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主人公葉放:美食有道

2020-12-21 中國日報網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全民熱議。

這一季對器具、廚人、點心、小吃、宴席、融合、節氣、養生的鮮活呈現,正成為我們關於美食的新話題。

何為中國人的美食,美食與人生、與自然、與文化歷史的關係又是什麼,則是我由此而起的思考。

食者,吃與喝,既是生活的內容,也是生命的方式。

美食者,好食,善食,樂食,把人類的生存必需,演變成人類的欣賞享受。

從吃飽到吃好,從隨便吃到講究吃,隨著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以食為天的中國人對吃喝自有一番道理,可以說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本美食譜。

在我看來,美食是一種人與吃喝的關係,所謂美味的食物、美麗的器具和美妙的場所,既是人對食物的讚賞與獲取,又是食物對人的反饋與養育,看起來是一個關於藝與術的美學,實際上是一個關於世界觀與方法論的哲學。

首先說美味的食物,來自新鮮的材料與師法自然的烹調。

好手藝的表述由味覺來感知,以鮮為美的食物準則, 出於對原生性自然的保護, 以保障食物烹調始終有當季時的滋味。

老子在《道德經》裡說「道法自然」,孔子在《論語》裡也說「不時不食」,顯然,順應季節時令變化的食材理念,是我們傳統的哲學思想,體現了與大自然和睦相生的文化智慧。

「 五色蜜果」 劇照

於是,有了江南的「水八仙」的流行,荸薺、蓮藕、茨菰、水芹、茭白加上蒓菜、荸薺、芡實八種水生的產物,早在春秋時就已開始烹食,個個都是風味獨特的養生寶物,民謠說「春季荸薺夏時藕,秋末茨菰冬芹菜,三到十月茭白鮮,水生四季有蔬菜」,這四季出產的時令性格,深受食客的喜愛。這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國》對「水八仙」做了非常新鮮的呈現,不僅介紹了做法,也介紹了其淵源,使人食味思源。

還有嶺南的「春鯿秋鯉夏三黎」也值得一提,三水春鯿或西江魴魚,是廣東人的驕傲,因鮮嫩成為每年開春必上餐桌的時味;肇慶文岌鯉,清慈禧所封的「嶺南第一塘文岌鯉王」;清順德三黎魚,宋蘇軾所稱的「惜鱗魚」,因鮮甜、鮮肥而成為自明清兩代的貢品。

「玲瓏牡丹鮓」 劇照

「陰陽山泉」,無疑是中國人最富哲理的取水法。同樣的泡茶、釀酒、煲湯煮粥,廣東人講究取農曆七月七子時的泉水,也就是七夕的至陰之水,而江南人則講究取農曆五月五午時的泉水,也就是端午的至陽之水。所謂活水有陰陽,師天地方得正氣。

「長江三鮮」,也許是我們與長江水生物最大的痛點。作為生殖性洄遊的魚類,鰣魚、刀魚、河豚魚,每年開春由海入江河繁殖,產卵後再回海生長,所謂鹹淡水兩棲。因肉嫩肥,味珍美,被歷代無數美食家所追捧,東漢時有嚴光以難捨鰣魚美味為由拒絕光武帝入仕的故事,宋有蘇軾吃河豚換詩「也值得一死」的故事,而《山海經》則說四千多年前人們就吃過河豚魚。雖然江鮮的品嘗傳統源遠流長,可惜因長年無序的濫捕使三鮮幾近滅絕,如今已明智漁禁,但願多少年後能江鮮再現。

食物之美指飲食的鮮,也指自然的鮮,一個由魚羊合成的字寫出了食物的根本和至高原則,也寫出了食材對自然的要求。飲食鮮源於自然鮮的背後,則是由一個生命的科學系統和人文體系在運行作用。

其次說美麗的器具,來自適合的形態與崇尚生態的設計。

好工藝的表現由視覺來感受,以和為美的器具守則,出於對可循環生態的維護,以保障器具設計兼顧到環保的科學。

宋趙佶的《大觀茶論》中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茶採色也」,蘇軾的《老饕賦》中也說「響松風於蟹眼,浮雪花於兔毫」。可見厚重的青黑釉色建盞與點茶是絕配,不僅保溫,還能襯託茶的色澤光彩,可謂相映生輝。

清袁枚的《隨園食單》中說「美食不如美器」,還說「煎炒宜盤,湯羹宜碗,煎炒宜鐵鍋,煨煮宜砂罐」,顯然我們早已從鐘鳴鼎食發展到鍋碗瓢盆,明清文人也紛紛把修身養性的美學智慧,轉化成了文史典籍中的生活指南。

巧妙的器具似器非器,荷葉雞、西瓜雞,芭蕉魚、粽葉魚,菠蘿飯、竹筒飯等,這些瓜葉竹筒,看似包裝其實也是食材,其香氣滋味都是食品的組成部分。說是包裝其實又是盛放,穿著可以搬運存放,解了可以隨處享用,體恤有愛還便利有趣。

「八寶葫蘆鴨」 劇照

聰明的器具一具多能,擂茶盆、搾汁臺,溫酒壺、泡菜罈,青石磨、銅火鍋,荷葉杯、蟹八件,七巧桌、九子盤等,自古以來,藝廚哲匠們設計製造的飲食器具,包含加工、出品、享用和儲存等各種功能,也涉及金石、陶瓷、竹木等多種材質的非遺手工,同時可降解可回收材料的運用,還化解了工業化發展帶來的垃圾困擾。

糯米粽子,全民第一小吃,真正在中國各地老少通吃的點心,雖然有紀念屈原和伍子胥的南北有別,雖然白水、豆蓉、棗泥和大肉、蛋黃、乾貝等甜鹹有異,但全部都以粽葉相裹,最樸素的包裝,親切的氣質內含拋棄型材料的環保態度,堪稱模範。

「十大碗-炸肉」 劇照

灶頭菜飯,農家第一美味。也許很多人都有相似的童年回憶,遠望炊煙嫋嫋近聞灶香陣陣,是飢腸轆轆尋找農村食堂時期待的景象。熱氣騰騰的一碗鹹肉丁青菜條白米飯,拌上剛熬的豬油或配上剛燉的雞湯,各種鮮味香味迅速蔓延,在乾柴煙薰味的襯託下,肆無忌憚地佔領所有感覺系統,直白而真實的滿足與幸福。粗碗、細罐、陶砂鍋、土灶臺,一切都那麼妥貼,最簡潔卻最有效的美食。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第一集《器》,以器具為主題,呈現了中國飲食美器的淵源流變,從一個嶄新的視角來探討中國飲食的前世今生。器具之美不僅是與飲食相和,還是與生態相和,如果說食物鏈的循環以生態平衡為觀照,那麼和的關鍵正是我們對食物鏈的尊重與關懷,其實和為美是我們的傳統思想,所謂由器而道,就是物質承載精神。

再者說美妙的場所,來自素雅的空間與舒適環境的營造。

好環藝的表達由知覺來感悟,以雅為美的場所原則,出於對有風景環境的愛護,以保障場所營造可承載我們的追求。

明高濂寫《遵生八箋》說「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又說「既歸竹窗下,則山妻稚子作筍蕨,供麥飯,欣然一飽。」陳繼儒寫《小窗幽記》描寫了「有興則泛小舟,吟嘯覽古於江山之間,渚茶野釀,足以消憂;蓴鱸稻蟹,足以適口。」

「一蝦三吃」 劇照

清金聖歎的《人生三十三則不亦快哉》中說「冬夜飲酒,轉復寒甚,推窗試看,雪大如手,已積三四寸矣.不亦快哉!」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似乎只要有清嘉山水,粗茶淡飯皆可成詩。

我們對環境美食的最佳記憶和想像,離不開「持螯賞菊」,「把盞圍爐」,也離不開「菜花與塘鱧魚」,「茄鮝與大觀園」,還包括「桃花流水與鱖魚」,「明月桂花與湯圓」,這裡有經歷經驗也有故事典故,文獻的記錄加上趣味的臆造,典型的情境化美食,美食化情境。

江岸燒烤,村舍薯粥,巖洞野炊,山房齋面,本知道詩情畫意就在生活之中,「蘭亭修禊」,「夜宴桃李」,「西園雅集」,「杏園雅集」,恰原來風雅人事酒菜酒菜也風雅,所謂吃喝本性事,俗雅在人心。

食有肉居有竹,中國美食史最著名的二合一生活境界,其源頭是蘇軾的名菜「東坡肉」和名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生活中的東坡先生是居有竹食有肉的,與其說是矯情,不如說是多情,其高風亮節的情懷為後人所效法,乃至常見的筍乾燒肉,也說成為紀念東坡品味的象徵。

「蜜汁火方」 劇照

邊遊湖邊吃喝,飲食與空間環境結合最理想的美食形式,也就是江南的「船點」與「船菜」。早在唐白居易開通蘇州山塘河後,載酒泛舟之風就日漸盛行,清沈朝初《憶江南》說「蘇州好,載酒卷艄船,几上博山香篆細,筵前冰碗五侯鮮,穩坐到山前。」既賞景又享味,成為畫舫笙歌宴遊不絕的根本原因,以至當下岸邊及湖上的飲食船,紛紛力克排汙,不留後遺,畢竟子孫後代的環境比湖上風雅更重要。

場所之美包括雅的飲食,更包括雅的環境,所有詩詞吟詠,歌賦讚頌,書畫描繪和典籍記載的美食事物,都是食境兩宜的雅情韻、雅格調,樂此不疲的根源,是人與飲食與環境相融忘機。

美食很簡單,所謂以食為美,以美為食,就是好吃,吃好。

美食很複雜,所謂吃的營養健康,喝的衛生安全,一不小心就會不好吃,吃不好。

美食的核心是人,因人而食,食為天,因人而美,美如是。

從人文意義上說,美食是審美,由身而心;美食也是哲思,由物質到精神。而美食之道,則是人與天地萬物及文化歷史的觀照和諧調。

換句話說,美食也就是愛吃並懂吃的人,愉快地在雅的場所中用和的器具吃鮮的食物。

然而,若要美食,必先護食,要想飲食的鮮就要呵護自然的鮮,用心呵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天空與土地。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是美食的第一法門,也是可持續美食的唯一法門。

美食有道,大道大美。

作者簡介

葉放:

當代藝術家。雅學家,園林學者,美食家,近年致力於文人宴的恢復。書香文化研究院院長。1962年生於蘇州畢園,現居蘇州南石皮記。狀元之後,文人世家。一位融通生活與藝術的當代文人,不僅是雅學的研究者,也是雅學的踐行者。

被稱為「最後的名士」,「現代雅集之父」,「雅活教主」,「中國雅生活的先導者」。

相關焦點

  • 舌尖3種草一口鍋是什麼意思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火了一口鍋
    美食紀錄片陪你下飯  吃吃吃是春節的一大主題。《老廣的味道》第三季(簡稱《老廣的味道3》)已經開播,觀眾藉此尋覓美味,以慰鄉愁。廣東的觀眾們更是不用對著屏幕空流口水,可以看完節目中介紹的美食就出門覓食。此外,《舌尖上的中國3》(簡稱《舌尖3》)昨晚開播,再次引發極大的關注。這些知名美食紀錄片依靠精良的製作陪觀眾下飯,讓人胃口大開,情懷滿滿。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
    原標題: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   中央電視臺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19日晚首播。第一集《器》講述了美食產生於鍋、刀、灶、案、籠、壇等器皿器具的烹飪技術發展變化。
  • 泉州美食亮相《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 吃貨街頭尋味
    泉州美食亮相《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 吃貨街頭尋味 2018年02月23日 11:05   來源:東南早報
  • 愛是最好的調味品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首播訪談側記
    原標題:愛是最好的調味品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首播訪談側記   2018年2月19日(農曆大年初四),中央電視臺系列紀錄大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以下簡稱為「舌尖3」)終於在眾人的翹首期盼下精彩首播。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暖心回歸,首播豆瓣8.4分
    昨晚8點,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以下簡稱「舌尖3」)準時在央視綜合頻道、記錄頻道以及央視網同步上線,而首播的「器具」一集也是博足了觀眾的眼球。有網友在評論中直言,「《舌尖3》的首集賦予了食材器具一種新的生命」。
  • 《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蘇州談美食
    5月28日下午,帶著自己十年談吃文章首度集結《至味在人間》,吃貨總舵主---《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做客蘇州,與蘇州讀者進行互動交流,暢談對蘇州美食的感悟,期間還透露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的最新籌備情況。有沒有蘇州美食要看緣份28日下午,雖然室外下著瓢潑大雨,但是絲毫沒有影響熱心讀者對於《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的追捧。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 這些四川美食饞到你了嗎?
    2月20日晚,《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播出了第二集,麻辣燙作為川菜的代表亮相,引發了很多「吃貨」的關注。這家麻辣燙店,即為牛華八婆麻辣燙,不過沒想到的是,創始人「八婆」,竟是一名年近六旬的大叔。21日上午,成都商報記者奔赴位於樂山的牛華八婆麻辣燙,大堂裡的電視正播放著《舌尖上的中國》,10多位工人正忙著切菜、串菜,大批慕名而來的遊客在打聽何時可以開飯。
  • 出現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
    天地山河男女老少悉數登場柴米油鹽煎炒烹炸盡展人生百味那部讓你流口水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時隔四年
  • 愛是最好的調味品——《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首播訪談側記
    今晚,中央電視臺系列紀錄大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以下簡稱為「舌尖3」)終於在眾人的翹首期盼下精彩首播。第一集《器》播出前後,「舌尖3」總導演劉鴻彥攜分集導演駱永紅、四川名廚蘭明路父子(第一集片中人物)在央視新聞客戶端參與在線直播訪談,與網友分享節目創作背後的精彩故事。兩個小時的網絡直播,吸引了超過600萬網友上線參與。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 手繪菜譜之八寶葫蘆鴨
    今日強推:八寶葫蘆鴨美食光看還不夠,一起廚房學兩手?《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精心打造「舌尖3手繪菜譜系列」一日一薦,均摘自當日播出內容;一招一式,助您成為「舌尖系大廚」秘笈已公布,你能忍住不實踐一把嗎?
  • 看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 我決定去四川吃一次地道的川菜
    在假期裡小編也在一直給大家分享著關於美食的文章不知道大家看了嗎?最近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已經開播了,不知道各位吃貨知道嗎?小編這次要講的就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中第一期提到的川菜。舌尖3在第一期為我們講述了器對於食材的重要性,好比武功蓋世的英雄也需要一把絕世好劍,而器作為美食的劍是成就美食之根本。
  •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美食英文說法(一)
    《舌尖上的中國II》是否再次勾起你對美食的嚮往?邊看節目邊學習中外美食英文詞彙吧!戳去背《中國傳統節日美食》詞彙和《國外節日美食》詞彙  "A Bite of China II" includes eight episodes covering the stories of more than 150 people and over 300 types of food.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一共8集,涵蓋了150多個人的故事和300多種食物。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正月初四暖心開播,這些亮點有沒有讓你流...
    正月初四暖心開播《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2018年2月20日《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正式開播《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 總宣傳片>遙想四年前的蝦子小刀面、鹹肉蒸黃泥拱、跳跳魚、紅燒望潮、燙乾絲、天門蒸菜、葵花大斬肉、金魚酥……還令人口水直流專業催肥搞美食的《舌尖》,大招已醞釀好的第3季,會令你更加欲罷不能!
  • 蕪湖美食走進《舌尖上的中國》
    原標題:蕪湖美食走進《舌尖上的中國》   蕪湖美食再次走進央視。記者4月15日從央視《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首映式現場獲悉,江城著名小吃蝦籽面被主創團隊選中,將出現在第三集,時長約5分鐘,播出時間在5月2日。  2011年,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國人「眼淚與口水齊飛」,在螢屏和網絡上創造了空前的收視奇蹟。
  • 騰衝美食上《舌尖上的中國3》今晚鎖屏吧……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正式開播!《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於昨天20時起在中央電視臺1套和9套同步播出,每天1集,每集50分鐘,共分8集,主題分別為:器具、宴席、廚人、小吃、點心、食養、時節、融合。為了講述中國各地的文化,《舌尖3》踏遍了20多個省市自治區,115處地方,採訪了300多人,涉及400多種美食。在紀錄食物的美味背後,《舌尖3》更重要的是講人物的故事,傳承中國的文化,更多的是體現一種濃濃的鄉愁。
  • 吃貨福利【第三季】,舌尖上的山野
    大魚大肉的前兩季結束了,你是不是正嗷嗷呼喚著第三季!
  • 「舌尖上的杭州」廚神爭霸賽第三季冠軍出自臨安
    日前,「舌尖上的杭州」廚神爭霸賽第三季金牌雞美味爭霸賽正式落下帷幕,臨安歸來時酒店廚師吳基「過五關,斬六將」,從56位選手中脫穎而出,奪得冠軍。2019年5月,「知味杭州」亞洲美食節在杭州舉辦後,杭州面向13個區縣市順勢推出「舌尖上的杭州」廚房爭霸系列比賽。在第一季魚頭王爭霸賽和第二季金牌老鴨煲爭霸賽中,臨安的專業團隊也都獲得了不俗的成績。
  • 《舌尖上的中國3》沒看夠?「古早味」的泉州美食在這裡
    萬眾期待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播出了,但是似乎跟人們期待的不一樣。最近更是口碑一路下滑,引起人們的熱議。不少觀眾吐槽《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的「味道」變了,節目效果上不再如第一季和第二季。在豆瓣上,《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和第二季的評分分別是9.3分和8.4分,而第三季則下滑到5.0分。《舌尖3》第二集中出現的3道美食固然也是泉州的代表性美食。但是除了節目中介紹的美食外,泉州還有很多極具地方特色,不容錯過的美食。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 你推薦哪些地道的江西美食?
    ,美食已不僅僅是簡單的味覺體驗,更是一種精神的享受。 10月20日是世界廚師日,全國各地的「名點」、「名菜」、「名宴」輪番出爐,備受矚目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也已進入籌備階段,目測一大波美食即將襲擊你的眼球。那麼問題來了: 江西的名點、名菜,你推薦哪一道?小編先來!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一碗麵帶來的感動
    很喜歡《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僅是因為我是吃貨,還喜歡片中展示的祖國廣袤大地的大好河山和風土人情。《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一出來就緊跟上了,與前兩季不同,其中的故事情感因素更多了些,價值指向、人生百味更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