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要吃它,總要懂它。
文:小彤子
本文已獲能聊(微信號:talkable)授權
就跟青海人和蘭州人為個拉麵爭執不下一樣,天津人和山東人也為了誰的煎餅更加正宗而爭吵不休。
這背後可能更多出於經濟上的考量。
中國號稱是舌尖上的大國,但事實上,這個國家的人民長期受困於吃不飽。於是很多可以用來抵禦飢餓的食物應運而生。
煎餅也是其中的一種。將面儘量攤大,然後伴以一些雞蛋、油條或薄脆,再佐以調料,吃完之後的感覺,飽飽噠~
這是食物不足時代最方便的解決方式。我們暫且不論誰更正宗,至少它成功地令你果腹。
但是在目前這個食物無限豐富的時代,誰的做工更精緻原材料更新鮮味道更好,方能贏得人心。
薄餅做紙,蔥做筆。
唯煎餅與愛不可辜負。
關於煎餅的起源,有很多傳說,最浪漫的是和愛情有關。這些都無從考證。煎餅起源於山東,但不是所有山東人都吃煎餅,主要集中在南部和西南部的臨沂、泰安、滕州、濟寧、曲阜等地區,大約是膠濟線以南、津浦線以東的魯中、魯東南地區。魯西北的德州人很多都沒見過煎餅,而青島、濰坊更喜歡槓子頭火燒。
製作煎餅的材料包括紅薯面,玉米面,小米麵等雜糧,也有地瓜面,高粱面等,根據各個地方的製作習慣,將各種面經過混合,和成很軟的麵團,類似春卷皮,也有部分地區和成麵糊狀。
在物質條件匱乏的從前,製作煎餅要全家老小提前一星期便開始準備食材,到了日子,天還沒亮,幾百斤的石磨就開始轉動著磨麵了。這邊兒磨著面,那邊兒也不能閒著。支起灶火(也有地區是直接將鏊子放在地上燒),將「鏊子(即生鐵鑄成的烙餅器具,平面圓形,中心稍凸,三根腿支撐。)」燒熱,只能用麥秸燒,用木頭燒「鏊子」熱得太快——「來不及攤」。
攤煎餅的工具叫「篪子」,木製板狀弧形,有柄。把麵糊放在熱鏊子上後,用篪子左右推攤,糊子便薄薄地攤在鏊子面上,也有的用筢子,還有的用「竹劈」,作用相同。
火候大小,煎餅薄厚,控制這個度可不簡單。做煎餅是當年家庭主婦的一項主要技能。女兒家長到十二三歲母親便要教其烙煎餅,「烙不好煎餅找不到好婆家……」,母親總是這樣督促女兒學習烙煎餅。
經驗豐富的家庭主婦能一邊烙鏊子上的煎餅,一邊用火棍撥拉鏊子下面的麥秸控制火候,一人頂倆。還有一人能管倆鏊子的主婦,左右兼顧,遊刃有餘。據說還有一人掌管仨鏊子的,那簡直是大神級人物了。
大半天的時間可以做全家一個星期的主糧。有些地區在過年的時候甚至要做全家年後吃的所有煎餅,幾百斤的煎餅,得不停地烙一個星期左右。
手工煎餅不添加防腐劑,放在陰涼乾燥處可以保存兩三個月。可冷食,也可以加熱後使用,可卷蔥蘸醬,也可搭配其他炒的細碎的菜。
這也就是日後最能代表山東人的一種吃食「煎餅卷大蔥」。
山東淄博人蒲松齡曾製作《煎餅賦》,來教一教小夥伴們如何製作煎餅: 「溲含米豆,磨如膠餳,扒須兩歧之勢,鏊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經火烙而滂,乃急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蟻行,黃白忽變,斯須而成,『卒律葛答』,乘此熱鐺,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於俄頃,圓於望月,大如銅錚,薄似剡溪之紙,色如黃鶴之翎,此煎餅之定製也。」
煎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東晉王嘉《拾遺記》:「江東俗稱,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紅絲縷系煎餅置屋頂,謂之補天漏。相傳女媧以是日補天地也。」
宋代李觀也有詩句:「蝸後沒後幾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間閒婦女,一枚煎餅補天穿」。
煎餅由於其形狀,被人們賦予了美好的象徵意義,不僅可以吃,還可以,用來——補天!
與八月十五吃月餅,正月十五吃元宵一樣,唐宋之前,煎餅也有特殊的食用時間。《唐六典》云:「正月初七食煎餅。」宋代龐元英《文昌雜錄》載有:「唐歲時節物,元日則有屠蘇酒、五辛盤、校牙餳,人日則有煎餅,上元則有絲籠,……」這裡的「人日」,又稱人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
不是生日蛋糕,而是——煎餅!
時間來到現代,1967年泰安市省莊鎮東羊樓村發現了一份明代萬曆年間「分家契約」,其中載有「鏊子一盤,煎餅二十三斤」。由此可知,至少在萬曆年間,現代煎餅的製作工藝便已經成形。
分家分到二十三斤大煎餅,也是一筆可觀的財產了吧。
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曾有以縣委書記、縣長為領隊的山東臨沐縣市場經濟考察團,赴南方考察10天,行程2500公裡,吃掉了自帶的100公斤煎餅、30公斤鹹菜,25斤大蔥,堅持不大吃大喝,不遊山玩水,不亂花一分錢的事跡見諸報端,引起強烈反響。
顯然,這裡的煎餅已經不僅僅作為一種食物,還作為了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代名詞。
並且,在大明湖畔,還舉行過吃煎餅比賽。
吃煎餅,卷大蔥,蘸大醬,乍見畫風雖然粗曠,倒也顯得三分真性情。
倆雞蛋,一餜子(油條),蔥花香菜甜麵醬,煎餅果子來一套!
袁姍姍在《煎餅俠》中飾演的「煎餅花」豁出女神形象大喊一聲「拿幾個煎餅走吧!」,畫風甚是魔性。
喜劇演員的運氣都不會太差,袁姍姍因出演這一角色令很多人對她從黑或者路轉粉。
與山東煎餅作為一種耐保存的乾糧不同,天津的煎餅,更準確的名稱是煎餅果子,不能簡稱煎餅,它是一種小吃。
有人說煎餅果子經由山東傳來,經天津人改良而成。也有老天津人出來「闢謠」:山東煎餅和天津煎餅果子事實上是兩碼事兒,一個是主食,一個是放調味品的小吃。味道也大不同,最早煎餅果子裡是不放雜麵兒的,而山東煎餅是玉米、小米等雜麵兒製成。
天津的煎餅果子和天津人一樣——講究!
最初的煎餅果子是給達官貴人,看夜戲的老爺們準備的夜宵。現在已經發展為大街小巷的便民小吃了。傳統的煎餅果子,攤皮兒的綠豆面是用磨盤一點點兒磨的。純綠豆麵筋道不夠,要想攤的皮兒均勻不破,還真是個「手藝活」。早前的煎餅果子攤兒不僅有鏊子,還有鍋,新攤出來的皮兒裹上現和面,現炸的餜子(油條),或者薄脆的「餜篦兒」,刷上面醬,辣醬,撒上醬豆腐,蔥花,兩邊一對摺,再抹點香油兩面稍微煎一下,滿口溢香。
天津人郭德綱有段相聲裡是這麼戲虐「盜版煎餅果子」的,說那種用白面做皮夾著霜打後茄子般的油條,吃的時候得用火筷子往下捅。這與綠豆麵攤成的圓片,打上個雞蛋,放上兩根剛出鍋的棒槌果子,點上面醬,醬豆腐,蔥花的「純天津衛」煎餅果子一比,你就知道為嘛流哈喇子了。
難怪奶茶劉若英微博自曝來北京第一餐是煎餅果子,天津的小夥伴兒表示不服。
這幾年天津的「煎餅果子」已經走出國門,衝出亞洲,邁向了世界,不僅受到了海內外華僑的喜愛,也攬獲了「歪果仁」的胃。紅遍英倫華僑圈的「煎餅爺爺」曲老爺子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天津人,原本只是異鄉人為了解饞而研製出的「倫敦版煎餅果子」竟大獲好評,不圖利潤還免費送煎餅果子上門的行為更是感動萬千食客。味蕾中也潛藏著對家鄉的感情。
除了老天津人,外國友人也開始做起了煎餅果子。來自美國的安娜·斯塔亞(Ana Stasia)因為來中國任職英語老師,吃遍了中國的美食,回國後念念不忘的還是煎餅果子。於是,這位美國妞乾脆創立了美國太平洋西北地區第一家中國煎餅攤兒——在西雅圖全職賣煎餅。
煎餅也好,煎餅果子也罷,在吃貨的眼中都不可被辜負。
你有你的大蔥,我有我的餜子,
不要問為什麼,
被捧在手心裡的感覺,就很好
你來自山東齊魯,我來自天津渡口,
捧著你黃燦燦的小臉,輕輕地咬一口,
啊!是愛讓我們不想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