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流傳有許多俗語,雖然有些俗語屬於個別無聊之人胡編亂造出來的,但有些俗語的確是勞動人民從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是非常有意義的。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財不走急,富不偏,窮不走南,富不去北」這句俗語,就具有一定的意義。
一、財不走急,富不去偏
「財」乃財富也。基於人性來說,人人都喜歡財富。然而,世界上的財富都是非常有限的,並不是想什麼時候攫取財富就能夠攫取到財富的。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導致有些人產生了想搶「快財」的急迫心理。然而,這些人似乎忘記了「欲速則不達」這個道理,越是想急迫地攫取財富,越是得不到財富,從而使自己陷入到極大的困惑當中。
比如,農村有句俗語叫做「緊急的莊稼,消停的買賣」。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種莊稼一定要懂得搶農時,在「種」與「收」時,一定要有急迫的心理,否則,就會「趕不上趟」,就會誤了農時;而做買賣則急不得,必須有耐心,必須有堅持的心態。否則,是很難獲取財富的。
就拿街頭上開商店來說吧!店主總不能為了儘快賺錢而隨便去街頭上拉顧客吧?一旦某個店主這樣做了,其壞名聲就會傳播出去,從而導致許多顧客敬而遠之,最後導致連半點生意也沒有了。因此,一定要有耐心去等待顧客的上門,只要自己貨真價實,早晚都會有顧客登門消費的。所以,才有了「財不走急」的說法。
「富不去偏」中的「偏」就是我們常說的「偏財」和「外財」。有人說,馬無夜草不肥,人無外財不富。雖然看似有一定的道理,但這種「偏財」和「外財」不大好發,因此這些「財」大多都與「非法勾當」有關係,一旦在發「偏財」和「外財」的過程中被執法機關查獲,其結果恐怕就不太美妙了。因此,才有了「富不去偏」的說法。
二、窮不走南,富不去北
清朝末年的時候,在民間有一種說法。說北京地區存在「東富、西貴、南貧、北賤」的狀況。因為崇文門磁器口一帶距離運河很近,有許多遠道而來的客商住在附近,所以,那一帶地區比較富裕;而北京西部菜市口一帶,住滿了達官貴人,所以,那一帶地區就顯得很「貴」;其實,北京地區也有窮人,一般來說,平民百姓住在北京的南部地區;煙柳花巷大多在北京的北部地區。我們都知道,窮人是沒有錢的,一個人要想賺錢,是很難從窮人那裡獲取財富的,因此,如果自己很貧窮,想改變貧窮落後面貌的話,就不要到北京的南部地區,去了那裡是很難能夠賺到錢的。而如果自己很富裕的話,千萬不要到北京的北部地區去,因為老鴇都很黑,妓女是「毒藥」,一旦踏進了妓院,就會將千金散盡,去富返貧。因此,就有了「富不去北」的說法。
總之,以上所言就是這句農村俗語的意思。儘管在當今看來有失偏頗,但在舊的時代,還是具有一定的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