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嶝島位於廈門島以東,與大金門島隔海相望,最近的距離僅僅4公裡。大嶝島在八二三炮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如今硝煙散去,長期作為「前線」的大嶝島雖沒有趕上改革開放後的現代高樓潮,卻也使得成群的古民居得以保留,這種被譽為紅磚古厝的閩南民居,造型精美,用料獨特,功能豐富,極具觀賞、藝術及研究價值。
借著品味農家流水席以及拜訪彩虹村的機會,有幸預定到了大嶝的羅望紅廂民宿,得以近距離體驗閩南紅磚古厝的魅力。羅望紅廂民宿位於大嶝中北部,由兩座典型的兩進式紅磚古厝改造而成,兩進式大厝也稱為三間張大厝。一座為雙層天台式,一座更為原汁原味的單層院落式,改造後的紅磚大厝堪稱古代建築瑰寶與現代科技的完美結合。
古老的民宿經過設計師的雕磨,在保留了原有格局的情況下,做了現代化的改造。木製大門、石頭地基,紅磚外牆、紅磚地板、木樑柱以及磚制窗花都盡最大的努力保持原汁原味,只利用玻璃和木板等材料做了一些變動。
紅磚古厝為牆石混砌,是為出磚入石,以石為基,以磚為線條。粗獷裡帶著細膩,保證大厝地基牢固同時又不缺乏美觀,在工藝上極為講究。
推開木門後必先經過天井,起到通風和採光的作用,古人在此休憩晾曬。閩南古厝講究光廳暗屋,與北方的廳堂不一樣,正廳不設牆,全明的格局。正中擺放祭祀的佛像和貢品,紅廂民宿很好地保留了這些細節。而供桌後則為字畫,現在被設計為書架。
正廳正中本應是傳統對稱式的木製桌椅,如今則擺放了更為舒適的北歐風情沙發或者中式桌椅,令我驚喜的是茶几上茶具齊全。夏末月夜或杏花春雨,閒來無事一壺清茶,既體驗閩南茶文化,也是極有意境的。
每座古厝一共有四間客房,越靠近裡間,光線就越暗,然而現代化照明卻能藉機營造出不同的氛圍。房間內部除了整體格局,其他都重新布置了。以住的客房為例,將原有的下房、櫸頭(即廂房)合為一個房間,巧妙地在狹長的空間裡分隔出了臥室、客廳以及衛生間。原本偏門的通道成了分界線「」,一座大衣櫃坐落在此。整個客房採用類似北歐風的簡約格調,寬大的榻榻米床,一家三口也能輕鬆睡下,值得一提的是枕頭竟然用的乳膠枕,可謂用心至極。大床兩側各有一座石窗,朝天井的一側保留了「囍」字石頭窗花,美觀又透光。
客廳比較小,電視前擺放幾個蒲椅,由於光線的原因,略顯昏暗。邊上的柜子裡驚奇地發現了民宿主手寫的卡片以及盆栽,在射燈的映襯下,非常奪目耀眼。因為外面有正廳的原因,在無人共享這座古厝的時候,房間裡的小客廳稍顯雞肋,不過聊勝於無嘛,畢竟不是經常都有獨享一座民宿的機會。
和小小的客廳相比,衛生間倒顯得大了不少,巧妙地設計了乾濕分離,洗浴、馬桶以及洗漱分配得當,彼此不衝突。洗漱用品都是精心挑選的「無印良品」風格,十分精緻。唯一不足的是衛生間沒有全明的窗戶,光線全靠燈光,透氣性也稍差,不過回頭想想,說為了避免破壞外牆,保護古民居,設計師已經是盡了最大的努力了,這些只能通過一些現代化裝置來改善。
古厝正廳後為後軒,如今作為休閒功用,可以看看電視泡泡茶,後軒的左右兩側原為大房,也就是正房,如今依然發揮了原有的作用。
另一座雙層古厝的設計更為精妙,房型都為樓中樓,且帶有超級露臺,賞月納涼,怡然自得。
在大嶝,商業氣息並不像島內一樣濃烈,羅望紅廂除了提供點餐渠道,也提供了雙早,這是非常難得的。餐廳和前臺就位於兩座古厝的中間,像是古厝的護厝一樣。早餐都是手工製作的,需要稍微等待,閩南清粥雞蛋外加牛奶瓜果,這個份量全部吃完,還真是要推遲午餐時間了。
作為文物保護也好,文化傳承也好,本人一直反對古建築推倒重建或者推倒復建的方式,能保留還是儘量保留。在羅望紅廂,古建築能夠以這樣的方式得到修繕,是非常值得稱讚和推廣的。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更多有意思的東西,門前的石寮椅、石臼,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狗洞,都被很好的保留著。夕陽下望著大門,小時候,阿嫲坐在石寮椅上看著我們玩耍的景象又被勾畫出來。
近些年來,大嶝島漸漸擺脫了戰地觀光遊的古板印象。一些文藝青年、有識之士也開始注重文化之旅的規劃,除了羅望紅廂地處的古村古蹟,周邊還有被稱為彩虹村的山頭村以及可以拍出暮色流雲的大嶝碼頭等等,以羅望紅廂為中心自駕到這些景點不過幾分鐘,就算包輛電瓶車環島也是十分方便。當然,民宿門口擁有一個公共停車場以及公共籃球場,自駕非常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