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詩詞,外國網友討論最多的是能否幫助學習漢語

2020-12-13 澎湃新聞

《中國詩詞大會》餘熱未盡,人們或讚許或反省,或者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或者高唱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復興。但無論如何,詩歌只有回憶起自己與生活的關聯時,重新尋找到「興發感動」的細膩之情,其美感與深意才會向人們顯現,否則也不外乎是字詞句的拼湊。在此意義上,一個電視節目抑或應試教育都很難完成這個任務,甚至相反,可能會因為功利的目的而敗壞詩歌。孩子被從小灌輸著背誦,絲毫不被詩歌觸及心靈,以致僅僅爛漫誦讀卻又漫不經心。

畢竟,「只緣身在此山中」其實看不到山的美貌,而站開一定距離倒能讓詩歌重新與生活結盟,如著名外國詩人埃茲拉·龐德、赫爾曼·黑塞等都是中國詩的忠實信徒。近來在Reddit和Quora兩個論壇上許多外國的詩歌愛好者也就這一話題展開了許多有趣且生動的討論。

Quora堪稱是美版的「知乎」,內部聚集了各行各業大量的人才,從科學家、記者再到電影導演不一而足。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一個西方讀者看待世界的視角。而Reddit曾經有「網絡頭條」之稱,大量的幕僚信息、政府公告都早早醞釀其中。它就是一個網際網路群體的聚集體,人們完全自由碰撞,通過投票來決定回帖的排名。在此二者中,不難看到人們對中國的種種偏見,但在詩歌面前你才會驚訝於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可能性。

Quora上關於中國詩詞的討論

偶遇中國詩

在這裡你會發現人們是怎樣在日用倫常中遭遇中國詩的,而這恰恰又是詩歌的真實起源。比如有網友的父親獲贈了一個中國花瓶,卻苦於不懂上面的詩句,便發至Reddit上求助。

他很快便得到了回復,但就結果而言實在不容樂觀,「像許多古詩一樣,這首詩從上寫到下,從右至左。然而,它似乎是繁體和簡體的混合物。我為那些簡體字重新標出了他們的繁體字模式,而對於我不確定的字符我就用X來表示。我估計,這首詩是為了讚美一幅畫。」

珍禽栩栩枝間舞

Rare, life-like birds dance among the branches

滿園花x艷x雙

The garden full of flowers is exceptionally gorgeous

x姿挺秀鮮似錦

They stand up-tight and and are bright as silk cloths

群卉豈青(肯?)妒天香

All these beautiful flowers and green trees will make natural ones jealous

轉而這個回答就遭到了許多人的否定,「這些根本不是簡體字,它們只是用草書(grass script)寫的!只所以看著相似,是因為很多簡體字就取法於草書,比如門>>門,貝>>貝,長>>長,而有些字根本就沒有用草體,比如最後的『香』。 」

這條帖子大概對漢語學習者來說太過困難,不僅需要識得古文還需要在辨識出字體的演變,爭論到最後也沒有人能完整地解讀出詩句的內容。(註:這首詩原文應是「珍禽栩栩枝間舞,滿園花開豔無雙。丰姿挺秀鮮似錦,群芳豈肯妒天香」。)

有時詩歌也會艱難地維繫著一個中國家族歷史。如網友stevieG808稱「從已過世的華人祖母那裡受到一首中國詩。有人可以粗略地為我翻譯一下嗎?」讀至此使人不禁遐想,難道這個網友是華裔移民,如今卻已經不再使用漢語了嗎?這裡面究竟經歷了些什麼?

再一看,遺物還有更深的意蘊,網友指出「這是朱子家訓(Master Zhu's Family Motto)。或者用文中話說,即朱柏廬先生治家格言(Mister Zhu Bailu's Maxims for Family Governance)。裡面宣揚了明代儒學家的價值觀,大多是關於真正的德性來源於自我克制,使人努力提升等等。」詩言志,似乎老一輩努力流傳的東西已經在今日變成某些徒勞的嘗試,我們究竟用什麼來守護傳統呢?

討論最多的:「詩歌是否有益於學習漢語」

在幾個論壇上討論得最集中的問題便是「詩歌是否有益於學習漢語?」又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

支持者往往帶有幾分歌德所倡導的「世界文學」味道,視野和境界都顯得極為開闊。

有網友表示,「它絕對有用!詩歌是任何語言最生動的表達!它使得你深挖一個語言的基本特徵以及其背後的文化。你看下面幾句詩句。」

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我可否將你比作一個夏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 . .)

歌德的迷娘曲「
你可知道那一片土地,檸檬樹正花繁葉茂?」(Kennst du das Land wo die Zitronen blühen . . .)

但丁的神曲「
一切都要從我三十五歲那年,無意間迷失在一座幽暗的森林開始。」(Nel mezzo del cammin di nostra vita . . . )

「一個中級的語言學者應該能夠掌握一點點詩歌。對一些經典詩歌存有感性的親證將極為有益。這對於中文抑或其他語言都是毋庸置疑的。中國詩有它悠久的歷史以及任何亞洲藝術形式所罕見的技術複雜性——大概只有西方音樂能與之相提並論。除此之外,在實用的層面上讀詩可以使我們這些非母語的學習者掌握漢語發音的奧秘。」

「中國的詩歌不僅僅押韻,而且在一些律詩中許多字眼還保留著內在的讀音。模仿母語者的朗誦有助於我們接近漢語的真實音調(儘管可能在唐朝以後有了鮮明的轉變,但仍然留有足夠多的東西來借鑑。)」

而反對者如Jennifer Zhu,一個專業的漢語教師,則在Reddit論壇上說:「簡短地回復,不。當然,中國詩歌一定非常美麗,它有無窮豐富的意義和細微的表達。方塊字在不同的字詞和語境中傳達出了深層的含義、反思和洞見。有的時候理解一首詩,是需要在讀過之後反覆琢磨,再到最終的領會。那種感覺就像挖掘出寶藏才有的滿足感,並從中傳遞遙遠年代的智慧。」

「請記住,不妨將讀中國詩看作勤奮學習之後的獎勵,但它本身無助於語言學習......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試著去考察這首上海小學一年級課本上的詩歌。」

《畫》

遠看山有色,

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

人來鳥不驚。

「如果你能讀懂,那麼恭喜你!這是一首非常美麗的詩歌,它使人獲得片刻的寧靜,呈現出一幅美麗通透的景色——色彩斑斕的山,安靜的溪流,春花盛開,甚至人都無法幹擾群鳥。如此簡單的詩歌中有20個字符,18個收錄在HSK(註:漢語水平考試)三級中,而另2個在四級(無和驚)。它簡單卻不適合學習漢語,原因如下。」

「一,它太短。從本質上詩歌都很短,旨在慢慢咀嚼和消化,卻不適合長篇閱讀訓練。研究表明,需要重複遭遇一個字10到20次才能真正記憶,並了解在不同語境中的使用。然而詩歌很少有此般機會。」

「二,它與人們的日常溝通距離太遠。詩歌中大多需要上下文來理解含義,但如果這樣的方式放到日常生活就會變成含混不清。」

「三,在讀詩歌時你可以花很多時間來依靠詞典理解文意。但往往到最後,你可以了解你所讀的內容,卻可能忘記接觸到的字符。」

上述兩種觀點,孰是孰非其實並不重要。之所以會出現爭論,是因為它不是教條,允許人們結合自身來選擇。從外國詩歌學習者的眼中給出一種極清明的視角——中國詩歌如同封閉的神域,它只向虔誠地求道者敞開,而求道者須經艱苦修行。在這之後,還要看看西方的現實能否與東方的意境相互契合,或許在某個微妙的時間點上,能夠猛省提撕,領悟到細膩豐富的生命體驗。相較之下,如果佔據先天優勢的本土語文教育卻忽視了這點,則不可不謂之可惜。

外國人眼中最美的中國詩

在Quora中有一個板塊得到了上百次的跟帖回復,即「你讀過的最美的中國詩是哪一首?」(What is the most beautiful Chinese poem you have ever read?)老外們紛紛講起自己如何與某首詩結緣或是哪一段輕輕撥動了心弦,讀來蔚為動人。

有網友說「我還記得這一首之所以特別是因為來自別人的饋贈。那是我大約十三歲時,家裡的農場附近有一個上了年紀的荷蘭婦女,她失去丈夫許多年,並漸漸染上了酗酒的習慣。然而,她同時又是一個極富教養的文學愛好者,看上去簡直知道一切的細節。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星期,她向我們家贈送了一本李白詩集,大概是為了感謝父親對她的醫療幫助,在詩集前留了一張字條。」

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

Among the blossoms, a single jar of wine.

No one else here, I ladle it out myself.

Raising my cup, I toast the bright moon,

and facing my shadow makes friends three,

though moon has never understood wine,

and shadow only trails along behind me.

Kindred a moment with moon and shadow,

I've found a joy that must infuse spring:

I sing, and moon rocks back and forth;

I dance, and shadow tumbles into pieces.

Sober, we're together and happy. Drunk,

we scatter away into our own directions:

intimates forever, we'll wander carefree

and meet again in Star River distances.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作者在結尾深情地說道:「通過這首詩,她讓我們看到了她如何總結自己的一生。兩者都是悲劇性,並且裡面有一個部分讓人無論如何難以忘懷——這就是她獨立且堅強地度過了自己的生活,她在活著和毀滅時都是一個藝術家。(she was an artist in her living and in her undoing.) 」

還有的網友最喜歡王維的

It is On A Mission Towards the Frontiers

 (《使至塞上》)「雖然詩人因為遠離故裡、發配邊疆而深深地感到憂鬱和留戀。但是他在詩歌中淨化了這些情感,一個是因為大自然的偉大造化,另一個則是士兵們通過英勇犧牲帶來的勝利,進而,他才最終求得了內心的平靜。」

A solitary carriage to the frontiers bound,

An envoy with no retinue around,

A drifting leaf from proud Cathy,

With geese back north on a hordish day.

A smoke hangs straight on the desert vast,

A sun sits round on the endless stream.

A horseman bows by a fortress passed:

「The general’s at the north extreme!"

單車欲問邊,

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

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

都護在燕然。

除卻上面兩首亙古傳唱的經典外,外國網友對中國詩的了解一點也不狹隘,反倒呈現出一種極端自由又極端富於新意的體驗。有時還會引人反思,面對這樣痛徹心扉的感悟,現代的中國人能夠坦然地說自己的心靈更貼近古人嗎?

網友A.Z. Foreman自己翻譯了唐代女詩人魚玄機的《江陵愁望寄子安》:

《江陵愁望寄子安》 

To Lord Zian in sadness while gazing into the distance at Jiangling

魚玄機 Yu Xuanji

楓葉千枝復萬枝,

As maple leaves burst from the branches, from a billion branches,

江橋掩映暮帆遲。

The river bridge at twilight lets the late boats flicker through.

憶君心似西江水,

My lord: the heart is rushing as the western river rushes,

日夜東流無歇時。

Eastward without a second's rest all day and night to you.

從網友的詩歌選擇上,也許我們能夠梳理出一條中國詩歌在西方世界的接受史。大量的譯者名字不絕於耳,理雅各、衛禮賢、龐德,正是通過他們的稜鏡中國詩歌才能深耕發芽。用哈羅德·布魯姆的話說便是「影響的焦慮」,怎麼樣在前輩大師的影響下再創造已經成為一個難題——而這場角逐的勝者將在異地發揚光大。龐德不啻為巨大的貢獻者。

有網友說「我特別喜歡《古詩十九首》,它在中國文學的歷史上被認為是詩歌的開端。龐德(美國詩人)翻譯過其中一些詩歌,這些優美的譯作已編撰成書,你可以在他的《華夏集》(Cathay)裡讀到。」他最愛的是《庭中有奇樹》。

《庭中有奇樹》

In the Garden a Strange Tree Grows

庭中有奇樹,

In the garden a strange tree grows,

綠葉發華滋。

from green leaves a shower of blossoms bursting.

攀條折其榮,

I bend the limb and break off a flower,

將以遺所思。

thinking to send it to the one I love.

馨香盈懷袖,

Fragrance fills my breast and sleeves,

路遠莫致之。

but the road is far -- it will never reach you.

此物何足貴,

Why is such a gift worth the giving?

但感別經時。

Only because I remember how long ago we parted.

此外,也有許多網友在考慮婚禮時當選用那首中國詩作為祝詞。《詩經·邶風·擊鼓》感動了無數人。「太美了,用16個字就說出了真愛的宣言......我覺得這是最浪漫的一首詩,這樣的誓言女人都愛聽。」這首詩具備各種版本,褒貶不一,讀者可自行鑑別。

1.

英國著名漢學家理雅各(James Legge):

死生契闊,

For life or for death, however separated,

與子成說。

To our wives we pledged our word.

執子之手,

We held their hands;

與子偕老。

We are to grow old together with them.

2.

瑞典漢學家高本漢(
Bernhard Karlgren):

死生契闊,

In death or life (we are) separated and far apart;

與子成說。

With you I made an agreement:

執子之手,

I grasped your hand,

與子偕老。

Together with you I was to grow old.

3.

富有「原創精神」的龐德(Ezra Pound):

死生契闊,

To stay together till death and end

與子成說。

for far, for near, hand, oath, accord:

執子之手,

Never alive

與子偕老。

will we keep that word.

除此之外,網友shkencorebreaks則偏愛喜歡納蘭性德。「除了必讀的唐宋經典以及《詩經》中一些古怪的字詞,我真正能夠靜下心來欣賞的是納蘭性德。任何人希望了解清初的文學和歷史的人都不能跳過他。」

人生若只如初見,

If only life were as beautiful as at first sight,

何事秋風悲畫扇?

why should the autumn wind bother to pity deserted painted fans?

或許,我們從某個「他者」的角度當更加懂得珍惜。外國網友努力地去破譯詩歌字詞,進而抵達寓於其中的深意。中國人反過來毫無難度地誦讀、記憶,卻鮮有將它們與生活、與每一次微小的興發感動聯繫起來。因而,重思詩的意義仍然是當下一個至關重要的使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人對講漢語的「老外」有何反應? 外國網友的回答亮了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李德意】近來,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世界上有越來越多的人愈發迷上了中國文化,並開始學習漢語。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年末,全球140個國家(地區)已建立512所孔子學院和1073個孔子課堂。
  • 越南人為什麼學漢語?為什麼大部分越南女孩學習漢語?
    在全球漢語熱的氛圍下,現在學習漢語的越南人也越來越多。有需求就有市場,在越南各個城市也出現了各種的漢語培訓機構。在越南旅遊的時候也認識的很多越南朋友,我們通過網絡認識,在現實中相見。我發現在學習漢語的越南人中,越南女孩子佔了絕大多數,尤其是16至30歲的年齡段最多。
  • 當中國春節與學漢語相遇
    對漢語學習者來說,學習漢語也是在學習中華文化。如何有效地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觀念融合於對外漢語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和體認這些節日深層次的文化觀念,用以解釋其所遇到的表層文化現象,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漢語、了解中華文化的興趣,是對外漢語教師思考並正在實踐的。
  • 中國留學生的漢語學習能得到保障嗎?
    因為這些課程可以幫助學生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做好準備。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英國學校會為學生開設不同的語言課程。像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等等,學生們至少要學習一門。為什麼有越來越多的英國學校開設中文課?除了更加光明的職業前景之外,它還有一些短期的好處,包括深入了解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了解構成漢字的象形文字和半語音表意文字的錯綜複雜之處,以及有機會與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進行交流。作為外語課程中相對較新的學科,也需要更多關於教學最佳實踐的研究。
  • 漢語有多難?外國人學習心得讓人捧腹,中文考卷「嚇哭」中國網友
    漢語在各國盛行,讓備受幾十年英語「折磨」的國人不由開始想像「外國人學習中文的樣子」。所以在學習中文時,還要會辨別聲調和讀準聲調。面對學習漢語的「四座大山」,一份外國人的學習心得充分詮釋了「心酸」的心路歷程,讓人捧腹。為什麼外國人學漢語不亦樂乎既然漢語學習如此艱辛,為什麼世界各國依舊大力推行、百姓依然樂此不疲?
  • 成為萬眾矚目的國際漢語教師 教全球外國人學習中文
    隨著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人民消費水平也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國家為了更好地開展和中國的外交、商貿、旅遊等合作,開始將中文作為第二、第三語言來學習。各國政要和金融大鱷的孩子們開始紛紛學習中文,全球掀起了中文學習熱潮。據統計,全球學習中文的外籍人士達到1.5億人次。
  • 泰國留學生:我的漢語學習之路風景獨好
    本文轉自【中國僑網】;作為一名來自泰國的留學生,我在中國學習漢語已有兩年半的時間。在學習漢語的路上,我一直勇往直前。尤其在齊齊哈爾的學習生活中,積累了很多經驗。用我老師的話來說:「學漢語難是難,但是你要慢慢理解中國人的想法,慢慢來就能學得好。」其實每位老師都會跟留學生說類似的話,我知道老師這麼說是為了鼓勵我們,同時他們也在很用心地教我們。那時候,我的內心希望自己可以變成很用心學習漢語的學生。不久我就找到了有效學習漢語的方法:首先要在課堂上努力學習,不能曠課,因為老師在課堂講的內容非常重要。
  • 留學生考漢語「翻車」了!抓耳撓腮太痛苦?網友:像我當年考英語
    於是不少中國學生出國留學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外國學生也來到我們國家求學,不少名校都有留學生。對於外國留學生來說,來我們國家學習最難克服的困難就是漢語學習吧,畢竟漢語是中華幾千年文化的載體,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內涵豐富,無論是發音還是書寫,都有一定的難度!最近,網上流傳了一段很火的視頻,視頻的主題是「史上最難清華中文聽力題」!
  • 漢語考試難壞韓國學生,美國網友哭了:中國人都不會的文言文才難
    外國人為什麼不學漢語?外國人學漢語會怎麼樣?」如今,這個3個問題相繼有了答案。語言是了解一個國家文化的第一步,為了追上甚至趕超世界,所以,英語學習必不可少。同時,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開始受到世界人民的追捧,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學習漢語,至於外國人學漢語會怎麼樣?一位外國友人的漢語學習心得給出了答案。
  • 漢語已加入國外高考!看看外國人做的題目,中國學生會做嗎?
    對於我們來說,說漢語,寫漢語不算是很難,但其實漢語對於老外來說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接下來就給各位展示一下這位學習漢語的外國友人的感想吧,各種一字多義把他折磨的不輕呀!這種試卷是真的可以體現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廣大網友忍俊不禁,但是卻讓老外分分鐘陷入崩潰的境地。不過說實話,我們中國人自己學漢語也未必能夠學好,可能這樣的言論會讓很多網友表示不服,但是你們可以選擇看一下外國人的漢語考試卷。
  • 有種「崩潰」叫外國「學漢語」,一個字51筆,網友:soso啦!
    大家都說學漢語很難,這也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原因。怎麼說中國走過了幾千年,語言也進化了很多次,終於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語言和文化。事實上,似乎漢語真的很難學,因為從小到大,我們都聽說過英語數學滿分,但從來沒有聽說過漢語有滿分。雖然我們是在中國長大的,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對於外國人來說,漢語更難學。
  • 網友惡搞漢語聽力考題 編造《季姬擊雞記》
    通篇只有一個讀音的中國古文,拿去用於漢語聽力考試,實在太狠了,會出人命的。不得不說中文真是華麗的「變態」,只用一個發音來敘述一件事,除了中文,怕是再無其他語言能做到了。難怪有網友感嘆,「原來我中文六級聽力也過不去啊!」「我對不起語文老師們,我懷疑我是不是中國人……」  其實,據網友考證,該聽力音頻不過是被四六級英語考試虐待過的童鞋,用來發洩的產物!  啊,真的假的?
  • 17、18世紀:「能否將漢語作為國家未來的語言」被歐洲討論近兩百年
    1840年,當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結婚時,穿了一襲由中國絲綢製作的白色禮服,驚豔全場。與此同時,關於漢語和中國文字的推崇,也在歐洲掀起了一陣狂潮。 無獨有偶,與韋伯同事的德國學者基爾謝也認為:漢語是初民語言後裔的一支。這種說法很快就風靡了整個歐洲,上至議會,下至當時知名的作家,都紛紛效仿漢語。 甚至開展了關於"能否將漢語作為國家未來的語言"、"英語能否變成漢語一樣的表意文字"之類的討論。
  • 美國高中的漢語試卷,難哭中國孩子?網友:第一個字咋讀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外國,中文都成為了很多學生的"絆腳石"。近日一張考試試卷爆紅網絡,其中的題型不多,文字看起來也個個都懂,但只要認真地看,這真的不是簡單的中文習題。就光是"用'蔚為奇觀'這個詞語造句",就足以難倒大多數的人。還有"僦居"這一個詞語,"僦"究竟怎麼讀?這詞是什麼意思?問問你的孩子看他懂不懂?
  • 美國高中的漢語試卷,把中國孩子難哭了?網友:第一個字念啥?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外國,中文都成為了很多學生的"絆腳石"。 近日一張考試試卷爆紅網絡,其中的題型不多,文字看起來也個個都懂,但只要認真地看,這真的不是簡單的中文習題。
  • 外國中文考試試卷曝光,看這題目,網友:我學英語的困難你們終於體會...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人在國際交流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許多外國人也開始學習中文。一些國家甚至將漢語作為必修考試之一。例如,俄羅斯將參加漢語考試,這是高考科目中的一項,最近,在俄羅斯出現的「不及格」漢語試卷在網際網路上流行開來。讀完後,中國學生無法冷靜下來,感嘆一個人敢問一個人又敢回答。
  • 50萬外國留學生強烈要求回中國學習:想來中國學習,不想上網課了
    、同學一起學習玩耍了。 國外疫情的肆虐導致很多人都不敢出門,而國外的學生也開始學中國上網課的方法進行學習,而對於這些外國的留學生,我國的各大高校也準備了相應的網課供他們學習,但是和我們一樣上網課時間長了就會非常渴望在學校的日子
  • 漢語國際教育:熱冷交匯,涓涓細流能否匯成大江大河?
    因此,全球使用人口最多的母語,毫無疑問肯定是至少14億中國人使用的漢語。據《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15日報導,目前全球已有70多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4000多所國外大學開設了中文課程。粗略統計,目前中國以外中文的學習者人數約2500萬,累計學習和使用中文的人數近2億。
  • 俄羅斯高考要考漢語,中文能否像英語一樣徵服世界,你怎麼看?
    當然,隨著中國的強大,漢語也隨著中國走向了世界,越來越多的外國人認識到學習漢語的必要性,但漢語學習的難度遠高於英語,就連我們自己都不能說自己的漢語水平有多高,因為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一句話可以有很多意思,漢語的博大精深基於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不說中華上下五千年,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到現在也有至少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可以說漢語就像中國一樣,經歷了千年演化與發展
  • 韓國學生「0」分漢語試捲走紅,中國學生竊喜:明明就很簡單啊!
    在我們國家,學英語是每個人學生時期最為頭疼的事情之一,尤其是在經濟條件普通的家庭,他們沒有機會從小如同學母語一樣的去學習英語,沒有機會創造學習英語的環境,於是到了初中才開始接觸英語,學習起來就特別困難。所以,大部分中國學生表示「英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但,其實這部分學生不知道外國學生學習中國漢語更加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