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品嘗麻辣燙 攝影記者 張士博
麻辣燙菜品讓人食慾大開 攝影記者 張士博
牛華八婆 麻辣燙
創始人「八婆」竟是一位大叔
葷素一世界,麻辣兩味道。2月20日晚,《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播出了第二集,麻辣燙作為川菜的代表亮相,引發了很多「吃貨」的關注。這家麻辣燙店,即為牛華八婆麻辣燙,不過沒想到的是,創始人「八婆」,竟是一名年近六旬的大叔。21日上午,成都商報記者奔赴位於樂山的牛華八婆麻辣燙,大堂裡的電視正播放著《舌尖上的中國》,10多位工人正忙著切菜、串菜,大批慕名而來的遊客在打聽何時可以開飯。
美食故事
為啥叫「八婆」?背後有段往事
節目中,採訪了該店的老闆周大姐,最近她剛剛將鋪子交給女兒張愛佳和女婿代克勤打理。不過,該店創始人「八婆」並非周大姐,而是她的老公張永貴。
張永貴生於1961年,快57歲了。為何叫「八婆」?張永貴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他在家排行老八,上有六個姐姐和一個哥哥,下有一個妹妹,因當時生活艱苦,父母為能順利帶大子女,哥哥被叫做「七婆」,而他被叫做「八婆」。
據張永貴介紹,年輕時他在當地鹽廠打工,每個月能掙60元,但要養家餬口,生活捉襟見肘。於是,他回家開了豆花飯店,專門賣豆花、肥腸、燉蹄花,只賣早上和中午。「每天下午閒著沒事幹。」張永貴說,那時鎮上有路邊攤麻辣燙,只有一個鍋,賣香腸、牛肉、郡肝等幾樣葷菜串串,燙好了就帶走吃。
那一年,張永貴27歲。張永貴說,當時他覺得路邊攤不方便,就想在自己店裡做麻辣燙,讓客人坐著吃。從一張桌子到三張桌子,從最初幾個葷菜到10多個葷素菜品,葷素全部1角。在張永貴的記憶中,當時賣麻辣燙利潤有70%,最多的一天能賣6000多元。不過,張永貴也記不清到底哪一年給店子掛的招牌,因為大家都叫他「八婆」,乾脆就給店子起名牛華八婆麻辣燙。張永貴說,不少人見他在店子裡開麻辣燙生意不錯,便紛紛效仿,「牛華麻辣燙」也漸漸聲名遠揚。
美食秘訣
蘸碟統一調配,竹籤就地取材
時間很快,一晃30年過去了,張永貴開在牛華鎮上的店子位置未曾改變,味道卻在不斷改進。談起麻辣燙的「秘訣」,張永貴說,菜品、底料、蘸水,每個環節都必須精益求精。首先是選菜,都是自己和老伴親自去菜市場選購新鮮的菜品;其次是炒底料,20多種調味料混合,火候一定要把握好;三是蘸碟,都是統一調配保證味道。
對於串麻辣燙的竹籤,張永貴說,都是當地就地取材而來,將新鮮毛竹去皮刨成細條並精心打磨,晾曬多日後,最終成為一根無色無味的健康竹籤。目前每個月差不多要賣四五十萬根,竹籤並非一次性,否則將是巨大浪費,但重複利用的竹籤都會充分洗淨並蒸煮消毒。
「麻辣燙能夠作為樂山美食和川菜的代表走進『舌尖3『,我很高興,也希望越來越多的人愛上八婆麻辣燙。」張永貴說,店子做大了,但味道一定不會變,這就是他的初心。(記者 顧愛剛)
蘭明路的泡菜
為節目破壞泡菜罈 他雖情願但挺心痛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第一集在CCTV正式亮相開播,川菜大師蘭明路和他的泡菜,讓各路「吃貨」驚嘆不已。蘭明路,中國史派川菜傳承人,有著中國烹飪大師的名號,公認的川菜新領軍人物。蘭明路稱,多年來,他在全國各地收集了從清初到近代近300個大大小小的泡菜罈,而醃製泡菜的秘訣除了選材等高要求外,最重要的是「用心」。
美食故事
師從川菜名師,致力改良川菜
「我從小的夢想是做一名廚師, 把美食傳播到世界各地,讓更多的人嘗到川菜『巴適『的味道。」蘭明路介紹,他14歲就開始步入廚師這行,經三十個春秋的實踐和艱苦磨練,又經多位著名大師親自教導,他現在不僅精通川粵菜系,還旁通麵塑和蘇、魯、湘等菜系。
1998年,蘭明路放棄了國外豐厚的薪金和良好的發展機會毅然回國,回到家鄉四川,跟隨川菜泰鬥史正良大師苦心鑽研川菜,兩人在一起時儼然如父子般親密默契。史正良生前經常表揚蘭明路,稱其聰明、勤懇、人品正、廚藝基礎紮實、有相當的廚房管理經驗,不僅有廚藝的天賦,最重要的是蘭明路一心想把川菜手藝學好,把傳統的東西繼承下來。
「其實,川菜不只是麻辣,麻辣味型在川菜中所佔的比例最多30%,只是其他很多味型大家印象都不深刻,我很想和同行一起,改變大家的這些印象,讓傳統川菜的其他味型菜餚能夠被人們熟知。」蘭明路說。
蘭明路作為川菜領軍人物,對川菜的改良一點一滴極下功夫。他表示,這既要有對傳統川菜的繼承,又要結合現代飲食文化和烹飪發展趨勢,以達到新川菜的健康、營養、精緻,既能「下裡巴人」,又能「陽春白雪」。
美食秘訣
罈子、選材、水、鹽都有講究
目前,《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第一集已經在CCTV正式亮相開播,第一集中,川菜大師蘭明路和他的泡菜,讓「吃貨」們驚嘆不已。蘭明路醃製泡菜到底有什麼秘訣?
蘭明路介紹,多年來,他在全國各地收集了從清初到近代的近300個大大小小的泡菜罈,這些壇裡都裝著他精心製作的泡菜。而選擇泡菜罈子,蘭明路一定選老罈子,因為在他看來,老罈子是陶土燒制,壇底無釉,便於接地氣。
「老罈子體薄,透氣和呼吸性都很好,醃製出來的泡菜不僅脆,而且香味、色澤都很好。」蘭明路說,他醃製泡菜,除了對罈子有要求,買菜選材也很複雜,泡菜的材料,要應季的嫩薑、豇豆、辣椒等蔬菜,壇水一定選擇井水、井鹽製作,調料更是包括八角、花椒、冰糖、白酒等,「醃製泡菜,除了選材等高要求,最重要的是『用心『,心靜、身淨,用心,愛是最好的調味料,這樣才能醃製出好的泡菜。」
蘭明路介紹,3個月以前,《舌尖上的中國》攝製組找到他,前後歷經13天時間完成拍攝。為了拍攝他製作泡菜的整個過程,攝像機要進入大壇裡拍他的手部動作,但壇口太小,所以只能把罈子切掉一部分,這讓蘭明路很「心痛」。不過,蘭明路表示,為了讓大家了解川菜,他願意把這些「寶貝」拿出來。
21日,成都商報記者聯繫上蘭明路時,他已回到遂寧射洪的老家陪家人過年,而他20日下午才從北京回到綿陽。從業30年,他只為家人煮過三次年夜飯,而這也是他覺得最虧欠家人的地方。「過年過節時,就是廚師最忙的時候,因此陪家人的時間很少。」蘭明路說。(記者 湯小均)
來源:成都商報
想獲取更多政務新聞及服務資訊,請下載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政務客戶端——四川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