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過年回老家的過程中,特別是新年,都會對農俗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有些俗語說的真的一點道理都沒有,比如那些吉利數字的言論;不過也有一些優秀的俗語,也能改變自己對於農村風俗的看法。
比如「財不走急,富不去偏,窮不走南,富去北」!這句話其實是很有道理的,下面就從四部分去分析這句話,分析如下。
「財不走急」這句話的意思是財富不會進求財心切者的門,財通才,都是一種慢慢獲取的財富,並不是說自己心切急了就能得到這樣的財富,而是需要根據時間的推移,我們慢慢地讓技能水平不斷進步,才能把我們身上的才華轉換為財富。
如果是自己心太急,學什麼什麼不會,學什麼什麼不精,那麼技能是沒辦法在我們身上有所體現的,結果只有是耗費光明,沒有自己的成就,更談不上得到的巨額財富。
另外,財不入急其實也是對現實的一個評判,比如一個人突然發了財,別的人就老會打主意,總想著去這個人身上撈錢,那麼這種情況發大財的人守財也守不住。還有就是突然發財的人沒有足夠的理財能力,不會資金管理,那麼給他再多的錢也只能走向消亡。
「富不去偏」這句話的意思是發財的道路總是走主流價值,不是那種雜七雜八的偏門以及不義之財。試想,有錢的人謀取財富的手段總是希望細水長流,每天都有財富的跟進,那麼這樣的財富才是穩固的。
所以那種偏門的不法生意,做得了今天做不了明天,因為社會的主流價值就是法制和道德,這種不義之財,非法所得只能讓你走運一下子,不能走運一輩子,而成為大富豪的,都是穩紮穩打做事業出來的,例如比爾蓋茨,巴菲特等人。
「窮不走南」在很多農村老人都認為創業人的理解都是認為窮人不應該向南走,因為南通「難」,本來就很難,向南走,那不得難上加難!這樣理解在當時確實是對的,但是在商業過程中,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清朝定都北京,而南方大多數都沒有像現在那麼發達,都是貧窮和落後的地區。
自從鴉片戰爭和改革開放之後,南部城市才有了一個大發展,所以窮不走南在一百年前是很有道理的。
而在現在就不要沿用這個思想了,畢竟中國中心城市是在西安鹹陽,那麼走南就是廣州深圳香港,這幾個地方的經濟都是相當發的得,所以也存在悖論,窮人是可以在這個地方找到自己的發展之路的啊。
「富不去北」這個道理確實也是對的,至少在清末的確很有道理,北京的北方就是內蒙古,再往北就是哈爾濱,內蒙古貧窮,不值得北京人去,哈爾濱雖然被俄羅斯帶動發展了。
但是富人怕事,哈爾濱那時候很受戰爭的影響,雖然有很多貨物從這裡進口,但也容易在炮火中搭上自己的性命,這就是富不去北地道道,但是現在去哪裡還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哪裡好發展就去哪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