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上最古老團隊運動之一的冰壺,無論外在形式如何變化,內在的精神貫穿其中,成為冰壺獨特的DNA。
變化的是形式。早期的冰壺只是在冰凍的湖面和池塘上玩的一種遊戲,隨著參與人群越來越多,冰壺俱樂部開始出現,皇家蘇格蘭冰壺俱樂部被認定為冰壺俱樂部之母,並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冰壺運動規則。19世紀左右,隨著蘇格蘭人在寒冷季節的遷移,冰壺也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冰壺進入冬奧會的歷史不長,1993年6月22日至23日,國際奧委會執行委員會在洛桑舉行會議期間,長野冬奧會組委會正式同意把冰壺納入到1998年第十八屆冬季奧運會的正式比賽中。
中國發展冰壺的時間非常短。1995年3月11日至15日,在哈爾濱冰上基地舉辦了中國體育史上第一屆冰壺講習班,來自北京、瀋陽、吉林和黑龍江省本地學員近50人自費參加了培訓。時間雖短,但影響深遠,擔任多屆全國冰壺錦標賽、全國冰壺冠軍賽裁判長的王珂便是其中一員,他當時在哈爾濱工業大學體育部任教。「在學習的過程中,我逐漸喜歡上冰壺,為我今後在冰壺的發展打下了基礎。與我同期的學員中不少成了國家冰壺隊的教練。」王珂回憶說。
中國冰壺經歷過艱難也站上過巔峰,2005年中國女子冰壺隊首次在世錦賽上亮相併取得第七名的成績,2006年世錦賽上女隊又獲得第五名的成績。2007年,中國成功舉辦了太平洋青少年冰壺錦標賽、亞洲冬季運動會冰壺比賽,標誌著冰壺運動在我國的開展得到國際的認可。2008年,中國女子冰壺隊獲得世錦賽銀牌,次年更是奪得金牌。但隨著「四朵金花」逐漸離開國家集訓隊,中國冰壺隊一度面臨「接班」難題。面對2022年冬奧會的主場作戰,國家集訓隊積極探索訓練模式,拓寬選材渠道,現在的國家集訓隊組成更加多元。
不變的是精神。在冬奧項目中,冰壺的裁判員最為「隱身」。沒有身體直接對抗,大部分時間運動員都秉承紳士精神自覺進行,如平昌冬奧會男子冰壺比賽中,在中國隊與挪威隊的附加賽第三局第三投結束後,巴德鑫不小心碰到了對方位於外圍的一隻壺,對方沒有看到,巴德鑫主動跟對方道歉之後,在接下來的第四投主動打飛了一隻壺。「冰壺的裁判存在感確實很低,可以說是『不希望裁判員過多出現在鏡頭當中』,如果一場比賽裁判頻頻出現,那就說明這場比賽可能出現了很多問題,比賽的觀賞性也大打折扣。」冰壺裁判王珏這樣解讀裁判的作用,她將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成為首位中國冬奧會冰壺比賽執場裁判。她同時也是一名青少年冰壺教練,她表示冰壺的團隊協作和紳士精神對青少年的成長非常有益。
時代在發展,冰壺也在不斷變化,而在變化的外表下,是百年積累的精神內核。(彭曉烯/文 圖片轉自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