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鄉村振興是惠城區實施「3+2」戰略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惠城區農業發展成效明顯,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宏圖正在漸次展開。
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時期,結合今年惠城區兩會和區委八屆七次全會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部署,惠城區委宣傳部聯合南方日報、南方都市報、惠州日報、惠州電視臺、惠州電臺開展「鄉村振興在惠城」系列主題採訪,聚焦美麗鄉村、龍頭企業、鄉村旅遊、鄉村能人、明星農產品等。敬請垂注。
一粒米撬動一個產業,這家惠城企業做到了
素有「米中之碧玉」「飯中之佳品」等美譽,絲苗米是秈稻優質稻米,其外觀細長苗條、晶瑩潔白、米泛絲光,內在澱粉含量中等、質地軟硬適中,煮飯爽滑可口,具有清新香味。從惠州市惠城區水口街道走出的廣東海納農業有限公司(下稱「海納」)「水中鯉」品牌,已成為綠色優質「絲苗米」的代言者。
以一粒米撬動一個產業,是海納的真實寫照。當前,由海納牽頭打造的惠城區絲苗米產業園已完成省級專家驗收,並於今年納入國家產業園管理體系。此外,依託稻米產業和文化,海納現代農業生態園已打造成為綜合型示範性農業基地,包括有鯉·稻舍、海納仙眷花洲花海景區、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示範區、有鯉莊園四個重要區域組成。日前,該現代農業生態園獲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通過發展農業+旅遊,進一步增加了農業產業附加值,助農增收。
圍繞「一粒米」釋放科技創新力量
金秋十月,在位於水口街道的惠城區絲苗米現代農業產業園海納萬盧基地,豐收的稻田一眼望不到盡頭。駐足細看,稻穀有效穗數足,穗大粒多,結實率高,熟色好,無明顯病蟲害。
「海納在水稻耕種收機械化方面走在前列。」海納副總經理蔣耀智介紹,今年海納在廣東省內擴種水稻面積達5萬畝,以無人機直播的形式種植為主。目前海納水稻種植總面積40萬畝,廣東省內有20萬畝,省內種植基地大部分都是通過無人機直播的方式進行種植。
蔣耀智說,水稻傳統的種植方式是以人工育秧、人工插秧的方式進行種植,費時費力,已經不適應當前農村勞動人口緊缺的情況。而水稻直播栽培技術就是不進行育秧、移栽而直接將種子播於大田的一種栽培方式,效率大大提升。
在今年7月舉行的早造水稻測產驗收會上,經專家檢查,機械插秧、精量穴直播和無人機直播3種種植方式的水稻田間長勢均衡。其中,無人機直播折幹谷畝產數量最高,畝產達到433.4公斤。
此外,海納還採用了稻田立體種養的模式種植水稻,通過稻魚共作、稻蝦共作、稻鴨共作等方式大大增加稻田附加值。驗收會上,稻魚共作模式下的水稻產量,雖然在稻穀畝產數據上並沒有與其他種植模式亮眼。不過,在此次測產之前,該模式中的「稻花魚」已經全部捕撈收穫,魚畝產70餘公斤,在全年兩造種養下,「稻花魚」畝增收達7000多元,種植效益顯著,打破了稻田產值天花板。
搭載5G的東風,海納乘風而上,圍繞「一粒米」釋放科技創新力量。
外形好似ATM機,但掃碼付費後,機器裡吐出的卻是白花花的大米,這是海納正在推廣的5G智能碾米終端機。「這個終端機出來的大米直接從稻穀現碾而成,猶如新鮮採摘的蔬果,而且始終保持15℃的溫度和15%的水分,讓大米水嫩新鮮、綠色健康。」蔣耀智說,終端機24小時銷售並支持支付寶、微信等多種支付方式,方便快捷,還有會員系統,將客戶信息數據化,提升服務品質。
此外,海納還與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等一流科研院校開展稻米副產物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和生物降解技術研究。例如將稻穀売變廢為寶,產出稻穀殼餐具等產品,實現稻穀的全利用,突破了稻穀經濟價值天花板;又如投入近千萬元建設全國首個米糠食品化生產線,將穩定化米糠製成餅乾、固體飲料等食品。「近期,公司正在加緊完善米糠整體食品化利用生產線配套設施和條件,預計明年上半年投產。」蔣耀智說。
回鄉工作「新農民」為鄉村振興點讚
十月的清晨,太陽早早醒來。水口街道萬盧村村民李偉庭來到廣東海納現代農業生態園萬盧基地,悉心管理稻田立體種養模式中的魚。「今年,我還榮獲了海納十大優秀員工的榮譽哩。」李偉庭邊說邊露出了驕傲的笑容。
李偉庭曾在萬盧村有過10年的養魚經歷,但因為「單打獨鬥」,魚賣不出好價錢,無奈之下外出務工。上班的廠子雖然每月工資也有幾千元,但遠在仲愷,無法照顧家中70歲的老父親和兩個孩子。
去年4月,看到海納生態園採用稻田立體種養模式種植水稻,特別是稻魚共作、稻蝦共作、稻鴨共作等方式是探索農業新種養模式的好機會,他當即決定加入海納,負責管理生態園的魚塘。「除了傳統技術外,也要有新知識。我碰上解決不了的新問題就上網查資料,請專家解答問題。」李偉庭說。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海納產業園「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模式,提高了農戶的積極性和收入。李偉庭除了每月領工資外,賣魚的收入也有分紅。同時,他將家裡的幾畝地流轉給海納生態園,土地流轉每畝每年能拿1500元,還不用擔心旱澇災害影響收成,總收入比在外打工還要高。
「回鄉重新做『新農民』的選擇,讓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以前自己也種過地,辛苦不說還掙不到錢,現在生活有了保障,住上了新樓房,家裡還買了車。」李偉庭說,他非常看好生態園稻田立體種養新模式,今後還要自己培育魚苗,養出更放心和更高質量的魚。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海納,不少回鄉工作的「新農民」身體力行為鄉村振興點讚。
在海納,公司採用「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農機+科技+物聯網」的模式進行生產和經營,通過流轉土地和訂單合作等模式在廣東省惠州市、汕尾市、湖北省潛江市、黑龍江大慶市等地建設水稻種植基地,不斷提高企業的輻射帶動能力,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2019年建設基地面積40萬畝,帶動農戶27908戶,其中以合同制方式帶動農戶8375戶,以合作制方式帶動農戶3454戶,以其它方式帶動農戶16079戶,帶動農戶戶均增收4765元。
開發「農業+文化+研學+休閒」新產品
今年的10月1日恰逢國慶、中秋雙節同慶,還有農民豐收節的歡慶氛圍,海納舉辦「慶豐收、迎國慶、賀中秋」系列活動,包括慶祝第三屆中國農民豐收節開幕啟動儀式、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揭牌儀式以及區絲苗米產業園揭幕等,現場場面熱烈,歡樂非凡。
隨後,海納農業生態園將面向市民開啟一系列農旅活動,不僅包括傳統的中秋賞月、歌舞表演,還有美食節、帳篷節、電音音樂節、漢服表演、越野比賽等豐富的活動內容,讓市民充分享受來自鄉村田野的活力與激情。
「海納通過稻米全產業鏈條的發展創新模式,以多領域技術融合促進農業創新發展,深入挖掘開發『農業+文化+研學+休閒』稻田農旅結合的新產品新服務。」蔣耀智說,將水稻種植、加工、研學、休閒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海納真正走出了一條綠色高質量發展優質稻米全產業鏈之路。
以創新「稻-魚-花/果」三位一體化稻田立體特色種養模式為例,「稻魚」生產,「稻花」蟲害防控和觀賞,「稻果」採摘,集種植生產、生物防控、觀光休閒一體,實現稻田變公園,農田變學園特色經營模式。
海納還在探索以研學旅行為主業的稻田農旅。海納農業研學旅行以稻田為特色模式,將稻田變公園,將公園變課堂,打造農業產業化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為中小學生認知水稻、感恩農業提供優質平臺。被評定為「廣東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惠州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惠州市科普教育基地」等稱號。
「接下來,海納農業將繼續遵循本心,重點打造以『生態海納,智慧產業』為主題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模式。」蔣耀智說,以源頭生態化、過程標準化、生產智能化、產品高端化、產業鏈條化、品牌知名化為方向,建立「品牌+標準+智慧」的經營體制,還要要將綠色發展踐行到底,優化高質量發展優質稻米全產業鏈,以更好地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發展。
來源:南方+ 記者盧慧、通訊員 周文媚,轉載請註明。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鄉村振興在惠城 | 一粒米撬動一個產業,這家惠城企業做到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