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俗語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這些俗語都是千百年來,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總結的經驗。老百姓在茶餘飯後,總會聊一些自己的輝煌事跡,回想自己當年做的一些事情,從而總結出人生經驗,結合歷史文化,形成了如今的俗語。
俗語還具有教育意義,之所以稱作俗語,是由於這種語言通俗易懂,比較容易記憶更能學以致用。很多俗語,主要是提醒人們, 做事情要注意的事項,「財不走急,富不去偏,窮不走南,富不去北」,告誡了後人生活的哲理。
一、財不走急,富不去偏
「財不走急」 意思就是,賺錢的時候不要太著急,飯要一口一口地吃,錢也要一點一點的賺。
這樣的生活才能夠更踏實,我們生活中大部分都是普通人,也沒有多麼聰明的頭腦或者高深的記憶,在為人處事方面,一定要有勤勞、樸實、忠厚的思想意識,慢慢的積累財富。
很多大學生畢業之後不願意給別人打工,覺得打工受人管制,而且薪水又低,就會貸款或者湊錢來做生意。
其實做生意也是異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不但要有精神頭腦,還要吃苦耐勞,做否則做生意也不能夠賺錢,甚至「賠了夫人又折兵」。
生活中有很多人,每天都想著賺大錢,但是又不願意付出努力。覺得打工累、當老闆操心,每天躺在床上幻想著自己會一夜暴富,最終只能過著吃糠咽菜的生活。所以想要生活富裕,就要找準目標和方向,一步一步的努力前行。
「財不走急」就是掙錢不要太著急。有一句話叫做「水到渠成」,只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腳踏實地的努力工作,才能抓住賺大錢的機會,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財富。所以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急於求成。
「富不去偏」的意思就是,不能夠通過旁門左道的方法來賺錢,「鋌而走險」很容易翻船,最後卻落得血本無歸的下場。
想要過上富足的生活,就要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聰明的大腦,逐漸積累知識和提高技能,才能夠讓自己的生活逐漸富足起來。
在「錢」面前,任何人都可以公平競爭,俗話說「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萬萬不能,」 說出了錢的重要性。
我們日常生活離不開錢,教育子女需要錢,孝順父母也需要錢。但是應該選擇正規的賺錢方法,腳踏實地的去工作,才能夠逐漸變得富有。
「富不去偏」,就是不能夠通過「坑蒙拐騙」來賺錢。很多人覺得每天辛苦勞動掙錢太慢,就會通過買彩票來賺錢,希望能夠中大獎。
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希望極其渺茫,有的人甚至賠了大量的彩票錢卻從未中過獎。所以老話講「財不走急,富不去偏」,蘊含極其深刻的道理,並指告誡人們賺錢需努力,不要異想天開、急於求成。
二、窮不走南,富不去北
「窮不走南,富不去北」,來自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生活經歷。在晚清時期北京,就有「東富西貴、南貧北賤」的說法。
「東富」指的是城市的東側,交通比較發達,大運河為水路運輸帶來了很多便利,所以商人多居住在東邊。
「西貴」是指北京城的西側,是很多達官貴人居住的地方。而在北京城的南面,大多數都是生活相對貧困的老百姓,所以在清朝有「南貧」之說。生活在北面多是城市裡的打工者,其中包括做苦工的人和落魄的八旗子弟,所以老話上有「北賤」之說。
「窮不走南,富不去北」,是對經商人的一種告誡。想富裕起來,一定要選好賺錢的方法,不能像無頭蒼蠅一樣四處亂闖。
如果去南邊發展,所接觸的人大多數都是普通老百姓,所以到窮人區域找活幹很難發展起來。
「富不去北」意思,就是富裕的人最好不要去北邊,如果遇到了曾經的故人、或者落魄的貴族,別人想要借錢或者有事相求,答應或者不答應都會很尷尬。
「窮不走南,富不去北」只適用於當時的社會狀態,在當今社會而言,這句話實用性並不高。
結語
民間俗語一般都是某一個時期的產物,我國由封建社會,發展到現在的文明社會,經歷了千百年的發展和變遷,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特色。俗語「財不走急,富不去偏,窮不走南,富不去北」,告誡人們賺錢的方法和經營之道,值得後人學習和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