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英雄惺惺相惜,他們的關係其實並不是「既生瑜、何生亮」,而是「只有你配與我爭鋒」。這說的就是肯德基和麥當勞。有人總結,有肯德基的地方,500米內必有麥當勞。作為勢均力敵的對手,他們為什麼能夠和諧相處呢?
先回顧一下肯德基和麥當勞在中國內地開店的歷史:1987年11月12日,肯德基內地的第一家餐廳在北京前門開業,盛況空前。
40年過去了,這家店至今仍在正常營業,並且將肯德基中國第一店作為賣點吸引顧客。如果打開地圖搜索這家店的位置,毫無意外能在旁邊發現了麥當勞的身影。
再來看看麥當勞的內地第一店。1990年10月8日,麥當勞在深圳羅湖東門商業步行街開張迎客。麥當勞所處的這條步行街,也是深圳最早、最成熟和最具規模的商業旺區。
同肯德基北京前門店一樣,深圳東門麥當勞也仍然健在。並且,旁邊毫無意外的開著一家肯德基。兩家店距離只有174米。那麼,我們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除了你,別人都不是我的對手!」
應該提出來表揚的是,麥當勞和肯德基都非常善於選址,在任何一個城市,他們基本都能選到客流旺地。然後也需要承認,麥當勞和肯德基都非常有錢,可以拿下他們想要的任何鋪位。可是,作為差不多江湖地位又存在競爭關係的兩家快餐店,為什麼總在一起卻不會有糾紛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心理學上有個「爆發點」理論。就像水溫上升至100℃就會沸騰,當某種因素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從量變到質變的「爆發點」。這同樣適用於消費。如果通過某種方式把消費者的期望提高到一定水平,消費行為就會「爆發」。比如陳列產品時,當單品數量達到了某個臨界點,就能刺激消費意願,讓消費者買買買!
感覺好厲害的樣子。
同樣的,如果一個地方只有一家麥當勞或者肯德基,顧客為了一家麥當勞專門出趟門的可能性不會很大。但是——如果一個地方有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漢堡王、湘菜館子、川菜館子、粵菜館子、重慶火鍋……就問你會不會去?
走你!
也就是說,如果你想吃東西,你就會不暇思索地來到一個「美食圈」。而為了營造出類似的「圈子」,我們就看到了麥當勞和肯德基,安卓和蘋果,Vivo和OPPO,蘇寧和國美,絕味和周黑鴨,蒙牛和伊利,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
這些競爭對手相愛相殺,其實就是一起造勢來達到「爆發點」。
再來說說經濟學角度
同行既是競爭對手,也是互相促進的夥伴,只要找到平衡點,雙方即可相互彌補,達到互惠互利。這就是經濟學上的「納什均衡」。比如說,要在一條1000米長的街上開一家肯德基和一家麥當勞,該怎麼安排位置呢?
那肯定是在街道的中點在一起?不對,在街道兩邊一邊一家,這樣沒競爭
事實上,根據「納什均衡」,肯德基,街道中點,麥當勞這三個點把街道分成距離從差不多的四段才是最有效的,是因為這樣能保持「安全距離」嗎?
事實上,對於每個顧客來說,這樣的布局可以讓他們不管在哪個位置,走最多250米,就能找到一個店吃飯了,這時,這個街道上的運轉是最有效率的,而且主要的玩家:肯德基和麥當勞,平分了這條街上的客戶,誰也不吃虧。
套路好深
不僅如此,肯德基和麥當勞在一起,還有社會學方面的學問
同處一個商圈的肯德基和麥當勞如何實現各自利潤最大化呢?其實,他倆存在很強的趨同性,彼此都能藉助了對方的知名度和宣傳為自己擴大影響力。如果消費者原本是想去麥當勞就餐,可是看到了肯德基推出更優惠、更吸引人的活動,也許他們就可能轉頭去肯德基消費了。當然,還有可能從麥當勞就完餐出來時,看到附近又開了家肯德基,相當一部分人會選擇,下次去肯德基換個口味。
他倆這樣就實現了消費客源共享。
用《教父》裡的話說就是:離你的朋友近些,但要離你的敵人更近,這樣你才能更了解他!
最後這種解釋,我覺得你應該不得不相信。我媽的說法是,張三家是賣燒餅的,大家都去他那邊吃燒餅 我要是賣燒餅的話 我就把店開在張三家門口 大家都習慣去那塊地方買燒餅 我不用擔心客流量的問題 我只要做出比張三家好吃的燒餅就行了
也許在肯德基和麥當勞的心中,都篤信自家的快餐比對方好吃多了!
肯德基和麥當勞在一起,相比於競爭帶來的損耗,更多的還是市場需求的增長。其實,不僅餐飲業,其他行業也是如此。好比咱們逛街,出門前,我們可能不知道買什麼,但還是會去逛,因為那裡總有我們可以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