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城市】
有關「偉大城市」的靈感,來源於在義大利都靈看到的一句話,大意為:「讓都靈成為偉大城市的,不是繁榮的經濟,或者王都的身份,而是因為這座城市有著僅次於開羅的世界上第二大埃及博物館,其有關埃及文化的藏品,甚至比大英博物館還要豐富。感謝總督閣下的高瞻遠矚,讓都靈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之一。」
偉大城市浩如繁星、數之不盡,要麼活在過去,要麼將輝煌延續至今。「偉大城市」是我寫的第一個系列,主要介紹在某座城市旅行中所行所想。不少被選中的城市其實並不出名,但他們在人類歷史上都有著無可替代的位置。
《[偉大城市]日內瓦,世界萬國志(上)》提到,拿破崙軍隊的入侵導致日內瓦共和國覆滅。拿破崙法軍戰敗後,各大戰勝國代表齊聚維也納。
1814-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重新劃分歐洲版圖,日內瓦加入瑞士大家庭。瑞士聯邦自此放棄僱傭兵制度和採取武裝中立。
(瑞士僱傭軍的故事[偉大城市]琉森,阿爾卑斯獅子從未死亡)
自從成為永久中立國後,瑞士從未捲入國際戰爭。穩定的政局使得日內瓦受到越來越多國際組織的青睞。和平安逸的環境也吸引來越來越多的外國移民。
在日內瓦的俄羅斯東正教移民愈發增多,為了滿足他們的信仰需求。1859年,一座東正教堂拔地而起,成為日內瓦多元文化的見證。
但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日內瓦「萬國」文化融入了新的元素。
同是1859年,一位日內瓦人來到義大利,恰好目睹了索爾費裡諾戰場的慘狀。許多受傷和生病的士兵因為缺乏護理和藥物,在病痛中無助地呻吟、死去。於是他萌生了創立國際中立醫療機構的想法。
這位日內瓦來客名叫亨利·杜南,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創始人。
殘酷的一戰讓各國意識到,應該以和平手法去解決國際爭論,和平國際社會的理念受到許多國家的認可。1920年國際聯盟成立於日內瓦,主要負責解決國際爭端和督促各國裁軍。
但很顯然,國際聯盟的主要任務幾乎以失敗告終,不僅未能督促成員國全面裁減軍備,也無法阻止世界大戰的爆發。
日內瓦萬國宮就是曾經國際聯盟總部所在,國際聯盟解散後成為聯合國歐洲總部。萬國宮內部的會議室可供參觀,有英文導遊講解。
萬國宮門前的日內瓦斷椅是瑞士雕塑家丹尼爾·伯塞特為紀念「地雷議定書」正式生效而創作的。
丹尼爾·伯塞特說,每年全球約有2.6萬人因觸雷而傷亡,椅子的斷腿就象徵人類因地雷爆炸而失去的肢體。遠離戰爭的蹂躪和無辜傷害乃是有尊嚴地活著的最起碼條件。
日內瓦有超過200家國際組織,這些組織聚集在以萬國宮為中心的國際區。所以除了移民以外,許多國際組織的外籍僱員生活在日內瓦。
想要體驗當代日內瓦萬國文化,就來國際區參觀吧!
(2014年瑞士「反對大規模移民」議案)
正如《日內瓦(上)》提到的,日內瓦比瑞士其他州更寬容。更進一步說,瑞士法語區比瑞士其他語區更能包容來自其他國家的移民。至於原因,或許是法語區本身移民就比較多。
最突出的例子是2014年瑞士「反對大規模移民」議案。上面第二張圖是議案投票情況,深綠色表示贊成人數最多,紅色意味著該州大多數選民反對反大規模移民該議案。
法語區各州全部反對該項議案,只有43% 的法語區選民贊成「反對大規模移民「,也就是說大部分人不支持反移民政策。 相比之下,接近70% 義大利語區選民贊成該項議案,德語區的情況與義大利語區相似。不過最後該議案還是通過了,瑞士的移民歷史或許會迎來一個轉折。
沿著日內瓦歷史時間線走了一遍,猛然想起似乎忘了些什麼?大噴泉在日內瓦的歷史中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這篇城紀是從大噴泉開始,最後就以大噴泉為結尾吧。
大噴泉是日內瓦最重要的地標。無論是在以聖彼得大教堂為中心的老城,亦或各大世界組織雲集的日內瓦湖西岸,我經常能望見比房屋還高的沖天水柱。
19世紀,Rhône河畔的日內瓦制表工廠使用水壓驅動機器作為動力來源。車間歇息後,工人們會採用「將水噴射出去」的方法,排出水管裡的積水,避免管道中產生過高水壓。這就是大噴泉的來源。1891年,瑞士聯邦政府決定將大噴泉改造為專門供遊客參觀的景點,增加水壓以提高噴射高度,啟用燈光照明設備增添色彩,並且將噴泉轉移到日內瓦湖。
瑞士聯邦政府每年花費大概一百萬瑞郎,供日內瓦大噴泉日常維護。除了特殊情況,比如西北風將噴泉水吹向岸邊影響路人而關閉噴泉,大噴泉都是日內瓦浪漫的城市標誌。
市內交通攻略其實沒什麼可介紹的。只要在日內瓦酒店或者青旅居住,前臺都會贈與一張日內瓦城市交通卡,憑卡可以在Zone10內免費乘坐公共運輸。
日內瓦屬於法國文化區,當地美食也就是法餐。來到這家Restaurant Les Armures時,我發現有好幾座客人都在吃芝士火鍋(Fondue),我也點了一份。服務員給我推薦的是蘑菇芝士火鍋配法國麵包,麵包蘸芝士唇齒留香,唯一缺點就是稍微鹹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