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人文經濟學會。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人文經濟學會特約研究員
魏則西事件發生以後,一個醫生朋友在群裡貼了一些他們專業圈內的討論。有醫生說,晚期癌症沒辦法控制。他們不明白為什麼突然造這麼大的勢,說細胞免疫治療是被淘汰的虛假治療,他們認為「醫院不應該誇大,不應該說保10年20年,還有百度這樣也很不好。」這位貼圖的醫生朋友,叮囑千萬不能外傳貼圖,因為這些醫生用的是真名。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副理事長、南方醫科大學腫瘤中心主任羅榮城在《生命時報》上說:「生物治療與免疫療法並不是『虛假療法』,它受到世界腫瘤學界的絕對認可。」就這個案例來說,無法證明魏則西的去世與所使用的細胞免疫療法存在因果關係。
從貼圖來看,幾個醫生都認為,涉事醫院推薦的療法並非是虛假的,只是不該誇大、擔保療效。但他們不敢像羅榮城醫生那樣公開說出來,應該是擔心輿論攻擊。這位貼圖的朋友是某著名公立醫院的腫瘤醫生,且其科室未外包,所以,他並沒有私利動機為莆田系說話。
醫院誇大、擔保療效確實是錯的,按照民法原則,病患方理可向武警二醫院追討賠償,武警二醫院再去解決它和承包者的糾紛。但,輿論的反應如此激烈,上升到譴責醫療逐利,譴責公立醫院科室外包的程度,使得很多醫生都不敢說話,這恐怕又將迎來一波醫療逆改革,如清理科室外包、醫療設限更嚴等等。
醫療逐利真的必然帶來惡嗎?逐利也分很多種。有人逐一時之利,有人逐長遠之例。逐一時之利,除了面臨
法律風險,也會遭受消費者淘汰;逐長遠之利,則會努力看病,踏實收費,建立品牌、聲譽,這種逐利何錯之有?
假定醫院品牌是你的,你會因為一時之利而讓它遭受損失嗎?即便你是富二代,並不在乎長遠利益,也可以把這個品牌轉讓給別人,轉讓所得也是一筆不少的錢,一般都會勝過利用品牌來坑消費者。
魏則西事件,其實就是莆田系的一些人,損害了武警醫院的品牌價值,為自己牟利。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除了武警醫院,還有其他很多公立醫院科室外包。它們為什麼把品牌交到別人手裡?
這是因為,科室外包其實就是品牌出租。公立醫院依靠壟斷建立了一些品牌,但它們自己並不能發揮這些品牌的價值,不如租出去合算;而民營資本不願意投入太多資金建立品牌,因為有各種醫療管制,品牌投入未必能夠收回,不如租別人的品牌合算。你是做包的,你做了個LV的品牌,可以賣好幾萬一個。但如果你是做醫院的,你做出來品牌也不能自主定價,品牌建設投入怎麼收回?而租用別人的品牌,自然不會像對自己的品牌那樣珍惜。
公立醫院的品牌並不是靠善於經營、服務優質而建立的。假如它們真能靠善於經營、服務優質而建立品牌,它們為何還要外包?自己經營不就行了?它們之所以具有品牌,乃是因為長期以來民營資本不能辦醫院,公立醫院的品牌是矮子裡面拔將軍,這種品牌本身就是可疑的。並且,品牌價值和牌照租金也是混在一起的。所以,要說莆田系對公立醫院的品牌有多大損害,其實也談不上。損害肯定有,但這損害不一定比得上公立醫院自己經營的損害大。
網上流傳著莆田系的行賄名單。但是,單靠行賄,莆田系沒法承包下這麼多科室。公立醫院的大量外包,反應了兩個事實:現有的醫院品牌、牌照嚴重稀缺,導致了公立品牌出租盛行;民營資本建立品牌、獲得牌照受阻,只好去租公立醫院的品牌和牌照。
莆田系的部分害群之馬理應嚴懲,但誰來替代害群之馬?如果退回到品牌不許出租的狀態,那只不過換了一批人來損害品牌而已。不解決體制問題,打擊莆田系也不會有任何醫療服務的改進。但要說全面放開醫療管制,讓優秀民營企業勝出,輿論會說,政府管制下還有這麼多問題,如果不管制,不是更糟糕?所以,難辦了。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人文經濟學會
(責任編輯:李振梁 HN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