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創意藝術裝置,激活了城市公共空間!

2020-12-24 騰訊網

城市公共空間是一個多層次、多功能的空間,集觀演、休息、娛樂、健身、餐飲、文化等為一體,是人們社會生活發生的舞臺,城市公共空間不僅僅是讓人參觀的,而是供人使用、讓人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它的實質是以參與活動的人為主體的,強調人在場所中的體驗。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閒暇時間的增多,公共空間對於城市居民的作用越發顯得重要。在探索城市公共空間的利用上,公共藝術裝置作為空間中的一部分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今天小編搜集了全球各地極具創意的城市藝術裝置,看看它們是如何在提高空間利用率的同時增強趣味性,讓藝術裝置與人產生關聯的!

加拿大城市蜂巢

建築不僅僅可以是居所,是景觀,也可以是具有教育意義的裝置。加拿大的城市蜂巢項目是一個位於城市公園PEI Farm Centre的社區性項目,建築師設置這個裝置旨在強調傳粉昆蟲的重要性和它們在可持續環境中的重要作用。

項目由兩個示範性的蜂箱以及一個邊長為3英尺的六邊形體塊搭建而成的三層露天劇場。蜂巢被設置在這個如同雕塑的蜂箱中,在為大眾提供學習平臺的同時,也作為公共藝術品裝點公園環境。

人們可以通過兩個窗口(分別為成人高度和兒童高度)觀察在樹脂玻璃巢內工作的蜜蜂,或者在「著落平臺」進出的蜜蜂。

由六邊形裝置搭建的劇場「Plan Bee」很好的融入了景觀環境,其間還種植了蜜蜂喜歡的花卉。六邊形的輪廓提供了理想的平臺,可供多人就坐。劇場的後方背景是一系列垂直擺放的六角形,從平臺上方升起的約9英尺的高度,可供孩子們像蜜蜂在「蜂巢」中攀爬玩耍。部分「蜂巢」還充當了說明性的標牌,即使養蜂人不在現場,也可以通過圖解向公眾解釋授粉的過程。

城市蜂巢裝置既是城市休閒設施,也是雕塑、花園和鼓勵實踐的學習工具。

巴黎 「A NEW NOW」藝術裝置

倫敦藝術家Morag Myerscough於今年10月在巴黎蓬皮杜廣場打造了一座名為「A NEW NOW」(新現在)的城市裝置。

這座8米高的醒目雕塑旨在樹立一種新的觀念,為後疫情時代創造一個「新的現在」。一系列看似混雜的幾何形狀從地面「生長」出來,接著攀升至耀眼的、色彩鮮豔的「A NEW NOW」(新現在)字樣,意在通過簡單而醒目的自信與樂觀主義來激發路人的想像力。

在博物館和畫廊都受到疫情影響的情況下,「A NEW NOW」這樣的公共藝術作品可以為人們帶來歸屬感,把握機會重建更加積極樂觀的新未來。這樣的做法也呼應了藝術家一貫秉持的核心價值:「既要讓走近它的人快樂,也要讓遠處即將走來的人快樂。」

美國Cache Me if You Can藝術裝置

Cache Me if You Can藝術裝置位於帕洛阿爾託市政廳前的國王廣場。裝置的內部和外部共有20個印有圖像的表面,它描繪了2019年5月31日這一天廣場上發生的事件,同時呈現出變化的光影。

從幾何上看,該結構由10個相等的三角形硬質PVC塑料板構成,每個板面的內外表面都印有基於現場照片的投影圖案,並根據該圖案打出了小孔。當遊客從正面靠近時,裝置將與周圍環境保持一致:其表面的圖像與軸線上的建築立面以及廣場的地面圖案形成完美重合。從其他角度看,圖像將呈現出拉伸、摺疊和鏡像的效果,帶來另一種奇妙的視覺體驗。

三角形板面上的孔徑形成變化的圖案,到了晚上,裝置從內部點亮,光線從這些孔徑散發出來,在廣場上投下一組新的圖像。

芝加哥Rounds Theater Pavilion裝置

Rounds是2016 Ragdale Ring國際設計建造比賽的獲勝項目,同時也是Adrian Smith獎金的獲得者。這個裝置是Ragdale基金會的臨時劇場展示,位於芝加哥30英裡外森林湖社區的藝術家集中區。

該裝置脫離傳統意義上的舞臺和棚頂,建立了一個尺寸和形狀多樣起伏波動的外貌,讓觀眾和表演,舞臺控制,座位選擇之間展現出多種形式關係,形成了多功能的戶外集會場地和一種全然環繞式的體驗。

小幅度的波動是為觀看者提供的愜意休息空間。中等幅度的波動給環形內部空間提供出入口,同時滿足一些表演安排。最大幅度的波動設置為主舞臺,這個舞臺可以被拆卸來配合周圍同時進行的其他演出。

「發光的夢想」 燈泡藝術裝置

發光的夢想作為一個公共藝術作品,需要放置在一個公共空間當中,旨在改善空間的質量,給接觸它的人帶來快樂和愉悅。

選擇「燈泡」作為設計形象是因為燈泡是人類偉大的發明之一,它相較於美術館中的藝術品更親近於所有人,可以拉近藝術與人的關係。

為了讓裝置有更豐富的層次,設計師通過體量,顏色,夜晚夢幻斑斕的燈光和與人更親近的接觸上做了精心的設計。因此,它不單是一個「好看」的燈泡,還是一個可以進入其內部的炫酷空間,能給人帶來極強的視覺與身體體驗的刺激。

整個作品適合拍照留影,它能記錄人們的快樂,是一段美好回憶的物質載體。同時也符合現今讀圖時代的傳播方式。它通過圖像信息不斷的外向傳播,傳播出去的不單單是作品本身,還有作品承載的美好願望和參與者的歡快記錄。

哥倫布「樹籬之間」景觀裝置

該裝置位於米勒住宅的崖柏樹籬(Arbor Vitae hedgerow)可謂是現代景觀和建築的一大標杆。這片建築外圍的茂密樹籬,使沙裡寧為住宅設計了一面玻璃外牆的前提下,依舊可以在街道和私人庭院間設置一片堅實的隔牆。新建的景觀裝置成為印第安納州哥倫布市的一個臨時娛樂地標。

裝置中的巨型吊床是用尼龍織帶手工編織而成的,而織帶的色彩選擇則源於亞歷山大·吉拉德於米勒住宅中所設計餐桌的配色方案。

裝置的其他部分,則使用了簡單的現成農業和建築材料,以確保裝置的每個部件都可以有較好的後續處理。

用於樹壇和中心走道的石籠、覆蓋物、石灰石和樹樁,也都將於當地的基建項目中被再次重新使用。總的來說,「樹籬之間」臨時景觀裝置,致力於在材料使用和遺產保護上採取合適的措施,以在對當地建成環境的部分元素進行臨時重組的同時,將現代建築的一個代表性語彙轉化為一個新興地標和一次難以忘懷的經歷體驗。

美國WUCLAY大型線狀「樂器」裝置

義大利藝術家edoardo tresoldi 創作了一個巨大的線狀網格作品,矗立於威斯康星州烏克萊的中心地帶,在2016 eaux claires festival上對外進行展示。

這個巨大的裝置作品被命名為「巴洛克」,它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草草勾勒的樂器,一個被變成現實並被放大的設計圖。在為期兩天的節日裡,音樂家們將輪流在這個實用的裝置中進行表演。

藝術家賦予了作品無形以短暫的有形,儘管看上去規模宏大,但其實非常脆弱。到了晚上該作品會被節日的燈光照亮,讓人們看清楚它的外形。

「巴洛克」的存在很短暫,一旦節日結束,它就會隨著消失。為了防止它被拆掉,該作品被捐給了eau clair社區,變成這個小鎮的一個永久裝置。

倫敦MINI LIVING forests裝置

2016倫敦設計節期間,MINI 汽車和asif khan合作,共同在倫敦肖爾迪奇區展示了MINI LIVING「forests」裝置。

展出的裝置源於日語中的「shinrin yoku」一詞,意為森林浴,裝置空間與人們的每個感官聯繫在一起,保證參觀者全方位吸收到森林的清新氣氛。展覽空間配有半透明外牆,裝置內部綠色柔美的植物環繞周圍,為人們提供了在城市街道中一處安靜穩定的環境。

裝置分為三個主題房間,分別是:connect(聯繫)、create(創造)和relax(放鬆),提供了可供會面交談、創造生產、休閒放鬆的空間,充分考慮現代城市居民的未來生活可能。

「MINI LIVING forest」裝置反映出對空間的創造性使用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在多人共享的城市地區。

荷蘭烏特勒支 「Aura utrecht」裝置

「Aura utrecht」公共裝置位於荷蘭烏特勒支市,裝置由三個分離的圓柱結構組成,並通過高聳的支架連接。三個結構垂下透明的彩色掛簾,處在裝置內部,街道被透明掛簾染成鮮活的色彩,而在外部,裝置就像是街道令人注目的舞臺,成為城市街道充滿活力的場地,也是城市中心的一塊讓人平靜的綠洲。

隨著夜幕降臨,三個圓柱體結構內部會亮起燈光,將裝置變為了三個懸掛的燈籠。光線透過透明掛簾,照亮了周圍的建築,同時也為人行道增添了生動的色彩,成為城市夜間一道別樣的風景。

Aura utrecht既是觀景臺,同時又是城市舞臺和頗具紀念意義的展示廳,處在三個界限分明的裝置內時,烏特勒支市居民將有機會欣賞到帶有明快色彩的城市美景。

阿姆斯特丹3D列印「城市小屋」

在阿姆斯特丹,DUS建築公司利用3D列印建造了「城市小屋」。小屋佔地8平米,體積約25立方米,內部容納了能變單人床的沙發,城市小屋在河道邊成為一個舒適的庇護所。

利用3D列印技術,小屋的建造迅速而環保,體現了可持續性的生態理念。除了地板的水泥底框,其他建築材料都通過3D印表機列印出模塊再組裝建造。蜂巢結構的牆壁內部,不需要鋼筋框架也能保證建築強度,同時還能節省材料。而住宅表皮上的材料是生物塑料,可以降解或者回收,重新用於下一個設計中。這種特性讓它在災區援建中可以迅速而便捷地創造一個小型暫時性的住所。

同時「城市小屋」也是可持續廉價城市住房的典型體現,這種3D列印小屋,或許能優雅地解決日益嚴峻的而城市住房問題。

藝術家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讓藝術裝置設計綻放出無窮魅力。它們不僅起著裝扮公共空間、美化城市的作用,還能夠給人們帶來諸如社會現象探討、環境保護、人的情緒變換,甚至文化傳承、哲學思考、藝術薰陶等認知思想與心靈上的啟示。

文章素材來源網絡,由睿途旅創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最近微信更改了推送機制,為了能第一時間收到我們的推送消息,請大家根據下面圖裡的教程給我們加星標,並在文末點「在看」哦~

相關焦點

  • 這些趣味十足的城市裝置藝術,盤活了整個公共空間
    裝置藝術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興起,於七十年代逐漸發展成世界視覺文化的主流樣式。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城市景觀設計開始重視裝置藝術的展示,在設計師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加持下,多樣有趣的裝置藝術不斷湧現,給城市生活注入更多的活力。今天小編搜集了一些趣味感爆棚的城市裝置藝術,一起來看看吧!
  • 有趣的公共空間:尋找城市中的藝術「彩蛋」
    在水岸、街區、綠道和公園,你都可以找到藝術家、設計師們埋下的各種「彩蛋」,這些城市「彩蛋」慰藉著你緊繃的神經,並提供某種新的生活可能性。缺乏情感共鳴的公共空間和那些只為「造景」的公共藝術,已經無法觸及都市人的內心,他們更願意宅在自己的小窩裡,或是選擇在網絡虛擬的公共空間中「衝浪」。作為城市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塑造有溫度、有活力的公共空間對於激發公眾創造力,有著特殊的意義。
  • 在城市極美之地,遇見藝術——這些公共藝術空間,去了一定不後悔
    著名藝術策劃人北川富朗曾說:公共藝術,其實就是各種各樣的「相遇」。藝術與空間,時尚與工業,當下和歷史,而最重要的,是人與人的相遇。在廣闊的公共空間中,藝術不僅是裝點,更是一種態度,激活城市與人的交流,喚起人們對一座城市的情緒和記憶。今天介紹的八個城市公共藝術空間,有著不同的表象和形態,但內裡卻無比一致:讓藝術走進生活,走近身邊,與城市共同呼吸。
  • 觀察|追尋地鐵空間之美——關於公共藝術與城市地鐵
    倫敦地鐵環線格洛斯特站的公共藝術展二、地鐵公共藝術表現形式及發展趨勢從國際範圍來看,地鐵空間中的公共藝術具有多元化的表性形式,大致包括三種類型,分別是永久性公共藝術、階段性公共藝術和公共藝術創意產業。第一種永久性地鐵公共藝術,是地鐵在建設時期一次完成並永久存在於地鐵車站公共空間中。目前中國地鐵中最常見的是壁畫,在國際城市地鐵中也有雕塑、繪畫、裝置、景觀等藝術表現形式,或者有與車站其他要素相結合的藝術導向、藝術設施、藝術廣告,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空間車站。
  • 裝置藝術×生活丨藝知物當代藝術空間
    《可口可樂館》裝置藝術創造的環境,是用來包容觀眾、促使甚至迫使觀眾在界定的空間內由被動觀賞轉換成主動感受,這種感受要求觀眾除了積極思維和肢體介入外,還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甚至味覺。Luftwerk 是一個專注於沉浸式藝術創作的團隊,通過藝術裝置探索光線,色彩的美妙之處。
  • 公共空間藝術:美輪美奐的燈光藝術裝置
    時代的進步,人們對光的感知也不再僅僅局限於功能性的照明以及基本的光線營造,藝術家們開始將燈光、造型,材料、聲音、情感、互動,科技等多種元素糅合在一起,創作出美輪美奐的燈光裝置。我們需要了解的是作為後現代主義美學思潮影響下的新興藝術門類,燈光裝置藝術誕生於20世紀初,距今已有100年的歷史,應該比我們印象中存在的時間還要久遠一點。
  • 2017公共藝術與「一帶一路」城市發展論壇
    這一課題對於中國的大多數城市而言如此,對於重慶這樣的工業城市更是如此,基於以上關鍵詞,圍繞城市公共空間的景觀再造,城市整體規劃中新舊更替的建造於改造,城市化建設中的工業遺產的在開發與保護等課題展開,並結合相關案例與研究成果講述。2008年之後新一輪的城市化讓中國的面貌一次次的刷新,而在這個過程中有那些具有借鑑可參考的經驗?
  • 回顧2020|華僑城北方集團長期公共藝術計劃:讓公共藝術與城市一同...
    城市與藝術,共生共息,培育城市藝術靈魂,讓公共藝術與城市一同生長。本次展覽共邀請七位藝術家,展出的作品門類包括繪畫、雕塑、建築草圖、裝置、攝影等。展覽遵循主題 "記憶的形狀",以"記憶"這一抽象概念為線索,從個人、集體、城市三個角度出發,邀請公眾思考個體記憶、群體記憶與記憶載體之間的聯繫。參展作品從多個角度思考記憶與空間的關係,包括對於建築群興衰的反思,對空間存在感的重新定義,以及通過繪畫和攝影等視覺媒介對人類生存之所提出新的構想和規劃等。
  • 藝術邂逅工業 創意激活城市|榆林中能文創園盛大開園
    △榆林文旅董事長兼總經理李軍致辭李軍在致辭中表示,中能文創園是由原中能煤礦改造而成,通過創意設計、空間重塑和藝術元素的融入,已經將其打造成了以藝術寫生、研學培訓為主,集藝術創作、藝術展覽、藝術教育等為一體的文化創意產業園,未來,還將繼續發揮優勢,通過與校企合作的方式,為榆林培育更多的文化藝術專業人才。
  • 傾影科技集團:互動藝術裝置,許你一場空間「魔法」盛宴~
    藝術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因此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有藝術的身影。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浪潮,互動藝術裝置已經融入現代生活的各個領域,引領公共藝術發展潮流。藝術家們運用互動裝置藝術的獨特創意,表現想像與真實交織的視覺幻境,營造一種特別的視覺體驗環境,並通過與作品的多感官互動而激發人們的聯想,使人們獲得一種全新的審美體驗,引發思考。01敦煌壁畫壁畫是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其中敦煌壁畫尤為出名。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壁畫也會逐漸褪色。
  • 數字光影藝術·激活城市夜間經濟的「魔法棒」
    光影藝術是表達城市的語言,不僅僅是為市民和遊客帶來賞心悅目的視覺體驗,更是連接人與城市「心靈相惜」的紐帶。炫酷的燈光交響曲讓馬尼拉的夜晚散發著無窮魅力,讓歡樂的夜遊因為創意光影藝術而永不落幕而【氣旋球裝置】會與周圍的光影發生呼應、色彩碰撞和變化等互動體驗,呈現夢幻奇妙的空間。
  • 巴黎不眠夜:看藝術文化如何激活城市空間與夜間經濟
    在基本生活訴求逐步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更多地開始追求文化與藝術的「精神食糧」,體驗訴求與消費方式也有了轉變。進而「城市空間再激活」、「城市更新」、「夜間經濟」、「藝術文旅」等字眼開始頻繁出現,引發業界不斷的思考探索與嘗試。如何運用藝術手段去打造一個富有生命力的場所甚至城市?
  • 戶外裝置藝術打造爆紅網紅打卡聖地
    一個地方的爆紅或許不是風景而是風景裡的某個裝置藝術,一個造型獨特賦有藝術文化內涵的戶外裝置藝術,一不小心就能成為網紅打卡聖地。說到網紅打卡聖地也是數不勝數,像深圳華僑城創意園,被稱為鬧市中的文藝街區。本是一片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舊工廠,卻被裝點的文藝範十足。
  • 邛崍開展「種子力」公共裝置設計競賽徵集活動
    四川新聞網成都7月28日訊 2020年7月27日,由成都邛崍市旅投集團主辦的「種子力」公共裝置設計競賽,正以「一粒種子,讓創意自然生長」為主題,面向全球設計師、建築師、藝術家、創意人等進行公開招募。本次活動還邀約包括日本設計大師黑川雅之、日本花道大師吉元燁子等多位設計、建築、創意、藝術相關的大咖助陣,除了在競賽單元中評選出最具創意的公共裝置設計作品,在天府大地上,還有一場關於「大地藝術」的盛事即將拉開帷幕。「種子力」公共裝置設計競賽作為最重要的單元之一,將為天府文化的發展與公園城市的踐行,探索出更多來自全球新銳創意力量的可能。
  • 為什麼要有公共藝術,公共藝術到底是誰的藝術?
    更重要的是,地鐵公共藝術與網絡化有機結合,並凸現區域文化特色,同時具有長遠性。」何斌表示:「以前車站公共藝術的形式基本上以牆體的平面壁畫或浮雕藝術為主,而世博會後,公共藝術的形式越發多樣化、參與創作的藝術家也越來越國際化。此外,藝術形式不僅有平面的,還包括了各種空間、裝置和多媒體藝術,創作手法更具時代特徵。」
  • 2019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閉幕研討回顧
    「問題是城市空間藝術季如何將它的目的、策略,和上海公共生活的需求相一致?」為了驗證這個問題,李龍雨先生三次到訪本屆城市空間藝術季,他認為三屆的積累證明了藝術在城市更新當中起到了「靈魂之眼」的作用,藝術季未來的發展可能在建築更新中尋求到出路。
  • 激活城市生命力 綠島廣場創意設計大賽在行動
    在佛山,有這麼一群藝術家、教授、專家及熱心於傳播城市文化的人士,他們正在要進行的,就是以馬賽克鑲嵌藝術為表現形式,為佛山打造新城市地標的文化行動,這次行動代號為:綠島廣場公共藝術及公共設施創意設計大賽。
  • 「探索」公共環境和空間還能藝術創作?來看這8個案例→
    社區公共藝術介入是指通過公共藝術的方式介入到空間激活和社區營造過程中,並由此生成一種社區的關係美學、行為美學和生活美學。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說,社區公共藝術的植入模式多樣,創意盎然,主要形態有:藝術裝飾類、功能設施類、藝術活動類、社區美術館植入類等。
  • 讓你眼前一亮的動態店招裝置,拼的是創意
    打開APP 讓你眼前一亮的動態店招裝置,拼的是創意 發表於 2020-03-26 15:15:52 直觀且直接,這也逐漸形成了城市地區商街的一大特色。作為南京雙軟認定企業投石科技,它的展覽展廳裡結合了光、影、聲、色,調動參與者的多種感官,利用智能交互設備,營造浸入式體驗。這些精選創意裝置,既要有生活的巧思,又要有打動人心的產品個性。
  • 關於疫情後的城市公共空間,你有多少種設想?
    本次競賽選取成都東部新區中凱州新城的凱州中央公園作為基地範圍,以生態環境為核心,以生活品質為切入點,試圖在全球範圍內發起一場關乎城市公共空間核心價值的討論。疫情過後,人們更多的意識到了公共空間的使用需求是多維的,而不僅僅是滿足社交和運動的需求。因此未來城市設計者在公共空間的設計中,除了需要從生態角度以及使用者體驗方面思考外,也需要考慮到人在公共空間中尋求適當獨立空間、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