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何時開始大規模食用辣椒?「茱萸」是一種辣味食材?

2020-12-24 明明漫談歷史

古人何時開始大規模食用辣椒?「茱萸」是一種辣味食材?

辣椒是現實生活中一種比較常見的蔬菜,很多特別喜歡吃辣椒的人,幾乎每頓飯都少不了辣椒的身影。辣椒不僅可以刺激味蕾提升食慾,而且還具有一定的殺菌、消毒作用。但由於辣椒的刺激性實在太過強烈,長期過量食用辣椒也會出現一些副作用。

據說最早的辣椒發源地是美索亞美利加,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生活在當地的瑪雅人,就已經開始有了吃辣椒的習慣。辣椒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農作物之一,不僅見證了「物種起源」的真實性,而且也對人類歷史發展,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雖然現在辣椒已經成為了一種家常菜,但是在16世紀末之前,辣椒並未傳入古代中國。大約在明朝中末期的時候,正真意義上的辣椒才開始進入中國,並且成為了人們喜聞樂見的蔬菜之一。

據明代《草花譜》上面的記載可以得知,當時人們將辣椒稱為「番椒」,而「番」字在古代的意思就是「海外」。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番椒」指的就是從海外進口的辣椒。但是當時的人們並未將辣椒作為食物,而將其是當做一種可供觀賞的植物。

據說第一批吃「辣椒」的中國人,是居住於長江下遊的「下江人」。他們因為氣候過於潮溼,很容易患上類風溼疾病。當地人將「番椒」當做一種「藥物」食用,發現確實可以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而「下江人」也成為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古代人認知與食用「番椒」的演化歷史

生活在現代的人都知道,辣椒是一種可以食用的蔬菜。由於隨時、隨處都可以買到辣椒,所以人們對這種普通的蔬菜並不在意。

但是在辣椒剛傳入中國之時,由於人們對辣椒的了解並不深刻,所以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磨合,人們才敢於將辣椒送入口中。

實際上殷商和周代開始,中國人就已經有了「辣味」調料。翻開古代史料不難發現,「辛」字的涵義就是「辣味」,但是古代中國人所食用的「辣味」調料,與明代中末期由外國,傳入中國的「辣椒」卻有本質區別。

中國古代所說的「辣味」是指,「蒜、蔥、興渠、韭、薤」,也就是古人所說的「五辛」。所以從這個角度去深入挖掘,就可以發現古代傳統的「辣味」蔬菜中,其實並沒有辣椒這個品種。

1.古代中國本土「辣味」蔬菜

如果按照「辣味」這一條標準去分析,不難發現在辣椒傳入中國前,生活在古代的中國人,實際上早都已經有了「食辣」的習俗。其中比較常見的「辣味」蔬菜,除了剛才介紹的「五辛」之外,其實還有「茱萸、胡椒、芥」等種類。

相信很多人第一次見到「茱萸」這個詞時。應該都是在唐代大詩人王維,所創作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

這首詩歌的最後兩句寫道:「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而詩歌中所說的「茱萸」又名「越椒」或「食茱萸」。是一種古代比較常見的類似於「草」的植物。由於其嫩枝密布了很多銳利的尖刺,所以就連小鳥都不敢棲於其上,所以古人又將其稱為「鳥不踏」。

2.茱萸可當做「三牲用藙」

從「越椒」和「食茱萸」兩個別名來看,這種具有芳香味和披針形葉片的植物,其本身具有可食用性,而且吃起來的味道有「辛辣」之感。作為一種「食藥兩用」的古代植物,「茱萸」不僅具有殺蟲、消毒、止痛、逐寒、祛風等功能。

而且還被古人當做一種,可以食用的「辣味調味品」,廣泛應用於各種肉類食物之中。《禮記·內則》中所記載的「三牲用藙」,說的就是茱萸這種口感辛辣,並頗具食療功效的調味品,可以在吃牛、羊、豬肉時,當做調味品或者配料輔食。

這種做法不僅可以有效的驅除,牛、羊、豬肉中的腥羶味,而且茱萸的辛辣口味,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食慾,可謂是一舉兩得的做法。實際上關於茱萸這種辣味蔬菜的記載還有很多。

3.古人作魚鮓時的辛辣調味品

比如《齊民要術》中就曾記載:「食茱萸,二月、三月栽之,宜故城堤冢高燥之處,候實開便收之。掛著屋裡壁上,令蔭幹,勿使煙燻,煙燻則苦而不辛也。用時去中黑子,肉醬魚鮓偏宜用」。

這段記載中不僅介紹了茱萸的栽種時令,而且也交代了茱萸生長期的注意事項。將剛採摘之後的茱萸,整齊地掛在牆壁上陰乾,但千萬不要受到煙燻否則就會有苦味。可以將其當做食用「肉醬、魚鮓」時的調味品。

4.肉羹的最佳伴侶茱萸

茱萸不僅可以用來佐「三牲」和「肉醬、魚鮓」,也可以在做肉羹的時候發揮調味作用。據《益部方物略記》記載:「蜀人每進羹臛以一二粒投之,少頃,香滿盂盞。」;「綠實若萸,味辛香苾。投粒羹臛,椒桂之匹。」

這段話說的就是在烹飪肉羹的時候,可以適當的放入一些乾燥的茱萸。因為這樣做不僅可以令肉羹的味道更加鮮美,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淡化和驅除肉中的腥羶味。相比較於花椒和桂來說,茱萸的辣味會更加濃鬱。

5.古代的「辣米油」

茱萸在古代所有「辣味」蔬菜中,其食用率和實際味覺刺激,都應該佔據數一數二的位置。所以《本草綱目》說:「味辛而苦,土人八月採,搗濾取汁,入石灰攪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大意為茱萸為古代最重要的「辣味」食材。

筆者認為如果從古人食用「辣味」蔬菜的歷史來看,作為中國古代最為常用的「茱萸」,其實它的實際作用與功效,完全可以與後來傳入中國的「番椒」相媲美。

而且從古人食用茱萸的歷史中可以發現,茱萸在古代人餐桌上的地位要遠高於辣椒。

明代中末期「番椒」傳入古代中國

1.「番椒」由明代傳入中國

公元16世紀末正處於明朝統治的中後期,這一時期由於明朝與藩屬國之間的交往頗為頻繁,所以很多具有異域風情的東西,開始源源不斷的傳入明朝。而被時人譽為「番椒」的蔬菜,就是這個時期傳入中國的。

如果從「番椒」的原產地上來看,這種味道特別辛辣的蔬菜,它的實際原產地應該是美洲大陸。這一點可以通過中外歷史記載獲悉。當「番椒」傳入明朝之後,由於顏色特別豔麗而且外形頗具異域風情,所以初只是作為觀賞作物和藥物。

公元1591年明代高濂撰寫了一本《遵生八箋》,在這部書中曾有:「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的描述。大意為「番椒」屬於叢生植物,栽種之後可以長出白色花瓣,其果實的外貌就像「禿筆頭」。

品嘗之後發現味道特別辛辣,尤其是紅色的「番椒」辣味更濃。據此記載可以證實,辣椒確實是在明朝末年傳入中國。但一開始並沒有人食用「番椒」,只是將他當做了一種觀賞植物。

2.辣椒在清代得到大面積推廣

到了清朝初年生活於貴州地區的人,以「土苗用以代鹽」。這裡面所說的「土苗」就是辣椒,由於當地產鹽量比較少,所以很多人都用辣椒代鹽。到了乾隆年間貴州及其,相鄰地區的人開始廣泛食用辣椒。

隨著辣椒與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密切,黔、湘、川、贛等省份,專門設立了種植辣椒的基地。這說明辣椒已經成為了一種供不應求的蔬菜。隨著時間不斷推移和辣椒不斷得到推廣,生活在的其他地區的人,也相繼開始種植辣椒。

這說明在明朝時期傳入中國的「番椒」, 在清朝的時候得到了大面積的種植,這也直接反映出了當時人們對辣椒的需求。也正是由此時開始中國人,開始了大規模食用辣椒的歷史。尤其是湖南、四川等地,更是成為了食用辣椒的大省。

清代末年《清稗類鈔》中曾記載:「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生活在雲南、貴州、湖南、四川等地的人,不僅開始喜歡上了辣椒,而且也成為了無辣不歡之人。「無椒芥不下箸也,湯則多有之」。甚至連做湯都要加入辣椒,否則根本吃不下飯。

茱萸與辣椒「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茱萸可以說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辣味」蔬菜之一。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可以在烹飪或者用餐的時候食用茱萸。雖然它只是一種調味品,但是卻可以參與到,古代中國的所有菜品之中,著就不得不說茱萸在中國餐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辣椒雖然傳入我國的歷史相對來說比較長,但是真正受到人們喜愛或者說,能夠大面積栽種和食用,這段歷史其實才不過短短的300年左右。但大家千萬不要小瞧這300年的歷史,因為辣椒傳入中國之後,已經完全改變了中國人的飲食味道。

「擇其極辣者,且每飯每菜,非辣不可」,這段話雖然只有短短的十五個字,但卻充分道出了中國人在用餐時,對辣椒這種蔬菜的強烈依賴性。

而且很多人在吃辣椒的時候,都喜歡挑選「極辣」,因為這種辣椒的刺激性,可以更好的刺激味蕾並促進食慾。

茱萸作為土生土長的古代「辣味」蔬菜,在「番椒」傳入中國之後,就基本上走下了人們的餐桌。雖然明清時期很多人在吃肉的時候,依然喜歡放一些茱萸,但此時的茱萸已經成為了完完全全的配角。

結 語

筆者認為無論是中國人還是中國食材,都具有非常強大的包容性。尤其是在古代中國社會,當富有異域風情的習俗和食物傳入中國之後,一旦被中國人接受之後,就很容易成為一種經久不衰的經典。

就比如曾被稱為「番椒」的辣椒,一旦走上中國人的餐桌,並進入中國人的口中之後,就變成了一種人們無法割捨的「美味」。

雖然現代社會中辣椒十分普遍,但依然有很多人對辣椒這種蔬菜情有獨鍾。這類人已經達到了「無辣不歡「的程度。

【參考文獻】

郭文《辣椒何時傳入中國》

江玉祥《說辣椒──《川味雜考》之一》

齊雲薦《古人吃什麼蔬菜》

馮進《先秦古人吃什麼?》

相關焦點

  • 一個小知識|辣椒在明朝才傳入中國,這之前古人靠什麼獲取辣味?
    食辣還一直被當做一種「技能」來相互比較,湖南人和四川人誰也不服誰互相掐架,旁邊還有貴州人低調的吃著辣椒,江西人也是隱藏的吃辣好手。就是在中國飲食當中,如此重要的辣椒卻不是中國本土的植物,而且傳入中國的時間相當的晚。辣椒大概在明朝末年的時候才開始傳入中國,直到清朝中國才開始大範圍的食用辣椒作為一種調味品。
  • 九月九日憶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就是古人的辣椒!
    九月九日憶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就是古人的辣椒!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人們耳熟能詳。明天就是九月初九,傳統的重陽節。茱萸的作用其實和端午燃艾草的作用類似, 可以殺蟲消毒、逐寒祛風,早在唐朝插茱萸的風俗就已經很普遍,以此來祈禱避難消災。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茱萸是一味祛風散寒的中藥,香氣濃鬱辛烈,吃起來有點辣味。在辣椒進入中國之前,嗜辣的四川人主要靠茱萸來調味。因此說,茱萸就是古代人的辣椒。
  • 在辣椒之前,茱萸曾是普遍使用的辣味調料
    據記載,辣椒原產於南美洲地區,在16世紀即明代末期傳入中國。 在那之前,人們的飲食就沒有辣味了嗎?其實,在沒有辣椒的時期,智慧的古人也有許多辛辣口味的調味品,一起看看有哪些吧!茱萸很多人一聽「茱萸」,就會想到唐代詩人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除了傳統的九月九登高插茱萸,很少有人知道,茱萸也是一種辣味調料,而且是古時候十分普及的調味料。
  • 北京人何時開始吃辣椒?(圖)
    據統計,北京人目前一天要吃掉650噸辣椒,平均每個成年人超過了一兩,而快餐店辣漢堡的銷量,更是不辣漢堡的3.5倍。然而,歷史上著名的食辣區中,北京卻不在其列,老北京美食中,除了辣菜之外,絕大多數口味平淡,不禁令人好奇:北京人何時喜歡上辣椒了呢?辣椒是明末傳入中國的,明代海外貿易發達,最典型的例證是以白銀為貨幣,中國本土基本不產銀,銀通過海外貿易獲得。
  • 在明朝傳入辣椒之前,古人們都不吃辣麼?其實還有這些替代品
    所以古人做菜也會用花椒、醋、梅子、大蒜、香蔥、桂皮等為菜餚增添味道。除了本土的調料外,還有不少舶來品,辣椒就是其中之一。明朝末年的時候,辣椒從美洲傳入我國,自此我們才有了辣椒。如今四川、貴州、湖南等地,都有著吃辣的飲食習慣,大家沉迷於辣椒帶來的快感中,對川菜、湘菜有種欲罷不能的感覺。
  • 四川人自古就吃辣椒嗎?茱萸除了插花也用來吃的
    所以關於四川、湖南等等地域,說當地人能吃辣是因為自古就吃辣椒,恨不得沒辣就不能活的說法,是有待商榷滴,因為我們吃辣椒的歷史不長,而辣椒是地道的進口食材。跟玉米地瓜一樣,辣椒也是起源於墨西哥及中南美洲等美洲地區,隨著哥倫布發現美洲後開始在全世界傳播。墨西哥辣椒全球馳名,1986年的墨西哥世界盃足球賽的吉祥物就是辣椒。
  • 你知道辣椒最早在中國什麼地方流行?沒有辣椒的時候我們吃什麼?
    這便是最早中國對於辣椒的記載,當時由於人們並未見過此類東西,將其當做觀賞花卉也是情有可原。後來,或是有人本著「第一個吃螃蟹」的心態,發現了辣椒的可食用的一面,自此,辣椒便成為了一種農作用,供人們食用。據了解,第一批吃辣椒的人是在長江下遊地區,那裡是接觸到辣椒最早的地方,最先嘗試食用辣椒自然也屬正常。
  • 【國慶健康貼士】九九重陽食茱萸
    茱萸,分為吳茱萸、山茱萸、食茱萸。食茱萸具有特殊香味,因其嫩枝上密布銳利的尖刺,連鳥兒也不敢在上面棲息,故有「鳥不踏」之稱。古人把茱萸看得很神奇,在水井周圍種上茱萸,「茱萸葉落井中,飲此水者,無瘟病」;宅前屋後「種白楊、茱萸三根,增年益壽,除患害也。」當然作為食用,最看重的還是食茱萸的辛辣味道。唐代詩人李頎的《九月九日劉十八東堂》:「風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闢惡酒,湯餅茱萸香。」
  • 國人吃辣椒的歷史,短得讓人吃驚.
    在明代之前,中國人並不食用辣椒。也就是說,如今餐桌上幾乎能和所有食材成功配對的辣椒,徵服我們只用了四百多年時間。清初,萬山環抱的貴州因交通不便,食鹽和蔬菜極度匱乏,人們迫切需要一種食材來緩解飲食的寡淡。康熙年間,貴州及其相鄰地區以辣椒佐餐,當地的「土苗」用它來代替鹽,於是,辣椒得以走上餐桌。
  • 【文化】國人吃辣椒的歷史,短得讓人吃驚
    在明代之前,中國人並不食用辣椒。也就是說,如今餐桌上幾乎能和所有食材成功配對的辣椒,徵服我們只用了四百多年時間。辣椒原產於美洲,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清初,萬山環抱的貴州因交通不便,食鹽和蔬菜極度匱乏,人們迫切需要一種食材來緩解飲食的寡淡。康熙年間,貴州及其相鄰地區以辣椒佐餐,當地的「土苗」用它來代替鹽,於是,辣椒得以走上餐桌。
  • 【生態科普】重陽節人人佩戴的茱萸,其實是古代的辣椒
    低碳環保從點滴開始~《夜航船》中記載:「九為陽數,其日與月並應,故曰重陽」。這一天,人們登高祈福、秋遊賞菊、拜神祭祖。1989年國家將農曆九月九日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又給重陽節添加了新內涵。現存有關重陽節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之《季秋紀》,至魏晉時,節日氣氛漸濃,出現了賞菊、飲酒的習俗,倍受文人墨客吟詠。
  • 無辣不歡:沒有辣椒的宋朝人,是如何開創麻辣帝國的?
    沒有辣椒可不算稀奇,要知道我國如今常見的食材不少都是在千年之中從各國陸陸續續傳入國內的,但神奇的是在沒有辣椒的宋朝,卻流行著不少辣味的菜餚,這個"麻辣帝國"究竟是如何創立的呢?在辣椒傳入中國前我國已有辣味菜餚,無辣不歡的川菜起初並非通過辣椒揚名1.古代辣味菜餚並非源自辣椒在距離辣椒進入我國數百年前的的宋代,並非我們認為的那樣人人口味清淡,事實恰恰相反,由於宋朝對飲食的看重,在眾多史料中都為食物特意設立篇章,而辣味菜餚小食則是其中非常常見的一種。
  • 中國「三香」,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為什麼全都敗給了辣椒?
    中國擁有極為悠遠的美食歷史,自戰國時期開始,人們馴化農作物、野果、禽類,將它們端上餐桌,做成美味的食物。最開始,人們缺少調味料,做出來的食物僅僅是火烤和水煮。後來,人們從大自然中獲取調味料,從人們必吃的食鹽,到近百年流行起來的辣椒,人們喜愛的調味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 辣椒傳入前的2000年,中國人靠什麼下飯?
    辣椒的骨灰級粉絲、美國廚師馬克·米勒專門寫了本書——《辣椒:點燃味覺的神奇果實》。在書中,米勒寫道:「全球約3/4的人口在平時做飯時會用到辣椒,這使得辣椒成為世界上使用範圍最廣的調味品。」辣椒傳入中國是在明朝末年,直至清朝中後期,中國人才開始普遍吃辣。然而就這短短一二百年的時間,中國人已經無辣不歡,四川人更是拓寬了辣椒這種舶來品的思路,他們利用辣椒發明了川菜的靈魂調料:豆瓣醬。
  • 辣椒是如何刺激了960萬平方公裡的味蕾?
    在更早的中國,調節辛辣味道的食材主要是三種:花椒、姜、茱萸。西晉周處(240-299)撰寫《風土記》中,有「椒、欓、姜為三香,則自古尚矣。」此間的「欓」就是茱萸。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食茱萸即欓子也,蜀人呼為艾子、楚人呼為辣子。」茱萸是辣椒來到中國之前,人們得到辛辣滋味的食材。如今食茱萸幾乎已經消失不見,更多的是作為藥材的山茱萸。
  • 辣椒明朝時才傳入中國,那在這以前,中國人知道辣是什麼滋味嗎?
    沒有辣椒,怎麼做川菜和湘菜呢?其實,從先秦時期直到明清時期,中國人製造辛辣滋味的食料是有變化的,不僅僅辣椒有辣味,姜、花椒、胡椒、蔥、蒜、芥末、茱萸、燒酒皆可以製造辣味。「辣」其實是由「辛辣」發展而來的,在先秦時期,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鹹,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體會到「辛味」和「辣味」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姜和蒜的滋味有一定的辛辣味,而辣椒則是辣味,在漢代以前的史籍中,很少見到「辣」字,說明在先秦時期,人們接觸的辣味,都帶有一定的辛味,以姜、蒜、花椒、茱萸、蔥為主要的辛辣食材。
  • 沒有辣椒的年代,古人想吃辣怎麼辦?
    坊間盛傳,像四川盆地吃辣是為了祛除溼氣,那在辣椒傳入中國之前(不會早於明代),古人們想吃辣怎麼辦呢?(本文以四川為例)花椒(春秋戰國時期就被當成調味品)花椒是我國古代烹飪中所使用的重要佐料,但不同地方種植的花椒的麻味和香味卻差異極大,放在菜餚裡面的程度也不同。
  •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茱萸到底有哪些用途?
    唐朝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說明至少在唐朝時,人們在農曆的九月九日有佩帶茱萸的習俗。重陽節又稱「茱萸節」,在傳統的數字中,九是陽數中最大的一個,農曆九月九,有兩九相重,故稱重陽,也被稱為「老陽」。重陽節因被古人視為厄日,這一節日從開始起便以避禍延年為主題,所以重陽節俗中人們要「登高」努力接近陽氣,再頭插或佩戴茱萸(闢邪翁)來闢邪。
  • 「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是哪種茱萸?
    農曆九月九日,古人為何要佩戴茱萸囊和插茱萸?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描寫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是哪一種茱萸?前一個問題,現代學者並未解釋清楚。後一個問題,至今仍未有定論。重陽節是在農曆九月,古人稱九月為「季秋」。另外,十二地支中的「戌」,與九月相對應,故九月亦稱「戌月」。這個時候,從氣候而言是天氣由熱變寒,也是容易產生瘟疫的時候。茱萸是一種藥物可治多種疾病和防瘟疫茱萸是一種藥物,可治多種疾病和防瘟疫。
  • 辣椒明朝末期才傳入中國,在那以前四川人都不吃辣嗎?
    很多人都知道辣椒是川菜和湘菜中最主要的食材,可根據歷史記載,它其實在明朝末年,才由西班牙人傳入中國。辣椒剛傳入中國時叫做番椒或秦椒。當時明朝認為辣椒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並沒有將它當做一種食材來看待。明代以前那麼多年沒有辣椒,雲貴川及兩湖地區的人是怎麼吃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