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何常在:網絡文學的說法早晚會消失,只留下文學

2020-12-13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北京10月14日電(記者王志豔、陳杰)經過20餘年的發展,網絡文學逐漸從青澀走向成熟,並逐步向精品化邁進,肩負起代表時代風貌、引領時代風氣的責任。

近日,知名網絡作家何常在以改革開放40周年為背景的最新作品《浩蕩》,入選了國家新聞出版署和中國作協聯合推介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2019年度優秀網絡文學原創作品名單。

六卷本的《浩蕩》通過小人物自強不息的創業故事再現改革開放歷史進程,謳歌第一代深圳人的拼搏與創新精神。獲選推介語中評價「故事跌宕起伏,人物血肉豐滿,語言氣韻生動,是一部改革開放題材的網絡文學佳作。」

何常在發表獲選感言。新華網 郭小天攝

《浩蕩》裡的主要人物何潮、周安湧、江闊、江離的名字大多與水有關,接受記者專訪時,何常在坦承,正是藉此呼應書名中「時代潮流浩蕩之勢」的寓意。而他個人的創作經歷,也緊隨時代洪流而變,從純文學轉向通俗文學,再跨越到網絡文學。

《勝算》《問鼎》《運途》《掌控》《交手》……縱覽他投身網絡文學十餘年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現實題材,何常在似乎很早就有了這種「創作自覺」。在他看來,網絡文學的發展最受益於改革開放,多一些對現實的感觸和記錄,也是身為網絡作家的使命。

回望初涉網絡文學,只是想滿足表達欲莽撞闖入,而現在,何常在對於行業發展則有著更多、更深刻的思考,「從長遠來看,『網絡文學』的說法早晚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留下的只是『文學』。」

對話網絡作家何常在——

「網絡文學在現實題材創作上更有優勢」

新華網:《浩蕩》入選了今年的網文推優,這部小說的創作緣起是什麼?

何常在:《浩蕩》緣起於我和深圳一些朋友的一次長談,他們來深圳多年,親見了深圳的發展和崛起,對深圳有深厚的感情,非常感謝改革開放為深圳帶來的巨大機遇。他們說,如果有一部作品能夠系統而全方位地展現深圳的發展歷程,一定會很好看,並且具有重大意義。我聽聞之下,怦然心動。恰好此時阿里文學和我籤約,有意讓我寫一部現實題材的作品,兩相結合之下,《浩蕩》就應運而生了。

新華網:《浩蕩》以改革開放40周年為背景,為什麼選擇從房地產、金融和網際網路這三個行業切入?網絡文學觸及現實題材創作相較傳統文學在表現方法上有何不同?

何常在:之所以先選擇房地產、金融和網際網路,因為三個行業代表了深圳的發展歷程,房地產是初期,金融和網際網路是中期和現在,實際上,作品主人公從事的是物流行業還是連接所有行業的橋梁,是網際網路時代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

網絡文學是緊跟時代的文學,是得益於時代發展和網際網路興起的文學。網絡文學在觸及現實題材創作上,比傳統文學更具有先天的優勢,它有對時代敏感性的便利,有自己更獨特更切實的感受,對時代的脈搏更有感觸。

新華網:是否擔心過嚴肅文學題材在網絡文學市場上的接受度?讀者給予的反饋如何?

何常在:嚴格意義上講,我的作品並不能歸類於嚴肅文學,我的寫作風格更偏向於網絡。但在《浩蕩》的創作時,我做了一次全新的有益的嘗試,以網絡文學的表現手法加嚴肅文學的創作理念,結合在一起寫。總體來說,嘗試得到了一些讀者的認可,當然,也有一些讀者認為過於寫實或是不夠輕鬆。但歷史進程向來不是輕鬆跳脫的,時代也需要一些認真而嚴肅的作品。

新華網:從進入網絡文學行業開始,你的大部分作品都側重現實題材創作,似乎是一種「創作自覺」,這是怎樣形成的?

何常在:其實最早我也創作過仙俠小說,但後為因為成績不好,只寫了一本就放棄了。時代在前進,身邊的人和事也在變化,我們每個人都置身於時代洪流,一刻也不能停息,努力向前。不管是從純文學到通俗文學的轉變,還是從通俗文學到網絡文學的跨越,我個人的經曆始終跟隨時代前進,所以我的大部分作品都側重於現實題材,確實也是一種創作自覺。隨著網絡文學20年來慢慢步入了成熟期,作為最受益於改革開放的網絡文學來說,多一些對現實的感觸和記錄,也是身為網絡作家的使命。

「網絡文學構建了一種全新的閱讀生態」

新華網:怎樣的機緣讓您投身這個行業?創作第一部作品時收到的反饋是怎樣的?當時的你覺得「網絡文學」是什麼?

何常在:和網絡文學結緣,也是因為雜誌上面發表的文章有篇幅限制,而我更喜歡長篇大論,所以就尋找更可以表達自己想法的途徑,就發現了網絡。我的第一部網絡小說《人間仙路》,是為了圓一個仙俠夢,脫胎於武俠的仙俠,但本質上還是講的人間事世間情。其實當時我對網絡文學並沒有太明確的概念,只是覺得發表的地方不同,本質是一樣的。我之前在雜誌上已經發表了幾十萬字的作品,開始網絡文學的創作時,註冊了新的筆名,和以前完全脫離,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新人身份,莽撞之中闖入了網絡文學。對我來說,從純文學到通俗文學再到網絡文學,並沒有感覺到有多大的區別,本質上來講都是文學,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大眾藝術。

新華網:什麼時候真正產生了已經是一位「網絡作家」的身份認同?創作至今遇到過哪些困難、曲折,如何克服?

何常在:應該是從第二部作品獲得了成功之後。在仙俠小說上面的失利,並沒有影響我對網絡文學的熱愛,第二部作品就轉身了現實題材的創作,並且贏得了讀者的認可。當時有無數人追更,無數人和我一起隨著主人公的命運起落而心情忽高忽低,我體會到了身為一個網絡作家和讀者們一起同呼吸共命運的自豪。創作中會經常遇到讀者對情節不滿,也有卡文或是極度疲勞不想碼字的時候,每次都是在讀者的鼓勵和期待下才能堅持下來。我從紙媒寫作轉到網絡文學的創作,從開始時的每天寫3000字到6000字,足足用了一年的時間。

新華網:從事網絡文學創作這麼長時間以來,感受到這個行業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何常在:這20來年來行業的提升和變化還是很大的,越來越成熟、規範,市場規模也日益擴大,讀者也越來越挑剔並且形成自己的閱讀習慣。最早的一批讀者逐漸的變成了老白,他們的審美品味在提高。但另一方面,個人想出來,或者說寫出精品,反而更難了,因為現在是信息量爆炸的時代,想獲得更多的認可也更難了。

新華網:網絡文學的創新創造活力和想像力,怎樣和廣闊的現實時空對接,提供新的話語闡釋?

何常在:白居易說過,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不管是幻想文學還是現實題材,其實都是對現實生活的折射。比如仙俠、玄幻乃至奇幻,不管世界多宏大,想像力多豐富,都脫離不了人類社會的範疇,等等。如果脫離了人類社會的基本元素,不管多有寓意的作品,都很難被讀者喜歡。

網絡文學發跡於網絡之上興起於人民之中,由於傳播媒介的原因,瞬間釋放了巨大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造就了數量、題材以及創作手法上的諸多傳奇。出於傳播的需要以及網絡的特性,網絡文學在敘事手法以及過去、現實和未來的連接上,提供了諸多創新和有益的嘗試。同時,網絡文學的長篇連載模式,像電視劇一樣,長時間持續性地為讀者帶來精神食糧,從某種意義來說,是構建了一種全新的閱讀生態,讓閱讀生活化。

「『網絡文學』的說法早晚會消失,只留下文學」

新華網:您認為在中國的社會發展進程裡出現「網絡文學」這種獨特文化的原因是什麼?有哪些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因素?

何常在:縱觀全球,只有中國出現了網絡文學,並非偶然,中國的環境有著網絡文學獨特生長的土壤。因為國外的出版和期刊系統相對成熟,過於成熟的環境就限制了網絡文學的興起。而中國經過改革開放之後,釋放了巨大的經濟活力,同時也帶動了創作激情。很多文學刊物帶有明顯的官方屬性,而網絡文學因為更貼近讀者,加上有一定的市場機制,讀者的選擇成為了決定因素之一,網絡文學因此得以迅猛發展。必然性和偶然性,都是時代賦予的機遇,也是人們對閱讀需求的渴望所致。

新華網:網絡文學的「消費性」對創作有哪些影響?

何常在:時代發展到今天,人們對閱讀、娛樂的需求已經從紙媒和電視轉移到了網站和視頻平臺,甚至是手機上,平臺一變,行業也要隨之改變。不改變,就只能被淘汰被遺棄。

所謂精英,不是必然脫離大眾。而所謂大眾,並非一定通俗。網絡文學天生自帶消費屬性,優點是可以更好地為讀者寫作,缺點是容易受到讀者的影響。有些讀者會以消費者就是上帝的觀點來要求作者寫出讓他滿意的作品,但經驗表明,讓一個人或是一小部分人滿意的寫作,往往會失去大多數讀者共鳴。不過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如何平衡消費與文學價值、社會效益的關係,需要作者把握一個度,並且努力提升自我修養。

新華網:近年來,網絡文學改編的影視作品很多,評價口碑不一,也引起了一些爭議和探討,在向影視轉化過程中您認為急待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文學、技術和資本」之間怎樣形成一種良性關係?

何常在:如果說網絡小學本身是一棵長勢良好的大樹,改編影視就是將大樹修剪、改造、加工,等等。如果改造的方向正確,符合大樹原有的特徵,就是改造者的功勞。如果改造失敗,就歸咎於大樹長得不好。說到底,還是行業對網絡文學改編影視的定位不準確導致。再舉個不恰當的例子,IP是一顆原生的蔬菜,黃瓜也好白菜也好,改編影視的過程就是烹製的過程,不同的廚師水平千差萬別。有時候不是原材料不行,而是中間加工的過程缺少了提升和技術。

《浩蕩》目前正在由阿里影業進行影視改編。作為發表在阿里文學的一部小說,先由阿里文學進行孵化、宣傳和推廣,形成了IP效應,再進行出版的進一步宣傳,然後由阿里影業影視化,是一個完整的生態鏈。文學、技術和資本之間,應該是互相促進、互相提升的一個良性循環關係,畢竟是內容為王的時代。

新華網:在中國的文學版圖上,您認為網絡文學的定位及未來的發展趨勢會是怎樣的?

何常在:從長遠來看,「網絡文學」的說法早晚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只留下文學。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只是傳播媒介的不同。就像在電腦上看視頻和在電視上看節目一樣,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如果說以前視頻平臺代替電視臺,沒有人覺得有可能。但隨著5G時代的到來,以及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誰敢說以後大部分節目不可以都在手機、AR眼鏡甚至是智能手錶上觀看?承載內容的媒介雖然不斷更迭,但內容永遠不死。

相關焦點

  • 作家何常在:網絡文學的說法早晚會消失,只留下文學
    而他個人的創作經歷,也緊隨時代洪流而變,從純文學轉向通俗文學,再跨越到網絡文學。《勝算》《問鼎》《運途》《掌控》《交手》……縱覽他投身網絡文學十餘年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現實題材,何常在似乎很早就有了這種「創作自覺」。在他看來,網絡文學的發展最受益於改革開放,多一些對現實的感觸和記錄,也是身為網絡作家的使命。
  • 網絡作家何常在:網絡文學未來三五年將大洗牌
    中新網石家莊11月6日電 (高紅超)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同時也催生了網絡文學的蓬勃發展。隨著各地作協紛紛吸收網絡寫手成為會員,近一兩年,北京、重慶、上海、浙江等地的作協更是紛紛成立網絡作家協會,網絡文學開始得到主流文學的關注和接納。
  • 網絡大神何常在 攜新書《榮光》加入連尚文學
    近日,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網絡和實體書雙料頂尖大神何常在新作《榮光》在連尚文學旗下原創平臺逐浪網正式上線發布。何常在於2019年9月正式籤約加入連尚文學,成為連尚文學旗下逐浪網籤約作家,發布的作品《榮光》是一部以女性為主角的愛情勵志新作。
  • 河北作家何常在、彩虹之門作品入選全國25部網絡文學佳作
    10月11日,由國家新聞出版署和中國作家協會聯合舉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網絡文學作品評選暨2019年優秀網絡文學原創作品推介活動發布儀式在京舉行,揭曉評選結果。在全國報送的450部原創網絡文學作品中,河北省作家何常在的長篇現實題材網絡小說《浩蕩》和彩虹之門的長篇網絡科幻小說《地球紀元》脫穎而出,與其他23部佳作入選。何常在,本名崔浩,著有暢銷長篇小說《問鼎》《運途》《勝算》《交手》《高手對決》和《武動蒼穹》等。
  • 首屆「天馬文學獎」揭曉!河北作家何常在新作《浩蕩》入選
    石家莊日報融媒體記者 劉迪 黃鎣8 月 4 日,首屆 " 天馬文學獎 " 評審結果發布會在上海市作家協會舉辦,共有五部作品獲獎。其中之一為河北省網絡作家協會副主席、超級暢銷書作家何常在的現實主義題材新作《浩蕩》。
  • 網絡作家何常在:深耕現實生活,做時代記錄者
    光明網記者邱曉琴在斬獲「網絡作家金獎」之後,金秋十月,何常在再次引發關注,他的以改革開放40周年為背景的五卷本《浩蕩》,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署和中國作協聯合推介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2019年度優秀網絡文學原創作品名單。
  • 網絡作家何常在:網絡文學未來三五年將大洗牌
    中新網石家莊11月6日電 (高紅超)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同時也催生了網絡文學的蓬勃發展。隨著各地作協紛紛吸收網絡寫手成為會員,近一兩年,北京、重慶、上海、浙江等地的作協更是紛紛成立網絡作家協會,網絡文學開始得到主流文學的關注和接納。
  • 用網絡文學記錄時代 河北作家何常在《浩蕩》入選「中國好書」
    不管是從純文學到通俗文學的轉變,還是從通俗文學到網絡文學的跨越,我個人的經曆始終跟隨時代前進,所以我的大部分作品都側重於現實題材,確實也是一種創作自覺。隨著網絡文學 20 年來慢慢步入了成熟期,作為最受益於改革開放的網絡文學來說,多一些對現實的感觸和記錄,也是身為網絡作家的使命。也想證明,網絡作家其實也是一個有時代責任感有擔任的作家群體。"
  • 作家何常在談網絡寫作:競爭殘酷,能出來的沒幾個
    「這跟以往的作家活動不同,找到他們都不容易,畢竟他們一直以筆名示人,總戴著層神秘的面紗」,日前河北省網絡作家座談會在石家莊舉行,由河北省作家協會召集的此次活動匯聚了唐欣恬、方想、何常在、弄雪天子等一批省內外知名網絡作家。
  • 何常在:用網絡文學記錄時代
    在日前揭曉的「2018中國網絡小說排行榜」上,現實題材作品佔據了更多席位。我省作家何常在創作的網絡小說《浩蕩》榜上有名。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聽其講述網絡文學的發展歷程以及創作感悟。這是一筆珍貴的文學財富,通過書寫他們的故事,可以反映時代變遷,謳歌祖國,傳遞正能量。因此,我決定要創作這樣一部記錄時代的網絡小說。」從2008年在網上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人間仙路》至今,何常在在網絡文學道路上不斷探索前行。從仙俠小說到商戰小說,再到如今的現實題材創作,作為一名資深網絡作家,何常在成長成熟的過程伴隨著中國網絡文學的發展步伐。
  • 鍛造現實題材網絡文學精品(圓桌談)
    第六屆中國網絡文學論壇以「新時代新機遇新發展」為主題,於8月20日至24日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舉行,110餘位網絡作家、網絡文學專家、網絡文學組織工作者、文學網站負責人及相關產業代表齊聚一堂,圍繞中國網絡文學如何從「擴張式」向「內涵式」發展等議題展開討論。圍繞網絡文學現實題材創作取得的成功經驗、網絡文學作家如何更好地面向現實發揮自身優勢等話題,本報記者特約5位嘉賓展開討論。
  • 網絡大神何常在 攜新書《榮光》加入連尚文學
    (原標題:網絡大神何常在 攜新書《榮光》加入連尚文學) 近日,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 《橙紅年代》獲茅盾文學新人獎·網絡文學新人獎最佳人氣作品
    《橙紅年代》節奏緊湊,人物形象豐滿,情節精彩,驍騎校塑造的英雄形象劉子光在廣大網文讀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並於2018年被劉新導演改編成同名電視劇。《橙紅年代》在米讀小說的投票活動中,得票數一路領先,最終成功獲得「最佳人氣作品」大獎。 驍騎校表示,感謝主辦方中華文學基金會,感謝趣頭條和米讀小說,自己對於文學的啟蒙印象,最早來自於《收穫》和《十月》兩份文學期刊。
  • ...獲第二屆茅盾文學新人獎•網絡文學新人獎「最佳人氣作品」
    青年人是文學創作熱情最充沛、創作精力最飽滿、創作動力最持續的群體,茅盾先生向來重視發掘、提攜、獎掖青年作家。「茅盾文學新人獎」創立於2015年,很好地傳承並延續了茅盾先生積極開創的精神和持續發展的思想。獎項發展到第三屆,為中國文壇持續輸送了數十位優秀青年作家。
  • 盤點網絡文學的2018 現實題材作品關注度最高
    2018,武俠小說大師金庸離世,一代人的青春謝幕,留下的是身居廟堂心系俠義,是金庸世界正能量的江湖。2018網文江湖,在某種程度上和金庸的江湖何其相似,於風起雲湧之中,不乏新時代的快意恩仇、俠膽柔情。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背景下,大量正能量、鼓舞人心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更是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 河北作家何常在、彩虹之門作品入選全國25部網絡文學佳作
    10月11日,由國家新聞出版署和中國作家協會聯合舉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網絡文學作品評選暨2019年優秀網絡文學原創作品推介活動發布儀式在京舉行,揭曉評選結果。在全國報送的450部原創網絡文學作品中,河北省作家何常在的長篇現實題材網絡小說《浩蕩》和彩虹之門的長篇網絡科幻小說《地球紀元》脫穎而出,與其他23部佳作入選。何常在,本名崔浩,著有暢銷長篇小說《問鼎》《運途》《勝算》《交手》《高手對決》和《武動蒼穹》等。
  • 網絡作家何常在:深耕現實生活,做時代記錄者
    字號:A+ | A-  在斬獲「網絡作家金獎」之後,金秋十月,何常在再次引發關注,他的以改革開放40周年為背景的五卷本《浩蕩》,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署和中國作協聯合推介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2019年度優秀網絡文學原創作品名單
  • 何常在的網絡小說《浩蕩》獲首屆上海「天馬文學獎」
    12月24日,作為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上海市作家協會、虹口區委宣傳部主辦的第二屆上海網絡文學周的活動內容之一,首屆上海「天馬文學獎」舉行頒獎典禮,我省知名網絡作家何常在的網絡小說《浩蕩》與血紅的《巫神紀》、齊橙的《大國重工》、貓膩的《擇天記》、吉祥夜的《寫給鼴鼠先生的情書》共五部作品獲獎。
  • 何常在新作《浩蕩》:用網文寫革開放四十年
    經過20年的發展,讀者所熟知的玄幻、穿越、異能等題材作品不再是網絡文學的代名詞。網文行業開始把關注目光投向能反映人民群眾幸福生活、弘揚美好時代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8月,阿里文學籤約作家何常在的新小說《浩蕩》將在書旗小說開始連載。
  • 網絡文學大咖齊聚浦東研討「領導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只恆文 攝)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上海12月2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只恆文)由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和上海市作家協會主辦的「省級網絡作協負責人組織建設研討班」,12月22日起在上海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