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全經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是佛教裡極為重要的一部經典,佛門裡常以「開悟的楞嚴」稱之。楞嚴經裡包含著佛教裡最長的咒語「楞嚴咒」,楞嚴咒是佛頂光明,如來化身,被稱為「咒中之王」,大乘佛教認為,這世上只要有一人持誦楞嚴咒,就是正法所在,佛法就不會毀滅,有楞嚴咒在的地方就是佛。
念誦或佩戴楞嚴咒的功德殊勝無比,可消業障、解怨結,消災延壽,如佛加持,功德利益不可思議。本篇,小編就其中四大名句,解析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能從中受益,若有不到位地方,望大家多多指正。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一、狂性頓歇,歇即菩提。
「歇」不是說讓我們不勞作,而是要我們放下心中的雜念執著、顛倒妄想,放下心中的貪嗔痴和是非分別。佛教認為一切眾生自身都具有清淨佛性,只是人們被世俗的欲望、貪嗔痴(即「狂性」)所障礙遮蓋,而不能進入佛的境界,也就難以得成菩提,即如佛一樣的無上正等正覺。
《六祖壇經》裡也說道: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修行就是不斷修正自己的念頭、修心,這顆心本來清淨,但人們卻執著於功名利祿、錢權名利,在各種欲望假相前心生妄想和迷惑,故而煩惱、痛苦不斷。如果我們能夠安住身心,內心究竟清淨,心淨則智慧顯現。
二、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這句話鏗鏘有力地點明了「邪淫心的惡果」,佛教裡認為「萬惡淫為首」,邪淫心是最損人的陰德福報的。如果邪淫心不斷除,就無法脫離六道輪迴。「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後半句是「如不斷淫,必落魔道」。邪淫是眾生無法超脫輪迴的最大障礙,它遮蔽人的真如自性,斷除人們的善根智慧,越來越愚痴顛倒。
《華嚴經》裡也提到: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人的起心動念皆是因果,故而要持戒修行,斷除自身惡習,才能徹底改變命運。邪淫心是眾生輪迴受苦的枷鎖,它加重眾生的惡業,令眾生墮入惡道受苦,無法出離。因此,欲修佛道,先斷邪淫。
三、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這句話大概意思是說,世上一切眾生,從無始劫前以來,生死交替輪轉,在六道裡輪迴受苦,皆是因為不明白自己內心的清淨自性才是最真實的東西,即明心見性、清淨佛性,反而執迷於顛倒妄想、是非分別,執著於各種虛妄假相,沒有見到清淨自性,故而在不斷生死輪迴,無法跳出三界、究竟離苦得樂。
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的時候就曾說道: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卻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句話也收錄在《華嚴經》裡。就是說一切眾生都具有佛性,皆可以作佛,但是眾生往往心識愚昧,被世間名利假象迷惑了雙眼,而失去本來清淨的佛性,在娑婆苦海裡輪迴受苦,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
四、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學佛修行重在真修,而不僅限於「知」,要像普賢菩薩的精神一樣,將學到的佛理應用於實踐、實際生活中。「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遠離百姓的佛法不是佛法的精神。
但許多人學佛往往走偏了路,一味注重研究佛經,將佛經研究得很透徹,也掌握了許多佛法,但是在生活中真正遇到那個境界了,依舊沒有起到任何作用,這有什麼用呢?學到的佛法如果只是空殼,那就不是真修行。
比如說一個人愛發脾氣,通過修行學佛,他懂得忍辱、包容,真正遇到違緣時,能夠改變以往的惡習,這就是佛法的功用。這句經文就是告訴我們,雖然我們聞到了佛法,也學到了很多佛教知識,但如果不拿來真修行,那和那些沒有聞到佛法的人有什麼區別呢?就像和人說食物而不讓吃,是無法填飽人的肚子的。
不是經書讀得越多就越能開悟,而要在世間法內去真修、真練,才能徹悟出世間法。佛法的精神——聞思修,紙上談兵的那不叫智慧,頂多叫知識。願大家「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