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記憶中應該都有這麼一道美食,那味道會融化在血液中,告訴我們從哪來的,將來又會回哪去?而對於全州人來說的話,這種美食就是一鍋熱氣騰騰的醋血鴨。
全州的「餚味三絕」——禾花魚、醋血鴨、五香豆腐乾。
禾花魚
醋血鴨
五香豆腐乾
醋血鴨歷史最久遠,已經流傳了1700多年。2010年,全州醋血鴨被評為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文橋鎮的蔣福財,就是全州醋血鴨製作技藝的傳承人。
1997年,他回到桂林開了一家「全州醋血鴨美味館」。要做出純正美味的醋血鴨並不是件簡單的事。首先,鴨子的選擇就很嚴苛,要以土鴨為食材,其中文橋本地的小腳麻鴨為最佳。
文橋土味館蔣氏醋血鴨 老闆 蔣福財:
我們這個鴨子最大的公鴨是三斤三兩,最大的母鴨是兩斤六兩到兩斤八兩,文橋鴨是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很多地方養不出這種鴨。
殺鴨之前,蔣大哥從醃製酸菜的罈子裡取出酸水,與鴨血混合攪拌均勻。這是醋血鴨的「神來之筆」,有了這些老壇酸水,鴨血不會凝固,同時還可以提鮮。
燒熱豬油後,鴨肉、豆豉、生薑、蒜仁、五花肉等食材陸續進鍋。
反覆數次炒了約1小時,將事先準備好的鴨血淋上去,再加適量紫蘇和芝麻,一鍋香噴噴的醋血鴨著才大功告成。
醋血鴨起源
蔣福財告訴記者,全州醋血鴨擁有1700多年的歷史,最早起源於公元300多年前晉代的全州縣文橋鄉,源於一次誤打誤撞。相傳,由蜀國丞相諸葛亮親自指定的接班人蔣琬(大司馬)在蜀國滅亡時與長、次子蔣斌、蔣顯同死後,蔣琬夫人毛氏帶著第三子回全祖籍全州,死後葬於全州的文橋鄉,被諡封為安陽候一品夫人(見現存毛氏墓碑)。為其守墓成為蔣氏一族的規矩。
一次半年節(農曆六月六),當地人必須殺鴨祭穀神,守墓人因回來時間太晚,沒有及時準備好鹽水,匆忙之下把妻子準備醋黃瓜用的半碗酸水當成了準備衝鴨血的鹽水,把鴨血淋進了酸水碗中。烹煮時發現鍋內鴨肉散發出一股刺鼻酸味時已晚。情急之下,守墓人只好加大火,放入花椒、紫蘇等香料蓋味,不料這道鴨子越炒越香,起鍋後吃起來更是回味無窮。如今,全州人還還就地取材,創出了「苦瓜炒血鴨」、「芋苗炒血鴨」、「豆角炒血鴨」、「娥眉豆血炒鴨」、「花生炒血鴨」、「芝麻血鴨」等多品種。
「六月六,子鴨肉,炒苦瓜,漿血醋」。在全州民間,醋血鴨已經是夏季最時興的家常菜,而逢年過節,擺上一盤醋血鴨也才算得上是隆重。全州人就算走南闖北,也要會時不時炒上這道菜,從熟悉的味道中品味鄉愁。
取幾條田裡剛剛捕來的禾花魚,黃燜、煮湯均可,奇香撲鼻,令人垂涎。一根根排骨裹著軟綿的米粉,入口柔軟,清香鮮嫩。
如此一桌全州家宴,勝就勝在一個「土」字,它土裡土氣,但又土色土香,讓人回味悠長。
全州萬鄉河土菜館 老闆 李大文:
不僅要讓本地人吃的這個家鄉菜覺得好,還要讓更多外地的朋友吃這個家鄉菜,讓他們嘗到外觀淳樸味道厚重這個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