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脈·國脈」故宮集藏文創大課堂!故宮博物院二新郵利好……

2020-12-11 悅文天下

來源:集郵者(ID:jiyouZ)

作者:中國集郵

集郵者公眾號

收藏愛好者的聚集地

因為有你,所以精彩

為切實貫徹落實劉愛力董事長指示精神,從行業最優的視角出發,與優秀文創企業對標,尤其要向故宮學習,加大集郵文創產業發展力度,中國集郵總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任永信到任總公司第二天就馬不停蹄地前往故宮展開走訪調研,並特邀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原常務副院長、故宮出版社社長王亞民先生一行做客中國集郵總公司「文脈·國脈」文化大講堂。

6月30日下午,中國集郵總公司首期「文脈·國脈」文化大講堂鳴鑼開講。王亞民先生以「文化創意融入當代生活——以故宮為例」為題,通過有趣的故宮故事、優秀的文創案例,對故宮爆款文創產品是如何煉成的進行了大揭秘,為大家帶來了一場生動的文化盛宴、創意盛宴。講座由中國集郵總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任永信主持,總公司全體職工通過現場和視頻直播形式參加了這次講座。

大講堂現場

講座開始前,任永信對王亞民一行的到來表示歡迎和感謝。他說,這些年在文化界有個響亮的名字叫故宮,在創意方面有個響亮的名字叫文創,故宮把文化和創意結合得非常好。故宮文創不僅叫得響,更重要的是它令傳統文化看得見、摸得著,人們把故宮的文創產品帶回家,通過觸摸感受文化的積澱,故宮文創真正做到了走到人們心裡去。故宮文化和集郵文化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今天的講座非常具有針對性,機會非常難得。

講座中,王亞民首先指出郵政與故宮因「大龍郵票」結緣,截至2017年,中國郵政共發行故宮題材相關郵票45套,兩者可謂淵源深厚。

王亞民說:「郵票是典型的文創產品,做文化創意,包括郵票創意,最根本的是要了解文化。」他從故宮的建築、文物藝術、歷史三個維度將故宮文化娓娓道來,它們正是故宮文創的文化之根。

如何將故宮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打造成為文創精品呢?王亞民說,首先讓文物「活」起來的理論是指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文物保護、利用作出重要論述,並強調:「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其次,理念創新是靈魂。就是要做到單霽翔院長所強調的: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方式,和故宮人的學術研究成果、故宮的藏品及文化信息,和社會上優秀的創意設計團隊,和社會上優秀的加工企業的「四個結合」。最後,研發創新是抓手。王亞民從打造故宮文創DNA、選取故宮最具價值IP、創意設計、工藝把控、注重功能體驗等環節詳細介紹了故宮文創產品的誕生過程,並展示了「五福五代堂」紫砂壺精品版、「瓊樹靈花」螺鈿工藝筆記本等文創案例,他認為這對發展集郵文創具有一定借鑑意義。

王亞民授課

王亞民還以豐富的素材展現了故宮文創產品之美。被大家所熟知的宮廷娃娃、故宮貓等「萌萌噠」系列文創產品,成功地贏得了年輕人的青睞;「雅文化」系列文創產品多次作為「國禮」亮相外事活動,展現了中華文化的魅力和中國的大國風範;還有多媒體文創產品,把手機變成了用戶與故宮文化全面連結的入口,讓更多人了解了故宮的藏品和它背後的故事。故宮多層次的文創產品滿足了不同群體的需要。

如何讓文創產品「活」起來呢?王亞民重點展示了《清明上河圖3.0》高科技互動藝術展演,通過全息技術、人像捕捉等高新技術《清明上河圖》由靜變動,形成了亦真亦幻的虛擬幻境,使參觀者有「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之感,從各種維度最大化地營造觀展的沉浸感和互動性。科技賦能為文化的傳播插上了翅膀。

最後,王亞民以「故宮日曆」 為例,闡述文創產品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十二年故宮日曆,傳承了千年文明,連接了一個時代。故宮日曆以深厚的故宮文化內涵、活化文物的藝術形象,以及精美的圖書品質收穫好評,成為了故宮文創的一塊金字招牌。他強調,文創產品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和利用,要通過文創產品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

在接受採訪時,王亞民說:「我一直很關注郵票發行,郵票雖然小,但卻可以引發人們對歷史的記憶和對美好的回憶。集郵總公司有責任、有義務使自己的郵票『境入』傳統文化中,在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之中設計出具有時代審美的文創產品。」此外,他還對郵政文創發展提出了建議:「變則通,郵票要與科技、歷史、文化和大眾的日常生活融合,集郵公司要加大力度生產出社會化、大眾化的文創產品。」

講座後,任永信結合講座內容,暢談了學習體會。他說,王亞民先生的精彩講座,體現了其本人深厚的學術文化功底,對於紫禁城600年的歷史和故宮博物院95年的歷史,如數家珍,信手拈來。王亞民先生提出的「提取IP、塑造品牌」,如醍醐灌頂,使人茅塞頓開,為集郵打開全新的一扇窗,既讓大家開闊眼界,又引發深思。

任永信暢談體會

一是要讀懂中華文化。故宮離我們很近,故宮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縮影。只有身臨其境,到故宮走走看看,才能真正感受到它所代表的中華文明。郵票題材豐富、包羅萬象,講好中國故事從講好郵票開始,講好郵票故事從讀懂中華文化開始。二是要依靠創意和科技讓文化傳神。故宮通過文創和數位化技術,將傳統與現代相融合,把平面的故宮變成了立體的故宮,把靜態的故宮變成了動態的故宮,把冰冷的故宮變成了有溫度的故宮,讓皇家的宮殿成為平民的博物館,使文物「活」起來並走入百姓生活,從少數精英的審美需要變成了普羅大眾都能欣賞和把玩的文化藝術消費品。集郵復興也要向故宮學習,打好文化牌、創意牌,做好數位化,讓集郵文化深入人心,讓創意融入生活,使產品富有活力。三是要用心經營資源、經營客戶、經營平臺實現跨界融合。故宮對資源、客戶和平臺的悉心經營,讓專業人做專業事,做出了特色,做出了品牌,這也正是身處集郵戰線的我們要努力做到的。最後,任永信強調,如果集郵不向故宮學文創,就沒有出路,如果郵票不做數位化,就永遠無法掌握主動權和話語權。他希望本次講座能夠引起集郵總公司全體幹部員工的深思,認真研究集郵文創和郵票的數位化,把自己工作做好,為中國集郵的高質量發展多作貢獻。

最後,任永信向王亞民一行贈送了蓋有火神山、雷神山郵戳的《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郵票首日封,並在首日封上親自題寫「守望相助 共克時艱」、「兄弟無遠 攜手並進」。他表示,作為一名從武漢到北京的郵政人,經歷了武漢的疫情和北京的疫情,深刻感受到了「守望相助 共克時艱」這八個字的含義。同時,他也希望雙方能夠進一步加強交流,深化合作,共謀發展。王亞民回贈了故宮出版社最新打造的文創爆品《謎宮·金榜題名》。

任永信向王亞民贈送首日封

「文脈·國脈」文化大講堂名稱取自「傳郵萬裡、國脈所系」,意為「文化的基因,國家的命脈」。未來講堂將分不同主題持續舉辦。

集郵者公眾號:弘揚集郵文化,分享集郵知識,傳遞郵誼友誼。努力為集郵愛好者提供網上最好的公開透明的集郵者平臺。提供最新最快的郵票紀念幣消息、價格行情等。集郵者,因為有你,所以精彩!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創意
    一款「朕知道了」的膠帶紙,今夏意外風靡兩岸四地,掀起一股臺北故宮的新熱潮。作為臺北故宮首推的皇帝硃批紙膠帶,該文創品取自博物院典藏康熙真跡,創意設計簡單明了又霸氣十足。以黃白紅三色為一組,售價200元新臺幣,讓眾親諸粉大呼過癮,直贊「故宮文物不再不能親近」。
  • BIAD :故宮博物院北院區
    故宮的開放也讓全國遊客蜂擁而至,僅2016年人流量就突破了1600萬人次,堪稱「海量」。為了有效緩解紫金城遊客過多的壓力,傳承傳統文物修復技藝,將186萬件珍貴的藏品最大限度地展示給社會公眾,故宮借鑑羅浮宮的拓展模式,以開放的姿態最大化地保護、展示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遺產,作為「平安故宮」工程核心內容的故宮博物院北院區,在時代的呼喚下應運而生。
  • 故宮博物院院長 單霽翔卸任
    曾出版《城市化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留住城市文化的「根」與「魂」》《平安故宮·思行文叢·壬辰集》等十餘部專著,並發表百餘篇學術論文。  4月8日,據人民日報客戶端消息,65歲的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當日卸任,52歲的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接任。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一位工作人員當日對記者確認,王旭東已正式接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目前各項交接工作正在展開。
  • 講述故宮的故事——故宮博物院公益講座在蘇州市尹山湖美術館舉行
    講述故宮的故事——故宮博物院公益講座在蘇州市尹山湖美術館舉行2020/12/14 14:34:56 來源:財訊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列印】【關閉】核心提示:2020年12月12日,蘇州市尹山湖美術館成功舉辦了一場以《清宮包裝藝術評析》為主題的故宮知識講座。
  • 當故宮博物院遇到臺北故宮博物院兩「掌門」暢談文創
    如果您對中國的博物館稍有了解,就會知道,這些創意是源自兩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些產品創意新穎,或形象呆萌,或美觀別致。但不知您有沒有注意,這些有趣的產品還有一個共同特點,都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提到這些創意,就不得不提到兩個人,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這兩位被認為是中國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的重要推動者,巧的是,二人昨天在浙江寧波相遇了。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於嘉義開館
    原標題: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於嘉義開館  新華網臺北12月28日電(記者傅雙琪、姜克紅)臺北故宮博物院位於嘉義的南部院區28日開館試營運,該館耗資109.34億新臺幣,歷時11年完工。,以及臺北故宮博物院知名展品「翠玉白菜」特展。
  • 臺灣故宮博物院之行
    國立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座落於臺北基隆河北岸士林區外雙溪,是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研究重鎮。臺北故宮博物院建造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佔地總面積約16公頃,依山傍水,氣勢宏偉。為中國宮殿式建築,主體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正院呈梅花形。
  • 故宮博物院(二)正式郵票圖
    、 中國郵政定於2020年7月11日發行《故宮博物院(二)》特種郵票1套4枚,小型張1枚。:夏競秋 郵票雕刻者:閻炳武、劉博 小型張資料提供:故宮博物院 責任編輯:幹止戈 印 制 廠:北京郵票廠 計劃發行數量:套票880萬套  版式二110萬版  小型張650萬枚 出售辦法:
  • 臺北故宮關門了?故宮文物南遷了?臺灣選情膠著 故宮國寶也成了一張...
    選舉政治的考量  之前,陳其南給出的理由是,6年後故宮將迎來成立百年,而臺北故宮建築物年久失修,需要趕快進行修繕,「過去北院(臺北故宮)大修是一面施工一面開展一面辦公,大家都覺得不能再重蹈以前模式,因此決定在整建和擴建過程中停止開館。到時候整個故宮就像一座大工地,沒有參觀品質。」
  • 初中語文說課稿:《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說課稿尊敬的各位評委,親愛的朋友們:大家好!很高興今天能參加這次的說課比賽.我今天要說的課題是《故宮博物院》.我將從教材,學生,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課時安排,教學步驟,板書等幾個方面來具體解說我對這一課書的教學設計.
  •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中一探「古人雅集」
    《謝安賭墅圖》,宋,緙絲,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歷代書畫作品數量甚為龐大,其中以反映古代文人雅集活動為主題的書畫作品也題材多樣、甚為豐富。只見著黑衣的謝玄甫下完棋子,一旁的信使便傳來前線捷報,謝安則滿懷自信以二指夾起棋子,準備迎接此局的勝利。雖然本幅緙絲在製作技巧與人物表現上帶有晚期因子,不似宋代作品,但是對於故事細節有詳細著墨,或許有古老的圖像版本作為依據。
  • 華夏5A旅遊指南針:紅磚黃瓦的紫禁城——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原名紫禁城,明清兩朝的皇宮,曾經華夏大地上的皇權中心,權力的殿堂,現在是我國著名的5A景區。懸掛有「故宮博物院」牌匾的正門,以前這個大門叫做午門,對沒錯,就是電視劇裡那句「推出午門砍了」的午門故宮博物院始建於
  • 故宮學院(上海)揭牌成立
    人民網上海5月26日電(記者姜泓冰)由故宮博物院與同濟大學共建的故宮學院(上海),今天在上海揭牌成立,這將是故宮博物院在國內開設的第六個分院。故宮博物院與同濟大學還籤訂了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動故宮遺產保護與利用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以及故宮的國際化交流與推廣。
  • 紫禁城、故宮與故宮博物院
    然而,很多公眾進入故宮博物院參觀時,對其有著不同的理解稱謂,或稱「紫禁城」,或稱「故宮」,或稱「故宮博物院」。那麼,「紫禁城」、「故宮」、「故宮博物院」三者之間有何關係呢?下面予以解讀。紫禁城即明清帝王執政與生活的場所,由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1406)下令以南京皇宮為藍本營建,歷時14年建成。
  • 臺灣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
  • 清有篤鍾 故宮博物院、 瀋陽故宮博物院
    11月16日,在瀋陽故宮博物館成立94周年館慶之際,故宮博物院、瀋陽故宮博物院「古鐘錶聯合修復室」揭牌儀式在瀋陽故宮舉行。  三個星期前,古鐘錶修復技藝第三代傳人王津、第四代傳人亓昊楠等故宮鐘錶修復師就來到瀋陽故宮改造裝修的「古鐘錶聯合修復室」,對瀋陽故宮館藏鐘錶開展合作性修復研究,目前已完成5件鐘表的保養與修復,另外1件鐘表的保養和修復正在進行。
  •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在孩子心中播下文化種子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故宮累計接待觀眾4.56億人次,其中改革開放以來(1979年來)參觀人次佔70年參觀總量的85.1%,中共十八大之後(2012年來)參觀人次佔總數的28.5%。「這些數據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們國家的巨大發展,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不斷提高,對傳統文化更加熱愛。」王旭東說。
  • 故宮博物院:世界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宮殿建築
    同年開始籌建故宮博物院,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並對外開放。  故宮博物院·管理  「故宮學」獲認同大綱明確思路  2003年,鄭欣淼院長提出了「故宮學」的概念,以進一步推動對以紫禁城為核心的故宮文化及其蘊含的豐富價值的研究,並推動故宮博物院事業全面發展,幾年來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和支持。
  • 故宮新建博物院,要成這個樣子!
    由於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數量大、價值高,因此社會公眾希望觀賞到更多的精品文物藏品,故宮博物院應努力創造條件,把更多的文物藏品展示給觀眾。故宮博物院北院區展覽設施的建設,將有力改善目前故宮博物院缺少展覽空間的不足,一些大型主題展覽將可以系統地加以安排,屆時將有條件把更多具有震撼力的大型文物展覽奉獻給觀眾,實現故宮博物院展覽應有的影響力。
  • 臺北故宮關門了?臺灣選情膠著,故宮國寶也成了一張政治牌?
    到時候整個故宮就像一座大工地,沒有參觀品質。」他強調,整修期間文物遷往南院展出,南院北院都是故宮博物院,因此不存在故宮閉館的問題。據他預估,如果文物遷往南院展覽,可帶動300萬以上境外觀光客前往嘉義。這一解釋並不讓人信服。境外觀光客來臺灣多去臺北市,參觀臺北故宮自然順路,因此故宮保持每年400萬到500萬的參觀量。但有多少人願意乘坐高鐵到嘉義,然後再搭接駁車到南院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