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中國 - 老廣的味道第一季 (1-3集)

2021-03-03 悠悠她爹

隨著歲月的變遷,很多傳統美食正在漸漸淡出我們的視線。但還是有人堅持用古法制美食,那些挑戰舌尖的中國味道,源自於手藝人對於傳統烹飪和製作工藝的堅守。《老廣的味道》之潮汕味道以寫實的手法紀錄食品工業化年代,堅守食物傳統工藝的美食製作者。

老廣的味道第一季行走廣東21城,上山下海,深入美食腹地拍攝了30個故事,揭秘鮮為人知的地方獨特飲食,展示眾多廣味特色菜和背後的人物故事。

第一集:上山下海,就為一口鮮!


深諳飲食之道的漁民說,遮浪麻魚最好吃,因為捕撈後從不在海上過夜,漁民都是當天出海當天回,全為了這一口「鮮」。

麻魚學名海鰻,又叫門鱔,每年11月從臺灣海峽遊入淺灘產卵,第二年春天再遊回深海。要吃上這種怪魚,得依靠天時地利人和。麻魚以肉質緊緻,帶有海鮮特有的鮮味著名。魚頭魚骨頭煲湯,魚肉煮粥,燜炒或者清蒸。為了能在一年四季品嘗這種來之不易的「怪魚」,汕尾人專研出一種獨特的存「鮮」法——「鹹麻魚」,用鹽將麻魚醃製,魚肉中的蛋白質在鹽的作用下凝固,去除多餘的水分,經過醃製的魚肉蒸出來後,更加鮮嫩爽滑。

廣東珠海還有一種鮮味可以麻魚媲美,它有兩層「外衣」一軟一硬,這便是全國品質最好的鬥門重殼蟹。愛吃膏蟹的覓食者只要願意付錢,就能吃到香氣撲鼻的膏蟹,但重殼蟹卻不是有錢就能吃得到的。

最好的食材,最簡單的做法。用水蒸和煮的做法是根叔一貫的推薦,活躍的蒸汽使海鮮鮮的原味最大限度地被激發,加了點薑絲去除了海鮮的腥味,還帶出了重殼蟹天然的鮮味,這中間的回味是養了25年蟹的根叔都無法抗拒的。

麻魚和重殼蟹只是《老廣的味道——鮮》其中的兩個小故事,要想感受更多田間地頭,大海深處的獨特風味,請看本集將深入大海、山村感受老廣對食材「本味」的提煉與升華。請看第一集:

第二集:味蕾冒險,敢為舌先看老廣!



大部分中國人對廣東人的印象是——廣東人天上飛的除了飛機,地上跑的除了汽車,啥都吃。面對一些讓人「大驚小怪」的食材,有些人驚恐逃離,有些人趨之若鶩,到底是舌尖上的冒險,還是就地取材的家常呢?

沙蟲的拍攝地位於遂溪縣草潭鎮南洪村,這片大海下有一萬多畝海沙地,沙蟲就在沙地底下40公分處,它們天生天養,以吸附海沙上的微生物為食,千百年來沙蟲就是這一帶漁民餐桌上的美食。沙蟲對生長的環境十分敏感,一旦海洋或沙灘遭到汙染,沙蟲便不能成活。

沙蟲的做法有很多,爆炒,煮湯,熬粥,椒鹽,油炸。清蒸蒜蓉沙蟲是當地最常見的做法。沙蟲富含多種胺基酸,它釋放的鮮味與蒜蓉的碰撞能夠產生一種別具一格的味蕾享受,而粉絲,則吸收兩者的汁液,讓自己有了更立體的味道。

沙蟲刺生,也是本地人酷愛的一種吃法。沙蟲和其他本身沒有味道的海鮮不同,自身有「天然味精」的稱號,鮮美脆嫩,可以不加配料直接鮮食。鮮甜的沙蟲刺生配上一點芥末醬油,更具特色。

還有一道食物真的我徹底被它徵服了,那就是滷水桂花蟬。桂花蟬外形很像我們小時候抓的蟬,但是實際上桂花蟬和蟬是完全不同的昆蟲,桂花蟬因體上生有香腺可釋放桂花香,加之外形像知了,故俗稱桂花蟬。

當我看到鍾村人像吃瓜子一樣剝著桂花蟬吃的時候,我驚呆了,我這人生中還是頭一回現場看人這麼熟絡的吃著真正的一個甲蟲。

一道秘制和味的桂花蟬,最重要的便是滷水的調製。甘草、花椒、八角、肉桂都是最基礎的材料,看似簡單的做法,確是莫家做桂花蟬的秘方。

將桂花蟬放進熬了一個小時的滷水,煮開後再浸泡6小時,滷水侵蝕桂花蟬全身,與其原有的桂花味碰撞,會混合成一種更加誘人的味道。

吃桂花蟬,順序應先從腳吃起,其中前腳味道濃鬱,然後將頭連同內臟一同拉出,外殼連同殼內淡黃色的蛋白質整隻咀嚼。桂花蟬頭部揭開硬殼有肉,人稱「瘦肉」,嚼之味甘肉香,所以也有食客專門衝著這一塊肉來吃。因為這過程跟吃瓜子十分相似,在鍾村,桂花蟬也被稱為「鍾村瓜子」。

想知道吃竹子長大的竹狸味道如何嗎?想知道長滿紅菌的豆腐為什麼吃起來像木頭卻異常鮮甜呢?想重溫兒時小夥伴們抓竹蟲吃的場面嗎?請看第二集:

第三集:不時不食,節氣裡的廣東味道!


食物裡程,也就是食物產地到餐廳或餐桌之間的距離越長,餐飲成本就越高,食物的品質就越差,同時對環境的破壞就越大。當地時令食材的食物裡程為最短,且能秉承當季氣候與土壤的特質,符合養生原理。我想所有的味道其實是每種食材對自然生長的記憶吧,越是當季當下,自然的味道就越濃。這個和咱老祖宗的「不時不食」一脈相承啊,得為自己愛吃進口水果羞愧一下,不過化妝品的裡程暫時還沒法改。

但老廣們還是習慣通過飲食感受季節的變化。廣東奇特的時令食材真不少,片子的第一個故事想選擇家常菜,在樂昌的炮彈芋頭和增城的遲菜心中很快定了後者,對,就是因為菜心更貌美。別說,一米多高的菜心那麼嫩甜真讓人意外,尤其冬至後,如果能上點霜,味道甜極了,精品菜心能賣到一百多元一斤。

在潮汕,有一種被稱之為「米」的美食吸引了我的注意。它同樣源自於泥土,但卻不在陸地上,而且比其他海鮮平價很多。這種「米」就是學名叫「尋氏短齒蛤」的貝殼,脫殼後俗稱薄殼米。

海產品的收割來之不易,薄殼米也不例外,為了保證中午前進入市場,通常凌晨3點就開始捕撈,11點前結束勞作。想想半夜在漆黑的大海裡,四周一片安靜,只有噗通噗通的跳海聲和短暫的吆喝聲是何等的震撼。

說起薄殼最正宗的吃法,潮州人最喜歡配上蒜粒、金不換急火猛炒,最高的境界是薄殼米熟了,但還沒脫殼,口感鮮嫩,汁液飽滿。

潮汕人對這便宜又美味的薄殼更是愛到了可一日三餐當飯吃的地步,所以當地人把薄殼叫做「不是米的米」。

如今,反季節食物隨處可見,我們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可尊重時令、按季節就地就近選擇食物,依然是老廣的飲食哲學,也符合環保的食物裡程概念。延伸點想,也許按規律行事,按規矩做人,不逾越,不放肆,更是老廣「不時不食」所傳遞的精髓吧。請看第三集:

相關焦點

  • 上山下海,用「兩腳泥」拍出「粵菜美」|《老廣的味道》述評
    作為中國味道的代表之一,粵菜承載著傳播中華美食文化的任務。正如製片人李伊平所說,「《老廣的味道》以食物為載體,用紀錄片視聽語言,展現嶺南農業文化和海洋文化,突顯了華僑、廣府、客家、潮汕等嶺南地方特色,展現嶺南農業文化和海洋文化,將家鄉味道、故土情節傳播海內外,讓那抹濃濃的鄉愁得以舒緩。」
  • 紀錄片《老廣的味道》第三季聚焦廣東美食傳承
    央廣網廣州2月12日消息(記者何偉奇)俗話說「食在廣東」,老廣對美食的熱愛和研究,聞名全國。美食人文紀錄片《老廣的味道》第三季首發品鑑會日前在廣州舉辦,該片將於2月17日至22日(大年初二到大年初七)播出,節目總導演李伊平表示,發掘和傳播廣東飲食文化是極具意義的事情,節目拍攝體現了潮汕、廣府、客家等嶺南文化的特色。
  • 白雲軒餐廳「老廣的味道」懷舊粵菜品鑑會
    大洋網訊 白雲軒餐廳是廣州的「百佳」餐廳,以傳統經典粵菜「聞名」,餐廳的廚師隊伍歷經數月挖掘粵菜的精髓,推出以「老廣的味道」為主題的古老粵菜特色菜單,以讓尊貴的客人一品最正宗的粵味。「食在廣州」老廣的巧手匠心,對食物孜孜追求,那一道道講求時令。講求調理,講求搭配的粵菜,在老廣的記憶深處,味道蘊藏著幸福密碼。
  • 《老廣的味道》第三季獲好評 用美食傳遞智慧與情懷
    值得關注的是,《老廣的味道》開播三年來,僅2017年就在廣東衛視重播15次,在央視紀錄頻道重播3次以上,節目版權遠銷海內外……在美食類節目層出不窮的今天,這個堅持以紀錄片形式呈現的廣東本土美食IP如何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如何通過美食這一「小切口」講好「廣東故事」,展現嶺南文化的情懷與自信?記者近日專訪了《老廣的味道》總導演李伊平。
  • 【老廣的味道導演手記】逆行的冰室
    【老廣的味道導演手記】逆行的冰室 2020-01-26 18: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點心四寶之一,傳承老廣的味道,早餐的首選
    在傳統的粵菜師傅看來,一個叉燒包是否做得成功,有以下幾點:1、好的叉燒包一定要鬆軟,廣州話叫軟熟,不能是乾巴巴的;2、好的叉燒包是要大肚,爆口會笑的,微微露餡;3、好的叉燒包掰開的時候有叉燒汁流出來,色澤鮮明,香味四溢;4、好的叉燒包肥肉瘦肉的搭配必須非常合適,多一分都不行。
  • 老廣的味道,有多少人吃過沙蟲/海腸呢?咱們來看一下是怎樣的吧
    沙蟲的做法有很多,沙蟲可以用來清蒸蒜蓉沙蟲,沙蟲刺身,椒鹽油炸沙蟲,排骨沙蟲湯,每一道都是一個個閃光點,味道跟口感也是一個個異常的好吃。圖文來老廣的味道第一季第二集,喜歡的小夥伴可以去看一下吧!
  • 「老廣的味道導演手記」即將消失的家常菜
    從1月27日起,廣東衛視《晚間新聞》每晚22:00(周六22:30)將推出「抗擊疫情特別報導」,權威播報疫情信息,釋疑解惑,傳遞科學防護知識,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敬請關注!去年10月份的時候,《老廣的味道》第五季之《地氣》還差最後一個選題。這時候,一位廣西的朋友給我帶來了消息,在桂林,有個家庭兩代人都專注於烹飪,讓我去看看,那些菜是否合適。桂林我們已去過幾次,拍過桂林的米粉、八角寨的石斛雞等。我們外地人對桂林的印象就是,滿大街的桂林米粉和啤酒魚,還能有什麼其它新鮮的呢?
  • 初湯︳港牌的茶樓,老廣的味道,喝茶配點心直落到上菜的平靚正
    初湯︳老廣的味道:平靚正招牌茶點蘿蔔糕,太過常見的東西都是千人千方,口味和配料各自不同,這家蘿蔔糕質地軟而不散,蘿蔔絲甜且鮮美,配料簡單,算是上乘。初湯︳老廣的味道:平靚正兩面煎,火候剛剛好,外香裡嫩,切小塊兒擺盤更容易夾起,細微處也能看到用心。海帶苗墨魚餃。
  • 中國迄今為止介紹最全、最詳細的5個美食節目,你看過哪幾個?
    1、 舌尖上的中國《舌尖上的中國》這個節目向人們展示了中華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尤其是向海外觀眾展現了中國人的日常飲食做法,地域差異的飲食習慣和獨特的味覺審美,讓觀眾從飲食文化中認識和理解傳統和變化著的中國。《舌尖上的中國》一共分為3季,第一季主要展現了人們對美食和生活的美好嚮往和追求。
  • 老廣的味道夏天生津解渴的老火靚湯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老廣燉湯會放藥材,多重藥材的搭配混合,當然這不是煮中藥啊,沒有中藥那種味道,但是那種湯的味道,作為老廣的我,我是很習慣,寫到這,我懷念老媽的靚湯。話不多說,先來看看我經常喝的靚湯吧。老廣的老火靚湯很多,但是我這裡就不一一例舉了,夏天嘗試下去做吧,對各位夏天的飲食裨益良多,絕對是百利而無一害,如果家中長輩都在,那你有口福了!哎,我也想回家喝老媽的靚湯,奈何生活奔波,遠離雙親,只好自力更生
  • 老廣的味道!鮮香爆汁,豐腴飽滿,全家老少都愛吃!
    雖然現在市場上香腸很多,但是不是每種都適合做煲仔飯的,因為原料和各種添加的原因,小時候煲仔飯的味道只能是一種念想了。直到遇到它—矮仔祥的矮仔腸。在老廣的味道節目中,美食家黎平誇到,一顆大小剛好的臘腸放進嘴巴裡,咬開的一瞬間,汁水在嘴裡爆開,使口腔、牙齒、味蕾都收到飽和的刺激,這種才是吃臘腸的最高境界。
  • 江冰‖中山美食「老廣的味道」
    中國幾乎每座城市都有中山路,偉人在廣東則是地方標誌之一。中山大學即是。中山市區,美食遍地,標明「食在廣東」,昭示中山人民也是「老廣的味道」忠實擁躉。夜入市區,東裕路/東苑路小吃一條街召喚食慾。全國各地名牌美食匯集,一家挨著一家,目不暇接。
  • 英城的小巷,老廣的味道~
    2020年11月25-12月3日掃描下方太陽碼↓↓↓集齊以下10個字「英城的小巷,老廣的味道」到店免費享雙人套餐兩杯雞尾酒開業福利來襲①小清新中帶著重口味,喝起來就像吃了一口街邊菠蘿,酸酸甜甜還帶點鹹,滲透出淡淡朗姆酒的味道。
  • 英文動畫《小豬佩奇》第一季 07-08集
    如果您喜歡本節目,請記得點讚鼓勵小編哦~ 第一季 07集 第一季 08集 聲明:素材來源於網絡整理,除特別註明原創或授權轉載文章外,其他文章均源自網絡
  • 推薦10部下飯美食紀錄片,果然還是中國美食最好吃
    自從幾年前《舌尖上的中國》在國內火起來之後,越來越多優質的美食紀錄片湧現出來,這些紀錄片畫面誘人,製作精良,看著它們下飯,泡麵都能吃出大餐的味道。這篇文章會分享10部我個人覺得比較值得一看的美食紀錄片,愛吃的朋友不要錯過。
  • 除了舌尖3,這些高分美食紀錄片來了解一下!
    《舌尖3》的製作周期,頂多只有10個月。臨危受命的新一任總導演,坦言自己接盤這個項目是「無知者無畏」。然而網友卻毫不留情,豆瓣評分從剛播出的8.7分,才播出5集就到現在的4.8分,最後會是一個怎麼樣的分數,還真是說不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