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副熱帶高壓北移 北澇南旱或成趨勢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氣象臺發暴雨高溫預警 多地七夕難見牛郎織女星

  強颱風尤特將襲廣州 中國拉響最高級別海浪警報

  超強颱風「尤特」來勢洶洶 粵陸海空全力應對

  嫩江發生超50年一遇大洪水 幹流水位將全線超警

  山東連日高溫,一些城市急降暴雨。中央氣象臺只有8天沒有發布高溫預警,中國氣象局也啟動了高溫二級應急響應。今年這種大範圍、長時間的高溫天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預示著怎樣的趨勢?應該如何應對?

  別看青藏高原離得遠,卻送來很多熱量 37℃以上高溫區域不斷擴大

  今年熱得厲害,在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印象中,範圍這麼廣、強度這麼強、持續這麼長的高溫天,似乎沒有。1971年、1989年、2003年是比較熱的年份,但今年刷新了很多紀錄。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介紹說,造成今年高溫範圍擴大強度增強的原因主要是副熱帶高壓的加強北抬。以前是長江流域出現高溫比較多,現在擴展到黃河下遊以南也出現了大面積的高溫。另外,副熱帶高壓中心的強度加強了,這也是造成37℃以上高溫區域擴大的原因。

  中國氣象局氣候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李維京解釋說,今年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盛主要有四個原因:一是今年的海洋受東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風量偏低,整個西太平洋暖風地區海風偏高,有利於副高的增強偏北。二是青藏高原熱力作用非常顯著。整個冬季到春季,青藏高原的積雪很少,使得高原接受的太陽輻射比較多,到夏季的時候就成為強大的熱源,這個熱源有利於副高偏北、偏西,而且有利於華北降水,不利於長江及江南地區的降水。三是從去年9月份的秋季以來,北極海冰相當少,處於近十多年來的低點。四是全球變暖使得全球的副熱帶高壓都有向北移動的趨勢。

  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孫冷認為,今夏氣溫高和青藏高原積雪減少有關,地面反射率減少,從而影響季風,導致北方降水偏多。」李維京說,今年不僅我國,法國、義大利、英國以及日本、美國等國家,都出現了高溫天氣。主要是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副高都向北移,原來降水多的地方就會出現乾旱。

  2000年以來,雨帶逐漸向北移 去年「7·21」北京暴雨就發生在這個背景下

  未來我們生活的空間是否會越來越熱?高溫炙烤是否會成為常態?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孫冷說,從監測情況來看,最近幾年極端氣候事件確實是頻發,有增加趨勢。全球變暖會導致我國大氣環流變化,帶來空氣的交換更加頻繁和劇烈。也就是說北方地區的人可能感受到相當於南方的天氣,很難適應。但是未來的趨勢究竟會怎麼變,有待於進一步深入研究。

  李維京說,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可能會形成北澇南旱的趨勢。我國的雨帶有非常顯著的年代變化特徵。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70年代,主雨帶在北方。到了80年代,主雨帶在長江以南地區。到2000年以後,雨帶逐漸向北移。近幾年來,整個降水帶向北移。未來,隨著全球變暖的持續,我國主雨帶很可能北移。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胡永雲教授也指出,從最近幾年的氣候資料分析看,副熱帶高壓的位置隨著全球變暖在不斷向北發展。當然,它的移動很緩慢。總的來看,今年南方乾旱、降水偏少而北方降水偏多,跟這個形勢是一致的。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陳振林說,這幾年一直在驗證這個變化趨勢,去年「7·21」北京暴雨也是發生在這個大的背景下。

  李維京說,全球變暖以後,顯著的影響是使得大氣當中的水分循環加劇,大氣不穩定度增加,使得極端的旱與澇都容易出現。這就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用冷島效應處理熱島危機 昨日濟南市區郊區溫差達6℃

  浙江大學區域與城市規劃系教授周復多認為,在某種意義上,死於熱射病的公眾實際上是死於城市的「熱島效應」。根據周復多的研究,城市規模越大,熱島的強度越強。研究人員對濟南市1964年-2006年的氣溫觀測資料分析發現,濟南市的城市熱島效應有逐年增強的趨勢。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增強最大。濟南市氣象臺的監測數據顯示,12日15時,城裡的百花公園自動站氣溫34℃,郊外的跑馬嶺自動站氣溫只有28℃。

  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提出,城市高溫跟規劃也有很大關係。風道的堵塞、溼地的消失、綠地的減少、城市的擴大、玻璃幕牆的大量使用,對城市的熱島效應起著越來越負面的作用。還是公共綠地的「冷島效應」管用。據衛星遙感資料顯示,上海陸家嘴的中心綠地建成後,陸家嘴原有的4個熱島全部消失。研究數據顯示,一個區域綠化覆蓋率達到30%時,熱島強度開始明顯減弱,達到50%時,熱島現象緩解極其明顯。

  湖南省常德市政府歐盟亞洲環境支持項目聯絡辦公室中方協調員劉波指出,一些城市硬化率達到80%以上,雨水自然滲透率不足20%。城市失去了河流,又沒有收集雨水,導致內澇時排澇不暢,高溫時無水降溫,整個生態受到大影響。我們應該建造的是海綿體城市。但目前,國家在城市生態修復問題上法律和技術體系準備不足,立法也需要時間,但城市生態問題愈演愈烈,今夏的熱島效應已很明顯。希望全社會發揮正能量,催生體制的創新和生態工業的發展。(記者 劉紅傑 實習生 陳偉)   

相關焦點

  • 甘肅近期持續降水 是因為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移北抬
    從6月14日夜間到16日這幾天,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出現了明顯的西移、北抬,一度達到四川東部、陝西東南部。在這一情況下,有利於將南海或孟加拉灣的暖溼氣流輸送到甘肅中東部。」6月17日上午,說起近期甘肅多雨的成因,蘭州中心氣象臺副臺長楊曉軍指著電腦對記者說,「加之自新疆東移的冷空氣與之配合,就為甘肅帶來持續降雨。」
  • 赤道厄爾尼諾現象將持續 中國夏季或南澇北旱
    這次厄爾尼諾事件已經導致全球氣候出現一些異常。受其影響,今年夏季,我國可能出現「南澇北旱」:江淮流域和江南降水可能會比常年同期偏多,局部出現洪澇災害,而華北乾旱較重。海水溫度變化會影響大氣環流地球表面由71%的海洋和29%的陸地組成,海水表面溫度的變化,可能會使大氣環流發生變化。
  • 副熱帶高壓與我國雨帶位置變化
    本文專家顧問:中央氣象臺高級工程師蔡薌寧副熱帶高壓常年存在,但隨著季節的更迭,其強度和位置會發生變化,但其不規律的變化,就造成了不同地區的旱與澇。  由於海陸影響,副熱帶高壓被分裂為若干單體,而對我國天氣和氣候產生重要影響的是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就是我們常說的「副高」。
  • 圖解「副熱帶高壓」
    在南北半球的副熱帶地區,出現的暖性高壓系統,籠統地稱為副熱帶高壓。它對中、高緯度地區和低緯度地區之間的水汽、熱量、能量的輸送和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影響中國大陸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
  • 副熱帶高壓將北抬、南方梅雨季將結束 河南即將進入「七下八上...
    今年副熱帶高壓勢力較大,才導致長江中下遊的洪澇災害。不過,副熱帶高壓北抬是大趨勢,我省也將進入一年中降水最多時段。「七下八上」時期,我省降水量將比往年同期多0成到2成。目前,我省水利部門已對七條主要防洪河道、主要防洪城市超標準洪水預案進行修訂完善。
  • 副熱帶高壓或正步入「全盛時代」,江浙滬的酷暑不遠了
    6月30日下午,從風雲4號高清可見光衛星雲圖上看,隨著龐大的溫帶氣旋東移到日本海一帶,徹底撤出我國東部海區,這也意味著它對於我國的影響已經基本結束,而溫帶氣旋東移後,我國南方地區的梅雨鋒也順勢南壓,雨帶來到了四川盆地到浙江中南部沿海等地,此前暴雨傾盆的湖北安徽江蘇上海等地則重新迎來晴好陽光
  • 那些年他們常提起的「副熱帶高壓」
    副熱帶高壓影響天氣示意圖。圖片來自網絡  什麼是副熱帶高壓?  副熱帶高壓,它的形成原理並不複雜,太陽輻射和地球自轉產生的地轉偏向力是其背後主要的兩大推手。  而我們熟知的副熱帶高壓,一般是指對我國影響較大的位於北半球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壓,它常年存在,是一個穩定而少動的暖性深厚系統。在夏季,因為強度高,其範圍幾乎可佔整個北半球面積的1/5~1/4,在冬季,強度和範圍都會減小。
  • 【副熱帶高壓有大動作,天氣會有大變化?】
    小夥伴們經常看天氣分析提到副熱帶高壓,到底什麼是副高呢?副高,即副熱帶高壓,是由於太陽照射不均勻形成的。我們知道空氣受熱會上升,所以在赤道及附近的大氣上升最厲害,在高空上升不動的時候它就向兩邊擴散,北半球的向北邊擴散,南半球的向南邊擴散,也就是流向高緯度地區。
  • 漫談副熱帶高壓
    在北半球上空,有兩個大的氣壓系統,一個是在高緯度和極地地區的低氣壓,稱為極渦;另一個是在中低緯度地區的高氣壓,因其活動範圍主要在副熱帶地區,所以稱之為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在極渦和副高之間的中高緯度地區盛行西風,一般稱為西風帶。副高由於受海洋和陸地分布等因素的影響,常常分裂成數個高壓環流,按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分別有北大西洋副高、北太平洋副高、北非副高和北美副高等。
  • 副熱帶高壓北抬 瀋陽進入雷雨多發季
    副熱帶高壓北抬 瀋陽進入雷雨多發季 作者:杜夢雅 2019-08-04 06:03   來源:瀋陽日報
  • 高溫使者:副熱帶高壓
    副熱帶高壓,又稱亞熱帶高壓或副熱帶高氣壓,也叫做副熱帶高壓脊,氣象學名詞,是指活躍於副熱帶地區的高壓脊,分布於南北緯30°左右,是一股經常存在但位置不固定的溫暖氣團。它的位置以及內裡氣流的流向可以影響到熱帶氣旋的生成和走向。  副熱帶高壓所控制的地區往往會有乾燥、少雨的炎熱天氣,是各地夏季高溫熱浪的其中一個主要導因。
  • 2020年廣東1/3地區或入北熱帶 將使地球更「暴躁」
    根據全球變暖的趨勢,研究人員已預測地球熱帶將會不斷擴張,但最新研究顯示,熱帶區域擴張的速度超過預期。近日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公布一項最新研究報告稱,地球熱帶正在向兩極推進,20多年來已向北向南各推進至少2.5個緯度,到達南北緯26度,推進了約280公裡。
  • 青藏高原:全球氣候變化敏感區
    青藏高原地勢高聳,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最高海拔超過8800米,構成全球獨一無二的「第三極」主體骨架,也是地球獨特的寒旱高極。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青藏高原正變得越來越溫暖、溼潤。 不僅如此,由於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它也成為了全球氣候變化的預警區、敏感區。
  • 全球變暖可使熱帶雨林變草原——雨林消失的自然原因
    全球變暖可能將熱帶雨林變草原一些科學家認為,氣候變暖可能導致植被發生變化,全球變暖可能顛覆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在本世紀末將亞馬遜雨林變為熱帶草原。2007年,巴西國家空間研究所得氣象學家若澤·安東尼奧·馬朗戈(Jose Antonio Marengo)說,如果任由全球變暖發展,這一生態豐富地區的降雨會減少,同時氣溫會升高。
  • 主雨帶馬上北抬,權威預報:華北東北或大範圍暴雨
    答案是肯定的,季風主雨帶往往跟隨者副熱帶高壓的進退而進退,我國盛夏時節副熱帶高壓一般能推進到一年最北的位置,季風主雨帶自然可以向北推進到黃淮華北甚至是東北。2019年初夏,副熱帶高壓持續萎靡偏東偏南,導致雨帶長期不北抬,長江以南和長江沿線多地暴雨成災的同時氣溫偏低出現罕見「涼夏」,也導致長江以北的江淮黃淮乃至華北一直沒有得到主雨帶的眷顧,因此旱情日漸加重,所以才說「涼夏」也是一件大壞事。
  • 副熱帶高壓接下來要做的事,都在這篇文章裡
    然而,這次南亞高壓走上高原的位置較為偏西。每個渴望北上且勢盛力強的高壓就這樣僵持著夾擊一個漏隊的冷渦,於是,西南季風被迫都往這個低渦窟窿裡吸,大量的水汽在此凝結上升並加熱大氣,低渦浸漬在周圍由「熱」主打的環境裡,降水強度尤為激烈。
  • 全球變暖將加劇北極渦旋冷氣炮南漂,巡山於北半球!
    隨著人類全球化融合加速,溫室效應、全球變暖越來越明顯。現在北半球已經全面進入夏季,印度、歐洲南部等多地均創下了歷史同期高溫極值,熱浪滾滾、暑熱難耐。而更嚴峻的趨勢是,隨著赤道暖氣團不斷增生強大,沿著大西洋向北極侵犯,鳩佔鵲巢,將北極渦旋冷氣炮(北極冷渦)趕出其北極大本營,使得北極氣溫不斷攀高,而北半球中高緯度區域則處於北極冷氣炮偽周期性的南漂掃蕩中,造成暴雨、冰雹、龍捲風、泥石流等極端天氣災害事件的頻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