醫藥的阿帕替尼和吡咯替尼,和記黃埔的呋喹替尼,正大天晴的安羅替尼等5個品種,同時批准的小分子靶向仿製藥物是伊馬替尼、達沙替尼、吉非替尼、硼替佐米和來度那胺,國產小分子靶向藥物佔據了1/3。
  • 皓元醫藥致力於小分子藥物研發一體化
    現代藥物研發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一個新分子實體藥物從靶點發現到最終投入市場通常要經歷十幾年的時間,藥物發現和臨床前研究階段耗時3-6年,而整個臨床階段更是耗時長達6-7年。
  • 小分子靶向藥物行業:醫保談判催化 競爭格局生變
    小分子靶向藥物:醫保專項談判可能的重點領域之一  從目前用藥及新藥審批情況分析,我們預計醫保腫瘤專項談判將涉及較多小分子靶向藥物。其中,包含市場關注度較高的安羅替尼(中國生物製藥)、奧希替尼(阿斯利康)和阿來替尼(羅氏)等。
  • 未來抗腫瘤藥開發趨勢!近20年FDA批准了哪些小分子激酶抑制劑?
    未來抗腫瘤藥開發趨勢!近20年FDA批准了哪些小分子激酶抑制劑?來源:藥智網|中華小吃題記:癌症的治療,無論從藥物的經濟屬性或是患者的可支付能力來看,小分子靶向藥物已成為且會長期成為患者的重要臨床選擇(雖然也很貴...);本文旨在回顧FDA近20年批准的數十個抗腫瘤小分子激酶抑制劑,以進一步理解未來藥物的開發趨勢。
  • 建設大分子藥物研發中心,大力發展生物藥CDMO業務
    10月18日晚,凱萊英醫藥集團公司發布公告,公司與上海新金山投資籤署戰略投資框架協議,擬在上海金山工業區總投資15-18億元,用於生物大分子藥物研發中心及生產基地的建設以拓展大分子CDMO業務。本次投資建設生物大分子藥物CDMO研發中心及生產基地的,是公司由小分子業務向生物藥領域業務拓展的重要一步。目前全球和中國生物藥市場迅速增長,單抗、CAR-T等藥物的生產需求增長迅速,公司作為國內小分子CMO的龍頭公司之一,拓展生物藥的CDMO業務,符合公司的戰略規劃和藥品市場增長趨勢。
  • FDA共批准45個小分子靶向藥物,僅有13個在國內上市
    實體腫瘤的信號通路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一般同時擁有多個通道,單靶點的阻斷可促使腫瘤細胞啟用替代信號途徑以獲得拮抗能力,因此,多靶點治療研究也成為了抗腫瘤藥研發的新方向。比如索拉非尼,可以用於治療肝癌、腎癌和甲狀腺癌。自從2001年諾華開發的第一個替尼類藥物伊馬替尼上市以來,抗腫瘤分子靶向藥物就一直成為研究熱點。本文一共統計了45個小分子靶向藥物。
  • 從分子骨架看小分子藥物創新
    這一期的ACS MedChem Lett發表一篇化學文摘(CA)兩位科學家對小分子藥物骨架的分析,似乎指向小分子藥物創新在加速。作者分析了自1938年來在美國上市的1089個小分子環狀新分子藥物(NME),發現最近15年全新分子骨架新藥(定義為pioneer)上市開始提速、上市速度超過等排體修飾(settlers,大概相當於me-too)和側鏈修飾(colonists, 大概相當於me-3)新藥增長速度。這些新骨架藥物更可能是高度創新藥物,83%的小分子突破性藥物(BTD)是新骨架分子。
  • 亞盛醫藥聯手君實生物探索小分子藥物與PD-1聯合用藥
    作為明星藥品,PD-1藥物是大分子抗體類生物藥的一員。當PD-1遇上小分子藥物,會有什麼「化學反應」?小分子藥物作為傳統藥物,可以口服,能夠進入細胞內作用於胞內靶點,而大分子藥物一般作用於細胞表面的靶點,抑制蛋白相互作用,特異性強,但一般不能口服,難以進入細胞內。值得注意的是,臨床前研究顯示,新型小分子APG-1387聯合大分子PD-1抗體顯示出較強的抗腫瘤活性,可能增強PD-1阻斷治療的活性,值得進一步開展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