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薌城區:以產業興旺撬動鄉村振興

2020-12-24 騰訊網

[新聞頁-臺海網]

▲芝山鎮西湖生態園效果圖

◆珠裡村的香蕉海生態公園內香蕉大豐收

石亭鎮的新型物流產業園

◆浦南鎮﹃黃金果蔗﹄產業種植

以產業興旺撬動鄉村振興

薌城區抓黨建,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讓農產品「身價倍增」

臺海網11月28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張雄敏 通訊員 劉欽賜 梁健 文/圖)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近年來,漳州市薌城區把「農村黨建」作為「鄉村振興」的力量源泉,著力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切實形成了鎮村經濟發展的特色路徑,構建「一鎮一特色」發展格局,讓薌城區的農產品「身價倍增」。

目前,「薌城農業」品牌在全省越唱越響。薌城區浦南鎮立足近300億元產值的鋼鐵產業優勢,打造以產城融合為目標的「浦南新鎮」;芝山鎮立足7380畝的西湖空間,打造以科技、產業、生態為一體的商貿強鎮;石亭鎮立足北鬥、南山等園區,打造以製造業為基礎的工業重鎮;天寶鎮立足食品加工、萬畝蕉海、語堂故裡等優勢,打造以文旅為主導的活力小鎮。

浦南鎮

探索農業新模式村支書帶頭搞示範

浦南鎮位於薌城區北部,工業以鋼鐵深加工產業為主,農業以荔枝、龍柚、甘蔗、蔬菜種植為主。

近年來,浦南鎮充分發揮三寶集團的鋼鐵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堅持因地制宜,以漳華路為軸線,推動總規模4.96平方公裡的浦南新鎮建設,打造鄉村振興「串點連線成片」精品線路,即園坑—松洲—雙溪鄉村振興示範線。

其中,園坑村積極探索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根據自身存在部分耕地閒置的實際發展高優農業。2019年,村黨支部書記出資流轉閒置土地20畝,帶頭示範試種「黃金果蔗」,實現畝均產量約2萬斤、收入2.4萬元的顯著成效。今年,村黨支部通過組織開展自願培訓、無償推供種植技術、邀請村民親身體驗等方式,擴大「黃金果蔗」種植面積至50畝,預計收入可達120萬元,實現農民穩步增收。

松洲村以傳承書院文化、弘揚鄉風文明為核心,大力整治提升松洲書院周邊環境,推進入村道路白改黑、村口標識牆建設、響筆湖水質提升等工作。昔日的垃圾堵塞、臭氣燻天的溝渠如今水綠岸青,村莊文化氣息濃厚,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化村」。

針對雙溪村一半以上人口外出創業、村內房屋空置的情況,鎮黨支部「化腐朽為神奇」,對閒置的日昇樓及其周邊共70戶110間舊民居進行流轉盤活,引進「雙溪縵谷」鄉創文旅項目,打造「江邊城外·土樓雅韻·縵谷饗食」的鄉創文旅模式,以租代徵,通過對房屋進行修繕再裝飾,形成民宿聚落,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創收,深挖旅遊資源,推進鄉村產業振興。

芝山鎮

發揮集聚效應 傾力打造商貿強鎮

近年來,為破解日漸突出的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和農業產業化等難題,芝山鎮立足城市整體規劃,五年來先後完成下碑、北倉、西院、西湖、金峰等五大片區徵遷,累計徵用土地9700餘畝、房屋315萬平方米,積極推進西院湖公園、西湖生態園為兩個中心的規劃建設及周邊配套建設。

其中,芝山鎮發揮九龍江西溪沿江近4公裡長江岸線自然落差的天然優勢,通過1500畝水體公園的建設,直接帶動核心區近5000畝用地的開發,全面實現金峰開發區老舊工業小區、城中村、棚戶區「騰籠換鳥」;西院湖生態園總用地面積約400畝,通過整合水利、生態、休閒三大功能,融合溼地風情、山水湖景和自然風光,將滯洪區打造成集城市洩洪、生態保護和休閒功能於一體的「城市綠色海綿體、市民多彩聚集地」。

目前,芝山鎮圍繞構建「一江兩湖」(九龍江、西湖、西院湖)生態網、「芝山新城」生活圈的工作布局,牢牢把握西部樓盤及商住項目開發優勢,持續助力紅星美凱龍、萬科裡商圈做大做強,全面服務三寶時代廣場等商住綜合體落地建設,不斷發揮集聚效應,推動三產提速增效。

石亭鎮

打造工業重鎮 帶動周邊經濟發展

石亭鎮是薌城區的工業重鎮,轄區內有各類企業700多家,流動人口超過7萬人。近年來,石亭鎮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對石亭鎮地塊內減稅降費成效顯現,發展態勢總體良好,湧現出漳州閩光鋼鐵有限責任公司、福建歐瑞園食品有限公司、中南高科等以第二、第三產業為主體的實力企業,驅動轄區經濟發展效應明顯,帶動周邊經濟發展。

據悉,漳州閩光鋼鐵有限責任公司經營範圍主要為煉鐵、煉鋼、黑色金屬鑄造、金屬結構製造等,具備年產80萬噸合金帶鋼生產能力,能滿足漳州全年鋼管生產、機械製造、生產生活設施等加工原料需求。

福建歐瑞園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產凍乾食品為主的高新技術企業。其二期工程項目即將投產,投產後所生產的凍乾食品可達國際先進水平,預計新增產能1500噸,新增產值9000萬元,可提供200個新的就業崗位,年納稅預計增加500萬元。

中南高科項目總規劃2000畝,計劃投資約195億元。一期(A區)佔地103畝,建築面積7.4萬平方米,規劃設計24棟廠房,於2019年12月底交付入園企業;一期(B區)項目佔地93畝,建築面積8.1萬平方米,規劃設計21棟廠房。項目全面建成並投入運營後,預計可引進約500家優質企業,實現年稅收總額約6億元,新增就業超1萬餘人。

天寶鎮

提升農業賦能打造「一村一特色」

天寶鎮始終堅持產業先行,依託自身優勢,在香蕉、蔬菜和食用菌產業上多管齊下,著力包裝五類優勢農產品,將轄區田寮村打造成果蔬村,山美村打造成旅居村,張坑村打造成漁業村,後塘村打造成菌菇村,珠裡村打造成文化村。同時,天寶鎮黨委以創建特色小鎮為抓手,與轄區周邊企業密切合作,將這五個村的優勢農業從單一的「賣農產品」向「賣文化」、「賣生活方式」的銷售模式轉變。

其中,田寮村投資120萬元建設820畝高標準農田,推動項目區種植結構調整,其空心菜產量佔據漳州市市場供應量的80%。在黨建的引領下,田寮村5位村民成立了漳州市薌城區田寮蔬菜專業合作社,將菜農分散型的生產經營轉為集產、供、銷一條龍的服務體系,打造連片現代化蔬菜種植基地,為天寶鎮蔬菜種植產業提供展示窗口,帶動農戶增產增收。

山美村則結合香蕉集市的歷史文化與鄉村文化進行重新規劃設計,投資500萬元對大溝渠進行清淤整治提升,建設具有鄉村原味的山美村溼地公園,為村民提供河道水清岸綠、河岸場院懷舊憶古的休閒場所。

張坑村回收村內魚塘,投資約50萬元對魚塘周邊林下空間進行景觀提升,增設垂釣平臺,作為垂釣經營項目和村民休閒之用,變傳統漁業為休閒漁業,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

後塘村推進食用菌產業規範化,通過公司+合作社模式,推進轄區內漳州市莊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規模化、工廠化生產,建立食用菌杏鮑菇工廠化標準建設基地,挖掘、培育省市級以上食用菌龍頭企業,力爭打造「天寶字號」食用菌區域公用品牌。

珠裡村是世界文學大師林語堂先生的祖籍地,也是國家地理標誌「天寶香蕉」的原產地。天寶鎮黨委堅持以「語堂故裡,千畝蕉海」為發展主線,重點在香蕉產業、語堂文化產業和文旅產業上多點發力。去年,珠裡村香蕉產量達到1000噸,總產值達到1578.6萬元,增加村財收入近10萬元,當地村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2.5萬元,併入選省鄉村振興試點村。

同時,天寶鎮黨委以創建香蕉小鎮為抓手,著力提升「天寶香蕉」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效應,接洽康之味、歐瑞園、大西洋等企業研究開發天寶香蕉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產品,打造香蕉加工觀光生產線,提升香蕉產業附加值。通過盤活蕉海園區內的閒置用房,珠裡村打造了語絲書吧、京華劇場、文創基地等文旅產業配套設施,為遊客提供林語堂著作品讀、著作改編影視作品賞析交流等平臺,勾勒出獨具特色的文旅產業發展「新畫卷」。

相關焦點

  • 以產業興旺撬動鄉村振興——浙江省生態環境廳扶貧結對幫扶紀實
    以產業興旺撬動鄉村振興——浙江省生態環境廳扶貧結對幫扶紀實 2020-12-18 15: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語堂故裡、蕉海飄香 漳州天寶萬畝香蕉海帶動鄉村振興
    香蕉海俯瞰 大眾網記者蘇昱如攝   大眾網·海報新聞青島11月11日訊(記者 蘇昱如)悠悠藍天,萬畝香蕉林,近日「E路同行 『漳』顯魅力」2019年全國重點網絡媒體漳州行大型採風團,來到了位於漳州薌城區天寶鎮的「香蕉海」,體驗了一把語堂故裡、蕉海飄香的特色。
  • 鄉村振興在商丘丨產業興旺指的到底是什麼?
    文丨穀雨(方塘傳媒《重新發現商丘》主編)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也就是說這20個字概括了鄉村振興的總體目標,其中產業興旺為根本,只有產業興旺,農民才能實現生活富裕,這是處於第一位的,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則是對鄉村內部或外部人員營造鄉村具有吸引力的幾個基礎方面
  • 冀州區以「產業興旺」助力鄉村振興
    冀州區周村鎮辣椒產業基地正在收貨辣椒   今年以來,衡水市冀州區把「產業興旺」作為實現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和農村繁榮的重要抓手,加快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和特色高效農業、著力培育一批農業產業化行業領軍企業
  • 產業興旺的四個「關鍵詞」 鄉村振興系列談之一
    我們採擷幾個基層樣本,以此反映鄉村振興的實踐探索。  鄉村振興總要求,第一條就是「產業興旺」。  然而,農村產業的「籠子」裡養什麼「鳥」?這在產業升級方興未艾的今天,值得深思。更進一步,如何讓這樣的產業有競爭力,惠及農民,同時進入市場化的自我良性循環?這裡面可說道的地方還真不少。
  • 產業興旺成為鄉村振興「主心骨」
    名字來源早已不可考證,但多年來,圖牧吉鎮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卻切實印證了負重擔當、堅韌無畏的駱駝精神:沒有鬆懈、沒有放棄、沒有回頭,一步一個腳印,走向希望。「咔嗒咔嗒……」走進圖牧吉鎮靠山嘎查農旅融合示範園扶貧車間,工人們操作縫紉機的聲音此起彼伏,一件件圍裙漸漸成型,大家動作利落,偶爾閒聊幾句,氣氛輕鬆而溫馨。
  • 漳州薌城區:舊村改造,一磚一瓦都是景
    薌城區石亭鎮龍秋村在舊村改造和鄉村振興中,漳州薌城區注重就地取材,創新變廢為寶,把「留白」「留綠」「留舊」「留文」「留魂」理念融入規劃全過程,讓農村彰顯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修舊如舊 留住鄉愁記憶「小心一點,不要跑太快。」
  • 鄉村振興在惠城 | 一粒米撬動一個產業,這家惠城企業做到了
    開欄語鄉村振興是惠城區實施「3+2」戰略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惠城區農業發展成效明顯,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宏圖正在漸次展開。
  • 大埔縣光德鎮人大代表團:產業興旺助推鄉村振興
    【近年來,光德鎮人大代表立足縣委打造「康養文旅融合之星,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生態縣」定位,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作用,走綠色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發展之路,用心、用情、用功推動蘇區振興發展。】
  • 以全域旅遊「撬動」鄉村振興
    □劉釗    全域旅遊,是指以旅遊業為優勢產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也是美麗鄉村建設、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抓手。
  •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 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
    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意見》指出,近年來,我國農村創新創業環境不斷改善,新產業新業態大量湧現,鄉村產業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也存在產業門類不全、產業鏈條較短、要素活力不足和質量效益不高等問題,亟須加強引導和扶持。
  • 連雲區建設產業興旺的美麗鄉村
    近年來,連雲區依託自然生態優勢,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建設美麗鄉村為契機,帶動當地產業發展,打造彩色旅遊勝地、金色民生福地、綠色產業高地。
  • 廈門集美區產業興旺農家富 山清水秀鄉村美
    集美區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容村貌大為改觀。 昨日,兩個現代農業項目——農鑫農產品收儲運銷及初加工產業中心總部項目、鯨探海洋科技文化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增資擴產項目,籤約落地集美區。 近年來,集美區以市「雙千億」工作為統領,著力打造包括都市現代農業在內的六大產業鏈群以及包括鄉村振興在內的七大投資工程,推動城鄉生活向更高水平發展。
  • 永州回龍圩:柑橘產業興旺 繪就鄉村振興新藍圖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產業興旺」列在首位,是實現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和農村繁榮的基礎。近年來,永州市回龍圩管理區緊緊抓住柑橘產業這個「牛鼻子」,繪就出了鄉村振興的新藍圖。
  • 漳州:今年花博會 國道兩側新增88個停車位
    值得一提的是,展會期間,圓山文化中心、薌城區石亭鎮五洲城分別舉辦「三角梅主題展」、福建漳州農業機械展銷會,有興趣的市民,可前往觀看。  花博會  本屆展會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主線,「特色農業、綠色發展」為主題,圍繞著產業興旺,著重在品牌農業生態農業、智慧農業等方面展示精品內涵。
  • 哈密二堡鎮產業興旺帶來鄉村振興路
    產業興則農民富,農民富則鄉村興,哈密市二堡鎮緊緊抓住了產業興旺的牛鼻子,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哈密二堡鎮嚴重缺水那麼在種植的傳統產業過程中,積極培養用新的思維方式,在嚴重缺水這種現實下,既要產業發展而又要以節水農業為主,把劣勢變成優勢,把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上發展,向小康生活不斷邁進,讓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途徑成為現實
  • 靖邊伊當灣村產業興旺鄉村振興
    全村有3萬畝耕地,其中種植芹菜、蘿蔔等大田蔬菜、設施蔬菜就佔19000畝,蔬菜種植產業產值達2.5億元,產品遠銷北京、上海、重慶等地,出口到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目前全村設施拱棚達到5500餘座。
  • 49秒|濰坊安丘一顆「小」櫻桃撬動千萬級鄉村振興「大」產業
    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30日訊 在安丘市石埠子鎮,一顆「小」櫻桃,撬動起千萬級鄉村振興「大」產業。安丘市石埠子鎮是鄉村旅遊特色小鎮,有公冶長書院、庵上牌坊、摘藥山老子廟等眾多的名勝古蹟,出產的櫻桃、草莓等果品質量上乘,深受遊客喜愛。近年來,石埠子鎮把發展鄉村旅遊作為帶動鄉村振興的重要發力點,通過實施鄉村賦能工程,賦予特色農產品品牌化發展能力,從而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 城陽少山:搭載網際網路平臺,以產業興旺帶動鄉村振興
    ,發展集「採摘品嘗、休閒體驗、觀光旅遊、文化傳承、節會節慶、生態景觀」於一體的現代都市農業;發揮農村自然資源豐富的優勢,打造以市民田園生活、度假養生、文化創意為特色的共享都市農莊;依託現代農業、新型城鎮化和休閒旅遊的資源優勢,建設功能複合化、開發園區化、主體多元化的田園綜合體等,以產業興旺帶動鄉村振興已成為主流趨勢。
  • 以產業興旺築牢振興基礎
    「白玉要發展,必須靠產業。」何逸江說,近年來,該村堅持黨建引領、鄉賢牽頭,帶動村民發展綠色生態農業。 鄉村要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白玉村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成立了梅州白玉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村民以土地或資金的方式入股公司,積極投身白玉產業發展。「聽說村裡要搞產業,我拿出15萬元積蓄入股,村裡發展好了我們村民也受益。」村民何杜志滿懷信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