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東金色中環探秘系列,我們從第一期的森蘭開始,沿著中環線一路南下,途經金橋、張江、唐鎮、御橋、楊思、三林等板塊。
這些板塊的商業、綠化、交通、學校還有房價等因素到底怎麼樣?
它們各自有什麼優缺點?
哪一個板塊更適合生活?
我們希望這一系列的視頻能夠幫助你解答這些問題,話不多說,這一期內容我們把焦點對準上海新鮮出爐的城市副中心之一——
浦東金橋
金橋位於浦東中環沿線,整個板塊以楊高北路為界分為東西兩塊。西面是居住區,東面是工業區。
提到工業區,很難不讓人想起那個如今被工業區拖累的寶山。
噪聲環繞,塵土飛揚,金橋會不會同樣如此?
正因為有著這樣的想法,所以在來到金橋之前我並沒有對它抱有特別高的期望。
但是真的當我來到這裡的工業區看上第一眼,我就為我之前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感到特別抱歉,因為我發現金橋與其說是工業區。
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個現代化的生態園區——
沿著申江路一直向南走,會讓你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小心闖進了豪宅區,這裡的綠化品種多樣、層次豐富。
路邊有非常多的樹蔭成為天然的遮陽系統,即便是在陽光直射的午後,我走在樹蔭下的街道上也絲毫沒有感受到炎熱。
其實我在之前的內容裡面也有提到過,我認為對於城市公共空間來說,遮陽系統真的非常非常重要,因為這是決定人們在一年中比較炎熱的時間,願不願意出現在室外很關鍵的一個因素。
比如我們在夏天出門拍視頻的時候,經常要走上一天,但在暴曬的情況下很多地方連可以遮陰的樹都沒有,真的特別容易崩潰。
但今天我看到這樣人性化的設計出現在金橋,還是在工業區,而且還不像某些板塊所標榜的公園綠地,它只是道路兩邊最基本的市政綠化,這真的讓我感到特別震撼。
而且整體逛下來我還發現這裡雖然也有大卡車,但相比寶山沒有那麼高的頻次,所以噪音汙染並沒有特別嚴重,同時也沒有出現塵土飛揚的畫面。
因為在金橋主要都是一些與汽車製造相關的企業,而不是大家比較忌諱的化工廠和物流集散。
所以你會發現辦公樓和工廠的外立面也都很有科技感,顯得特別有牌面。
當然要論牌面整個金橋牌面最大的要數它——
上海華為研發中心。
也正是因為華為的存在,上海首個5G產業園才最終選址在金橋,金橋也才有足夠的底氣去打造所謂的東方智造城。
有了這樣的底氣之後,政府終於在今年7月底正式公布了金橋副中心核心區域的詳細規劃。
金橋也正式成為浦東金色中環發展帶的重要一員。
核心區域規劃建設用地總面積大約143.6公頃,包含商辦文化工業等八種不同地塊屬性,它像一根雞翅一樣串聯起住宅區和工業區。
而金藏路、新金橋路、金科路合圍的空間會建設成金橋中央公園,西半邊布局科技商務功能、東半邊布局科技研發功能。
雖然目前這裡的航拍還平平無奇,但未來這片區域將會誕生十幾棟高層大樓,其中300米以上的有兩座,從而形成金橋獨有的城市天際線。
當然在上期視頻裡面我也明確表示過我對規劃的態度,沒有落地的規劃是最不值錢的東西,但好在金橋有的還遠不止規劃。
比如目前金橋的市政重點工程——浦東足球場已經進入收尾階段馬上就要落地了。
而且今年英雄聯盟S10全球總決賽將會在這裡上演。
球場明年也將正式交付中超球隊上海上港進行運營,上海的球迷也將在這跟隨球隊南徵北戰,甚至在亞洲賽場上代表上海去爭取榮譽。
這些一流的賽事都將為金橋打開一扇國際化的窗口,讓更多人有機會來了解這裡。
而且金橋給到我們的驚喜還不止在這裡的建築和產業,還有這裡的生態環境。
包括球場在內的這一大片綠地叫張家浜楔形綠地,它是申城八大楔形綠地之一,總佔地面積約14.5平方公裡,綠化率88.8%,其中景觀溼地大約有45萬平米。
目的是為市民建設一個綜合性森林公園,總共分為八期,有公園、步道,頗為亮眼的還規劃了商業街、博物館等配套設施。
和上期的森蘭綠地相比,這塊綠地很明顯在功能設計上下了更多功夫。
總之如果說以前提到金橋工業區,大家只會想到亂糟糟的工廠,但如今你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金橋的目的就是轉型升級成商務區、科創中心、體育中心。
更關鍵的是,它已經在用自己的行動來扭轉我們的刻板印象了。
接下來,穿過楊高北路就進入金橋的居住區,比起工業區這裡明顯更有生活氣息,沿街商鋪的密度非常高。
道路兩旁種滿了法國梧桐,走在這裡真是一點都不曬,因為樹蔭的覆蓋率甚至比工業區還要誇張。
誇張到什麼地步呢,我們要在這裡找一個航拍起飛點都非常不容易,因為到處都是樹冠,無人機是沒法起飛的。
這樣的街景甚至讓我有點懷疑,自己是不是穿越到了浦西,因為你會發現如果這裡的路窄一點——
就會和虹口、徐匯的街景特別像。
不過雖然綠化很豪華,但逛久了你會發現這裡還是很接地氣的。
因為在商業上金橋並沒有高大上的商業綜合體,道路兩邊的小商店也很多,也有很多中小型的商業,比如文峰廣場、久金廣場等。
當然體量大一點的商場也不是沒有,比如金橋國際商業廣場,餐飲娛樂購物休閒這裡可以一站式滿足。
而且還有一點不得不提的是,上海第一家盒馬鮮生就開在這裡。
再加上不少像夜市一樣接地氣的攤位——
很顯然金橋的商業規劃思路並不是像森蘭那樣,集中力量做出高大上的感覺,而是打碎扔在整個居住區。
這樣做的好處是真的很方便大家日常使用。
在住宅產品的分布上,金橋的小區不僅數量多、密度高,而且房齡的跨度非常大,不僅有適合剛需的老房子,比如說上世紀90年代的金橋新村四街坊長島小區。
300-400萬預算就都能選擇這裡。
因為總價低,這個小區也是金橋從去年至今成交最活躍的小區。
當然也有像愛法新城這樣500~800W改善類的住房,總之無論你是剛需還是改善在金橋都有的挑。
而且回看整個上海二手房成交的數據,金橋的熱度真的不低。
從2019年到今年7月份,金橋的成交均價4萬/平出頭,排在第64位的中遊。
而金橋的成交量在申城135個板塊中位列第7——
當然能有這樣的成績它依靠的當然也不只有便宜,畢竟金橋的地理位置真的特別適合上班族來居住。
北有外高橋保稅區,南有張江科技園,加上金橋自身的產業園。
而且通勤方面,附近有兩條過江隧道與浦西相連——
板塊內部擁有直通世紀大道的6號線、連結徐家匯的9號線、換乘之王12號線,再加上正在建設的14號線和已經規劃的21號線。
這裡在未來可能會成為浦東中環線上唯一一個五軌交匯的板塊。
所以單憑金橋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願意選擇這片區域的來自整個上海的上班族就已經非常多了。
當然金橋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它的教育資源。
金橋比較有名的是竹園小學和建平實驗小學,其中建平實驗小學也是規模比較大的一所學校。
但是兩所學校都是屬於二梯隊,如果想要讓孩子進入第一梯隊的學校,金橋是沒有辦法滿足的。
但說實話在生活品質上金橋已經做得很不錯了,如果教育的短板再被抹平,價格也許就不是普通人能接受得起的了。
最後,我們再簡單聊聊很多人比較關心的金橋版九宮格,以及邊上的金橋仁恆項目,從航拍中大家就能看到這裡已經有動工的跡象。
但如果你走完整個金橋後就會發現,這個組團並沒有位於居住區,而是在金橋產業區的邊緣,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尷尬的位置。
周邊是產業區環繞,距離浦東足球場也有很遠的距離,生活配套也不像金橋居住區那邊便利,附近目前也沒什麼好的學校。
就算金鼎天地完全落地,我認為這裡也很難形成特別優秀的居住生態。
但優點是,如果你在附近上班通勤很方便,仁恆的品質也有更多保障。
總而言之,從金橋的產業區逛到住宅區我們花了整整一天,這一天下來我的感受還是比較驚喜的,作為一個出口加工區,這裡沒有煙囪、沒有嚴重的噪音汙染、也沒有顛簸的路面,住宅區也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氛圍。
我認為金橋是一個同時做到了產城融合,和產城分開的板塊,在發展戰略上是產城融合,在板塊的規劃布局上又是產城分開。
如果一個區域只有產業區沒有居住區作為配套,很難成為一個熱門的板塊,必須相互結合在一起才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但把兩者混淆在一起對於居民來說是相當不利的,過去的寶山就是一個前車之鑑。
雖然金橋在嘗試融合的過程中也難免失去了一些亮點,但這也使得金橋成為一個沒有明顯短板的地方,如果你只是想在一個平凡的地方好好生活,想找一個各個方面發展的都相對平衡的居住區,我想金橋的確可以成為你的選擇之一。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板塊探秘的全部內容了,如果你覺得做得還不錯的話,不妨轉發點讚或者點個再看,最後還是那句話——
回歸房產本質,好好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