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林宗是個喜歡遊歷郡國,廣交朋友的隱士,為什麼他不肯從政做官
隱士在大家心目中都是那種以深山密林為家,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但是郭林宗與其他隱士卻有不同之處,他是個喜歡遊歷郡國,廣交朋友的隱士。郭林宗(公元127—169年),東漢末期太原郡界休縣人。東漢後期,外戚、宦官形成兩大政治集團他們相互傾軋、交替專斷朝政,使東漢王朝陷入不可救藥的重重危機之中,郭林宗對此均了如指掌對於統治集團在朝中的獨斷專行,郭林宗和他的朋友們看在眼中,記在心頭,他們發誓不與統治集團同流合汙,不與貪官汙吏為伍。司徒黃瓊曾聘請他,太常趙典曾薦舉他,他都沒有動心。
-
哪有真正的隱士,隱世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入世
——《詠懷詩》晉代:阮籍什麼是隱士?隱士,這類人也往往以世外之人自居,自然無所成就是。這也是隱士的核心思想,魏晉時期很多能人志士都是隱士出身。大隱於市,小隱於野,魏晉時期也盛行隱士文化,為什麼在這個時代?能出現這麼多的隱士,這些隱士又是如何在隱士與入世中找到平衡的呢?隱士仍是凡夫俗子,終將回歸人間。
-
魏晉隱士的此岸情節——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的途智慧
何為隱士?隱居之士,這類人也常以世外之人自稱,自然無為便是有作為,這也是隱士的核心思想,魏晉時期不少能人志士都是隱士出身,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魏晉時期也盛行隱士文化,為何在這個年代,會出現這麼多隱士,這些隱士又是如何在隱逸和入世之中尋找平衡?隱士終究還是還是世間人,最終也會歸於世間。
-
古代隱士真的不願做官嗎?很真實的,籌碼夠就可以了
中國古代歷史當中具有極高才學的隱士不在少數,他們都不經常活動在世俗當中,打出來的都是不願在世俗當中做官的旗號,以他們的話說就是寧可在山野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也不願意在官場的苟且著。但是,這些人真的甘於貧賤而討厭做官嗎?他們真的不願意出仕入世嗎?實際上,他們的本心也並非如此。我們通過商山四皓的詩歌能夠看到他們的決心,能夠看出他們將富貴看作過眼雲煙的心態,但是他們卻並非從來都沒有出山過。呂雉在經歷廢立太子的危機的時候,就通過張良請出了商山四皓,並且讓他們成為了當時太子劉盈的輔佐之臣,從此居於朝廷之中。
-
東漢著名隱士嚴子陵
三、莊忌至莊光(嚴子陵)世系:一世 忌公,瑞公之子,(前188 - 前105);西漢初期辭賦家;吳縣人;少與司馬相如等人俱好辭賦,以文才和善辯聞名於時;劉濞稱吳王,招收四方遊士,嚴忌與當時名士鄒陽、枚乘等應召,為劉濞門客;後劉濞圖謀反叛,他與枚乘等上書諫阻,劉濞不聽
-
隱士被皇帝用盡辦法請來,才發現這人不是謙虛,而是真沒本事
漢安帝和漢順帝當政的時期,朝廷先後徵召了一批名氣很大的隱士,其中出現了像樊英徒有虛名的假隱士。樊英是南陽郡人,他從小學識淵博,品行兼優,聲名遠揚,長期隱居在壺山南麓。州郡官府聽說他的大名後,曾先後多次徵召他出來當官,但都被他拒絕了,以致他的名氣越來越大,連朝廷都知道樊英這個人。
-
大宋隱士不當官,還寫詩勸2位宰相辭官,宋真宗:死了看你當不當
是不是他不敢參加科舉考試或者沒有其他機會才不做官的呢?還真不是,他就是不想做官,平時住在綠樹掩映的草廬裡,彈琴唱歌,高聲吟詩。有時出去跟朋友聚聚,喝喝小酒吹吹牛寫寫詩。死也不當官他當時的名氣大得不得了,詩集《草堂集》傳到了外國。
-
為什麼說終南捷徑,揭露了一些古代隱士的矯情和虛偽?
唐朝時,一個名叫盧藏用的人在終南山隱居,與另一位在此修行的隱士司馬承禎是好友,兩人經常淡天說地,交流感悟心得。兩人雖是朋友,但最終的志向卻不同,司馬承禎是真心修煉道行,不問俗事。盧藏用只是把修行當成做跳板,想以此達到作官的目的。
-
古代的隱士有哪些? 誰又是真正的隱士?
在中國,真正的隱士是受尊崇的。隱士們也有一種道德標杆,就是和現實連接的緊密程度。這種判斷,遠在堯舜時代就開始了。唐堯到山西拜訪許由,要把王位禪讓給他,許由不接受,逃到潁水之濱,箕山之下。唐堯又說:「禪讓不受,做個九州長吧。」許由覺得這是一種奇恥大辱,奔至潁水邊,清洗聽髒了的耳朵。
-
魏晉時期文人為何不想去做官,潛心鑽研文學,而是成為一條鹹魚?
據不完全統計,魏晉南北朝四百多年的時間裡,一共發生了1677次戰爭,平均每年要發生4.6次的戰爭,這其中還包含著不同規模的,由此可見,魏晉南北朝的社會狀況是十分混亂的。 那就是有些君主是容不下一個曾經侍奉過別的君主的文人的,即使再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那也得在有命存在的時候,因而很多文人開始不再想去做官,不再想去施展抱負,潛心鑽研自己的文學,而是成為一條實實在在的鹹魚。
-
孟浩然不是純粹的隱士嗎?為何還要寫詩去求官?
總之,在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之中,出去做官實現齊家平天下的理想是主流,而在功成名就之時,學習範蠡泛舟五湖楊海,遠離朝堂走向山林是他們另外的選擇。當然,在中國歷史上,真正能做到真隱士的不多,大部分是被迫隱居——當生命或仕途遭受巨大的挫折的時候,才選擇隱居;很少有人能像古代的伯夷叔齊、陶淵明那樣,把隱居生活做到了純粹而極致。
-
淡迫名利的人都不會做官嗎?不,阮籍就是例外
阮籍是竹林七賢之一,他天資聰穎,八歲就會寫文章,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詩人和散文家。他一生淡泊名利,不願為官,卻多次入朝為官。這就讓人很奇怪,一個不願入仕的人,為什麼會多次被任命為朝廷官員呢?達就是對事物了解得很透徹,很全面;齊物就是萬事萬物都是有對立面的,不能只局限在某一個方面。所以我們看到阮籍的思想前後有些區別,他既不排斥入朝為官,也願意隱居起來,不問世事,過一個逍遙快樂的生活。
-
你知道什麼叫隱士嗎
公元前2200年,堯的一個決定讓一千六百年後的孔子將他稱之為最有智慧的人,而這個決定,正是堯選擇了一位隱士成為自己的繼承人,這個繼承人就是舜。下面繼續為您介紹中國歷史中十類隱士歸隱的路徑。他們或隱於山林終身不出,或先官後隱,亦或大隱於市……其間真假參半,但大都與清心明志有關。
-
隱士快樂還是皇帝快樂,讓朱元璋佩服的回答
這時候有人提出來要找隱士,隱士就是不願意出世不願意做官的人,大概是因為知道做官,雖然有做官的好處,會有無盡的榮耀,用不盡的財富,但是也無盡的煩惱,尤其是在朱元璋的手下做官,一旦你有什麼話語上的錯誤,甚至是做什麼樣的事情,一件小事,一個小動作,都能引起他敏感的神經,掉了腦袋也是經常有的事情,你的命不在你的手裡,還不如做一個隱士來的快活。
-
三國時期四大壽星:活到九十以上,有位被封王,皇帝向其下拜
中國古代醫學條件比較落後,再加上戰爭動亂等原因,所以人的壽命普遍不長,能活到七十歲就已經非常少見了,故稱「人生七十古來稀」。不過,歷史上還是有一些高壽的名人,特別是三國時期,他們都活到九十歲以上,有位甚至達到百歲,其中還有一位被封為王,連皇帝見他都要下拜,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山濤,最不像隱士的隱士.
魏晉時期,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一般文人都好玄學,只要在玄學上有了一定到造詣,就能成為當世名士,而當世名士,則是進入仕途最好的敲門磚。但這條路是有風險的,因為你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除名,更不知道自己會不會被名門望族承認,成為名士。但山濤仍然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這條道路,或說,他已經別無選擇。這條路並不好走,山濤卻走了二十多年。
-
其實並不新鮮,東漢順帝時期廣西也發生過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扇貝跑路事件嗎?大部分認都認為這是一種笑話或者託辭,扇貝怎麼可能會跑路?其實,扇貝跑路並不稀奇,早在東漢順帝時期就曾經發生過扇貝跑路事件,並且,絕非虛構。雖然海角亭建造的確切年代已經無法考究,但在北宋時期,蘇軾從海南移居到合浦時,曾來到海角亭遊覽過,並且興致勃發,亭後牌匾上的「萬裡瞻天」四個大字便由他書寫。十六字柱聯中的「漢孟宋蘇」中的「宋蘇」便指的蘇軾,而「漢孟」則指的東漢時期的孟嘗,蘇軾和孟嘗就是前面提到的兩位古代名人。
-
古代「宅」在家裡的人不簡單,從許由、巢父到唐寅談「隱士文化」
"隱士"是我國道家文化的哲學術語,指隱居不仕之士,他們才華橫溢且聲名遠揚,因為各種緣由無意仕途,隱居山野專心研究學問或者教書育人。即使有朝廷的詔令甚至皇帝親自前去邀請,仍然不為高官厚祿所動的也大有人在。自堯舜的時代,就有關於隱士的記載,直到今天,亦有甚囂塵上的「終南山隱士」。
-
【傳奇人物】準確預測火災山崩的東漢隱士
本文說說東漢末年的奇人和隱士樊英。 樊英字季齊,南陽魯陽(今河南省魯山縣)人也,生活在安帝和順帝時期。年少時在三輔(今陝西西安周圍地區)學習《京氏易》,兼研修《五經》。此外,他還學習並擅長讖緯之學,比如風角(佔卜之法)、星算、《河》、《洛》七緯,可以預測災異、推算陰陽變化。
-
「嘯」的歷史:忐忑流有旋律但無詞,曾是隱士高人最愛,如今無蹤影
當然了,這只是嘯發展到巔峰的狀態。實際上,遠古時期,人們就喜歡用嘯聲表達情感。而嘯,也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變化,最終成為一種複雜的音樂形式。一:先秦的嘯,多為女子之嘯嘯,可不是在東漢和魏晉時期才出現的。先秦時期,嘯就作為勞動人民的聲音,被各種典籍記載。詩經裡,就記載了不少女子,因為各種感情原因而嘯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