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日的暖陽裡,我們迎來了開學的日子——4月20日。這是指定的一個特殊的日子,可愛的同學、親愛的老師都於這一天相聚於教室;這也僅僅是一個平凡的日子,可愛的同學、親愛的老師就似過了一個周末回到了學校。所以,要談線下教學如何與線上教學有效銜接,我覺得,作為老師,一方面,面對學生時,不要太過焦慮,平和地把它當成孩子成長過程的必然階段,順其自然才是最好的選擇。
另一方面,想到教學相關事宜,不要太過著急,耐心地把它當作孩子課堂上溜號的一種必然存在,守一顆平常心,「回望網課,著眼課堂」才是最好的方法。
一、回望網課,望兩種狀態
1.望課的內容和進程。
兩個多月的網絡課堂,面對隔著屏幕的學生,我們迷茫過,挫敗過,奮進過,也獲得過。我們心懷感恩,一場災難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痛苦,更是前行的力量,一次次的嘗試,一次次的超越,我們每個老師由一開始的借用微課,到自己備出一堂堂的網絡課,在這過程中逐漸地成長。課的進程,因為少了各種幹擾,一直有序地進行著。不知不覺,已經上了書本的一半。回望半本書的網課,我們可以自豪地說,以往我們最怕的公開課,在這期間,竟然上了一堂又一堂。網課的特殊性,鍛鍊了我們怎樣從學生的情況入手去備課,怎樣讓每個環節都能發揮實效,所以,每堂課的內容是飽滿的,是有延展性的。我們都看到了,也感受到了每個老師在備課、做課件時的累和苦,但那一堂堂令自己滿意的課是會讓我們心情激動的。這些感覺是在平時的教學中難得享受到的。
所以,我經常想,如果線下的教學,也能像這次網課一樣,給我們充足的備課時間,給我們純粹的研究課的空間,讓我們在線下的課堂中能經常體驗到課的快樂,那該多好啊!
2.望學生的狀態
網絡課程的學習有利也有弊,這種學習方式對於習慣好的學生來說絲毫不受影響,也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自學能力,發揮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但對於習慣差惰性大的孩子來說,家長不在身邊看管,很大程度上就放任了孩子自身的天性,時間長了,學習成績就會下滑,導致孩子的學習興趣降低。所以在學習新課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對本班孩子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給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水平,樹立網絡學習標兵,通過榜樣傳播正能量。
教師的網課,區裡有網課評比,那麼,學生的筆記也可以有展示,這就是一種榜樣的力量。我們五年級組,收集了200多個孩子的筆記,從中挑選出本優秀的筆記本,編出美篇,然後徵集學生的留言。比如:
這樣的舉措,是對本次網課的總結,也是對認真的學生是一種肯定與鼓勵,對網課期間不自覺的學生是一種鞭策和引領。像這樣把網絡學習中的成果收集起來,可以留作一份紀念,紀念我們曾經努力的樣子。
二、著眼課堂,著兩方面內容
首先,著眼學生返校後各方面的狀態。比如學生的思想,兩個多月的網課,大部分學生處於無人監管的聽課狀態。這是怎樣的一種氛圍啊:聽,聽了沒人表揚,不聽沒人批評;說和讀,說會尷尬,讀是自讀自聽,沒意思,不說不讀又安靜得怪異,於是,我想怎樣就怎樣,一切都是自由的。所以,回到課堂,很多學生在課堂上愣神的厲害,一定是處於自由的狀態、散漫隨意的習慣中無法自拔。
再比如,學生的行動。線上教學中,令我們最無奈的便是催交作業,要麼不交,要麼永遠延遲交,我們接收到的屏幕那端的學生的情況便是這樣的:
催吧催吧,又能把我怎麼樣?
隔著屏幕,老師的威信蕩然無存,規則也僅僅成了一種文字描述,久而久之,學生在學習上呈現的行動就變遲鈍了:舉手遲鈍、思維遲鈍、做作業遲鈍……
學生的這些游離的狀態,勢必要求我們這些當班主任的語文老師,在毫不放鬆加強疫情防控、實現防控常態化的同時——著眼線下的教學活動,線下教學活動要有序進行,自然地推動教育教學各項工作的常態化。
總結一周的工作,我們認為,線上線下的有效銜接要做到「三明」。
1.明了——銜接起點
教學由線上轉為線下,銜接的幾個起點要釐清,即線上線下教學銜接工作啟動起點、師生心理轉換起點、教學內容銜接起點。這項工作在校長室、教務處、學科教研組的指導下,學習了線上線下教學銜接的各種資料,結合重新制定的教學計劃,讓我們更快地找準了線上線下教學銜接的起點。
2.明晰——銜接內容
銜接什麼?
一是知識內容的承接。複課後把線上學習的內容進行檢測,摸清底細,進行新課教學的同時,自然地滲透舊知,優生複習,學困生學習,幫扶結合,優生獲得魅力,學困生取得信心。
二是實踐訓練的順承。語文是實踐性課程,重點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線上教學因時空限制,教師講解多,學生「聽」的多,「說」「讀」「寫」較線下學習相對少,因此,在教學銜接中要注重「說」「讀」「寫」的實踐訓練。
三是教學方式的延承。線下教學開始後,依然要沿用微課講解重點、適當運用網絡資源運用等有明顯優勢的方式、手段、策略,讓學生不會覺得線上線下學習有明顯差別。
3.明確——銜接策略
怎麼銜接?
(1)上好開學第一課
「一切成長都應該從尊重開始!」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給我們的最重要的啟示之一就是要敬畏一切生命,敬畏自然。人要有敬畏之心,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規則,這種敬畏的人格素養基礎就是尊重。
開學初,校長室就給幾位年輕老師布置了任務,分年級製作了開學第一課系列微課課程:
疫情之後的複課,上好生命教育第一課是關鍵。這一系列課程,讓學生對疫情發生、發展有一個整體認知,向學生普及了自我防護的知識,且教育學生保持良好心態,這是給學生們一個開始線下教學的安撫和適應的過程。
(2)根據學情,做到整合
一是線上線下整合。特殊時期的特殊教學形式,讓我們深刻體會到,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深度融合的學習將會是未來學習的新常態。也讓我們習慣了有拓展的課的那種充實感。舉個例子:
大家熟知的《田忌賽馬》一課,主要寫了戰國時期,齊國的大將田忌與齊威王賽馬,由于田忌每個等級的馬實力都比齊威王差一點兒,連輸三場。最後在孫臏的幫助下調換了馬的出場順序,從而轉敗為勝的故事。但是,統編版教材對這篇課文進行了刪改。就以開頭兩段為例:
老教材有第一次賽馬,且交待了馬的出場順序,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強,所以田忌輸了;統編版的課文沒有交待馬的出場順序,只說孫臏看了幾場後,發現「大家的馬腳力相差不多」,而且說的是「大家」的馬腳力差不多,那麼前面幾場比賽,田忌有可能會贏,有可能會輸,只是不能保證會贏。
統編版第六單元的語文要素是:
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對比老教材,統編版課文中孫臏的思維過程並不明顯,所以需要教師進行資料的補充,課前也需要學生去搜集資料,還得布置預習題,這樣才能真正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也能得到發展。
再看:講到「孫臏看了幾場後,發現大家的馬腳力相差不多」時,教師要適時補充他們常規的按同等級的出馬順序資料,讓大家畫畫對陣圖,畫出很多種可能性,田忌有輸也會有贏,就是不能保證會贏。
這時孫臏對田忌說他有辦法保證能讓田忌贏。自然就能引出孫臏的思維過程。
再比如這些對話,我們看一看提示語:
很明顯,老教材中的田忌對於孫臏能幫他取勝是持懷疑態度的,統編版中的田忌則是信任孫臏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統編版的課文,其中的三句話可以幫助找到答案,而且有挖掘和激發學生思維的價值。它們分別在開頭、中間和結尾。
①孫臏是齊國大將田忌的門客,田忌對他非常賞識。
②田忌很信任孫臏,決定全聽他的。
③田忌如實相告,並引薦了孫臏。後來,齊威王任命孫臏為軍師。
孫臏只是田忌的門客,卻得到田忌「賞識」「信任」「引薦」,那麼,孫臏決不是一般的人。我想,這就是統編教材目的,得去查找孫臏的資料,查找孫臏與田忌的關係,因為孫臏有著超強的思維能力,所以田忌「賞識」「信任」「引薦」孫臏。如果沒有資料的補充,學生很難走進文本,也就談不上思維含量了。
再比如,課前布置預習題:課文中哪些地方能體現孫臏的智慧呢?圈一圈相關的語句。
老師和學生有了課前的這些準備,課堂上再讓學生去尋找、分析課文中體現孫臏智慧的語句,訓練學生的思維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後,抓住「齊威王任命孫臏為軍師」這句話,播放孫臏當上軍師後又一智慧體現的「圍魏救趙」的視頻,進一步豐滿孫臏這個人物形象,從而感受「智慧火花」的魅力。
所以,轉入線下教學,我們不能拋棄線上教學時,讓學生去做預習和查找資料環節,也不能丟掉線上教學豐富多樣的信息技術等手段,更不能捨棄了拓展補充。
線上教學轉入線下教學,要適應的不光是學生,還有我們老師。因此,我們要將線上線下的各種教學策略進行整合,只有認識到這一點,線上與線下教學才會自然過渡,科學銜接。
二是新舊知識整合。線上聽課時因為開小差、缺少練習等原因,所以學生所學的知識是零散的、分散的,學生需要有統一信息的能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展開對舊知識的回憶,並梳理出信息的脈絡。如,落實第五單元「學習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這一語文要素,不能簡單地羅列出各種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這樣只是讓學生進行知識點的機械性記憶,不僅記憶效果不理想,而且容易造成學生的記憶疲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古典名著之旅」「家國情懷」單元中各個人物描寫的方法,用「知識樹」或表格進行歸整,新舊聯繫建立起來後,運用典型事例和細節描寫等描寫人物的方法會形成一個系統,對優生是一種整理,對學困生是一種再學習,效率自然也會提高。
三是單元整合。比如五下第七單元,語文要素是:
體會景物的靜態美。
搜集資料,介紹一個地方。
安排了三篇課文:《威尼斯的小艇》《牧場之國》《金字塔》,口語交際《我是小小講解員》,習作《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園地七》。
我覺得可以把《威尼斯的小艇》《牧場之國》兩篇課文,再加上《園地七》中交流平臺、詞句段的運用進行整合教學,學動態描寫、靜態描寫方法。
《威尼斯的小艇》和《牧場之國》,牧場與城市,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環境,都有動態描寫,但這裡《牧場之國》的熱鬧與威尼斯這座城市裡的熱鬧卻又十分不同。牧場裡,所有的牲畜都在動,而且是一刻不停地動,因為它們是動物,但卻動得悠然自得,動得慢條斯理,動得安閒自在。
同樣是寫夜晚的靜,牧場的夜晚卻又不同於威尼斯的深夜,威尼斯的深夜是真靜,是一切都不再動的靜,是沉靜。而牧場的靜卻又不同,牧場裡的一切都是動的,只能用更細微地動代替白天的響動來表現獨屬於牧場的寧靜之美。《牧場之國》通篇都是寫動,給我們的卻是無比寧靜的享受,這就是以動寫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
再比如《金字塔》由一篇散文、一篇非連續性文本兩篇短文組成,其中的非連續性文本《不可思議的金字塔》可以和口語交際《我是小小講解員》、習作《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整合,非連續性文本《不可思議的金字塔》的寫作形式,可以作為搜集《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時的記錄的樣本,簡單、明了、形式新穎的記錄形式,可以激起學生搜集的興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記錄本,進行習作《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也可以進行口語交際《我是小小講解員》。
(3)利用支架,無縫對接
一是《課堂作業本》,二是課後習題:我們五年級拿到作業本已經是接近線上教學的尾聲了,因此,我們在新課教學中,以作業本的習題為主,課後習題為輔,進行有序複習;三是激勵手段。特別是從上周復學後的檢測可以看出來,詞語、古詩詞、重點課文的背誦是最大的丟分點,為了減少複習舊知的那種枯燥感,我們可以採用課文背誦接龍、聽寫小達人、默寫小能手等趣味方式,穿插在每堂課的課前,力求有趣,這樣不耽誤上新課,也能提高上新課的積極性。
我想,一個理想的教育者也許首先應該是個有獨特生活體驗的人,悅享當下,樂遇未來,工作時,更應該向優秀靠攏,研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