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線」課堂 無限可能

2021-01-20 人民網

核心閱讀

每個班有兩名教師,在兩個課堂同時開展教學,網絡遠程扶貧項目「雙師教學」通過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拓展學生的眼界,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

一塊屏幕,不僅拉近學習交流的距離,更點亮孩子們求知、成才的夢想。目前,該項目已輻射到全國5949所學校,將持續探索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助力教育公平。

「同學們,今天我們和北京的老師、同學一起學習一元二次方程的第三種解法。」這是西藏拉薩市墨竹工卡縣中學的一節數學課。課堂上,屏幕另外一端,是幾千公裡之外的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課堂。

內蒙古土默特左旗臺閣牧中心校的學生們也在同時收看授課視頻,有學生舉手提問,老師就會立即進行講解。

「雙師教學」是這兩所學校正在廣泛應用的教學方式——每個實驗班有兩名教師,在兩個課堂同時開展教學,其中資源輸出校教師在「第一課堂」負責網絡遠程主講、共享學習資料、提供教師培訓。資源輸入即項目學校教師在「第二課堂」,負責整合課程資源、選擇合適的模式教學,復講復練、釋疑解惑。

為了推動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助力教育公平,2005年,人大附中、教育部科技司、清華大學等共同發起成立「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聯盟」,基於聯盟的探索實踐,2013年啟動了網絡遠程扶貧項目「雙師教學」。根據近日舉行的國家基礎教育網絡扶貧扶智暨大規模推廣「雙師教學」調研會,截至目前,「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聯盟」和「雙師教學」項目已輻射到31個省份的5949所學校,免費使用平臺資源的教師和學生達到111萬餘人,共享優質中小學教育資源6萬餘課時。

一塊屏幕,點亮孩子的夢想與希望

去年,廣西上林縣三裡中學學生歐麗蓉一直通過手機看人大附中的網絡課程視頻。一段時間後,她的成績提高不少。

「『雙師教學』帶來的改變是巨大的。」三裡中學老師覃家勳回憶道,有一次人大附中的劉蓓老師在課上提出問題,幾分鐘後,三裡中學的學生就給出了正確解答。「不知不覺間,學生的解題正確率和速度都提高了。『雙師教學』用一塊屏幕拓展了孩子的眼界,用一個平臺放飛了孩子的夢想,讓山裡娃心中的詩與遠方不再遙遠。」覃家勳說。

「『雙師教學』由兩地教師共同主導,可以根據學生情況對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進行延伸或調整。」「雙師教學」發起人之一、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劉彭芝介紹,這樣可以有效緩解傳統遠程教學無法顧及學生差異性的問題,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更好享受優質教育。

四川省康定中學的師生們在與成都七中的「雙師教學」實踐中也獲益良多。2002年起,成都七中啟動全日制遠程直播教學,康定中學開設了直播班,與成都七中同時備課、上課、作業、考試。「以前每年考上本科的學生不足50人,現在有幾百人,很多都進了名校。」康定中學校長陳軍說。

變化的不只是成績。「『雙師教學』讓我有了更高的目標,激勵我奮發向上。」「我會憑藉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考上重點大學」……許多學生感受很深。人大附中校長劉小惠說:「一塊屏幕,拉近的是距離,點亮的是夢想與希望。課堂的生命力在於對學生個體的關注和對個性的尊重,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更要服務於人的全面發展。」

一個平臺,改變教師的教學方法和理念

「李老師,真是感謝您!」「張老師,你們最辛苦!」河南安陽市第六十三中學教學副主任張立界與人大附中分校數學教師李晨光在調研會上再次相遇,連聲互道感謝。

「上次我去安陽,同學們圍過來喊著『小李老師』,特別感動。」李晨光說:「最辛苦的是第二課堂的老師們,他們課前要反覆看視頻,再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調整,以最適合當地學生的方式來設計課堂。」

張立界在「雙師教學」中也收穫良多。他說,起初也有老師心裡犯嘀咕:有了遠程課堂,自己的課堂如何備課?學生看視頻上課,還需要線下的課堂互動嗎?慢慢地,老師們摸索到方法,「教師不僅通過觀摩提升教學方法和課程設計,還有機會參加優質校的教學研討會,對於教育教學的理解更深入了。」張立界說。

四川省瀘定中學英語教師張瑜也有同感。17年前,她曾是聽成都七中網課的一名中學生,如今已是參與「雙師教育」的一名青年英語教師,「網課影響了曾是學生的我,也幫助了後來成為老師的我。」

「調研中發現,『雙師教學』讓鄉村教師受益更大。」「雙師教學」發起人之一、國務院參事湯敏說,「雙師教學」也是一種「課課示範」,通過參與備課、調整課程、輔導學生,很多鄉村教師已成長為當地優秀教師。

第三方評估顯示,參與「雙師教學」的項目學校教師在教學理念、課堂教法、重難點突破、知識點銜接和知識點鞏固練習等方面獲得提升,學校的教研和備課活動也有改觀。人大附中聯合總校常務副校長周建華說:「『雙師教學』不僅扶智,還能扶志,既點亮了學生的夢想,也照亮了老師進步的方向。」

一根網線,融合線上線下優質教育資源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中學物理教研組組長劉彬學坦言,「雙師教學」開展之初也曾遇到過困惑:有些學生上課開小差,課堂參與度不高;學生基礎不同,有的還沒想好,屏幕那頭的學生已經「搶答」了;跟著優質校的進度走,有的老師感覺力不從心……

「『遠端』教師要成為課堂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和管理者,更多參與到課堂組織、師生對話中去;要引導學生做好預習,明確教學重難點,幫助架構系統的學科知識體系;課後輔導、心理輔導也得做好……」調研會上,劉彬學分享了思考。

「教育教學離不開師生面對面的情感交流與思維碰撞,線上教學不是課堂教學的簡單複製,技術的發展不能取代教師的作用。」劉小惠說,未來要更好地利用線上資源和平臺,創新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學模式,因地制宜地推行網絡教育。

劉彭芝覺得,做好基礎教育領域的網際網路遠程幫扶,應注重線上線下互聯互通,「線上是畫龍,線下是點睛。示範學校是主體,社會組織是紐帶,也需要政府部門和權威機構有效引導和整合,科學布局,優勢互補,實現高質量發展。」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認為,「雙師教學」探索了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線上教學有效實踐的路徑。要發揮優質學校的作用,完善教學組織方式,擴大受益群體範圍,讓更多學生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構建『網際網路 』基礎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和體系」「鼓勵中老年教師發揮優勢」「用適合孩子們的方式教學」「要讓更多邊遠地區的孩子們受益」……調研會上,與會專家建議,在鞏固拓展網絡教育扶貧成果上持續發力,進一步推進國家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實現教育現代化。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06日 12 版)

相關焦點

  • 智慧課堂「解鎖」教學無限可能
    一堂《立體圖形展開圖》的數學課上,2008班的數學老師周玉通過平板電腦向學生提問,學生通過平板電腦選擇答案並提交,一分鐘後,平臺即刻反饋數據,大屏幕上顯示41個同學中有33個同學拿到了滿分,另外8個同學出現了不同的錯誤。這樣的課堂反饋能夠幫助老師及時而精準地分析學情,並且有針對性地進行矯正訓練,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 洋蔥學院:讓後疫情時代的課堂有更多種可能
    據悉,從1月底到3月中旬,有超過1000萬的中小學生利用洋蔥學院在家學習;超過50萬的教師通過洋蔥學院備課和線上授課。作為這個中小學在線學習平臺的CEO,楊臨風既驚喜又有壓力。「用戶總數的激增給伺服器帶來了很大挑戰,那一陣子大家都在拼命做擴容,做優化。」停課不停學,是今年這個特殊年份裡,對全國中小學教育的一次考驗。
  • 我們該怎麼建設雙師課堂,雙師課堂的核心是什麼?
    華科飛揚雙師課堂很多教育機構在轉型線上的時候,雙師課堂成為了一個很好的模式。然而,作為教學機構,可能對信息技術了解得不夠透徹,不知道如何去選擇雙師課堂的教學平臺。這裡,我想說一句,不是能互動的教學平臺就定義為雙師課堂、不是師生能實時視頻的課堂就定義為雙師課堂。這裡有技術的理解,當然,核心還是教育。
  • 「雲課堂」也要活力無限 這個學校的同學每天都有「開心時刻」
    謎語競猜、成語及古詩接龍、自製搞笑視頻大賽……這不是玩遊戲,而是「雲課堂」上線以來,重慶禮嘉中學為學生開設的開心課堂。3月11日的開心課堂上,初二3班的孩子們設計了「簡筆畫猜老師」,互動區裡歡聲笑語不斷。
  • 創新培訓模式 線上課堂錦上添彩|豐臺區婦兒中心巧娘線上手工課堂...
    創新培訓模式 線上課堂錦上添彩|豐臺區婦兒中心巧娘線上手工課堂圓滿結束 2020-12-08 15: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推進基礎教育網絡扶貧扶智:有「線」課堂 無限可能
    核心閱讀 每個班有兩名教師,在兩個課堂同時開展教學,網絡遠程扶貧項目「雙師教學」通過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拓展學生的眼界,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 一塊屏幕,不僅拉近學習交流的距離,更點亮孩子們求知、成才的夢想。目前,該項目已輻射到全國5949所學校,將持續探索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助力教育公平。
  • 藝所當代兒童美術館發布「無限美育」課堂模式 助力孩子做好「藝術...
    藝所創始人楊俊峰發布「無限美育」課堂模式 周濤 攝藝所當代兒童美術館發布「無限美育」課堂模式 周濤 攝楊俊峰在發布會上細緻解讀當下全國兒童美術板塊的4大弊端,並就現有兒童美術現狀,兒童美術行業的願景進行了細緻的講解
  • 無限旅程,無限可能——感謝有你在的每一個瞬間
    每年的十月份是攜程「最熱鬧的」時候,有傳統保留活動F-DAY(Family day),還有攜程最重要、最有意義的生日會C-DAY(
  • 我為什麼看好雙師課堂的教學模式?
    從優勢劣勢的角度來說,後疫情時代,OMO(線上線下相結合)模式幾乎成為業界共識。OMO的模式可以說是一種折中方案,結合了線上的優勢,又融合了線下的特點,也逐漸受到用戶的認可。而雙師課堂就是典型的OMO模式。從現有的教學培訓機構規模部署的雙師課堂的學員招生率、續班率等數據來看,雙師課堂是多種教學模式中率先盈利的教學模式。
  • 活力無限 創意滿滿 兼善師生特色課堂華彩飛揚
    15日,重慶市兼善中學特色教育成果展示暨90周年校慶特色課堂開放日活動乾貨滿滿,創意無限,吸引了眾多家長來校觀課並參與活動。薪傳九十載,兼善向未來。自1930年兼善中學建校以來,兼善中學弦歌不綴,櫛風沐雨,90年的風雨歷程生動譜寫特色教育華章。作為重慶市首批重點中學,兼善中學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儒學傳統、家國情懷、實幹精神、創新意識、世界視野的社會棟梁。
  • 園林線上課堂(61)|蘇州古典園林·布局——咫尺之內再造乾坤
    為了讓大家隨時隨地都可以感受園林文化,了解園林的魅力,中國園林博物館特別推出「園林線上課堂」,持續進行科普教育。中國擁有數千年的園林文化,無論從時間或是理論都積澱了獨特、優秀的中華民族園林傳統。「園林線上課堂」蘇州古典園林專題,帶領我們一同穿越歷史長河,走近蘇州園林。蘇州每一座古典園林的布局,都有它自身的章法。迴環曲折,參差錯落的手法常常賦予園林無限的變化。通過小中見大、建築精巧、層次豐富的布局設計,在有限的環境下創造出優美的自然山水意境,增加空間趣味性。
  • 【我的雲課堂】(4)線上線下 學練結合
    學生反映與傳統教學相比,這種線上與線下、學練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在線混合式學習方式,獲得的知識「印象更深刻」「自己思考得更多」「對知識點的理解更到位」「對解決實際工程問題更有幫助,思路更開闊」。在進入在線課堂之前,學生已經通過課前的線上學習,對大部分的知識點都有所了解甚至已經基本掌握,所以在線課堂是以問題為導向圍繞學生展開。線上資源充足,知識體系完整性,能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學生通過完成線上測試、單元作業、線下實習任務等環節的訓練,發現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繫,並能建立起正確而完整的知識體系,這個過程體現的是一種「建構主義」的學習方法。  (2)強調講練結合的方法。
  • 粵課堂線上教育下載安裝遊戲介紹
    玩一款好軟體,比看一部無聊的電視更有意義,而粵課堂線上教育下載安裝就是醬紫的一款軟體粵課堂線上教育下載安裝使用方法:粵課堂線上教育下載安裝這是一個簡單的軟體,但卻也是真的好玩
  • 「高鐵+旅遊」,帶來無限可能
    針對學生遊客,車廂裡還會有流動的「研學課堂」,讓學生們在旅行途中也能完成假期「充電」,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知識儲備。「高鐵+旅遊」,合作互利謀求雙贏。近年來,中國高鐵發展迅猛,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快速、便捷和舒適的高鐵成為越來越多遊客的出行首選,這也讓高鐵遊成為推動旅遊產業復甦的發力點。
  • 讓你意想不到的中山大學嶺南學院MBA線上課堂
    同學們積極運用雲端課堂軟體進行籤到、舉手發言、與老師展開實時語音互動、在聊天室圍繞課堂內容進行文字討論;老師特意選擇有回放功能的課程平臺便於同學們複習回看,課中也會隨時詢問同學們是否語速太快或有不懂的地方。朱老師表示,特殊時期看似和同學們相隔千裡,事實上有了網絡教學平臺的加持,反而拉近了和同學們的距離;講授課程和課堂討論齊頭並進,對同學們的疑問即刻解答,獲取學生反饋的一手資料。
  • 重回課堂:你準備好了麼? ——線上與線下教學有效銜接專項培訓即將...
    重回課堂:你準備好了麼?隨著疫情防控工作進入新常態,各高校狠抓疫情防控與返校工作落實,紮實推進教育教學秩序有序恢復,同時引導教師將挑戰轉化為機遇,結合線上教學實踐經驗,創新課堂呈現形式,深化混合式課堂設計與實施,做到線上教學與線下課堂有效銜接。
  • 停課不停學 北農植科學院:線上教學落實處 「雲」端課堂有溫度
    學院為在線教學制定了周密的方案及預案,在線上教學群部署安排線上教學各項準備工作;教師精心錄製視頻課程、精選網絡平臺進行授課,確保線上授課質量與課堂教學等質等效;學生自己積極投身於線上學習,疫情期間學習不打折,學習內容落到實處,課堂所學得以鞏固。
  • 小魚易連雙師課堂:這很可能是10年後課堂的真實模樣!
    在信息技術支撐環境下,教師能夠快速對學習者的學習進行診斷,並及時精準反饋,以此報告為依據,學生有機會進行更充分的個性化後續學習與提升。  以上的場景,可能就是10年後課堂的真實模樣。  教育科技發展和落地的速度越來越快,這是一個重新定義課堂的過程。在未來十年,課堂必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 《無限可能》:快速閱讀,創造無限可能的利器
    《無限可能》的作者吉姆·奎克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突破限制性思維、創造內在動力和運用有效方法方式的三大步驟,抵達無限可能的境界。學會如何學習,是普通人成為「超級英雄」的必備武器。而所有學習的方式中,閱讀的重要性首屈一指。
  • 回望網課,著眼課堂(我們眼中的線上線下教學銜接)
    所以,要談線下教學如何與線上教學有效銜接,我覺得,作為老師,一方面,面對學生時,不要太過焦慮,平和地把它當成孩子成長過程的必然階段,順其自然才是最好的選擇。另一方面,想到教學相關事宜,不要太過著急,耐心地把它當作孩子課堂上溜號的一種必然存在,守一顆平常心,「回望網課,著眼課堂」才是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