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CCTV 3.15晚會將海參推到了風口浪尖。養殖戶坦率地承認,他們經常在池塘中添加敵敵畏以去除其他生物。
晚會播出後,有關海參養殖的討論也在進行中,養殖戶期待事件科學公正的調查結果。
1、7月19日下午,來自半島的記者於7月19日下午趕赴即墨天橫鎮,地點是南丁戈莊一個海參養殖池。有10多年海參養殖經驗的孫女士上前說了這一點,實際上,在海參養殖過程中一定不能使用敵敵畏。央視報導說,敵敵畏在養殖前清理池塘時使用的,而不是在養殖期間使用。
如今,大多數養殖都在套殖,這意味著在海參養殖池裡養蝦或養蟹。田橫鎮西北裡村養殖戶邵先生說,養海參一茬通常持續3至5年。在炎熱的天氣中,海參經常被熱死。
許多養殖戶將同時養殖蝦,這可以確保更好的收入。試想一下,如果在養殖池中同時養殖蝦和螃蟹,我們會在繁殖過程中放敵敵畏嗎?
邵先生說,他們不僅在養殖過程中不敢使用這種農藥,而且非常關心水質。
2、因此,問題來了,為什麼在央視曝光視頻中存在使用敵敵畏的情況呢?
一位養殖戶解釋,每一茬海參養殖過後,養殖戶會想辦法,清理積留在池塘裡,不利於海參生長的生物。在清理過程中,不排除有人使用敵敵畏。
隨後,他說了一個關鍵點,「使用敵敵畏後,不但要進行大約20天的暴曬,還要清洗池塘。這個過程,基本完成了敵敵畏的揮發和降解,所以在投放海參苗時,池塘內基本就沒有敵敵畏了。」
3、記者通過訪問發現並非所有的養殖池都被清池,使用敵敵畏「清池」的大多數水產養殖池塘是灘涂池,巖礁池相對較少。
「有許多類型的海參養殖池塘,包括巖礁池和灘涂池。」孫女士解釋說,所謂的巖礁池是在海邊巖石和礁石上建造的池塘。這種水產養殖池塘位於海邊,可以隨時更換海水。用於水產養殖的海水基本上是活水,因此基本上不需要清潔池塘。
灘涂池可能位於距離大海幾公裡的地方,需要壕溝引來海水。這種池塘一般約15天藉助大海潮汐換一次水。由於灘涂池中海水的流動性相對較低,因此水溫通常高於巖礁池中的海水溫度。通常,養殖一茬海參後,需要清潔池塘以殺死池塘中的有害生物。在田橫鎮,大多數沿海池塘是巖礁池,只有一些是灘涂池。
「在央視曝光之後,許多自媒體誤解了,這對我們的海參養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海參養殖戶蘭先生說,海參養殖投入非常大。「現在因為少數人在清池時使用了敵敵畏,就對即墨所有的海參養殖戶都造成了影響。我們感到非常遺憾,也非常擔心,畢竟投了很多成本。」
4、中國植物保護學會農藥殘留與環境安全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農業科學院菸草研究所研究員李義強在接受半島記者採訪時表示:
不按照規定使用農藥絕對是錯誤的,但是沒有必要「談藥色變」。
敵敵畏是一種眾所周知的劇毒農藥。毒性強,但降解速度很快。在土壤環境中的半衰期只有一到兩天,並且在鹼性環境中更容易降解。
海水本身是鹼性的,因此敵敵畏在海水環境中不會長期存在。
李義強表示,要考慮到使用農藥後可能造成的影響,一定考慮具體的濃度和使用環境。
藥物無論是在農業還是水產養殖業都是普遍使用的,只要按照規範要求。在收成前一段時間停藥,給藥物降解代謝的時間,就可大大減少藥物殘留。為了保障餐桌安全,我國也對蔬菜、食用菌、水果、水產品等,進行嚴格的農藥殘留監測。
5、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水產病害領域科學家王印庚,此前曾跟隨調查組前往即墨。
王印庚告訴半島記者:他之前接觸過的海參養殖裡都沒有用敵敵畏的情況。不排除是個別養殖戶在投放參苗前,用敵敵畏清塘。
「清塘」,可以說是海參養殖過程中一個必要環節,較普遍的方式是把塘底淤泥翻一遍。再通過長時間暴曬的方式將淤泥裡的有害生物殺死,不過用得較多的氧化劑是生石灰,這種方式是比較普遍也是比較科學的,也是對環境較友好的清塘方式。
至於為什麼個別養殖戶使用敵敵畏「清塘」,王印庚的分析可能是基於成本考慮。一畝養殖池大約需要200公斤生石灰,而一個大池塘可能需要數千公斤,除了生石灰本身的成本外,還需要貨車運輸和人工搬撒。
關於敵敵畏本身的使用,王印庚說:它也暴露了當前的條例,制度和信息的不對稱。在水產養殖領域,違禁藥物清單中沒有敵敵畏。對於一線養殖戶而言,不在禁用名單中就意味著可以使用。
在農業領域,農藥使用法規明確規定不允許使用農藥來擴大使用範圍。因此,從這個角度出發,在水產品中使用敵敵畏是違法的。兩個不同部門制定的制度銜接上存在漏洞,很容易導致文化水平不高的養殖戶造成認知困擾。
另一方面,就敵敵畏本身來說,它的「近親」敵百蟲在水產中可以使用,但敵百蟲遇到海水後。就會反應變成敵敵畏,所以這裡面也存在一個矛盾。
王印庚說,此次事件對整個海參養殖產業的影響不言而喻。希望相關調查結果儘快公布後,給受到牽連的合法合規養殖戶正名。
據報導:山東開展海參養殖排查整治,抽檢的66批次樣品均未檢出敵敵畏成分。
王印庚也希望通過這一事件,水產養殖領域及農藥管理領域的條例進一步細化完善,把制度的漏洞補上,給一線的養殖戶們一個明明白白的指引。