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歲月的變遷,很多傳統美食正在漸漸淡出我們的視線。但還是有人堅持用古法制美食,那些挑戰舌尖的中國味道,源自於手藝人對於傳統烹飪和製作工藝的堅守。《老廣的味道》之潮汕味道以寫實的手法紀錄食品工業化年代,堅守食物傳統工藝的美食製作者。
老廣的味道第一季行走廣東21城,上山下海,深入美食腹地拍攝了30個故事,揭秘鮮為人知的地方獨特飲食,展示眾多廣味特色菜和背後的人物故事。
第一集:上山下海,就為一口鮮!
深諳飲食之道的漁民說,遮浪麻魚最好吃,因為捕撈後從不在海上過夜,漁民都是當天出海當天回,全為了這一口「鮮」。
麻魚學名海鰻,又叫門鱔,每年11月從臺灣海峽遊入淺灘產卵,第二年春天再遊回深海。要吃上這種怪魚,得依靠天時地利人和。麻魚以肉質緊緻,帶有海鮮特有的鮮味著名。魚頭魚骨頭煲湯,魚肉煮粥,燜炒或者清蒸。為了能在一年四季品嘗這種來之不易的「怪魚」,汕尾人專研出一種獨特的存「鮮」法——「鹹麻魚」,用鹽將麻魚醃製,魚肉中的蛋白質在鹽的作用下凝固,去除多餘的水分,經過醃製的魚肉蒸出來後,更加鮮嫩爽滑。
廣東珠海還有一種鮮味可以麻魚媲美,它有兩層「外衣」一軟一硬,這便是全國品質最好的鬥門重殼蟹。愛吃膏蟹的覓食者只要願意付錢,就能吃到香氣撲鼻的膏蟹,但重殼蟹卻不是有錢就能吃得到的。
最好的食材,最簡單的做法。用水蒸和煮的做法是根叔一貫的推薦,活躍的蒸汽使海鮮鮮的原味最大限度地被激發,加了點薑絲去除了海鮮的腥味,還帶出了重殼蟹天然的鮮味,這中間的回味是養了25年蟹的根叔都無法抗拒的。
麻魚和重殼蟹只是《老廣的味道——鮮》其中的兩個小故事,要想感受更多田間地頭,大海深處的獨特風味,請看本集將深入大海、山村感受老廣對食材「本味」的提煉與升華。請看第一集:
第二集:味蕾冒險,敢為舌先看老廣!
大部分中國人對廣東人的印象是——廣東人天上飛的除了飛機,地上跑的除了汽車,啥都吃。面對一些讓人「大驚小怪」的食材,有些人驚恐逃離,有些人趨之若鶩,到底是舌尖上的冒險,還是就地取材的家常呢?
沙蟲的拍攝地位於遂溪縣草潭鎮南洪村,這片大海下有一萬多畝海沙地,沙蟲就在沙地底下40公分處,它們天生天養,以吸附海沙上的微生物為食,千百年來沙蟲就是這一帶漁民餐桌上的美食。沙蟲對生長的環境十分敏感,一旦海洋或沙灘遭到汙染,沙蟲便不能成活。
沙蟲的做法有很多,爆炒,煮湯,熬粥,椒鹽,油炸。清蒸蒜蓉沙蟲是當地最常見的做法。沙蟲富含多種胺基酸,它釋放的鮮味與蒜蓉的碰撞能夠產生一種別具一格的味蕾享受,而粉絲,則吸收兩者的汁液,讓自己有了更立體的味道。
沙蟲刺生,也是本地人酷愛的一種吃法。沙蟲和其他本身沒有味道的海鮮不同,自身有「天然味精」的稱號,鮮美脆嫩,可以不加配料直接鮮食。鮮甜的沙蟲刺生配上一點芥末醬油,更具特色。
還有一道食物真的我徹底被它徵服了,那就是滷水桂花蟬。桂花蟬外形很像我們小時候抓的蟬,但是實際上桂花蟬和蟬是完全不同的昆蟲,桂花蟬因體上生有香腺可釋放桂花香,加之外形像知了,故俗稱桂花蟬。
當我看到鍾村人像吃瓜子一樣剝著桂花蟬吃的時候,我驚呆了,我這人生中還是頭一回現場看人這麼熟絡的吃著真正的一個甲蟲。
一道秘制和味的桂花蟬,最重要的便是滷水的調製。甘草、花椒、八角、肉桂都是最基礎的材料,看似簡單的做法,確是莫家做桂花蟬的秘方。
將桂花蟬放進熬了一個小時的滷水,煮開後再浸泡6小時,滷水侵蝕桂花蟬全身,與其原有的桂花味碰撞,會混合成一種更加誘人的味道。
吃桂花蟬,順序應先從腳吃起,其中前腳味道濃鬱,然後將頭連同內臟一同拉出,外殼連同殼內淡黃色的蛋白質整隻咀嚼。桂花蟬頭部揭開硬殼有肉,人稱「瘦肉」,嚼之味甘肉香,所以也有食客專門衝著這一塊肉來吃。因為這過程跟吃瓜子十分相似,在鍾村,桂花蟬也被稱為「鍾村瓜子」。
想知道吃竹子長大的竹狸味道如何嗎?想知道長滿紅菌的豆腐為什麼吃起來像木頭卻異常鮮甜呢?想重溫兒時小夥伴們抓竹蟲吃的場面嗎?請看第二集:
第三集:不時不食,節氣裡的廣東味道!
食物裡程,也就是食物產地到餐廳或餐桌之間的距離越長,餐飲成本就越高,食物的品質就越差,同時對環境的破壞就越大。當地時令食材的食物裡程為最短,且能秉承當季氣候與土壤的特質,符合養生原理。我想所有的味道其實是每種食材對自然生長的記憶吧,越是當季當下,自然的味道就越濃。這個和咱老祖宗的「不時不食」一脈相承啊,得為自己愛吃進口水果羞愧一下,不過化妝品的裡程暫時還沒法改。
但老廣們還是習慣通過飲食感受季節的變化。廣東奇特的時令食材真不少,片子的第一個故事想選擇家常菜,在樂昌的炮彈芋頭和增城的遲菜心中很快定了後者,對,就是因為菜心更貌美。別說,一米多高的菜心那麼嫩甜真讓人意外,尤其冬至後,如果能上點霜,味道甜極了,精品菜心能賣到一百多元一斤。
在潮汕,有一種被稱之為「米」的美食吸引了我的注意。它同樣源自於泥土,但卻不在陸地上,而且比其他海鮮平價很多。這種「米」就是學名叫「尋氏短齒蛤」的貝殼,脫殼後俗稱薄殼米。
海產品的收割來之不易,薄殼米也不例外,為了保證中午前進入市場,通常凌晨3點就開始捕撈,11點前結束勞作。想想半夜在漆黑的大海裡,四周一片安靜,只有噗通噗通的跳海聲和短暫的吆喝聲是何等的震撼。
說起薄殼最正宗的吃法,潮州人最喜歡配上蒜粒、金不換急火猛炒,最高的境界是薄殼米熟了,但還沒脫殼,口感鮮嫩,汁液飽滿。
潮汕人對這便宜又美味的薄殼更是愛到了可一日三餐當飯吃的地步,所以當地人把薄殼叫做「不是米的米」。
如今,反季節食物隨處可見,我們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可尊重時令、按季節就地就近選擇食物,依然是老廣的飲食哲學,也符合環保的食物裡程概念。延伸點想,也許按規律行事,按規矩做人,不逾越,不放肆,更是老廣「不時不食」所傳遞的精髓吧。請看第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