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小的時候,最喜歡的就是「吃場夥」了(方言:農村紅白喜事,辦的宴席)。上小學的時候沒少為這個原因請假回家「吃場夥」,老師們也經常會吐槽我們說是「吃肥了,跑瘦了。」
以前在農村紅白喜事基本都會選擇在家裡辦,那時候主人家都需要自己準備食材,然後請村裡專門做紅白案大師傅來做。按照我們那裡的規矩,大師傅來做,會給大師傅包個紅包,送一條煙,一條毛巾。現在也會專門談好一桌大約是300-500塊,由大師傅自己負責準備食材。
也一直都有一個傳統,做紅案菜數為雙數,做白案菜數為單數。基本上都是在20-26道菜左右,大部分都是二十道意為「十全十美」,也有菜數以6和8結尾的,寓意六六大順,恭喜發財,也有以2結尾的,寓意月月如意。所以呀我從小看到的都是這樣的菜品,4個涼菜,4個熱菜,4個蒸菜,4個湯,兩個大菜,全家福和圓子各一個,總共二十道菜。
季節不一樣菜品也就不一樣,但是一般都會湊夠這麼多菜品的。比如涼菜一般都有:涼拌豆芽、涼拌粉絲、涼拌黃瓜、涼拌牛肉、涼拌豬耳朵、涼拌豬肝、煮雞蛋、花生米、蘭花豆、炸春卷、南瓜餅、小蛋糕、小龍蝦、小魚仔、皮蛋等等,一般會從這些菜中間上4-6個涼菜。
吃完涼菜之後會,就會再上熱菜,熱菜就是小炒了。一般會有回鍋肉、炒肉絲、炒牛肉、羊肉等等,如蒜苔炒肉絲,四季豆炒肉絲、豇豆炒肉絲,蒜香回鍋肉,木耳回鍋肉,青椒回鍋肉等等。一般根據當時的時令,選擇一些青菜和葷菜一起炒,一般也會從這些菜中間上4-6個熱菜。
吃完熱菜後,就會上蒸菜。我們老家蒸菜主要是前一天滷好的豬肉,和在炸的時候裹上麵粉,然後油炸酥肉、酥魚、酥排骨、酥藕等,然後在宴席開始當天的時候,放在蒸籠上蒸。滷肉主要是做了東坡肉,扣肉或者是粉蒸肉。蒸菜也是一樣上4個左右。
吃到蒸菜的時候,基本上也是宴會高潮的時候了,這個時候會上大菜,大菜一般都是煎的一整條魚,還有大肘子、燒雞、燒鴨一隻。大菜的時候,一般都是上2-4個,基本上都做到有魚、有肉。
這個時候基本上快接近尾聲了,開始上全家福。一個大盤,裡面裝了很多菜。期間也會開始上湯。
大盤菜是比較豐富的菜了,裡面有熱菜、有涼菜、有蒸菜,算是一個大雜燴了。上完這道菜後,再上幾個湯酒席菜也就上完了,一般會有蘿蔔雞湯、山藥雞湯、蓮藕雞湯、魚湯、豆腐湯、冬瓜湯、銀耳湯、雞蛋湯。會從中間選擇4個湯,基本上都會有雞蛋湯,農村有個說法,雞蛋湯也叫「滾蛋湯」喝完走人的意思。
最後一個菜,應該是我們那邊才有的。圓子,根據桌上的人數一般是8-10個。用面加著米飯、蓮藕、肉沫,攪在一起油炸的。
其實有這麼多菜,有很多菜,菜名,菜數都時有美好寓意的,比如吃魚,象徵年年有餘,吃雞,象徵富貴吉祥。以前的時候,吃席會有值客的喊,喊主人家開席多少桌,親朋幾桌、鄰裡幾桌;也喊師傅上菜快點,也報菜名。只是現在也沒人會了。這些也都代表著我們農村人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