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村日益發展,人們對於農村各種事物都充滿好奇,而有些俗語也被人慢慢挖掘出來,以前農村俗語在人們生活中都是有口皆碑老話,這種特殊的語言並不華麗但卻富有哲理,現在人們的生活也會說道俗語,不過所能用到的越來越少,都被現代科學文化所替代。為什麼要說俗語很有哲理呢?以前農村在交流中為了表達自己的立場是正確,會聯用到老輩人的話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俗語,而聽到老話往往人們都非常敬畏也值得尊崇,因為這些俗語非常貼近農民的生活,它讓人們少走了很多彎路。
在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它主要是在生意場老輩人對於後人一種教誨,「財不去急,富不走偏;窮不走南,富不闖北」從字面上看我們能理解個大意,但對於這句話說的具體啥意思有道理嗎?可能持有一定懷疑的態度,下面跟著筆者就一起來了解下。
「財不去急,富不走偏」
正所謂「君子求財取之有道」,由小錢博大錢可能很多人聯想到「賭博」,通過手裡的小錢可能換來更多財富,急於將手裡的錢去投入可能最後什麼也得不到,用到現在來說,手裡有錢,想去投資做一門生意,自己並沒有深思熟慮的情況下,將錢急於投入到未知的生意裡可能會賠錢,老輩人也是希望後人能學會理財不能急於將手裡投入到未知的領域裡。
而「富不走偏」也比較好理解,再富有也不能走偏門,這老輩人常說有錢就變壞,一旦一個人富有了,人的精神和作風甚至性格都會發生很大變化,往往會得意忘形,因此也會被一些偏門要吸引,比如現在有些拆遷戶由於一夜暴富後,花錢比較大手大腳,很多人也會沾染一些惡習和被一些偏門所吸引,最後傾家蕩產,老輩人說這句話也是想後人不管多富有,做事做人一定要謹慎。
「窮不走南,富不闖北」
這句話首先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從諧音上將窮不走南與難都是一個音,一個人在最窮的時候,如果再去南方那麼從寓意上將不好,而富不闖北與背音比較像,在寓意上將,以前人還是比較在乎這些,可能有些人這是封建迷信,但是在農村結婚習俗也是為了一個好的寓意,即便是城裡人在一些祭奠或者其他生活上都比較在乎一些寓意,比如過年吃餃子,所以這也算不上封建只能一個人所信仰的一種情愫。
而另外一層意思,老話中常說走南闖北,在古代南方並非最繁華最富有的地方,反而在北方才是最富有的地方,以前古時候發配一些囚犯還要將其發配到南方一帶,當時古代尤其沿海比較混亂,人跡罕至,現在不同了南方相對北方最繁華最富有的地方,在清朝南方經濟迅速得到發展,而東北地區不如南方發達,那時候都說有錢人才走南,現在一直也是這樣,在改革開放初期或者近些年南方各種行業都比較靠前,而北這裡說的東北,從清朝的和民國的時候,人們就有了闖關東的說法,一般都是窮人才去,這老話也常說投資不過山海關,其實各種老話都表達了這句話的含義,當然現在不同了,南北地區經濟差距逐漸縮小,東北地區經濟也逐漸增長。
現在很多農村很多老一輩的俗語越來越少,這些俗語可都是老一輩人生活的經驗,並非空穴來潮。大家還得哪些俗語呢?歡迎大家留言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