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華興資本第七屆醫療與生命科技領袖峰在上海舉行。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華領醫藥創始人兼執行長陳力、歌禮製藥董事長兼執行長吳勁梓、信立泰(002294,股吧)藥業總經理葉宇翔、以及亞盛醫藥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楊大俊等在內的超過100位重磅嘉賓上臺分享。
在以「回歸需求,融合創新,迎接小分子藥物的春天」為題的圓桌論壇上,參加圓桌討論的幾位嘉賓從小分子藥物的優勢、發展方向、投融資等角度討論了小分子藥物領域的概況。嘉賓們普遍認為,相比於大分子藥物,小分子藥物仍在多個方面保持著自己特有的優勢,並且近幾年小分子藥物研發方面也有諸多突破。
本場論壇由招銀國際董事總經理周可祥主持
參與嘉賓包括
英派藥業總裁兼執行長包駿
晨興創投執行總經理黃璐
軼諾藥業創始人兼執行長江磊
先導藥物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李進
藥捷安康董事長兼執行長吳永謙
大小分子藥物之爭:小分子仍有多方面優勢
全球最暢銷的十個藥物裡面有八個是大分子藥物,小分子藥物似乎已經在大分子藥物的持續施壓中敗下陣來。但是嘉賓們對小分子藥物的態度更加樂觀。他們普遍認為,與大分子相比,小分子藥物仍然在靶點、製劑、成本等多個方向上保持著自己的優勢。
包駿認為,從整個市場的角度上看,FDA去年批的藥中有三分之二依然是小分子,近期一些50億美金以上的大交易也都是小分子。另外小分子藥物大部分都是口服製劑,有助於提高患者的依從性。
黃璐從靶點的角度分析了小分子藥物的優勢:「有很多的創新靶點在細胞內,甚至在細胞內的某一個細胞器裡面,比如說線粒體。這些位置大分子是進不去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小分子的機會更多一些。」李進補充到,除了細胞內疾病領域外,中樞神經領域也有明顯未滿足的需求,小分子在這一方面有獨特優勢。
江磊在此處提到了小分子藥物的成本優勢。從研發速度來說,大分子在臨床前確定候選化合物可能比小分子看起來要快,但是大分子在CMC階段要複雜得多,成本也要高得多。「小分子工藝開發相對成熟,我們經常說只要能把分子畫出來總是可以合成出來的,這跟大分子還是不太一樣。」他說。
作為圓桌討論的主持,周可祥對這一話題做出了中肯的總結:「小分子藥物和大分子藥物其實沒有路線之爭,關鍵是能不能做出有差異化、滿足臨床需求的產品。對於腫瘤這樣複雜的疾病,單一的藥物若想取得特別好的療效,幾乎是不現實的,所以小分子藥物和大分子藥物結合也許是更好的選擇。」
小分子靶向藥的迭代只是一方面,新技術正在為小分子藥物領域帶來突破式進展
小分子靶向藥近幾年不斷迭代,以肺癌的靶向藥EGFR為例,從第一代到現在已經有第四代靶向藥了。這樣的迭代情況是不是會一直持續下去?同時不斷迭代的靶向藥物越來越特異性地針對靶點的不同亞型。但這樣的研發方向僅僅解決了某些特化的問題而不是共性的問題。腫瘤有一些共同的生物學特徵,小分子藥物能否基於共性的問題去研發一個適應症範圍更廣的藥物?
藥捷安康董事長兼執行長吳永謙認為,面對現在多代靶向藥的耐藥性問題,在靶標蛋白突變類型增多的情況下,研發者們需要改變思路。癌種裡面有異質性非常高的癌種,在這些不同的癌種中,可能免疫腫瘤、不同機製藥物聯用,或者是小分子多靶點抑制劑的思路更加好。
李進認為,某些突變型靶點被認為是導致這個疾病的關鍵因素。針對於這些突變型靶點研發藥物並不完全是錯的,至少已經被證明有治療效果。另一方面也有人在考慮共同的機制,如果能把這個問題解決,也許就能針對很多腫瘤共性的東西。
李進在討論中還提到,近期不可逆共價型分子開始帶來重大的靶點突破,比如以阿斯利康Tagresso為代表的EGFR激酶抑制劑、安進臨床階段的KRas抑制劑等。「平臺技術創造新型分子實體,特別是近幾年我們參與做的編碼化合庫確實開闢了一些可能性,可以在相對短的時間之內,在一般可以接受的投資額度下,創造出多種分子形態,而且很快篩選並發現它的應用。」他說。
投融資環境轉冷,投資機構需要在「人與事」之間找到平衡
在大環境的影響下,近期投資創新藥的機構都變得非常謹慎,對投資標的十分挑剔,對估值也比從前更加敏感。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和投資人該如何掌控自己的投融資情況。
黃璐認為,做創新藥領域的早期投資,要在人和事之間找到平衡。所謂的「事」是投創新的技術。創新性強的東西不一定是最新的技術,新技術會有很多問題沒有被發現,在臨床轉化過程中不確定性比較高。應該更多關注被充分研究了的,到了比較成熟可以轉化階段的次新技術。所謂的「人」是創新藥研發需要各個專業的人組合在一起,團隊中的成員最好共事磨合過。要在人和事上做好平衡,才能做好創新藥投資。
文 | 郝翰
微信 | hhaaa_bio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動脈網。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