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極美之地,遇見藝術——這些公共藝術空間,去了一定不後悔

2020-08-09 搜建築

著名藝術策劃人北川富朗曾說:公共藝術,其實就是各種各樣的「相遇」。藝術與空間,時尚與工業,當下和歷史,而最重要的,是人與人的相遇。在廣闊的公共空間中,藝術不僅是裝點,更是一種態度,激活城市與人的交流,喚起人們對一座城市的情緒和記憶。

今天介紹的八個城市公共藝術空間,有著不同的表象和形態,但內裡卻無比一致:讓藝術走進生活,走近身邊,與城市共同呼吸。


1、北京 僑福芳草地

漫步在僑福芳草地購物中心的廊橋,給人第一感覺這裡不是「商場」,而是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美術館。

商場門前的廣場上佇立著雕塑《騎海豚的人》,來自超現實主義大師達利;玻璃幕牆外的草坪上擺放著劉若望的雕塑群《狼》;韓國藝術家姜亨九近七米高的作品《關羽》,在大廳裡尤其醒目。在閒逛中碰到的每一座雕塑、每一個裝置、每一幅畫,都可能來自某位知名藝術家。

達利,《騎海豚的人》

這裡有亞洲最長的步行空吊橋,紅色吊橋用鋼索吊起,橫跨整個購物中心半空,吊橋上方和兩側懸掛著雕塑和裝置,可以一邊漫步,一邊欣賞藝術品。抬頭望向高大的玻璃幕牆,還懸掛著關公和佛祖的巨幅畫像。現代西方藝術與傳統風韻的奇妙結合,令人稱奇。

這些藝術品多數是僑福集團主席黃建華的私人藏品。他踐行「收而不藏」的理念,把藝術品放在公共空間,讓它們成為公眾的藝術品。僑福芳草地每年都會舉辦一次藝術節,邀請全球的藝術家參加,並將他們的作品放在大樓各個角落,讓遊客在逛街的同時,也逛了一場盛大的藝術展。


2、天津 格調藝術館

一個圓廳,被406根立柱包裹。立柱是原漿紙色,其間有玻璃幕牆,隱約透出室內的燈光。以圓廳為起點,一條長約300米、呈曲線造型的畫廊向東延伸,蜿蜒起伏,宛若綢帶隨風飄擺。寂靜的夜晚,射燈映照於白牆,畫廊便瀰漫出一種安靜的力量。無數光點,被整座建築串聯成曲折的光之海。

圓廳內是一間24小時書房。書房內有500餘種、4000餘冊雜誌,包含超過160種時尚類和110多種生活類雜誌。其中,有75%以上是國內難以訂閱的外版雜誌。6000冊多冊圖書,包含1000餘冊購買和維護成本很高的藝術類書籍,大量畫冊與繪本涵蓋多個語種和類別。

特別的是,作為城市裡的公共藝術空間,這間24小時書房面向公眾免費開放。大部分圖書都可以免費借閱,不收押金,讀者憑信譽實現書籍的借閱與歸還。在書房裡穿過一排排書櫃,來到玻璃幕牆前,雅致的書齋庭院和靜寂的枯山水庭園映入眼帘。室內燈火可親、書頁生香,室外的青松和白砂予人平靜,看久了,仿佛自己也化成光,墜入周圍的光之海。若是夜晚前來讀書,書房的工作人員會送上一碗免費的暖胃湯羹。

書房還是舉辦各類藝術活動的場地,與畫廊一起,組成公益性質的藝術空間。

露天藝術畫廊八月舉辦的首次展覽,以「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名畫」為主題。主辦方從臺北故宮博物院五千餘件藏畫中,選取了四十七幅,在原畫基礎上進行精心的微噴複製。不用去臺北、不用買門票、不用排長隊,清晨跑步、黃昏遛彎、下班回家的時候,走在路上就能看展。拿起手機掃描每幅畫作前的二維碼,可以隨時置身藝術現場,聆聽名畫解讀。

據說,藝術畫廊的展覽每兩到三月會進行一次更換,還會根據展覽主題舉辦各種有意思的活動。藝術館就在天津河東區津塘路地鐵旁,乘坐9號線便可抵達。


3、秦皇島 阿那亞孤獨圖書館

這是一座獨自佇立在海邊的圖書館,沒有車道和小徑,只能光腳踩著沙,一步一個腳印,走上幾百米才能抵達。

它的外形很單純,就像一塊石頭,像自然中生長出來的一個物體,純粹又神秘。

整個建築主要使用兩種材料:混凝土和木頭。對設計師而言,它們最貼近自然,能夠呈現人和物之間更原始的狀態。

內部是開放性的兩層空間,臨海的一邊是一道完全由旋轉玻璃門組成的活動牆,大海一覽無餘,坐在書桌前,就能感受到海聲、風聲和陽光。

整個建築沒有空調,甚至連燈光都沒有。晚上沒燈,點幾根蠟燭,聽著窗前的海浪聲,好像整個宇宙只剩下這一個空間。

這就是建築空間的神奇之處——創造一個非常單純的小環境,人在這個環境裡會變得十分敏感,自我的存在感就會顯現。然後,你會開始思考,什麼才是真實。


4、上海 MoCA亭臺

上海南京西路人民公園門口,有一個40平米左右的玻璃盒子,它像一個商場的櫥窗,又像一個街頭舞臺,每天都有精彩的劇目上演。在它背後,是上海當代藝術館(MoCA)。

MoCA從建館之初,就著眼於「藝術為民」,關注支持年輕藝術家,更重視對公眾的藝術教育。這個玻璃盒子原本是藝術館的衍生品商店,後來被改造為一個新的藝術項目空間,大家都叫它「亭臺」。

亭臺是滬上年輕藝術家的作品試驗田和展示櫥窗。它大小適中,開放度很高,亭子就在大馬路上,不用買票,走過的路人可以隨時進入隨時離開。各種前衛的藝術形式在這裡出現,表演藝術、聲音藝術、公共藝術、裝置藝術,甚至園林設計和漫畫,就像一塊魔方,等待別人來把玩。

5、杭州 曉書館

曉書館坐落在杭州良渚,由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設計。因為造型奇特,被人們稱為「大屋頂」。

主體是最具安藤忠雄特色的清水混凝土建築。一面巨大的玻璃幕牆,隔著一汪淺淺的池水,池水旁有一條小路,路兩旁種滿染井吉野櫻。一到暮春時節,這條路就會變成一抹令人驚嘆的粉色。在這裡,你會真正理解安藤忠雄那句話:建築是一種媒介,使人們去感受自然的存在。

館內藏書豐富,巨大的木製書架直抵屋頂,這裡共有將近5000個書格,5萬冊藏書。沙發、靠背椅、長腳凳分散在各個角落,為讀者提供儘量多的舒適座位,二樓還有長長的厚墊子,可以半躺著讀書。在這裡,時光仿佛放慢了腳步。


6、成都 麓湖·A4美術館

不同於大部分處於街頭鬧市或山水之間的美術館,麓湖·A4美術館深深地紮根於社區。美術館總面積3500平方米,是一座臨湖而建的覆土建築。立面的紅砂巖與周圍地貌融為一體,混凝土、鋼結構和玻璃幕牆的運用彰顯建築的現代風格。為了充分表達建築與環境的相生共融,美術館的外立面大量採用紅砂石混凝土鑿毛效果,每一片鑿毛牆體均由泉州的石雕師傅手工敲打,建築的巨大張力隱藏在細小的一錘一鑿之間。

美術館建立之初,A4就一直強調與所在城市與社區的聯繫溝通,不斷嘗試各種前衛的藝術實踐。這裡有最前衛的當代藝術,頗具學術性的個展,也有生活味濃厚的影像展,親近社區的兒童藝術節,每個人都能在此尋獲驚喜。

麓湖·A4美術館開館展:「創造空間」現場,雎安奇《紅》裝置(LED燈箱、監視器、影像)尺寸可變 2017 (攝影師何博)


7、武漢 5號車間

武漢江岸區的5號車間,是當地人心中一個神奇的所在。它是手作中心,也是藝術館、創意文化區、教育中心,創始人陳強勝的初衷,是讓藝術在這裡返璞歸真。「藝術不應該是高高在上的,藝術是我們生活的寫照。」

5號車間的整體構思,受到近年來歐美流行的開放工作室(open studio)以及車間(workshop)概念的啟發。 約3000平米的空間裡,分布著美術、音樂、舞蹈、表演、手工藝等門類豐富的工作室和車間,並擁有一座藏書近萬冊的免費圖書館,它們既給藝術家們共享,也向市民和青少年以及各類團體敞開大門。

在這裡,平時遙不可及的明星就坐在你身邊,拿著一把吉他唱民謠。你也可以參與畫家創作的過程,和他一起去完成一個作品。木作、陶藝、編織、版畫……這些傳統的民藝都有獨立的工作室,技藝高超的師傅會手把手教你從無到有製作一件物什。你會發現,原來藝術離自己那麼近。


8、廣州 K11藝術購物中心

位於廣州的K11,像是一座現代都市博物館。相比於購物商場,它的定位更像一個線下社交空間,是體驗生活、活化本土藝術的地方。

在紐約曼哈頓展覽過的「梵谷的耳朵」垂直遊泳池,被創始人鄭志剛直接運到廣州,稱為城市新藝術地標。一層的中庭,是一件跨越八層的巨型藝術品;在商場的二層,還能邂逅日本藝術家奈良美智的「大頭狗」,雙眼下垂、欲言又止;五層的《大蘑菇》出自藝術家感志強之手,將微小的自然元素放大,提供無限的想像空間。這裡還有一個樹屋一樣的空中舞臺,時常會有小型演出和展覽。

相比於僑福芳草地,這裡的藝術展更加怪誕前衛,眾多提供沉浸式體驗的展覽,讓人仿佛走入夢境,與光影色彩融為一體。

相關焦點

  • 在城市極美之地,遇見藝術
    這些公共藝術空間,去了一定不後悔  著名藝術策劃人北川富朗曾說:公共藝術,其實就是各種各樣的「相遇」。藝術與空間,時尚與工業,當下和歷史,而最重要的,是人與人的相遇。在廣闊的公共空間中,藝術不僅是裝點,更是一種態度,激活城市與人的交流,喚起人們對一座城市的情緒和記憶。
  • 觀察|追尋地鐵空間之美——關於公共藝術與城市地鐵
    過去二十年,中國高速地鐵建設帶來地鐵空間特色危機問題,車站面貌雷同,識別性低,目前中國正經歷功能地鐵向人文地鐵的轉變過程中。因此公共藝術介入地鐵空間的必要性也被人關注:地鐵空間如何滿足公眾對自然界和人文歷史的需求、公眾對地鐵空間識別的需求,以及公眾對地鐵空間之美的永恆追求。
  • 有趣的公共空間:尋找城市中的藝術「彩蛋」
    在水岸、街區、綠道和公園,你都可以找到藝術家、設計師們埋下的各種「彩蛋」,這些城市「彩蛋」慰藉著你緊繃的神經,並提供某種新的生活可能性。缺乏情感共鳴的公共空間和那些只為「造景」的公共藝術,已經無法觸及都市人的內心,他們更願意宅在自己的小窩裡,或是選擇在網絡虛擬的公共空間中「衝浪」。作為城市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塑造有溫度、有活力的公共空間對於激發公眾創造力,有著特殊的意義。
  • 「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戶外公共藝術作品永留楊浦濱江
    「2019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位於楊浦濱江原上海船廠舊址地區(船塢和毛麻倉庫)的展覽和活動即將於11月30日落下帷幕。澎湃新聞獲悉,在主場館以東5.5公裡的濱江岸線上的,戶外的8件公共藝術作品作為永久項目保留,這片帶著工業記憶的濱水空間未來將有來自世界各地藝術家的20件在地創作作品。
  • 這些趣味十足的城市裝置藝術,盤活了整個公共空間
    裝置藝術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興起,於七十年代逐漸發展成世界視覺文化的主流樣式。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城市景觀設計開始重視裝置藝術的展示,在設計師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加持下,多樣有趣的裝置藝術不斷湧現,給城市生活注入更多的活力。今天小編搜集了一些趣味感爆棚的城市裝置藝術,一起來看看吧!
  • 這些創意藝術裝置,激活了城市公共空間!
    城市公共空間是一個多層次、多功能的空間,集觀演、休息、娛樂、健身、餐飲、文化等為一體,是人們社會生活發生的舞臺,城市公共空間不僅僅是讓人參觀的,而是供人使用、讓人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它的實質是以參與活動的人為主體的,強調人在場所中的體驗。
  • 為什麼要有公共藝術,公共藝術到底是誰的藝術?
    就中國的情況而言,他表示:「隨著城鎮化的發展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空心化問題、鄉土文化精神缺失的問題、文化自信缺失的問題等,而公共藝術就是如何用藝術的語言、藝術的方式去解決這些問題,以實現地方環境、人文精神的重塑。」 關於「地方重塑」,上大美院國際公共藝術獎研究員年會提供了不少案例。
  • 黃洋:城市、公共空間與藝術——以古希臘城邦為例
    2020年12月18日,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黃洋在上海地產集團、世博文旅主辦的「城市更新,文化隨行,共美空間文化主題講座」上的演講,原題為《城市、公共空間與藝術——以古希臘城邦為例》,本文系錄音整理稿並經作者本人審閱。大家好!今天我想帶領大家走進古希臘的城市。我個人理解,現代城市的源頭是在古代希臘和羅馬。
  • 將湖南非遺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公共空間藝術建設
    昨日,省人大代表、長沙市湘女湘繡有限公司總工藝師柳建新建議,通過跨界融合的方式將湖南非遺文化元素系統地融入湖南城市公共藝術設計及建設,更好地推動非遺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城市公共文化藝術建設以及旅遊文化資源的挖掘。
  • 廢墟上的藝術館:下一個轉角會遇見誰?城市藝術的獨特光彩
    沒人願意看到自己的藝術創作被摧毀,它們應該被小心翼翼地妥善封裱在畫框中、玻璃後。而大衛卻很清楚,他的作品註定是短命的——沒人會因為一個塗鴉而保留一片廢墟。來自西班牙巴塞隆納的城市藝術家大衛·洛薩諾,至今為止的整個繪畫生涯都在城市的隱蔽處進行著。你完全可以認為,如果大衛沒有在塗鴉,那麼他一定在尋找可以塗鴉的地方。
  • 藝術設計:公共藝術設計之文化傳播及其教育作用研究
    公共藝術設計對城市的面貌有很大的影響,而且這些影響主要體現在其多樣化的功能上,其中文化傳播和教育作用體現在很多方面,審美意識、傳播歷史、和地域特色是文化功能的主要方面,而教育性也會滲透在這些因素中,然而現在公共藝術設計在發展趨勢方面並不符合人們現代化的需求,這就要求相關的人員要重視研究構成公共藝術設計的各個環節
  • 弘揚世博精神 打造城市名片——「2019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系列...
    開幕式現場10月17日,由「2019 多瑙河對話藝術節·夢之聲——絲路上的中國當代藝術」「上海之源 藝美青浦——中國藝術名家寫生作品特邀展」「藝空間:遇見自己——上海虹廟藝術中心館藏作品展」三個大型藝術展組成的「2019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系列聯合展在上海虹廟藝術中心開幕。
  • 新天地裡的「光影上海」,燈光藝術裡的城市之美
    澎湃新聞獲悉,此次「光影上海」以「希望」為主題,試圖以燈光藝術揭開城市之美。此前在西岸藝術中心舉辦的「光影論壇」上,與會者探討了探討光影藝術對於城市空間與城市文化項目的連接與發展。現場,Sergey Kim的作品《Neighborhood(鄰裡)》以燈光藝術點燃城市的想像與活力此次「光影上海」燈光藝術節由上海新天地主辦,並再度聯手荷蘭阿姆斯特丹燈光藝術節,以「希望」為主題,試圖以燈光藝術揭開城市之美,給予城市溫暖和活力。
  • 這9座顏值爆表的美術館,詮釋出城市公共藝術空間設計的真諦!
    城市與藝術從來都是一種共生共息的關係,公共藝術空間作為城市的一種特殊建築,以其自有的藝術性,為城市文化和藝術增添新的內容,並且可能成為城市的文化地標和象徵符號。公共藝術空間設計首先要考慮的是其在城市天際線上構成的立面和形象,因協調城市的整體形象和氣質,而成為城市肌理的映射和延續。
  • 2019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帶你感受水之魔力
    2019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主展延期公告 2019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自9月29日開幕以來,受到了廣大市民一致好評。城市在空間物的相遇與分離間孕育出關於未來的美好憧憬……以空間裝置的方式展現「自來水橋」從過去到未來的虛擬化存在,藝術性地記述它與蘇州河、與人的機緣關係。
  • 回顧2020|華僑城北方集團長期公共藝術計劃:讓公共藝術與城市一同...
    城市與藝術,共生共息,培育城市藝術靈魂,讓公共藝術與城市一同生長。觀眾們通過閱讀在場文獻、觀看影像資料、聆聽現場音效裝置,在策展人的引導下,最大程度地體驗了展覽呈現出的動態觀感。本次展覽將參與者對社會現實的緊密關注投射於展覽空間中,將藝術史研究課題與社會歷史現實緊密結合。
  • 公共空間藝術:美輪美奐的燈光藝術裝置
    我們需要了解的是作為後現代主義美學思潮影響下的新興藝術門類,燈光裝置藝術誕生於20世紀初,距今已有100年的歷史,應該比我們印象中存在的時間還要久遠一點。燈光藝術裝置作為一種公共空間藝術,從室內走向室外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表現的形式越來越多,融合的元素也越來越多,沉浸空間,文旅夜遊,特色小鎮等場景隨處可見燈光藝術裝置的身影,中藝光影專注於文創夜遊燈光藝術裝置方案設計、產品研發及工程實施;免費提供夜遊燈光藝術裝置創意方案。
  • 陸家嘴藝術空間添丁:APSMUSEUM探討空間與藝術關係
    比如「2019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便是由欣稚鋒藝術機構參與策展,並擔任公共藝術項目永久作品及公開徵集作品的總執行。在楊浦濱江留下20件公共藝術作品後,又將藝術家的作品帶到室內空間。楊浦濱江公共藝術作品,吉馬良斯《拱門》 APS如果說,公共藝術在藝術性之外,還要注重與在地環境的關係、趣味和安全性等。那麼在白盒子的藝術空間,欣稚鋒藝術機構則更注重藝術的深度和高度。
  • 鳳凰藝術攜手中央美院 為城市注入公共藝術新動力
    ,30多件大型公共藝術作品錯落有致地被陳列在5萬平米的海絲文化廣場上。作為本次公共藝術節的承辦方,鳳凰藝術在多語言、多媒介的當代藝術實踐中,匯聚各界藝術家,與廈門這座具備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城市產生頻率共振,積澱城市文化感知。  本次公共藝術節的總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院長王中表示,「公共藝術除了具有藝術本體的屬性,更重要的是社會屬性,它不僅僅是公共空間物化的構築體,它還是事件展演、偶發或派生的城市故事、城市文化精神的催化劑。」
  • [分享]美國城市公共藝術介紹資料下載
    美國城市公共藝術介紹專題為您提供美國城市公共藝術介紹的相關資料與視頻課程,您可以下載美國城市公共藝術介紹資料進行參考,觀看相關視頻課程提升技能。     文件 21MB 格式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