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基礎教育網絡扶貧扶智:有「線」課堂 無限可能

2021-01-10 人民網

核心閱讀

每個班有兩名教師,在兩個課堂同時開展教學,網絡遠程扶貧項目「雙師教學」通過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拓展學生的眼界,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

一塊屏幕,不僅拉近學習交流的距離,更點亮孩子們求知、成才的夢想。目前,該項目已輻射到全國5949所學校,將持續探索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助力教育公平。

「同學們,今天我們和北京的老師、同學一起學習一元二次方程的第三種解法。」這是西藏拉薩市墨竹工卡縣中學的一節數學課。課堂上,屏幕另外一端,是幾千公裡之外的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課堂。

內蒙古土默特左旗臺閣牧中心校的學生們也在同時收看授課視頻,有學生舉手提問,老師就會立即進行講解。

「雙師教學」是這兩所學校正在廣泛應用的教學方式——每個實驗班有兩名教師,在兩個課堂同時開展教學,其中資源輸出校教師在「第一課堂」負責網絡遠程主講、共享學習資料、提供教師培訓。資源輸入即項目學校教師在「第二課堂」,負責整合課程資源、選擇合適的模式教學,復講復練、釋疑解惑。

為了推動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助力教育公平,2005年,人大附中、教育部科技司、清華大學等共同發起成立「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聯盟」,基於聯盟的探索實踐,2013年啟動了網絡遠程扶貧項目「雙師教學」。根據近日舉行的國家基礎教育網絡扶貧扶智暨大規模推廣「雙師教學」調研會,截至目前,「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聯盟」和「雙師教學」項目已輻射到31個省份的5949所學校,免費使用平臺資源的教師和學生達到111萬餘人,共享優質中小學教育資源6萬餘課時。

一塊屏幕,點亮孩子的夢想與希望

去年,廣西上林縣三裡中學學生歐麗蓉一直通過手機看人大附中的網絡課程視頻。一段時間後,她的成績提高不少。

「『雙師教學』帶來的改變是巨大的。」三裡中學老師覃家勛回憶道,有一次人大附中的劉蓓老師在課上提出問題,幾分鐘後,三裡中學的學生就給出了正確解答。「不知不覺間,學生的解題正確率和速度都提高了。『雙師教學』用一塊屏幕拓展了孩子的眼界,用一個平臺放飛了孩子的夢想,讓山裡娃心中的詩與遠方不再遙遠。」覃家勛說。

「『雙師教學』由兩地教師共同主導,可以根據學生情況對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進行延伸或調整。」「雙師教學」發起人之一、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劉彭芝介紹,這樣可以有效緩解傳統遠程教學無法顧及學生差異性的問題,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更好享受優質教育。

四川省康定中學的師生們在與成都七中的「雙師教學」實踐中也獲益良多。2002年起,成都七中啟動全日制遠程直播教學,康定中學開設了直播班,與成都七中同時備課、上課、作業、考試。「以前每年考上本科的學生不足50人,現在有幾百人,很多都進了名校。」康定中學校長陳軍說。

變化的不只是成績。「『雙師教學』讓我有了更高的目標,激勵我奮發向上。」「我會憑借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考上重點大學」……許多學生感受很深。人大附中校長劉小惠說:「一塊屏幕,拉近的是距離,點亮的是夢想與希望。課堂的生命力在於對學生個體的關注和對個性的尊重,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更要服務於人的全面發展。」

一個平臺,改變教師的教學方法和理念

「李老師,真是感謝您!」「張老師,你們最辛苦!」河南安陽市第六十三中學教學副主任張立界與人大附中分校數學教師李晨光在調研會上再次相遇,連聲互道感謝。

「上次我去安陽,同學們圍過來喊著『小李老師』,特別感動。」李晨光說:「最辛苦的是第二課堂的老師們,他們課前要反復看視頻,再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調整,以最適合當地學生的方式來設計課堂。」

張立界在「雙師教學」中也收獲良多。他說,起初也有老師心裡犯嘀咕:有了遠程課堂,自己的課堂如何備課?學生看視頻上課,還需要線下的課堂互動嗎?慢慢地,老師們摸索到方法,「教師不僅通過觀摩提升教學方法和課程設計,還有機會參加優質校的教學研討會,對於教育教學的理解更深入了。」張立界說。

四川省瀘定中學英語教師張瑜也有同感。17年前,她曾是聽成都七中網課的一名中學生,如今已是參與「雙師教育」的一名青年英語教師,「網課影響了曾是學生的我,也幫助了後來成為老師的我。」

「調研中發現,『雙師教學』讓鄉村教師受益更大。」「雙師教學」發起人之一、國務院參事湯敏說,「雙師教學」也是一種「課課示範」,通過參與備課、調整課程、輔導學生,很多鄉村教師已成長為當地優秀教師。

第三方評估顯示,參與「雙師教學」的項目學校教師在教學理念、課堂教法、重難點突破、知識點銜接和知識點鞏固練習等方面獲得提升,學校的教研和備課活動也有改觀。人大附中聯合總校常務副校長周建華說:「『雙師教學』不僅扶智,還能扶志,既點亮了學生的夢想,也照亮了老師進步的方向。」

一根網線,融合線上線下優質教育資源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中學物理教研組組長劉彬學坦言,「雙師教學」開展之初也曾遇到過困惑:有些學生上課開小差,課堂參與度不高﹔學生基礎不同,有的還沒想好,屏幕那頭的學生已經「搶答」了﹔跟著優質校的進度走,有的老師感覺力不從心……

「『遠端』教師要成為課堂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和管理者,更多參與到課堂組織、師生對話中去﹔要引導學生做好預習,明確教學重難點,幫助架構系統的學科知識體系﹔課後輔導、心理輔導也得做好……」調研會上,劉彬學分享了思考。

「教育教學離不開師生面對面的情感交流與思維碰撞,線上教學不是課堂教學的簡單復制,技術的發展不能取代教師的作用。」劉小惠說,未來要更好地利用線上資源和平臺,創新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學模式,因地制宜地推行網絡教育。

劉彭芝覺得,做好基礎教育領域的網際網路遠程幫扶,應注重線上線下互聯互通,「線上是畫龍,線下是點睛。示範學校是主體,社會組織是紐帶,也需要政府部門和權威機構有效引導和整合,科學布局,優勢互補,實現高質量發展。」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認為,「雙師教學」探索了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線上教學有效實踐的路徑。要發揮優質學校的作用,完善教學組織方式,擴大受益群體範圍,讓更多學生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構建『網際網路+』基礎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和體系」「鼓勵中老年教師發揮優勢」「用適合孩子們的方式教學」「要讓更多邊遠地區的孩子們受益」……調研會上,與會專家建議,在鞏固拓展網絡教育扶貧成果上持續發力,進一步推進國家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實現教育現代化。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06日 12 版)

(責編:何淼、申亞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焦點

  • 有「線」課堂 無限可能
    核心閱讀每個班有兩名教師,在兩個課堂同時開展教學,網絡遠程扶貧項目「雙師教學」通過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拓展學生的眼界,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一塊屏幕,不僅拉近學習交流的距離,更點亮孩子們求知、成才的夢想。目前,該項目已輻射到全國5949所學校,將持續探索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助力教育公平。
  • 國家基礎教育網絡扶貧扶智暨大規模推廣「雙師教學」視頻調研會舉行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北京12月19日訊(記者 柯進 實習生 朱恩民)由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主辦,創新人才教育研究會、教育部中小學校長和幼兒園園長國家級培訓項目管理辦公室承辦的國家基礎教育網絡扶貧扶智暨大規模推廣「雙師教學」調研會,今天以視頻連線方式在北京、成都兩地同時舉行
  • 區域|無錫海東再連線,網絡扶智續新篇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精準扶貧」方略,深入推進無錫教育對口支援工作,2019年4月起,無錫啟動網絡扶智專遞課堂項目,運用遠程教育平臺向延安、阿合奇、海東三地97所結對學校無償提供名師課堂、德育工作、安全教育、家庭教育等優質課程資源,通過「網際網路+」模式實現網絡精準扶貧。
  • 惠恭健:扶貧先扶志 扶貧必扶智
    無錫市在扶貧工作中堅持「志智雙扶」,注重物質與精神幫扶並舉,實現了扶貧與扶志、扶智的有機統一,提高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扶智就是扶知識、扶技術、扶方法。有了奮鬥的願望和意志,扶起來的貧困群眾才能硬得起腰杆、邁得開腳步,走上奔小康之路。
  • 無錫海東再連線,網絡扶智續新篇_綜合_江西網絡廣播電視臺
    2019年4月起,無錫啟動網絡扶智專遞課堂項目,運用遠程教育平臺向延安
  • 無處不在的魅力 ——在保康感受網絡扶貧
    農村新報全媒記者 胡融 通訊員 楊鄒10月13日,2020年全省網絡扶貧現場推進會在保康召開。與會的國家和省網信部門領導,對該縣網絡扶貧的做法和成就讚不絕口。位列「國家重點、省級深度」貧困縣的保康,何以在這一領域有如此魅力?農村新報全媒記者隨與會者一探究竟。
  • 黎川縣文化扶貧走「惠民扶智文產融合」特色之路(圖)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撫州訊 黎撫平、記者吳 平報導:近年來,黎川縣大力實施文化扶貧工程,堅持「扶貧先扶智,富口袋先富腦袋」,發揮文化滋養和精神支撐的作用,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走出一條文化惠民扶智、文產融合發展的文化扶貧特色之路。
  • 智慧課堂「解鎖」教學無限可能
    「這個題錯誤率更高,我們著重講講為什麼……」12月23日,長沙市一中嶽麓中學聯合西雅中學、南雅湘江中學、蓮花實驗中學組成「網絡研修校聯體」,共同舉辦了主題為「智慧雲課堂同課異構」教研交流活動。嶽麓區各中學七年級數學、英語、生物老師,備課組長、教研組長、教科室主任參加了此次活動。
  • 扶貧先扶智——陝西米脂扶貧扶智採訪見聞
    新華社西安7月17日電  題:扶貧先扶智——陝西米脂扶貧扶智採訪見聞  新華社記者劉彤  農曆六月的陝北高原天高雲淡,微風習習。這就需要在脫貧攻堅中將扶智、扶志與產業發展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一併謀劃。」  今年55歲的農民羅平安家裡共有11畝土地,因為技術欠缺、思想落後,原先種植的玉米、土豆等農作物完全處於「自生自滅」狀態,「種地致不了富」「播種、收穫早一天晚一天都一樣」曾是他腦海中根深蒂固的觀念,全家三口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讓這個家庭長期遭受貧困襲擾。
  • 「網絡扶貧 為愛同行」網絡公益活動展示推進會在肥舉行
    5月11日下午,「網絡扶貧 為愛同行」網絡公益活動展示推進會在合肥舉辦。會議表彰了2017年全省實施網絡公益工程中工作突出的20家獲獎單位,展示了去年有關單位開展網絡公益工程,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脫貧攻堅取得的豐碩成果。
  • 天津市推進基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優化中小學網絡學習空間
    天津市推進基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優化中小學網絡學習空間 2019-06-14 來源:天津市教育委員會   天津市深入貫徹落實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及相關指導意見精神
  • 華安證券結對幫扶亳州譙城扶貧先扶智
    華安證券結對幫扶亳州譙城扶貧先扶智 2019-10-23 14:56:57   來源:網絡
  • 區塊鏈助力扶貧扶智,改善公共圖書館文化精準扶貧現狀
    當下,中國各地區為響應「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的口號,試圖通過公共圖書館這一途徑實現文化精準扶貧。文化扶貧旨在提高貧困人口的文化素養和知識技能,從而改善和推動貧困地區的經濟與文化發展,具體工作則是通過在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文化產品供給、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產業扶持、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開展因需而異、因地制宜的扶貧活動。
  • 甘南縣推進教育扶貧扶智拔「窮根」
    近年來,黑龍江省甘南縣緊緊抓住教育扶貧這個根本,通過加大資金投入、強化控輟保學、完善學生資助、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全方位開展實用技能培訓等舉措,使「最好的房子是學校,最美的風景在校園」成為群眾共識,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新時代深化改革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新時代深化改革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川辦發〔2020〕80號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有關部門、有關直屬機構,有關單位:《新時代深化改革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 陝西:「四張網」打造「網際網路+教育扶貧」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5月21日訊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陝西省積極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以「四張網」模式探索「網際網路+教育扶貧」新思路,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差距,切斷貧困代際傳遞,促進教育公平。
  • 扶貧·扶智:甘肅臨夏州脫貧攻堅的「嘉庚元素」
    而在扶貧的同時,扶志與扶智,更是早早地就進入了兩地決策層的視野。一百年前,陳嘉庚先生懷抱「教育為立國之本」的家國情懷,慷慨解囊、傾資興學,教育興邦,如今,在集美區這已成為一種傳統,升華為「嘉庚精神」。與和政縣結對幫扶以來,集美區把弘揚嘉庚精神融入到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國家戰略中去,創新結對幫扶機制,以嘉庚精神引領、推動扶貧扶智。目前「周末學堂」已在臨夏州東部援建扶貧車間全面推廣。 楊伏山 攝記者一行來到集美區安排結對幫扶資金500萬元新建的和政縣嘉庚實驗幼兒園參訪,恰逢中午時分,幼兒小朋友們正有序用餐。
  • 旅遊扶貧教育扶智 中山大學學者團隊打造「扶貧樣本」
    新華網發兩年多前,中山大學旅遊發展規劃研究中心主任保繼剛教授及其團隊在阿者科村,憑藉學者團隊的知識、理想和執著,依靠山區人民的期待和信任,進行了一場旅遊扶貧的生動實踐。3次分紅讓大部分村民增加戶收入5000多元,2019年「阿者科計劃」入選教育部直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十大典型項目。
  • 石榴樹結出幸福果——孟州市南莊鎮「扶貧扶智」工作初現成效
    11月12日,在南莊鎮「逐村觀摩整鄉推進」活動結束的路上,其他村的支書看著進村路兩邊結著累累碩果的柿子樹和石榴樹感慨道。脫貧攻堅工作伊始,南莊鎮黨委政府就開始踐行習總書記「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精準扶貧」的脫貧論,把「扶志、扶智」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突破口,深化「幸福不會從天降,自力更生奔小康」的思想,幫助貧困群眾克服「等靠要」思想,激發貧困群眾「自立自強、自主創業、自力更生」的內生動力。
  • ...網際網路+教育」架起扶貧新橋梁|廣東省委網信辦|教育|在線教育...
    「村暖花開·網際網路扶貧行動」現場不止於此,近年來,「平安智慧小學」漸次縱貫南北,平安「三村暉」APP上的特色教學欄目也將城市資源無縫嵌入鄉村小學,藉助「三村暉」公益平臺,進行鄉村教師的線上培訓,更有無數城市居民通過「身邊公益」實現了對鄉村孩子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